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彥嶺
摘 要: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可以加深其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使之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語文教師應從預測猜讀、設疑自答、對比辨析、歸納編碼、聯(lián)想拓展、遷移創(chuàng)新等多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
關鍵詞:閱讀教學;預測精讀;設疑自答;對比辨析;歸納編碼;聯(lián)想拓展;遷移創(chuàng)新;培養(yǎng)習慣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09)09-0037-02
一個好習慣,能造就一個人;一個壞習慣,可以毀掉一個人。但是好習慣不會憑空形成,而要反復訓練?!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因此,要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好習慣。但是,閱讀習慣訓練難度較大,費時較多。那么怎樣才能高效快速地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呢?在閱讀教學中,可用預測猜讀、設疑自答、對比辨析、歸納編碼、聯(lián)想拓展、遷移創(chuàng)新等方法去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
一、預測猜讀
看到文題后,先對文章內(nèi)容、形式進行預測猜想,即先行“猜——讀——比”的思維活動。
既先"猜",拿到一篇文章,不忙著翻看內(nèi)容,而是閉目靜思,設想該文如果由自己來寫,會如何選材、剪裁,如何設計“文路”,采用哪些手法;然后再“讀”,帶著讀前的猜想細讀全文,整體把握;最后再“比”,拿自己原來的猜想與原文對照,哪些地方不謀而合,哪些地方相左,哪些地方自己不得其解。對“不謀而合”處,稍作瀏覽即可,對猜想“相左”處,探求正誤,找到原因;對“不得其解”處,要舍得下功夫。
學生養(yǎng)成這種預測猜讀習慣,就能克服那種蜻蜓點水、不求甚解的讀書毛病,所讀詩文,不僅能成為一面鏡子,照出自己的思想觀點、思維方法等方面的差距,而且能拓寬自己的思路,大大提高閱讀學習效率。
二、設疑自答
在閱讀時對書中所寫的人、事、物等勤于思索,即“質疑——破疑——再質疑——再破疑”。讀一本書或一篇文章,先大概翻閱一下書的內(nèi)容,提出“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結果如何”,或“寫什么”、“怎么寫”、“為什么這樣寫”等問題,細讀全書,邊問邊讀、邊讀邊答。學生如能養(yǎng)成設疑自答的習慣,閱讀就必能有所悟、有所得。
培養(yǎng)學生設疑自答的習慣,可在教學《向沙漠進軍》這類課文時進行,如:為什么要向沙漠進軍?怎樣向沙漠進軍?向沙漠進軍的前景怎樣?也可在教學《核舟記》這類文言文時進行。如:船頭、船尾、船背都寫了什么內(nèi)容,怎么寫的,為什么這樣寫等等。學這類文言文要先讓學生邊讀文章邊看注釋,結合文前提示、文后練習,設疑研讀,自求其解,再由教師點撥歸納,在引導學生自讀課文時,教師更應幫他們設疑激思,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三、對比辨析
根據(jù)心理學的原理,凡是經(jīng)過比較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事物,便記憶深刻。養(yǎng)成對比辨析的習慣,閱讀中對文章的取材角度、寫作方法、語言風格及知識體系方面學會對照、比較、有助于理解的內(nèi)容,還有助于博采眾長,明辨優(yōu)劣,開拓視野。
如教學《孔乙己》和《范進中舉》時,讓學生對孔乙己和范進兩人的性格和社會背景加以對照,比較出異同,就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如在教完一篇課文后,讓學生找出學過的同一題材不同文體的文章加以對比,從而了解文體有別,選材角度不同,寫作的目的不同,采取的表達方式也就不同。通過比較,就能很好的讓學生掌握記敘、說明、議論、描寫和抒情表達方式的區(qū)別。
四、歸納編碼
將閱讀所得信息納入自己頭腦知識體系,或將新舊信息進行歸納、編碼記憶。支離破碎的知識充滿頭腦,會造成思想僵化,只有將所學的東西及時整理,使新舊知識成為網(wǎng)絡,才能掌握規(guī)律,舉一反三,促進智力發(fā)展。因此學生必須具有歸納編碼的習慣。
培養(yǎng)這種習慣,無論在復習課和平時教學中,都要堅持。閱讀教學中,同一類型的課文可講其一篇,余下的篇目由學生自學。借此可培養(yǎng)學生對同一類型事物歸納的習慣。歸納的方法很多,還可教會學生用列表法、圖示法、歌訣法等對所學知識歸納記憶。例如:“戊、戍、戎、戌”這幾個字學生很容易讀錯、寫錯,可用歌訣:“橫戌、點戍、戊中空;十字交叉就念戎”進行歸納,便于學生記憶,激發(fā)興趣,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五、聯(lián)想拓展
由一個信息聯(lián)想到另一個或多個信息,并使它們彼此有機的聯(lián)系在一起。有了這種習慣,學習時就能由此及彼,舉一反三,一通百通。相反,無這種習慣,學一而不知其二,以至思維閉塞,反應遲鈍。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要堅持復舊導新,縱橫聯(lián)系。
如在教《岳陽樓記》時,要聯(lián)系學過的課文《醉翁亭記》,前者重點抒發(fā)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懷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抱負;后者重點突出“與民同樂”的思想感情。再如講課文《有的人》就聯(lián)想學過的課文《一面》,兩文作者不同,文體有別,但都贊頌了魯迅的偉大人格。
六、遷移創(chuàng)新
將所學知識、技能自覺運用到新情景中,解決新問題。教師應鼓勵學生:在課內(nèi),把學習導讀課文所掌握的方法,運用到自讀課文閱讀上來,把閱讀課學到的觀點、材料、語匯、表現(xiàn)手法遷移到自己的寫作中去;在課外,把課內(nèi)學到的知識、用到編墻報、出???、作演講、寫日記等實踐中去;回家后,把在學校學到的語文能力用到社會生活中去,如為人擬廣告詞、寫書信、作記錄等,使學生在不斷的應用中,養(yǎng)成遷移知識、技能的習慣。
總之,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的方法很多,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發(fā)揮學生的潛能,全面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
【責任編輯 薛春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