黃 瓊
建構主義理論提出的錨式情境教學告訴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是促使學生開展有效學習的有力手段;數(shù)學的知識、思想、方法的建構必須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去充分地理解和發(fā)展,才是真正意義的學習。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必須創(chuàng)設更多的情境,為學生提供觀察、操作、實踐、理解的時空,讓學生身臨其境、饒有興趣,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數(shù)學學習。
一、巧設“懸念”情境,激發(fā)學生主動思維
課堂教學中,我注重在導入部分精心設計懸念題,既可以起到組織教學的作用,也可以吸引學生興趣 。例如,在教學“年、月、日”時,我是這樣導課的:“同學們喜歡過生日嗎?”學生都高興地回答“喜歡!”接著又提問了幾個學生:“你幾歲了?過了幾個生日?”“同學們,一般的一個人有幾歲,就會過幾個生日,可是小強滿12歲的時候,只過了3個生日。這是為什么呢?你們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學生聽了,個個情緒高漲,一種強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這時我抓住學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時地引導他們進入新課。
利用懸念新授可以盤活思維。在例題教學時,如果平鋪例題,學生學起來不怎么興奮,印象也不夠深刻。但若將例題巧設成懸念題,會大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例題:學校食堂一月份節(jié)約用煤1/6噸,二月份節(jié)約用煤1/5噸,三月份節(jié)約用煤1/7噸。三個月共節(jié)約多少噸? 例題的意圖是鞏固異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的計算法則,如果枯燥地講解算法,學生會感到單調。教學時,我將例題調整如下: 條件: ①一月份節(jié)約用煤1/6噸。 ②二月份節(jié)約用煤1/5噸。 ③三月份節(jié)約用煤1/7噸。 請你任意選擇條件偏配問題,再列式計算。另外,我將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的結果編成文字密碼,操作時,同時出示題板和密碼板,將學生分成四人一組進行合作討論,破譯密碼。當學生破譯出一句句幽默的句子時,趣味橫生。這樣,利用學生的無意注意進行教學,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利用懸念結尾余味無窮。例如:在教學“認識人民幣”一課時,我在與學生共同了解了“元、角、分”的一些知識后,提出這樣的問題:“關于人民幣的知識還有很多,誰能把你了解的人民幣的知識告訴同學們呢?”這問題一經提出,學生們爭先恐后,急不可待地想說出平時生活中了解到的知識。這樣做符合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給學生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同時也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和素質的提高,提高了思維的效率。
二、巧設“矛盾”情境,引發(fā)學生探索思維
問題教學時創(chuàng)設“矛盾”情境,有利于引發(fā)探索思維,提高思維的效率。
如在教學“圓柱體體積計算”時,我設計了如下一系列矛盾沖突:求圓柱體容器里水的體積該怎么辦?(生:把水倒入長方體容器中,再測量計算)求圓柱體橡皮泥的體積呢,該怎么辦?(生:把它捏成長方體再求)求圓柱體鐵塊的體積呢?(生:把它浸入水中,求出排出水的體積)求商場門口圓柱體柱子的體積呢?(生:面面相覷,不知所措)。這樣由淺入深不斷施問的情境,誘發(fā)了學生主動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激發(fā)了學生產生探求圓柱體體積計算公式的強烈愿望。這樣的問題情境教學,使學生通過積極思維找到矛盾根源,并對這一知識點終生難忘。
三、巧設“趣味”情境,引導學生樂于思維
在數(shù)學活動中創(chuàng)設有趣的問題情境,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在課堂上,教師要當好“導演”和“教練”,誘發(fā)學生“入境”,使學生產生“入境始入親”的感受,從而激發(fā)學習興趣,增強學習效果。
如在教學三年級《分數(shù)的初步認識》時,我安排了這樣一個游戲活動:請學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餅個數(shù)。并仔細聽老師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個月餅,平均分給小明和小紅,請用手指個數(shù)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餅個數(shù),學生很快伸出2個手指。教師接著說現(xiàn)在有一塊月餅,要平均分給小明和小紅,請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餅個數(shù),這時,許多同學都難住了,有的同學伸出彎著的一個手指,問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說,因為每人分到半個月餅,教師進一步問:你能用一個數(shù)來表示“半個”嗎?學生被問住了。此時,一種新的數(shù)(分數(shù))的學習,成了學生自身的欲望,創(chuàng)設了一個較好的教學情境,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激起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在學習“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時,利用多媒體設計制作動畫片,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炎熱的夏季,唐僧師徒四人正在去西天取經的路上,孫悟空叫豬八戒找西瓜來解渴。不久,豬八戒大汗淋漓地抱回了一個大西瓜。悟空說:“為了公平一些,每人吃1/4吧。”八戒一聽瞪大了眼睛,滿臉不高興地說:“西瓜是我找回來的,無論如何,1份太少了,我要吃2/8。”悟空聽了直點頭,馬上切了2/8給八戒。豬八戒高高興興地吃起西瓜……。“不對!”,“有問題!豬八戒上當了!”,“1/4和2/8哪個大?”同學們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一段生動形象的小故事,設計了最佳的問題情境,調動了學生積極探求知識的欲望,激起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在這種氛圍中,學生敢于質疑、善于質疑,培養(yǎng)了學生大膽想象、勇于創(chuàng)新的能力。
四、巧設“喜悅”情境,激勵學生有效思維
“問題是數(shù)學的生命”。數(shù)學思維源于問題又終于問題,即數(shù)學思維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學生在解決問題獲及成功而產生欣喜和愉快,也就是說喜悅來自于“因困難造成悲觀,因繁瑣造成煩惱”之中,具有“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趣。所以創(chuàng)設喜悅情境,有利于提高思維效率。
如在教授《統(tǒng)計的初步知識》一課時,教師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問題情境:這節(jié)課,老師請同學們都當校長,比一比看誰有領導才能。為了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yè)負擔,我校向學生家長承諾四年級學生的家庭作業(yè)不超過40分鐘。一天,李明奶奶找到校長說:昨天李明的作業(yè)寫了70分鐘,老師留的作業(yè)太多了。請問各位校長,面對這個問題,您準備怎么辦呢?同學們針對這個現(xiàn)實的問題進行了積極的探討,想出了多種辦法,最后認為最好的辦法應當是:對全班同學的作業(yè)時間進行統(tǒng)計,形成一個表,看看全班其他同學的作業(yè)時間是不是在40分鐘之內,只有李明例外。這種方法最有說服力。新知的教學在同學們解決問題的策略中展開,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同學們享受到了創(chuàng)造的喜悅。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適宜的問題情境,既能把學生置于一種“憤悱”狀態(tài),又能把學生引入一種要求參與的渴求狀態(tài)。使學生的學習毫無強迫的痕跡,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思維也處于最佳狀態(tài),智慧的火花不斷閃悅,創(chuàng)新成為可能,也變?yōu)楝F(xiàn)實。
教學實踐表明,從學生的情境狀態(tài)著手,巧設“懸念”、“矛盾”、“趣味”和“喜悅”的問題教學情境,對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具有顯著的效果。當然在巧設問題教學情境的設計時,既要從情境狀況著手,又要注意到學生的認知結構,使“問題情境”故事化、活動化、生活化,在激趣的同時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去講解、去概括、去合作、去質疑、去評價,形成“問題解決”的佳境,才能讓學生在數(shù)學學習中形成科學思維的有序性,數(shù)學思維的邏輯性,兒童思維的廣闊性,問題解決的求異性,從而為學生今后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責任編輯: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