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落在北京的CCTV,每年的春節(jié)晚會重頭必然是相聲、小品,本山大叔的東北腔也成了代言。更夸張的是,早些年,小品中一出現(xiàn)廣東人,必然是“反派角色”,全國人民都笑話他們蹩腳的普通話。
如果春晚是個特例,再看看中國收視率最高的《新聞聯(lián)播》。我曾經(jīng)特別留意過,北京本地的新聞出現(xiàn)的頻率要遠遠高于其他省份。這不僅僅因為北京是中國的首都,我相信,還有個原因來自于——CCTV的地域限制。
沒錯,這就是中國的國家電視臺,它依然逃不開地域文化、習慣、思維的局限。中國實在太大了,以至于不可能有一家做到“全盤通吃”的媒體。
在和中國一樣地大物博的美國,類似的情況同樣存在。CBS、ABC、NBC作為美國的三大廣播電視公司,總部都設置在紐約,但卻代表著不同的人群訴求,盡管這并非地域上的局限,卻是更深刻的文化或者不同利益體的局限。
電視尚且如此,更不用說普及率更低的報紙、雜志、廣播以及形形色色的所謂“新媒體”。就拿互聯(lián)網(wǎng)來說,據(jù)說初級網(wǎng)民用百度,白領金領用谷歌,這幺說可能很片面,不過話糙理不糙。
其實我想說的是,這種“地域”或者“文化”的限制并非一件壞事。如果像朝鮮那樣,只有一家電視臺,一個聲音,那才是真正的悲哀。一個媒體繁榮的社會,一定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
《現(xiàn)代計算機》的定位、內(nèi)容、風格、受眾人群,在中國的IT行業(yè)是獨一無=的。我們從沒有想過要男女老少“通殺”,也不可能做到。去年我們提出了一個“4+2”(其中“4”代表大學生群體,“2”代表畢業(yè)2年的輕商務群體)的概念,讓人欣喜的是,經(jīng)過將近一年的深耕,我們正在越來越了解這個群體的需求。未來大家看到的《現(xiàn)代計算機》會更有青春氣息,更有書卷味道,更能體現(xiàn)彩版雜志該有的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