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基于后現代教育觀下中職德育目標的定位思考

      2009-09-30 08:07:04徐財龍
      經濟研究導刊 2009年15期
      關鍵詞:后現代主義中職教育德育

      徐財龍 鄒 紅

      摘要:目前,中國中職德育目標的設定存在著不盡合理的地方,這直接影響到中職德育的實效性。借用后現代主義的德育觀理論,從中國中職德育目標的現狀入手分析,認為對中國中職德育目標的設定要從力求實用效果、體現自由精神和個體差異、蘊涵人文關懷、注重發(fā)展效能等方面加以考慮。

      關鍵詞:后現代主義;德育;德育目標;中職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5-0227-02

      《中等職業(yè)學校德育大綱》指出,“中等職業(yè)學校德育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中職學校學生必修的基礎課,是對中職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職業(yè)道德教育和職業(yè)指導教育、創(chuàng)業(yè)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陣地。中等職業(yè)技術學校必須把德育工作擺在素質教育的首要位置?!?/p>

      一、后現代主義教育下的德育觀

      受現代教育封閉僵化思維的影響,在中國的中職德育中,道德往往被視為一種外在的約束人的行為的律令,道德教育強調灌輸和說教,不重視理解和內化。因此,中職德育工作低效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后現代教育觀否定批判傳統教育模式,為創(chuàng)造性地構建中職德育模式提供了新的視角。后現代教育觀的核心是強調差異性、多元性,主張偶然性、開放性、平等性、重視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他“通過揭露教育中形而上學、認識論方面原先預設的觀點的脆弱性,揭露教育中存在的偏見,從根本上威脅現在教育的可能性?!盵1]

      1.后現代主義教育觀崇尚差異性,主張主體性、創(chuàng)造性的德育目的。后現代教育觀反對現代教育培養(yǎng)“完人”的教育目的,認為“這種教育目的往往是為了培養(yǎng)優(yōu)勢文化的支持者,強調教育具有一種‘文化中立性,以此來推演一套民主和平等的理念。”[2] 況且,人要在教育過程中達到完善,各方面得到均衡發(fā)展的完人教育目的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后現代教育觀認為,道德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達成共識和統一的標準,而是通過寬松的爭論去發(fā)現悖論和錯誤,引導學生理解他人對其選擇的差異性所可能提供的各種良好理由,學習接受道德的差異性,從而培養(yǎng)具有社會批判能力、自我創(chuàng)造能力以及認可多元文化的公民。

      2.后現代主義教育觀主張多元化,提倡對話、內化的道德方式。后現代教育家反對以理性主義、認知主義為主要特征的現代道德教育,認為通過對學生實施理性和行為上的訓練很難完全使其掌握普遍的道德法則,成為有道德的人。在后現代教育觀看來,這種方式是一種對待物的方式,是把一套“世界如此這般”的看法強加給學生,是一種粗暴的道德權威主義。因此,后現代教育觀主張道德教育多元化,主張允許任何方法,容納一切思想,擺脫僵化的形式理性,從個體的差異性出發(fā)建立一個開放多元的道德教育;強調道德教育方式應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學生能以不同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接受道德教育;提倡道德情景和道德體驗,以平等交流、理解、關懷的態(tài)度來對待差異的“對話式”教育方式[3]。

      3.后現代主義教育觀強調開放性,主張去中心的德育課程。后現代教育觀批評學科中心主義,主張構建動態(tài)的開放式課程,“要求在課程組織中傾聽不同的聲音,關注課程活動的不穩(wěn)定性、非連續(xù)性和相對性以及個體經驗相互作用的復雜性?!盵4]后現代教育觀提出:德育課程設置的宗旨是尊重每個學生發(fā)展的獨特性,注重道德經驗之間的聯系;在德育課程設置上,事實和價值二者應該緊密結合,建設開放性的課程,德育課程內容應具有批判、懷疑的特性,應擴展到各個領域,關注那些邊緣性的道德主題,讓各種各樣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念同臺演出;德育課程的具體實施應消除學科之間的界限,達到科際整合[4]。

      4.后現代主義教育觀主張平等性,提倡主體間性的道德關系。后現代教育觀反對現代教育中的主客體二元對立的師生關系,主張師生關系“主體論上”的平等,提倡主體間性的道德關系[5],提倡教師和學生作為完整的精神整體在道德對話中交往,二者是平等的,在地位上沒有尊卑的區(qū)別,同時也反對教師中心主義和教師的權威話語,反對教育人為地把學生隨意劃等分類,采取二元邏輯施教和管理。因此,后現代教育觀主張在大學德育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在道德討論、對話中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不再扮演專家的角色,而是道德對話的推動者。“教師的職責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fā)現矛盾并不是拿出真理的人?!盵6]

      二、中職教育德育目標現狀及反思

      中職德育目標是中職德育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長期以來,中國中職學校德育目標定位的突出特點是理想化,重心偏高,片面強調政治性,同時,又缺乏層次性,忽視教育對象(中職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基本上是用一個統一的、和其他高校同等級模式去塑造所有的中職學生,更多的是按照社會規(guī)范的需要來確定培養(yǎng)規(guī)格和設計培養(yǎng)過程,而沒有充分注意到中職學生在“德”的發(fā)展中的個性化發(fā)展需要,把培養(yǎng)中職學生的“德”的素質局限在一個過于狹窄的空間和理想化的模式中,主體精神的張揚受到一定抑制,“德”的養(yǎng)成缺乏豐滿的內容,缺乏梯度層次,缺少選擇的自由度,最終的結果是造成受教育者比較符合共性規(guī)范的要求,但其獨立自由的思維、創(chuàng)造的意識、批判精神,良好的個性心理素質等個性化發(fā)展需求則在統一要求和進程中被大大地忽略了。因此,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中職學校德育必須堅持素質化目標,綜合社會發(fā)展共性需求和中職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和發(fā)展個性需求,以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戰(zhàn)略眼光,真正從提高民族素質的高度,來檢視我們中職學校德育的目標定位,實現從理想化的模鑄到素質化的轉變。

      三、科學的中職德育目標的建構

      1.力求實用效果。現實的德育目標是從較接近社會生活實際和人的實際精神境界的,是從當前社會和人的發(fā)展需要出發(fā)而設置的目標,它存在于教育過程參與者的教育思想之中,為教育實踐所實際追求的目標。實際上,真正實用的德育目標的實然性是很強的,它能依據德育對象的品德認知心理與品德發(fā)展所呈現的規(guī)律,為德育實踐活動實際操作提供可行的具體標準。因此,所設置的德育目標就必須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必須實用,必須把德育目標和實際德育活動緊密聯系起來。由于中職學生在初中階段,乃至小學以來就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和良好得學習品質,他們的道德意識淡薄,曠課、隨意遲到、早退、男女生接觸過密、打架斗毆、敲詐勒索、亂扔垃圾、破壞公物、辱罵教師的現象時常發(fā)生;在日常生活中自私自利,對家庭、集體和社會也缺乏責任感,一切以自我為中心,我行我素。因而,中職德育目標的設定,必須充分考慮到中職學生的生理、心理、認知水平和德育效果差等問題來實施德育活動,才能使中職德育目標產生實效。

      2.體現自由精神和個體差異。德育的最高價值是使教育對象達到“慎獨”的品德自由境界。[7]所以,只有給中職德育目標賦予自由精神,在德育實踐中,德育主體中職學生才能真正意識到自身存在的意義。同時,德育目的不是強調讓受教育者達到統一標準,讓他們臻于完人,而應讓他們了解他人并接受道德的差異性,從而培養(yǎng)其批判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人格,使之成為真實的自我。為此,中職德育更應該應尊重中職學生不同于其他高校學生的差異性、偶然性以及主體性地位,培養(yǎng)其批判性和創(chuàng)造性人格。中職德育目的應充分考慮到中職學生的實際需要,不應該再以統一的理想化的道德規(guī)范來約束甚至是壓制中職學生,而應該是重視中職學生自我的實現,并要根據中職學生的實際情況組織設計開展德育活動,鼓勵中職學生通過寬松的爭論去發(fā)現悖論、錯誤,引導中職學生理解他人以開放心態(tài)對待他人,培養(yǎng)中職學生成為真實獨特的自我。

      3.蘊涵人文關懷。一直以來,德育往往采取灌輸的方式,把德育對象當等待灌裝的容器來看,這在很大程度上扼殺了德育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我們應承認道德知識傳授的重要性。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就個人而言在當今時代,沒有良好的教養(yǎng),沒有淵博的知識,沒有較高水平的智力素質和多方面的智力興趣,要提升到道德尊嚴的高度是不可思議的。但是,我們也應該關注德育的對象首先是人。關心和被關心是人類的基本需要。德育應該培養(yǎng)“善良的人”,即有能力、關心人、愛人也值得人愛的人[8]。中職德育必須圍繞關心人來重新組織,教會中職學生關心自己,關心他人關心自然。在中職德育目標的設置上,要融入人文關懷,通過德育實踐活動來建立一種充滿關心的新型人際關系,讓中職學生體會到個人道德生活的幸福,從而達到促使他們追求一種更高更完善道德情操。

      4.注重發(fā)展效能。德育目標對德育對象來說實際上就是一種人生的奮斗目標。一方面要對自己的現實承認,另一方面要對自己進行批判與否定,才能使自己既基于現實又能不斷地超越現實并高于現實,使自己既在現實之中又在提升和發(fā)展之中實現德育活動的提升和發(fā)展,這就要求我們要注重德育目標的層次性,讓前一個層次德育目標的實現為后一個層次德育目標的實現作鋪墊,并且每個層次德育目標的實現就是對自身的超越[7]。中職德育應打破以往傳統封閉的一元教育模式,走出“規(guī)范化”的束縛,在平等開放的基礎上,以積極開放的姿勢對待各種外來的精神產品,在教育過程中積極面對各種矛盾和丑惡現象,盡可能在各種領域中最大限度地擴展,利用豐富的信息開闊中職學生視野,培養(yǎng)中職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重視發(fā)展中職學生道德推理、判斷及選擇能力;注重中職學生在對自我和他人的對話理解上,將道德內化為自身的信念,自發(fā)、主動地關心他人的教育方式;注重在德育活動中,盡可能以自然的方式,通過學習、社會實踐以及在生活環(huán)境中進行道德滲透,促使中職學生個體產生內在需要和情感共鳴。

      參考文獻:

      [1]陸有銓.躁動的百年——20世紀的教育歷程[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165.

      [2]顧明遠,孟繁華.國際教育新理念[M].???海南出版社,2001:168-172.

      [3]喬治·瑞澤爾.后現代社會理論[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232.

      [4]羅青.什么是后現代主義[M].臺北:五四書店有限公司,1989:255.

      [5]尹艷秋,葉緒江.主體間性教育對個人主體性教育的超越[J].教育研究,2003,(2).

      [6]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學會生存[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108.

      [7]滕少華,馮文全.中國德育目標新探[J].當代教育論壇,2007,(6).

      [8]單中惠,楊漢麟.西方教育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126.

      [責任編輯陳鳳雪]

      猜你喜歡
      后現代主義中職教育德育
      德育要在“善”處留白
      《中國德育》
      中國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論狂歡化詩學的建構性及其在當代中國文藝批評中的后現代主義體現
      名作欣賞(2021年24期)2021-08-30 07:02:58
      德育提效:必要的敘事轉向
      元藝術與后現代主義
      藝術評論(2020年3期)2020-02-06 06:29:26
      微型演講:一種德育的新形式
      后現代主義的幻想
      現代裝飾(2018年2期)2018-05-22 02:50:47
      淺談對中職學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創(chuàng)新
      對新環(huán)境下中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與探索
      考試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23:47:15
      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職物流德育工作研究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7:26:01
      石家庄市| 萝北县| 大同市| 永嘉县| 隆化县| 西乌| 莎车县| 平江县| 福鼎市| 洪洞县| 琼结县| 定西市| 福贡县| 文成县| 冕宁县| 广灵县| 集贤县| 洪洞县| 普陀区| 南皮县| 永丰县| 娱乐| 余干县| 武川县| 陇南市| 通化市| 兴义市| 天台县| 永清县| 甘泉县| 白城市| 辽阳县| 含山县| 卓资县| 扶风县| 红原县| 拜泉县| 讷河市| 长子县| 南江县| 浪卡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