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羿
摘 要:我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蘊藏著世界上最為豐富的民間音樂藝術珍寶。我國的學校教育作為民間音樂文化傳承的重要領域,須樹立以民間音樂教育為本的觀念,建立起系統(tǒng)的、規(guī)范的“普遍知識”的傳播和傳承模式,使瑰麗多彩、博大精深的民間音樂文化得以流傳。
關鍵詞:民間音樂;學校教育;傳承
中圖分類號:G633.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09)08-0062-02
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有普及性的藝術形式,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無論是優(yōu)美樸實的民歌、地域色彩濃郁的說唱和戲曲音樂,還是絢麗多彩的民族器樂,都是先輩們?yōu)槲覀兞粝碌膶氋F文化財富。民間音樂文化來源于民間,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凝聚著人們的共同心愿,反映了他們的思想情感、道德觀念、信仰意識、價值傾向、風土人情和民俗文化,深受廣大民眾的歡迎。廣大人民群眾是民間音樂的創(chuàng)造者,也是民間音樂的保護者、傳承者。
目前,民間音樂的傳承主要還是通過政府和民間音樂社團組織來進行的。這當然是民間音樂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但這種傳承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實,即我國的文化傳承是以學校教育為主渠道的。因此,對學校教育渠道的忽視導致了我國音樂文化傳承的雙軌現象:民間音樂文化傳承以政府行為和社會民間音樂社團為主體,而學校音樂教育則主要是以學堂樂歌以來的前蘇聯德奧音樂體系的西方音樂教育為主體。這些內容的教育當然也非常重要,但學校音樂教育長期對民間音樂文化資源的忽視卻是不應該的。因此,重視學校教育中的民間音樂的傳承,已經成為我國音樂文化發(fā)展中一個刻不容緩的任務。
一、學校音樂教育應以民間音樂傳承為基礎
當代學校音樂教育,是以學習古今中外優(yōu)秀音樂文化為整體內容的。然而,這種學習以什么為基礎,在音樂教育領域中卻始終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民間音樂文化是一個傳承與發(fā)展相結合的概念。學校音樂教育作為音樂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的一種有效途徑,應將民族民間音樂作為最重要的文化資源引入音樂教育中,并將其作為音樂教育最重要的基礎。只有真正認識到將民間音樂文化作為音樂教育資源的重要性,真正重視民間音樂文化的傳承,才能確立民間音樂文化在整個民族文化領域的正確定位。
在我國音樂教育中,民間音樂文化傳承的觀念一直未能成為我國音樂教育的指導思想并在實際教學中得到基礎性和系統(tǒng)性的體現。要使民間音樂文化更好的傳承與發(fā)展,就要用正確的思想觀念去改造學校音樂教育的指導思想及教學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根”文化意識,使我國傳統(tǒng)民間音樂生命不已。
二、加強民間音樂課程建設
提高民間音樂在學校音樂教育中的地位,當務之急是加強民間音樂相關的課程建設。學校應該積極開設“地方民間音樂”課,并在“音樂史”課程中增加地方民間音樂史的內容和分量。
民間音樂相關課程可通過鑒賞的形式開展,也可以通過講座的形式開展。民間音樂鑒賞式教學可以使學生在聽覺上對民間音樂有一個感性的認識,獲得相應的情感體驗,從而形成對作品的審美認知;通過教師講解民間音樂作品以及與音樂作品有關的知識,使學生更好的了解和掌握民間音樂知識。學校也可以定期舉辦和民間音樂課程內容相關的講座,邀請校外的一些知名專家、著名演員、民間藝人等進行輔導,擴大學生對民間音樂的認知,講座可把知識性、趣味性、互動性融合在一起。
學校還可以根據不同的地域特點和民族分布情況,有重點地加強對地方民間音樂的研究和教學,突出辦學特色。另外,要對已經設立的與民間音樂有關課程加強建設,使之從內容到教學方式更加完善和富有特色。
三、帶學生走出課堂,實地采風
現代專業(yè)音樂教育通常以校內課堂為主要形式。而我國地域寬廣,民間音樂的精華大多在民間,所以,傳承民間音樂教育更宜實施校外的教學模式。在學校的音樂課堂上只是學到理論方面的知識,教師帶領學生去參加一些地方的民間節(jié)日盛會、深入鄉(xiāng)間田野去觀看民間藝人的演出,可以使學生對民間音樂有更深入的認識,對民間音樂文化的功能、內涵、種類、風格和作品資源有真切和客觀的感知與理解,將教學與傳承更好地結合起來。
學生走出校門可以深入了解和親身體驗各個民族的風俗,有利于學習民間音樂。因為民俗是具體可感知的一種社會現象,具有傳承性特征和模式化特征。它是在民眾中共同傳承、被人們世代追蹤、不斷重復的事項。民間音樂往往反映一個地方的民俗,甚至是某種民俗的具體寫照。因而,民族不同、風俗不同,各民族的音樂風格也不同。學生深入民間可以了解在社會生活中音樂與民俗的關系,很容易理解什么是“俗中有樂”或者是“樂中見俗”。
學生實地采風對我國民間音樂文化的傳承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各地區(qū)都有著廣闊的民族文化環(huán)境、民間音樂環(huán)境,是豐富的音樂實踐地,可作為不同課程和不同教學方法的教學資源,使整個教學活動形成一種“良性循環(huán)發(fā)展”的態(tài)勢。
四、重拾“口傳心授”的教學方法
中國傳統(tǒng)民間音樂本質上屬于口傳文化,因此民間音樂傳承傳統(tǒng)上是以口傳心授的方式來完成的。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下,這種作坊式的傳承受到了強烈沖擊。現實中絕大部分教師的觀念、評價指標、耳朵等都是“西方音樂”的格式化結果??趥餍氖诘慕虒W方式中體現的個體性、靈活性、多樣性優(yōu)勢在“西方式”教學中沒有被充分的挖掘和發(fā)揮。
“口傳心授”是一種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開放性的傳承方式,是東方音樂文化教育的重要教學手法之一。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藝術特點和文化特征,正是在這樣的教育方式基礎上得以形成和不斷傳承的。中國現代音樂教育屬全新的學校教育,基本上是從西方引進的新式教育體制。這種教育體制打破了口傳心授的教育方式而采用以寫定樂譜為范本的書面式教育,具有集體性、規(guī)范性、統(tǒng)一性等特點。因此,要搞好民間音樂教學,教師要深入研究和總結“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把現代音樂教育結合到傳統(tǒng)音樂的教學中。目前,我國現代音樂教育體制對中國古代教育方式存有否定態(tài)度,在否定中國古代音樂教育方式的同時,也影響了我們所希望的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原樣保存和不斷傳承的教育環(huán)境。音樂的傳承不可能僅僅依靠樂譜傳聲,它更需要的是“口傳心授”的教學方式。
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民間音樂文化像一條歷史長河,一直在滔滔不絕地流淌傳播。在民間音樂文化的傳承方式上,我們要利用學校建立起的系統(tǒng)的、規(guī)范的“普遍性知識”的傳播和傳承的模式,更要在此基礎上,大力弘揚和保護民間音樂的傳承方式,保留傳統(tǒng)音樂傳承方式所體現的文化內涵,充實藝術作品的個性魅力,使我國瑰麗多彩、博大精深的民間音樂文化永續(xù)流傳。
參考文獻:
[1]馮光鈺.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學校音樂教育[J].音樂教育研究中國音樂,2003,(1).
[2]陳志強.民間音樂作品保護模式的選擇[J].交響,2007,(03).
[3]張伯瑜.音樂流變——傳統(tǒng)音樂繁衍與消亡的內在因素[J].人民音樂,2002,(02).
[4]袁德明.關于民族音樂的繼承和發(fā)展[J].中國音樂,1987,(03).
[5]杜亞雄.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 吳小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