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麗萍
提要:本文站在美術教師的角度,著眼于傳統(tǒng)的美術教學“你說我聽,你示范、我模仿”的現實問題,立足于運用課堂實例論證如何帶領孩子走近生活,通過游戲、生活體驗、走出課堂、生活觀察四個方面,激發(fā)孩子學習美術的興趣,讓小學美術課堂充滿盎然生機。
關鍵詞:小學美術 游戲 生活體驗 課堂外 生活觀察
長期以來,在我國中小學教育領域中奉行以知識傳遞為價值取向的教學觀,致使課堂中教師的講授成為主要的教學形式,輕視甚至否認主體活動給予學生素質發(fā)展的真正價值。在從事小學美術教學的十多年的時間里,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聽課學習、觀摩交流,我發(fā)現盡管很多美術課教師備課認真、教學環(huán)節(jié)齊全、教學評價面面俱到,但美術課堂卻缺乏靈動、創(chuàng)新和勃勃生機。
新時期的小學美術教育不再是一種單純的技能技巧訓練,而是一種文化學習,更注重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與美術素養(yǎng),因為在整個人類社會歷史中,美術本來就是一種重要的文化行為,是在情感、思想的表達、交流中產生發(fā)展的;小學美術教育不同于專業(yè)美術教育,它為發(fā)展學生整體素質服務:以學生發(fā)展為本,注重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審美能力、感知力、想象力、表現力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和全面發(fā)展。新教育強調通過美術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最終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終身受益。
然而我們現在看到的美術課更多的是:有的老師經常讓學生臨摹,而且要臨摹的像;有的老師固定的講20分鐘畫法,教師示范,學生在剩下的時間里完成作業(yè)。這樣的美術課,學生畫的很累,課堂上也沒有歡樂,沒有活力。心理學研究也表明,學生往往是通過看、摸、聽、嗅等一些初級認識手段來了解事物、了解世界。雖然認識還比較簡單,但已有了豐富的想象力。我們的美術課要順應這些特征,讓美術課充滿想象,充滿活力。
如何讓小學的美術課富有生機,讓學生的美術素養(yǎng)得以全面發(fā)展?我認為關鍵是讓美術教學根植于生活,從生活中激趣,從實踐中提高。
一、從游戲中挖掘,讓孩子在玩中體會美術的樂趣
孩子喜歡游戲,在游戲活動中孩子能自由、無拘無束地投入和參與,在激發(fā)興趣的同時也是孩子獲得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因而孩子在輕松愉快的游戲中學的更主動、更投入,如在《畫自己》一課的教學中,我安排“猜猜他是誰”的游戲,將一名學生蒙住雙眼,通過其他同學的特征描述,猜出另外一名學生的名字。這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了解到了什么是人物的主要特點,并且抓的非常準,在表現時更是非常出色。
二、從生活體驗中感悟,讓孩子在體驗中把握美術的內涵
比如二年級的《色彩的情感聯想》一課,雖然學生對顏色并不陌生,但對色彩的調配和變化規(guī)律卻不了解,而且因為學生第一次接觸水粉顏料,可以說對每一種物品和色彩都充滿了好奇,于是我在教學中充分讓學生去自主實踐,探索發(fā)現。
我首先讓學生觀察教室里都有哪些顏色?你喜歡哪些顏色?教室里掛了很多漂亮的裝飾物,有綠色的葉子,紅色的國旗,黃色、紫色、粉色等各色的花瓣,還有各種顏色的衣物和文具。同學們驚喜地發(fā)現,原來我們的教室里竟然有這么多美麗的顏色,我又讓學生觀察外面自然界中還有哪些顏色,學生通過觀察,發(fā)現了我們生活的世界真是五彩繽紛,也激發(fā)了學習色彩的興趣。
看到學生這樣快樂,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不要讓我們所謂權威的說教代替了學生的直觀體驗,扼殺了學生探索的自由,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在教學中我們還要善于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關注學生的情感,改進教學和組織形式,才能實現教學目標,創(chuàng)設教學的新境界。
三、從課堂外獲得,讓孩子在開放的空間中激發(fā)審美情趣
幾十年來,甚至上百年來形成了一種習慣,上課進教室。教室確實是我們實施教學內容的重要場所,但外面的世界也很精彩,我們完全可以在適當的時候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大自然,減少束縛感,營造自由、大膽創(chuàng)造的良好氛圍,從而提高美術課的教學質量。如在《美麗的天空》一課中,我就帶著學生走出了教室,來到操場上,躺在柔軟的墊子上仰望天空,讓學生邊說邊看邊想,盡情的感受天空中的一切事物,然后再進行創(chuàng)作,結果學生表現得淋漓盡致,有的還加上了自己豐富的想象。
四、從生活觀察中聯想,讓孩子在發(fā)現中砰出創(chuàng)新的火花
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并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也需要知識和經驗的積累。一旦孩子將自己所掌握的知識運用于實踐活動中去,就容易出現新思想,并在實踐中增長智力、開發(fā)創(chuàng)造力。因此,我們應努力為孩子創(chuàng)設一個空間廣闊、內容豐富的生活環(huán)境,使孩子擁有較多的動手實踐、動腦思考的機會。
在四年級《奇思妙想》美術課里,教師一開始就從我們生活不可少的“手 + 手機 = ?”進行設問,讓學生想想 A+B=什么?。一件事物加上另外不同的一件事物,會變成一件新的具有兩者功能的新事物,是具有手機功能的手。這一下引起了學生對這節(jié)課的興趣,也引出了課題《奇思妙想》。整節(jié)課圍繞A+B=什么?從生活中的書本、筆、小鳥、飛機、小孩、老人、花朵-------,進行欣賞、討論、奇思妙想,組合成一件新的具有兩者功能的或幾者功能的新事物。一位藝術家曾經說過,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美的眼睛。在對生活的觀察中,孩子會有所發(fā)現、創(chuàng)新,美育的目的得以升華。
美術是一門特別的學科,它能讓學生學到繪畫與制作的本領;能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使學生感受美;能使學生熱愛學習。如何實現學生真正有效的參與課堂,活而不亂、活而有序;這都需要時間和長期不懈的努力。所以,我會繼續(xù)用我的熱情,根植于生活,投身到今后的改革實驗中,不斷探索美育教學新模式,總結新經驗,創(chuàng)造新思想,使我們的美術教育真正充滿生機與活力。
(河北省滄州市華北油田煉廠學校)
參考文獻:1、《小學美術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 徐健 成劍編著
2、《小學美術新課程標準》
3、《小學美術課程與教學論》 徐蘭蘭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