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勇
摘要在我國現(xiàn)階段,補充偵查對實現(xiàn)刑事司法的客觀真實要求和嚴懲犯罪需要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然而,司法實踐中暴露出的缺陷,要求我們必須正視問題,趨利避害,正確運用這把立法賦予的雙刃劍。
關鍵詞審查起訴補充偵查程序公正權益保障
中圖分類號:D91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6-172-01
補充偵查是指刑事訴訟進入一定階段以后,由于發(fā)現(xiàn)案件中存在著需要進一步偵查的情況,以補充原來偵查中未能解決或解決得不好的問題,由偵查機關或部門對案件按照法律規(guī)定進一步查清事實、補充證據(jù)的訴訟活動。根據(jù)《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我國的補充偵查可以發(fā)生在審查批捕、審查起訴和法庭審理三個階段,本文僅就審查起訴階段補充偵查的若干問題進行討論。
補充偵查是一項具有較強的國家追訴主義色彩的制度,在我國現(xiàn)階段司法資源有限,偵查技術手段落后,偵查力量薄弱等情況下,補充偵查對實現(xiàn)刑事司法的客觀真實要求和嚴懲犯罪需要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然而,由于司法實踐中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如超期羈押、補充偵查形式化、退查比率過高等等,也使該制度存在的合理性成為學術爭議的焦點。
一、審查起訴階段補充偵查存在的問題
(一)補充偵查與程序公正之間的矛盾
現(xiàn)代司法中,程序公正被視為當事人訴訟權利保護的基礎和基本人權保障的體現(xiàn)。審查起訴階段的補充偵查,因其對審查起訴期限和羈押期限的影響,成為一項備受詬病的程序設計。1996年《刑事訴訟法》頒布前,法律未對補充偵查的時間和次數(shù)作出規(guī)定,使審查起訴期限流于形式,程序公正遭到破壞?,F(xiàn)行《刑事訴訟法》進行了相應修改,即規(guī)定補充偵查必須在一個月內(nèi)完成,次數(shù)最多不能超過兩次。但該立法實踐至今,從實際效果看,這次修改并不成功,偵查機關和檢察機關往往借補充偵查延長辦案期限,因補充偵查導致的超期羈押現(xiàn)象并未得到較好的改善。在這些任意性較大的補充偵查中,程序公正遭到破壞,犯罪嫌疑人及被告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每作出一次補充偵查決定,實際上等于作出了一個繼續(xù)羈押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決定,這是與現(xiàn)代司法的人權保障理念格格不入。
(二)補充偵查的適用條件具有較大的隨意性
《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認定犯罪應達到“犯罪事實清楚,證據(jù)確實充分”的標準,存疑不起訴的條件為“證據(jù)不足”,但該法并未對彌補證據(jù)不足的補充偵查程序作出條件性規(guī)定?!度嗣駲z察院刑事訴訟規(guī)則》雖對“犯罪事實清楚”、“證據(jù)不足”的標準進行了進一步解釋,將補充偵查的條件規(guī)定為“犯罪事實不清、證據(jù)不足或者遺漏罪行、遺漏同案犯罪嫌疑人”,但由于我國證據(jù)立法尚為空白,《刑事訴訟法》對刑事證據(jù)的規(guī)定也不盡完善,因此偵查機關或部門與審查起訴部門對補充偵查的條件認識無法統(tǒng)一,導致補充偵查的適用條件在不同的理解中被過度擴大。
(三)補充偵查的質(zhì)量不高
刑事訴訟中設置補充偵查是為了彌補偵查機關第一次偵查活動的不足,可以說這是立法設置的一個偵查機關的自我糾錯程序。但在實踐中,退而不查,查而不實或查而無果的情況大量存在,究其原因,偵控觀念的差異和偵查水平的不足是關鍵。在偵控關系上,檢察機關的控訴職責決定了其對刑事案件中各類證據(jù)的要求較高,然而我國的偵查機關卻普遍存在重破案,輕證據(jù)的觀念,兩者的認識差異客觀存在,導致除了偵查機關向檢察機關“借時間”的補充偵查外,其他補充偵查案件并未得到偵查機關足夠的重視。
(四)補充偵查的程序立法過于簡單
嚴謹、合理的程序設計是防止權力濫用的有效途徑之一。我國的《刑事訴訟法》和《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guī)則》對補充偵查都缺乏具體的程序規(guī)定。如有些案件在審查起訴期限到期時才退補,案件退到公安機關又有一段時間才開始補充偵查,這類所謂的“在途”時間并無法律的約束。又如改變管轄案件的補充偵查,因缺乏明確的程序規(guī)定,在逐級退回,又逐級重新移送的過程中,期限被過度的延長。
二、對補充偵查制度存在問題的思考
雖然補充偵查暴露出來的缺陷使得其在現(xiàn)代刑事司法中的價值遭到質(zhì)疑,但筆者認為,在當前我國司法、偵查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廢除補充偵查既不現(xiàn)實,也有矯枉過正之嫌。因此如何正確運用立法賦予的這把雙刃劍,讓其發(fā)揮應有的作用,是立法者和司法實踐者必須思考的問題。
(一)完善審查起訴階段補充偵查的相關立法
筆者認為,完善審查起訴階段補充偵查制度的立法應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明確補充偵查的條件;二是嚴格補充偵查在退回過程、退回方式上的程序與期限。就前者而言,應在立法中將補充偵查的條件與不起訴的情形相互映證,以審查起訴的標準對補充偵查提出要求,從而在立法上為統(tǒng)一偵控機關的認識打下基礎。就程序設置而言,立法應對退回程序的各類在途時間作出規(guī)定,以避免不規(guī)范的在途時間造成超期羈押現(xiàn)象。此外,立法尤其應當明確規(guī)定改變管轄案件的補充偵查程序,改變逐級退回,再逐級移送的復雜程序,由改變管轄后的審查起訴機關直接將案件退回原偵查機關,再由原偵查機關將補充偵查完畢的案件直接移送給改變管轄后的審查起訴機關,盡量簡化中間環(huán)節(jié)和縮短在途時間。
(二)以審查起訴標準統(tǒng)一偵控機關對補充偵查的認識
在目前的偵、控分工下,檢察機關介入偵查活動,指導偵查取證是不具有操作性的,因此,以審查起訴標準統(tǒng)一偵、控雙方對補充偵查活動的認識顯得極為重要。對于檢察機關來說,應認真制作退查提綱,詳細提出補充偵查意見,以明確補充偵查的目的和方向,并嚴格適用立法所確立的存疑不起訴制度,以制約怠于補充偵查產(chǎn)生的消極后果。對于偵查機關,則應改變偵查觀念,重視取證工作,強化證據(jù)意識,以審查起訴標準指引偵查工作的開展。
(三)加強對訴訟參與人的權益保障
目前我國對補充偵查階段訴訟參與人的權利保護基本處于空白,有必要加大對該階段訴訟參與人尤其是犯罪嫌疑人及其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的權益保護,盡量平衡打擊與保護,實體與程序之間的矛盾。而對訴訟參與人的權益保障中,知情權和救濟途徑的賦予具有重要意義。知情權是權力保障和救濟的基礎,在補充偵查程序中,應采取適當?shù)姆绞?如書面告知,使犯罪嫌疑人及其代理人、被害人或其家屬等當事人對補充偵查決定的時間和理由等有充分的了解。救濟是權益保障得以實現(xiàn)的具體途徑,在審查起訴階段,可就退查決定賦予當事人相應的異議權利,并設置相應的復議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