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建民
請問您是日本人嗎?不是。您是韓國人?不是。那就是新加坡人?不是。是臺灣人吧?不是。是香港人?搖頭。那您從哪里來呢?上海。這段問答,是一位來泰國度假的白領(lǐng)說給我聽的,講的時候還面帶得意之色。我在泰國呆久了,認(rèn)識一些泰國朋友才恍然大悟:上面的問答儼然已成為一種固定用法,而這蘊含著雙層深意:
一是怕得罪人。在泰國人的心目中,外國人有著嚴(yán)格等級劃分。第一等是歐美白人,被稱為“FRANG”。在曼谷的出租車上,經(jīng)常能看到一個醒目的標(biāo)語:I love Frang,意為“我愛老外”。不過這個老外專指白人,亞洲人則區(qū)分:日本人、韓國人、新加坡人、臺灣人、香港人、大陸人。不清楚面對的是何方神圣,泰國人就按順序來,否則就可能得罪人。如沖著一個新加坡人或者香港人說:您是從大陸來嗎?對方會有被看低的感覺:我怎么像大陸人? 二是恭維對方。就算泰國人一眼就猜出你來自大陸,如果直接就問:你是大陸來的吧,還有可能招來白眼。不能不承認(rèn)的一個現(xiàn)實是,不光泰國人眼里等級分明,各地人包括大陸人自己心里也有一面明鏡。要不然就不會有高興或者不高興的反應(yīng)了。
在新中國建立后的幾十年間,大陸人的生活水平遠(yuǎn)遠(yuǎn)低于上述其他國家或地區(qū),“高貴”形象自然無從談起。改革開放后,中國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泰國逐漸對中國人的印象大為改觀。一位導(dǎo)游說:以前警察在大街,遇見一個人,問:哪兒來的?中國。警察立馬拉下臉來:把護(hù)照拿出來看看!現(xiàn)在警察遇見一個人,問:哪兒來的?中國。警察立即賠上笑臉說:咱們是老鄉(xiāng),我爺爺?shù)臓敔斁褪菑闹袊鴣淼模?/p>
雖然態(tài)度好轉(zhuǎn),但中國人的“等級”仍排在后面。很多人不理解:我們GDP總量居世界前列,憑什么“等級”還不如小國?可泰國人認(rèn)為,GDP總量不算數(shù),與國民形象直接相關(guān)的,是人均占有財富。這樣看,我們確實不占上風(fēng)。此外,中國雖然有一部分人先富了,但出國后的表現(xiàn)也參差不齊。而且,出國的并不都是先富群體,偷渡甚至出賣肉體的也常見諸媒體。另外,國民形象,也與國內(nèi)各方面息息相關(guān)。正如有媒體說,“在外國民眾眼中,樓脆脆也代表中國形象”。
聽了我的介紹,白領(lǐng)朋友有點不服氣。不服氣是好現(xiàn)象,這使我們戒驕戒躁。既不為取得的成績目空一切,也不因暫時的落后而妄自菲薄。如果經(jīng)濟(jì)再翻幾番,人民安居樂業(yè),中國人的“等級”肯定大為提高。說不定泰國人會恭維日本人說:請問您是中國人嗎?▲(作者是人民日報駐泰國特派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