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國 石貴泉
[摘要]美國次貸危機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壘球性的經(jīng)濟總危機,在這種背景下,會計尤其是公允價值會計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質疑和挑戰(zhàn)。本文較為深刻地剖析了這次危機的誘因、會計的“原罪”和會計的“本真”等問題,并提出了對策性建議。
[關鍵詞]次貸危機;會計“原罪”;會計“本真”;會計對策
一、關于危機誘因的思考
從2007年4月2日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公司——新世紀金融(New Century Financial)申請破產保護算起,到2008年9月15日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Lehman Brothers Holdings Inc)遞交破產保護申請為止,在短短18個月的時間內,美國次貸危機迅速蔓延成為全美金融危機和世界性經(jīng)濟危機?,F(xiàn)在來看,這場危機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市場經(jīng)濟的總危機。
面對突如其來的大危機,各國政要、專家和學者一方面忙著尋求應對危機之策,那些看似與自由市場經(jīng)濟背道而馳的“政府接管、政府貸款、政府救市”等方案紛紛出臺,一時間,政府成了這次經(jīng)濟危機的“大救星”,甚至是惟一的“救命稻草”,政府干預大有代替看似失靈的自由市場之勢;另一方面忙著尋找危機之因,從次貸危機追溯到衍生金融工具,追溯到市場及市場信用。追溯到政府的放縱和不作為,追溯到資本的貪婪和人的私欲。
表面上看,美國次貸危機源于美國次級房地產按揭貸款的全面推動、房貸打包證券化的過度運作、金融杠桿的無節(jié)制采用和投資銀行、信用違約掉期(CDS)以及對沖基金的推波助瀾。但是,進一步地分析,顯然有更深層的原因。主要表現(xiàn)在:市場經(jīng)濟制度中人的享樂性——享受生活、享受人生、享受自我與一切的“享樂主義”的普適價值觀;市場經(jīng)濟制度中資本尤其是金融資本的逐利性和貪婪性——無限度地創(chuàng)新金融產品和金融工具、過度地進行資本及金融資本的投機;市場經(jīng)濟制度對“新自由主義”的教條性——迷戀非干預主義、市場之看不見的手和市場本身的自我調節(jié)。可以說,美國的這次經(jīng)濟危機本質上是一種制度危機,是市場經(jīng)濟制度固有矛盾疊加的必然結果,是本源性和結構性的,而不是一場簡單的金融生態(tài)性危機。
盡管美國金融危機是根本性的、制度性的,具有周期性和不可避免性。但是,危機本身是可預防、可延遲、可控制甚至是可治療的。任何事物都會向好的方面發(fā)展。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必然。世界各國都應該從這次危機中總結經(jīng)驗、汲取教訓、探求對策,各學科尤其是經(jīng)濟管理類學科要積極投身到這次斗爭中去,尋求預防、解決之道,會計學(這里講的會計主要指財務會計,下同)當然置身于外。
二、關于會計“原罪”的思考
“原罪”(Original sin)本來是《圣經(jīng)》上的一種說法,泛指人類生來具有的、洗脫不掉的“罪行”。在《圣經(jīng)·詩》中講到:我是在罪孽里生的,在我母胎的時候,就有了罪。不幸的是,一些金融界人士在尋找金融危機的“原罪”時,不自覺的扯上了“會計”,扯上了2006年9月15日FASB發(fā)布的《財務會計準則公告第157號——公允價值計量》(SFAS157)。因為,SFAS157規(guī)定金融資產按照公允價值計量并報告,其公允價值的計算要根據(jù)企業(yè)所掌握市場信息的不同來判斷,并列示了三個計價層次。一是“市值計價”(mark to market),即以市價為基礎確定公允價值;二是“類似資產計價”(mark to matrix),即以類似資產或負債的市價信息為基礎確定公允價值;三是“估值計價”(mark to model),即以矩陣定價、現(xiàn)值技術、期權定價等估值模型確定公允價值。同時規(guī)定這三種計價方式是順次遞減的,其中,“市值計價”是最為優(yōu)先考慮的計價方式。
這就來了問題,公允價值的確定具有超乎尋常的雙重性和兩面性——“市場客觀性”與“主觀判斷性”,從而導致了“估值偏好”主觀上的正面效應和負面效應。也就是說,在市場高漲時,容易出現(xiàn)金融資產價值的高估;相反,在市場低迷時,容易出現(xiàn)金融資產價值的低估。市場形勢看好時,樂觀的估值問題并不大,經(jīng)濟后果不明顯;市場形勢逆轉時,問題就比較突出,乘數(shù)效應非常明顯,造成順周期效應,就會“火上澆油、推波助瀾”。當下,人們多是從這個意義上去講會計是金融危機的“幫兇”。
例如,美國聯(lián)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前主席威廉·伊薩克(Willian Issac)曾公開宣稱:正是由于公允價值會計準則導致眾多銀行不得不過多地和不合理地減計資產。從而壓縮了銀行的放貸,進一步使經(jīng)濟震蕩。
再如,摩根大通中國首席執(zhí)行官認為:只要有一家金融機構因為財務問題折價出售了某類流動性不佳的資產,市場上的所有機構。就都可能必須按這一低價調整所持這類資產的公允價值,從而引發(fā)連鎖反應和惡性循環(huán)。
第三,2008年10月1日,由60多名美國議員組成的兩黨聯(lián)合團體曾致信時任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主席的考克斯(Christopher Cox),敦促SEC暫停公允價值會計準則。
第四,2008年10月3日,美國眾議院通過的救助法案最終稿第132條授權SEC可以在其認為必要的情況下,停止執(zhí)行SFAS157號和第133條要求SEC調查SFAS157號中提出的公允價值計量對美國金融機構的影響以及修改該準則的可行性。
最終,2008年10月3日,時任美國總統(tǒng)的布什簽署的《緊急經(jīng)濟穩(wěn)定法案》第133條。明確要求SEC調查SFAS157號中提出的公允價值計量對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的影響、對2008年銀行倒閉的影響、對提供給投資者的財務信息質量的影響、FASB制定會計準則的程序、修改會計準則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能夠替代SFAS157號相關條文的會計處理準則,并要求證監(jiān)會在法案生效90日內向國會提交研究報告,匯報研究結果和決定(包括行政和立法建議)。
我們認為,金融危機不是一個會計問題,充其量是一個與會計密切相關的經(jīng)濟問題,元兇不會是也不應該是“公允價值會計”。但是,我們又,必須承認,相對于僅適用穩(wěn)定環(huán)境、既定項目、較為可靠的歷史成本會計而言,公允價值會計僅“打包”反映了金融市場上委托責任的乘數(shù)關系,而沒有如實反映金融產品創(chuàng)新的全過程及其所隱含的結構性系統(tǒng)風險(包括違約風險和道德風險等)。所以,對公允價值會計的反思不是一個簡單的存廢問題,而是一個改良與完善的問題,抑或是一個回歸會計本真的問題。
三、關于會計“本真”的思考
“本真”就是會計的原本面貌。會計原本是什么?是一個信息系統(tǒng),一個如實反映企業(yè)經(jīng)濟活動、管理企業(yè)信息流、控制企業(yè)價值流的完整系統(tǒng)?;谶@樣的邏輯,我們需要靜下心來對過去的所謂“會計改革”認真思考和梳理。要知道,反思過去不等于“秋后算賬”,展望未來也絕不是“背叛過去”。
1.“決策有用會計觀”的再思考。
現(xiàn)代會計是建立在“決策有用觀”基礎之上的,盡管也存在“委托代理觀”和“管理活動觀”。但是主流的看法是“決策有用
觀”。一切的會計改革和會計理論建設都是圍繞“決策有用觀”而開展的。
于是乎,會計的核算職能被無限度地擴大了,會計報告越編越厚、越編越浩繁、復雜。結果是,分量越來越“重”,質量越來越“差”,不知哪些信息是“有用”的,哪些信息是“無足輕重”的,借大家一雙慧眼也難以分辨清楚,多數(shù)情況下是“霧里看花”。相反,會計的“參謀和助手”作用被弱化、被淡忘了,對宏觀經(jīng)濟形勢的分析,對微觀經(jīng)濟活動的預算、控制和評價,對企業(yè)戰(zhàn)略定位的把握和生產經(jīng)營的決策,等等。都棄之不顧了,說實話,也無暇顧及。
肯定的是,會計本不是這樣的。會計除了具有核算的職能以外,還有會計預測、決策、預算、控制、分析和評價等職能??梢灶A見,隨著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會計核算的職能一定會讓位于“機器或技術”,會計職能一定會也必定要由“核算”向“管理”轉變,會計人員借助科學的會計知識、謹慎的職業(yè)態(tài)度全方位和全過程地參與企業(yè)經(jīng)營管理一定是常態(tài)工作,而不是應時之舉、時有時無。
2.“可靠性”和“相關性”的再思考。
會計提供怎樣的信息才有助于利益相關者的決策?是可靠?是相關?還是兩者兼之。我們過去的會計改革主要是針對提高“相關性”而進行的,采信公允價值會計的主要依據(jù)就是它比歷史成本更相關。然而,美國次貸危機給我們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原來公允價值會計并不那么“公允”、并不那么相關。只是在經(jīng)濟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我們忽視了會計本來應該堅守的東西——會計的“本真”。
于是乎,會計對象被隨意“創(chuàng)新”,會計憑證(主要是原始憑證)被有目的的“化裝”,會計方法(尤其是會計計量方法)被隨意采用,會計信息被有意識的“改造”。一時間,針對不同目的提供不同會計報告成為一種時尚、一種流行、一種婦孺皆知的“皇帝新衣”。
客觀地說,可靠性與相關性之間的“度”是很難把握的,這與宏觀經(jīng)濟環(huán)境尤其是經(jīng)濟增長速度和人們的價值預期有關。古語講:“窮則獨善其身,富則達及天下”,用在這里比較恰當。在逆勢時,人們想“可靠性”多一些,辦事比較謹慎,不靠邊、沒有十分把握的事情絕不會入賬反映;相反,在順勢時,人們想“相關性”多一些,行事比較張揚,差不多、沾點邊就估值反映,八九不離十就行。
但是,理性地看,無論在何種情況下,“可靠性”是第一位的,如果沒有了可靠,抑或是弱化了可靠,會計信息質量特征中的相關、中立、可比、可理解、及時、穩(wěn)健等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也就沒有了實際價值?!翱煽啃浴痹谌魏螘r候都動搖不得。
3.“歷史成本”與“公允價值”的再思考。
目前確實到了重新厘定“公允價值”的關鍵時候了。FASB第157號準則認為:公允價值是“在計量日市場參與者之間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項資產收到或轉讓一項債務付出的價格”。按照這個定義,公允價值其實就是市場價值或可變現(xiàn)凈值,其計算所依托的是市場價格。問題是,在投機行為日益猖獗的現(xiàn)實社會中,依據(jù)市場價格確定的公允價值(其中還揉合了相當?shù)闹饔^因素),既不怎么“可靠”也不見得“相關”,大有“撿了芝麻丟了西瓜”之嫌。
會計作為一個信息系統(tǒng),“如實反映”是第一要務。根據(jù)真憑實據(jù),借助會計語言,將企業(yè)發(fā)生的經(jīng)濟業(yè)務,原原本本地記錄下來并報告出去,這是會計生來具有、天經(jīng)地義的職責所在,“歷史成本”就是這樣一強調資產和負債取得或形成時的計量屬性,強調有憑有據(jù)、客觀可靠。至于會計報告日或信息使用時,市場價格發(fā)生漲跌變化所引起的資產和負債的價值變化,完全可以由信息使用者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學識和態(tài)度自行判斷,而不是依賴會計師們的所謂的“職業(yè)判斷”,何況會計師們的判斷不見得就比信息使用者高明。如其這樣,會計還不如把一個“原本”的企業(yè)狀況(財務、利潤和現(xiàn)金流)呈現(xiàn)給信息使用者,至于如何使用、當下價值幾何,悉聽尊便,所謂“入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這就好比照相,過去的像片就很真實,長得丑俊一目了然;現(xiàn)在就不同,像片已經(jīng)很難反映一個人的真實情況了,看像片很漂亮,一見真人嚇了一跳。因為,現(xiàn)在的像片已經(jīng)被照相館借助“電腦技術”包裝美化了,已經(jīng)摻雜上了照相人的美丑判斷。
公允價值就是這樣。20世紀80年代,美國發(fā)生儲蓄與貸款危機時,人們認為歷史成本已經(jīng)不能很好地反映金融工具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需要依據(jù)各種估值技術來確定,公允價值浮出水面。但使用并不普遍。直到2006年9月,F(xiàn)ASB第157號準則——公允價值計量的公布才將其推向了極致。時至今日,確有“物極必反”之嫌。在資產負債表中,資產被無節(jié)制的“市值”化,負債則被無限的擴張和膨脹。順勢時,問題不會暴露,風險被“雪藏”或轉移;逆境時,由于負債的剛性,不會被輕易豁免,必然導致大量的重組和破產。
我們想,會計應該回歸危機的真實,應該去杠桿化。這既是應時之舉,也是會計尤其是公允價值會計改良與完善的必然要求。
4.“會計社會性”與“會計技術性”的再思考。
會計是有社會性的,這種屬性體現(xiàn)在會計是反映人類社會不同個人或群體與企業(yè)之間的經(jīng)濟關系和社會關系的。但是,會計更是技術性的,會計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的“技術性”永續(xù)開發(fā),是會計歷經(jīng)500多年而不衰的真正原因。
“公允價值”的會計理念本沒有錯誤,問題出在缺乏必要而完善的“技術”支持,尤其是各種估值技術的支持。會計的環(huán)境變了,甚至惡化了,作為信息系統(tǒng)的會計應該“與時俱進”、隨之而變,但是,這種變化不是隨意的、信馬由韁的,必須基于會計的本真、基于會計的“技術性”。當下,最重要的任務不是尋找會計的所謂“原罪”問題,而是應該盡快借鑒其他學科的既有成果,不斷完善公允價值的評估和計量技術,這是牛鼻子、是解決問題的關鍵。當然,不限于會計計量技術,還包括其他會計核算技術。
四、關于會計應對的思考
常言道:“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事到其問,道在人為”。大危機到來,會計應該有應對之策,我們想至少應該:
1.強化謹慎原則,力求真實可靠。
在會計實務中強化謹慎原則,必須處理好謹慎與客觀的關系,把握好二者之間的“度”,“不夸大”,也“不縮小”,而是如實反映。例如,對確定公允價值的非即期交易資產建立數(shù)學模型恰如其分地進行估值推導計量,在具體數(shù)學模型建立過程中全面理解、正確運用謹慎性原則,使估值模型不低估資產價值,更不盲目高估資產價值,同時對使用的數(shù)學模型進行充分披露,使信息使用者更加詳細地了解和掌握公允價值的確定依據(jù),并能據(jù)此對所提供的公允價值的“公允”程度予以分析和判別。
危機發(fā)生以來,經(jīng)濟環(huán)境的不確定性和風險越來越高,要客觀反映金融機構的財務狀況,必須堅持公允價值的會計計量方式,但是要十分地重視風險管理,擴大相關內容的披露,最大化地方便投資者對金融機構經(jīng)營風險情況了解和把握,提高金融市場的透明度,增強金融市場的公正和效率。
當然,在當前危機背景下,應該對謹慎性原則賦予新的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