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08年12月16日,筆者參加了由進修學院主辦的教學觀摩研討活動,聽了中國教育學會中學教育發(fā)展研究中心語文教研室主任、中國教育學會“十一五”科研規(guī)劃課題“作文學習策略與教學評價體系創(chuàng)建研究”總課題組組長田玉博士的一堂作文教學課及其課題研究報告。會后,筆者有了很多思考和愿望。
【關(guān)鍵詞】溫度教學 教研活動 教學反思
今天,聽了田玉博士這堂課,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溫度”一詞。當過學生十幾年,當老師也已十年,聽過許許多多的課,感受到踏實嚴謹,感受到幽默睿智,感受到尖銳犀利,甚至感受到力度熱度,可第一次如此感受溫度。
我甚至嫉妒讓田玉博士上課的不是我的學生!大學中文系本科四年教會了我更多更好地思想,但從未教過我如何教學。年輕時,以校為家,備課認認真真,作業(yè)全批全改,面批面改,一路探索,付出全部,常為自己言語的直覺,課堂的創(chuàng)意,教學的妙趣而激動而熱情四射。于是出了成績,于是找到了教師的自豪感?,F(xiàn)如今,教學十年了,也算有自己的位置,可隨著年歲的增長,自豪感慢慢消褪,我更渴望一種教學的價值感。特別是面對這一輪新課程改革,三年來,我不僅面對教材,面對我的學生,更要面對年輕教師的聽課,我始終覺得自己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把自己的教學實踐、教學感受技術(shù)化、人文化。有很多時候,我卻又只能“孤軍奮戰(zhàn)”,因為我是一組之長,已代表了“最高點”,可我真的有很多時候迷茫著……
因而聽完田博士這堂課后,我渴望表達,渴望把自己在這一輪新課改教學中的嘗試、困惑、思考與人交流、渴望自己能再去學習再受培訓,渴望為語文教學路尋找一盞明亮溫情的方向燈。種種渴望!如此渴望?我想我也只能用教學案例來表達。
案例一
困惑:新課標采用的人教版語文必修教科書把教材內(nèi)容分為“閱讀鑒賞”“表達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導讀”4個部分?!伴喿x鑒賞”是這套教科書的主體,以名家名篇為主。“表達交流”包括“寫作”與“口語交際”2個部分?!皩懽鳌惫?0個專題,每冊4個專題。在具體教學中,“閱讀鑒賞”模塊與“表達交流”模塊我找不到鏈接的地方,似乎閱讀歸閱讀,寫作歸寫作,這兩個模塊在教科書中只是語文能力綜合素質(zhì)兩條重要但始終平行的線??砷喿x與寫作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教師在教學中如何找到教學的銜接?編教材的人沒說,新課程培訓的專家沒說,教學的人感到無從下手,茫然。
出路:直到有一次語文考試,作文題目為“我與——(名人)對話”,批改中,一篇題為《我與弗羅姆對話》的文章深深吸引了我,溫暖了我。這篇作文以母親為我煮面驅(qū)散冬日的嚴寒,我信手翻開課文被課文內(nèi)容吸引感覺作者弗羅姆向我走來開篇,接著寫我與弗羅姆展開關(guān)于“什么是愛”的對話,最后以我吃完面,明白愛,心更暖了,決定明晚為父母煮碗面結(jié)束。作文中很多精彩的對話都出自于語文必修4弗羅姆所寫的《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這篇課文。如弗羅姆滿意地說:“是的,父親與母親的愛往往是不同的。你似乎會感到母親對你的愛是與生俱來的,而父親卻需要你的努力,或許才可以看到爸爸贊許的面龐”;如天真的孩童式的愛是‘我愛,因為我被人愛是‘我愛你,因為我需要愛;成熟的愛是‘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是‘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我心被點燃了,一千多名學生就這個學生用學過的教材構(gòu)思抒寫文章,但就這一個,似乎讓我頓時捕捉到教材閱讀與寫作的關(guān)聯(lián)點。
實踐:我用了整整兩節(jié)課時間講了課本教材與此話題作文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與寫作,再讓學生用一周時間選擇、摘抄、延伸課文,再用兩節(jié)課時間重寫一篇“我與——(名人)對話”的作文。學生作文中精彩紛呈:有與郁達夫?qū)υ捴袑识记锏那屐o、悲涼的咀嚼品嘗;有與陸蠡對話中通過“愛綠、囚綠、放綠、懷綠”思考生命的自然狀態(tài)、需求與意識;也有與林庚對話中體會古典詩詞的語言暗示性,探討詩歌意境的審美問題。面對如此“卷面”,我感到由衷的喜悅,為自己的發(fā)現(xiàn),付出與收獲。
反思:田博士的作文系列教學圍繞“不愛寫”“沒東西寫”“不會寫”這三個寫作困境來分析原因,尋找辦法,具體實施。有完整的一系列教學流程與案例,溫暖人心,而我這僅僅是針對一篇作文,一個話題,沒辦法站到一定理論高度去尋找到教材中閱讀模塊與寫作模塊的系列教學方案。
案例二
困惑:前不久高三總復習——散文閱讀,我發(fā)現(xiàn)不少學生不理解散文的體裁特征,不明白作者的寫作意圖及構(gòu)思,當然也不能很好地去解讀散文的表現(xiàn)力,去品味散文的豐富精彩語句,學生把自己與散文大家有意無意地隔離好遠好遠,復習教學有點困難,力不從心。
出路:我思考了很久,最后決定布置學生先寫一篇題為“窗外陽光明媚”的散文,然后從中挑選優(yōu)秀范文來進行教學。胡彬彬同學寫的《窗外陽光明媚》一文抒發(fā)自己對人類社會丑惡現(xiàn)狀的不滿、心冷和對自然生物間信賴、和諧的追求、向往。該文從自己一次乘車返校親身經(jīng)歷寫起,選取四副畫面:
車窗外:在院子的一個有陽光的角落里,一只小貓和一只比貓大不了多少的小狗正相互依偎,蜷縮在角落里曬著太陽睡覺。它們紋絲不動,睡得很安穩(wěn),彼此相信對方,相互傳遞著溫度,溫暖了對方,也溫暖了自己。
車窗內(nèi):售票員為金錢而欺騙乘客。
車窗外:一棵枝繁葉茂的古樹,古樹上停歇著許多小鳥,歡快地在枝條間跳躍、歌唱,陽光透過密密的樹葉,溫暖著小鳥和大樹,小鳥為大樹除蟲,把歌聲獻給大樹,大樹為小鳥提供安全的??奎c,保護它們的巢穴。它們相互給予,享受溫暖與喜悅。
車窗內(nèi):乘客與乘客之間爭奪座位。
這四副畫面兩兩對照,車窗外陽光明媚,車窗內(nèi)我的心越來越冷,渴望大家走出車廂,接受窗外明媚陽光的溫度與洗禮。
實踐:先讓學生欣賞優(yōu)秀文章,接著告訴他們這是我們班某某同學所寫,再由作者來談文章的立意、構(gòu)思。讓學生明白我們同學也可以像散文名家一樣構(gòu)思、立意,一樣抒寫。讓同學們來解讀我們身邊的散文,讓讀者與作者面對面交流、問答,就學生散文設(shè)置閱題題目,閱讀理解變得輕松而有趣味。
反思:田玉博士在針對提高學生寫作興趣時的方法之一是“角色互換”,原來我也在做已在做這種“角色互換”教學。閱讀與寫作,廣泛而又有針對性的閱讀可以提高寫作;嘗試用學生的作文來閱讀更可收到提高學生散文閱讀能力的奇特效果。可我僅僅也還是一時的心血來潮,并沒有打通寫作與閱讀教學的整個完整思路,所以始終還是無法溫暖人心。
【后記】
我看過的論文,基本上是自己成熟的思想或較成功的案例的傾吐與展示,而我,始終還是自己理論高度不夠的緣故,就只能在田博士一堂課的激發(fā)下寫下以上感想。把自己的困難、疑惑擺出來,也許這不是一篇成功的論文,但應(yīng)是在新課程背景下一線教師面臨問題的真實心聲。
渴望有理論有水平有遠見有智慧的能者把方法傳播。當然,我們不是要那編冊成書的教案秘笈,我們不是想偷懶,不是想復印,我們只要少走一些彎路,讓迷茫的心有方向感,或許重視了,或許讓老師受到真正的培訓,有計劃有實效地讓教育者再受教育,那么語文老師將會有更有活力、更輕松的、有溫度的教學。溫度的教學,溫暖學生的同時也讓老師自己保持一定溫度,更從容更睿智更人文地教學到老。“道亦應(yīng)有術(shù)”,最后我只能再套用田玉博士的一句話——技術(shù)做到了極致就是對人文最大的關(guān)懷來表達我的渴望,來結(jié)束我這并不成熟的文章。
★作者簡介:李海珠,福建省莆田市二中教師,語文教研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