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華
一、天天下田,哪有不收成的
這話不是我說的,而是臺灣的散文大家林清玄說的,更確切地說,是林清玄爸爸對他說的,告訴他寫作其實就像種地一樣,天天侍弄,一定會有收獲。而我認為寫作像是行軍,要是等天氣好了再上路,軍隊是永遠走不遠的,也到不了目的地。有的人認為寫作憑的是靈感,可是如果每天坐在那里空等靈感的話,頭發(fā)等白了,也不會來。所以我在教學中對學生的習作訓練甚至有點兒苛刻,高年級學生必須在四十分鐘左右去完成審題立意,以及差不多450字左右的習作。長此以往,我教的學生對寫作的畏難情緒減少了,筆頭順溜了,即使考試時也能夠下筆千言。
當寫作變成一種習慣時,不寫都會欲罷不能。每天都要嚴格要求自己,保證寫三五百字以上。有一段時間我剛剛修改完一部文稿,那晚早早地上床休息,誰知半夜兩點鐘醒來時再無睡意,恨不得坐到電腦前再寫上幾筆。當我們每天把寫作當成必修課時,寫作就會自然而然地融入我們的血液。
二、精益求精,文章貴在折騰
雖然文章始發(fā)于靈感,但事實是精雕細琢過的文章更耐看。一蹴而就的文章固然不錯,但是修改后的文章結構更加嚴謹,用詞更加精妙,最能經歷住時間的考驗,也最能受到讀者的好評,投中稿的機率也更大些。對初學寫作的學生來說他們恰恰都缺少這種對文章精益求精的精神,每次寫完作文后讀都不讀,敷衍了事。
為改變這種現(xiàn)象,我對他們說:“讀讀改改再交文?!辈⑶也粎捚錈┑亟趟麄儚牟季种\篇、活用詞語、擅用過渡這些方法改起,當他們發(fā)現(xiàn)被改動后的文章確實能讓人感到耳目一新,特別的驚喜,漸漸產生了寫作興趣,終于在一次次的修改打磨中尋找到寫作的真諦。
三、取長補短,形成自己的風格
“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睂懳恼乱彩且粯?。拋去考試時為了拿高分的因素,或者為了哪類征文而寫,其實寫作的過程就是不斷學習,不斷成長,不斷完善的過程。首先在閱讀,品評別人的文章中的精華,然后在自己的文章中實踐操作,最后形成自己的風格,做真正的自己。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教學中發(fā)現(xiàn)男孩子的寫作風格一般都是視角新穎、語言幽默,女孩子則是感情細膩,語句華麗一些,所以讓他們互為借鑒學習,相得益彰,在寫作時一定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寫作這點兒事,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雖然大多數時候是“痛并快樂著”,但堅持下去定會其樂無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