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程
摘 要:“試·研·結”教學法是一種在高中新課程理念下的新的教學方法。它結合探究式學習理論,確定了師生在課前嘗試、課上研究、課后總結這三個環(huán)節(jié)中如何去做才能自動培養(yǎng)學生探究、合作的習慣及創(chuàng)新的能力。該教學法的教學設計還要使用由操作流程生成的“教案紙模版”、“學練前移法”;在整個學校使用該教學法時,制訂“一致性課表”等運行辦法會使探索工作更暢通、更高效。
關鍵詞:高中教學;新課程理念;“試、研、結”;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6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09)05-0046-02
傳統(tǒng)教學嚴重忽視了學生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開展,沒有課前預習和課后總結等學習活動的專門設計。出現(xiàn)了不和諧的“紡錘型”和“錐子型”結構,絕大多數(shù)學生基本上是在課上被動地接受知識,課后被題海淹沒,只能片面地應用老師給的知識,根本沒時間去探究獲得這些知識的過程,顯然抑制了學生的探索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
現(xiàn)在我國大部分省市的高中都使用了新課程教材,我們河北省也即將使用。為了與各位同人共同用好新教材,貫徹新課程理念,培養(yǎng)學生研究性學習的習慣,我謹向老師們介紹我近年自主學習“高中課程標準”并付諸實踐、探究、總結出的“試·研·結”教學法供大家參考,以求共勉。此法是以探究式學習為指導,以在課前嘗試、課上研究、課后總結三個環(huán)節(jié)中培養(yǎng)學生探究、合作的學習習慣為核心,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為主線的教學模式。
試·研·結教學法結構圖:
結構圖中的最上層的五項構成了“試·研·結”教學法的操作平臺。前兩項眾所周知,我主要說明后三項的內(nèi)容。
“試·研·結”教案紙模版是由操作流程生成的,它的突出特點是向導式,簡便易操作。教案紙由兩頁組成,第一頁設計師生共用的學習方案(簡稱“學案”);第二頁設計教師具體幫助學生學習的助學方案(簡稱“助案”)。它有利于規(guī)范教師設計出研究性學習的教案,有利于自動培養(yǎng)學生研究性學習的習慣。
學校應統(tǒng)一設置“一致性課表”,即當天安排的科目都配有一節(jié)本學科的“學生自主課”。自主課的時間長短可根據(jù)學科特點而定,學生可在這個時間內(nèi)統(tǒng)一做該學科的作業(yè)、總結、預習等,這樣有利于學生交流、老師輔導;有利于問題的反饋和收集。因為學生課前已經(jīng)嘗試學習了,所以上正課時,課上一般只研究解決預習時未弄懂的問題;如果有住校生且上晚自習的話,上午課的第五節(jié)課、下午第四節(jié)課和晚自習課都可以作為學生自主課。最后一節(jié)機動。自主課究竟怎樣安排好,可根據(jù)本學校的實際自行規(guī)定安排。
“學練前移法”是把要學習的內(nèi)容設計成預習作業(yè)在自主課上布置給學生自學探究,包括從課本的練習、習題中精選出適量的題作為預習檢測作業(yè);把從課本上的習題及課外書上精選出適量的題作為課堂練習;把課堂練習中出錯率較高的題(或改編)及從課外書精選的對應的題作為課后糾錯作業(yè)。(注,從課外書上精選的題是對應的中高考題更好)
教學設計的一般步驟:
1.設置課題:含課型課時的確定(填空)。
2.設計學習方案:含學法指導(已確定)和問題設計。
3.初步設計助學方案:根據(jù)本節(jié)課的難點設計解決方案。
4.布置預習作業(yè):可發(fā)學案、投影、抄寫、張貼等形式給出。
5.收集整理疑難反饋信息:可以舉手、寫紙條、填反饋表等形式反饋。
6.修訂助學方案:根據(jù)整理出的疑難問題的情況,調(diào)整解決問題的策略。
7.課上研究解決問題:通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做練習突破解決。
8.制定糾錯、糾偏的措施:主要是設計課后糾錯作業(yè)和擴散式個別輔導。
老師在教學設計中的主要任務是:設計高質量的問題,通過自身的理解和學生的嘗試反饋,提出科學解決疑難問題的策略。
一、預習作業(yè)的內(nèi)容及其設計方法
1.識記類問題:要結合情景,用舉例、填空、列表等形式,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2.理解類問題:其以試驗觀察、舉例說明、畫圖說明等形式為好。
3.探究類問題:要弄懂知識的由來,并要從探究它所用到的主要的舊知識角度設計問題。
4.應用類問題:分例題性和解題性問題,要求針對性強,題量、難度較小。前者一般從課本例題或課外書上篩選,只寫解題思路;后者從課后練習、習題中篩選。
5.反饋類問題:及時反饋疑難問題是制定出高效解決問題策略的重要依據(jù)。其要求學生當預習時遇到了疑難問題,在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yè)中時遇到了疑難問題時,要在做錯題的題號前面或下面打問號,之后由課代表用快捷的舉手法統(tǒng)計人數(shù),由月考前20名的學生寫出自己的名次代號及其所反饋的問題,以便跟蹤輔導。
二、課堂練習的內(nèi)容及其設計方法
1.糾錯類練習:針對自學中出現(xiàn)的知識性和應用性的錯誤,從課本習題、課外書、高考題中選題進行糾錯訓練。要求針對性要強,題量、難度適中。
2.小結類練習:把本節(jié)課重點應用的基礎知識和方法設計成填空題作為小結的重點內(nèi)容,以指導學生把握重點知識的學習方向。
三、課后作業(yè)的內(nèi)容及其設計方法
1.糾錯訓練:把課堂練習中出錯率較高的原題或改編或從課外書精選出對應的題組成合理的題組,進行糾錯訓練,要求學生經(jīng)訓練后能掌握解題技術,甚至獲得滿分。
2.能力訓練:從課外書中、高考題中精選或改編針對本節(jié)課重點的試題,進行能力提高訓練,要求針對性強、題量小、難度較大。
解疑策略:即解決反饋的疑難問題的策略。制定這些策略需二次備課,因為第一次備課時制定的策略是老師根據(jù)對難點、對學生基礎和接受能力的主觀判斷而做出的,帶有很大的盲目性。所以,學生反饋疑難問題后制定的策略更有針對性。解決問題的策略包括解題方法和組織策略,前者是各科有各自的特點;我們這里主要介紹組織策略,僅供參考:課前安排好老師和學生要講解的題,不好講的由老師講;課上先解決反饋人數(shù)多的問題,提出問題后如果沒有搶答時就按事先的安排進行,由學生或老師在黑板上講解;再解決反饋人較少的問題,由小組討論,作小范圍講解,此時,其他學生則可做課堂練習;最后解決個別學生的問題,由老師單獨輔導,其他學生做課堂練習,或者在課后,由前20名的學生分別負責其他同學的講解輔導。從而,形成輔導網(wǎng)絡,老師作為引導者、參與者、合作者。
“試·研·結”教學法的具體內(nèi)容很多,我只簡要介紹這些。需要強調(diào)的還有兩點:一是參考、使用本教學法時要正確理解,要準確靈活,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發(fā)展,培養(yǎng)他們的探究、合作的學習習慣和創(chuàng)新能力;二是盡管本教學法得到了使用者的好評,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績,但仍需不斷地優(yōu)化、完善。
【責任編輯 姜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