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亞丹
咱們中國自古就有“雅言”之說。記得關(guān)西秦聲曾被稱之為雅言,這不僅是統(tǒng)一天下的必要,更因其言文雅之美——娓娓道來如正在運筆的水墨之圖,在人們心中悄然氤氳而開,是那般美好。因而,當時學秦聲雅言竟成為風尚。我們作為承前啟后的教育者,使學生言語變得美好,不僅是語文工具性、人文性的體現(xiàn),更是我們傳承文明之需要。
那么怎樣才能使學生的言語在課堂中得到美化呢?我有幾個小招:
一、教師優(yōu)美的言語示范,即是言語實踐的典范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對語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這種敏感性,是人的文明的一個源泉所在?!焙⒆犹焐朴谀7?一個字字珠璣的老師無形中就給孩子們提供了示范。特級教師王崧舟老師的絕招之一就是擅長用典雅的語言醞釀出詩意的語言環(huán)境,使學生在無形之中受到熏陶,得到提升。我們來看看他執(zhí)教《楓橋夜泊》時的一個精彩片段:
……
師:在這個霜氣滿天的秋天,張繼夜泊楓橋,輾轉(zhuǎn)反側(cè),愁眠之情縈繞在他的心上,這時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悠悠傳來,這鐘聲好像在對張繼說——
生1:張繼啊張繼,如果你無法入睡,如果你很孤單,讓我來陪伴你。
師:多么知冷知暖的鐘聲。
……
生2:張繼啊張繼,為什么不睡,為什么為么憂愁,這一切是為什么?
師:這是充滿好奇的鐘聲。
師:這鐘聲有撫慰,這鐘聲有勸解。這鐘聲讓張繼的愁眠之情也漸漸化去了(師擦去黑板上僅有的“愁眠”)。
……
師:在張繼之前,沒有人這樣寫過鐘聲;在張繼之后,盡管有很多人寫過鐘聲,但是沒有一個人能夠像張繼那樣渾然天成,感人心肺,這正是《楓橋夜泊》這首詩能夠流傳千古的秘密所在。你聽,從張繼之后,這鐘聲一直在歷史的天空悠悠回蕩。四百多年過去了,鐘聲在陸游的筆下悠悠回蕩——(生齊讀:七年不到楓橋寺 客枕依然半夜鐘);七百年過去了,這鐘聲在高啟的筆下悠悠回蕩(生齊讀:幾度經(jīng)過憶張繼 ,月落烏啼又鐘聲);一千多年過去了,鐘聲在王士禎筆下悠悠回蕩(生齊讀:十年舊約江南夢 獨聽寒山半夜鐘);一千二百多年過去了,這鐘聲在當代詩人陳小奇筆下悠悠回蕩(生齊讀:流連的鐘聲,還在敲打我的無眠,塵封的日子,始終不會是一片云煙。)
師:這就叫經(jīng)典,這就叫文化。(板書:經(jīng)典 文化)。我們學了這首詩,在你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跡。如果你去蘇州,你一定會去看一看一座橋——(生:楓橋);在楓橋上,你一定會想起一個人——(生:張繼);想起一個人,你一定會在心中念起一首詩——(生背誦《楓橋夜泊》,再齊背誦。)
……
老師優(yōu)雅的語言如珠玉般點綴其中,學生浸暈在這種詩意言語、詩意情懷中,長此以往,其說話、寫作能力怎能不隨著春暖而花開?老師的文化底蘊越深厚,他所給予學生的就越多。
二、抓住關(guān)鍵詞語展開言語實踐
文章的關(guān)鍵詞往往是課堂生成的樞紐,往往能起到拎領頓順的效果。例如《海倫.凱勒》一文中,“她面對著的是無邊無際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她不能喊一‘媽媽,也不能傾訴心中的希望和要求?!笨圩£P(guān)鍵詞“傾訴”,問:“她不能傾訴什么?”學生一連串的她不能傾訴……她不能傾訴……她不能傾訴……輕易就把孩子的心帶入海倫面對厄運時的恐慌、無助、憤怒中去,感同身受,為后文她不屈不撓地與命運做抗爭,不停地高亢地向世界傾訴做下鋪墊。
三、借助標點展開言語實踐
1990年3月,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上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修訂發(fā)布的《標點符號用法》中指出:“標點符號是書面語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用來表示停頓、語氣以及詞語的性質(zhì)和作用。因此,必須重視標點符號的使用?!睒它c符號里不僅有我們耳熟能詳?shù)挠腥さ墓适?而且,我們文章的標點符號常常意猶未盡,等待著我們?nèi)ネ诰?。例?《黃山奇松》中有這樣一句描繪黃山松千姿百態(tài)的話:“有的狀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我們可以先讓學生抓住這句話想像一下黃山松各種各樣的姿態(tài),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想像力以及學習興趣。再用句型(有的狀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有的貌如_______,有的容似_________……)訓練其言語之美。
四、抓住文章留白處,進行言語實踐
留白就是作者在作品中留下相應的空白。滿則溢,留白之地更顯天地之寬。文學中的留白給讀者留下一些思考,想像的空間,意猶未盡,有余香繞梁之感?!端扌率行旃辍芬辉姷摹皩ぁ弊诸H耐人尋味——“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兒童尋不到蝴蝶,他會尋到什么呢?作者沒說,把這一“白”留給了我們。如果我們扣住“尋”字一引,曲徑,通幽了——在這姹紫嫣紅的春日里,孩子尋到了金燦燦的油菜花、和煦的春風、放生的美好……在這姹紫嫣紅的春日里,作者尋到了天真爛漫的童趣;在情景交融的詩歌里,讀者尋到了生機勃勃的春天,美好的生活?!皟和弊咦伏S蝶,飛入菜花無處尋”文筆在菜花叢中戛然而止,畫面的主題卻在言語實踐處綿綿延長,孩子的思維在第二次創(chuàng)作中得以拓展。
有了飛鳥,天空才有生機;有了山泉,高山才有音律;有了優(yōu)美的言語,我們才更具靈韻。讓我們在課堂里及時地妙語生花吧!
作者單位:廣東省中山市三鄉(xiāng)鎮(zhèn)平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