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峰
【摘 要】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但傳統(tǒng)的美術教育過于強調學科中心,過于關注專業(yè)知識和技能。文章從確立人文教育觀、挖掘美術課程中的人文教育資源、營造融洽的氛圍等三個方面闡述了如何在美術教育中滲透人文意識。
【關鍵詞】新課程 美術教育 人文理念
美術是人類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載體之一,“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但長期以來,傳統(tǒng)的美術教育過于強調學科中心,過于關注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忽視了人文意識的滲透,偏離了美術教育的價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美術教育功能的發(fā)揮?!叭宋摹崩砟钜笪覀冊谡麄€教育活動中視學生為學習活動主體,注重學習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價值觀的心理指向;要求我們關注人的尊嚴、人的價值、人的創(chuàng)造性和自我實現(xiàn),發(fā)展個性和特長?!度罩屏x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指出,應“把美術學習視為一種文化學習”,要求美術教師在教學中貫徹“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的教育理念,引導學生參與到文化的傳承和交流中來。要在美術教育中滲入人文意識,教師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一、豐富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確立人文教育觀
人文教育的觀念源于文藝復興時期的“人道主義教育”,它強調從人道主義出發(fā),反對中世紀封建的、經(jīng)院的教育,主張以“人”為中心,把人們的思想感情從神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這里所說的人文教育是旨在培養(yǎng)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養(yǎng)的教育。人文主義教育的目的是通過增進人文知識(即對人的認識),形成或改變人們的思想意識(即具有人文精神)。
1.不斷豐富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過去有人把老師和學生比喻為“一桶水”和“一碗水”的關系,如今放在新課程標準下去衡量,“一桶水”已遠遠不能適應當今課程改革的需要,必須是“常流水”。隨著“大美術觀”的形成、美術教學內容的擴大化和教學形式的多樣化,美術教學中所涉及的人文知識、自然科學知識越來越多,促使美術教師更加博學,要有全新的知識結構。處于信息開放環(huán)境中的學生,興趣廣泛、知識豐富、求知欲強,常會給教師提出一些超越范圍的問題,教師若沒有廣博的文化知識,就將難以應對。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教學大綱寬廣得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能手、藝術家和詩人?!睘榇?美術教師要積極地學習,除了閱讀大量專業(yè)書籍以外,教師還要多讀其他學科諸如文學、歷史、哲學、宗教、社會學、民族學等門類的著作,廣泛獵取, 豐富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使自己成為一泓“活水”,才能適應新時期教育改革的需要。
2.確立人文教育觀。在我國,人文教育是目前現(xiàn)代社會的迫切需求。由于歷史的原因,中國社會的總體發(fā)展水平較之西方發(fā)達國家,還存在著相當?shù)牟罹?。在趕超西方、努力使中國盡快變成一個強國的心態(tài)下,我們大力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chǎn)力”。尊重科學、強調科學的重要作用,這當然是歷史的進步。然而,在強調科學的大背景下,我們卻忽視了人文精神的教育,使人文主義的基本理論未能得到普及和廣泛傳播。這一切導致了在當今時代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成為社會思潮的主流,人們?yōu)樽非笪镉?無止境地改善個人生存條件而不擇手段。理想主義和人文精神的旁落,使社會上封建的、迷信的、反科學、反人類的思潮沉渣泛起,人們信仰迷失,這一切與人文教育的普遍滯后不無關系。
在美術教育上,忽視人文教育的結果是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知識面狹窄,文化底蘊不足,缺少基本的文化知識和藝術修養(yǎng),缺乏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充其量是莊子所說的“游刃有余”的屠夫,他們只有技法,而無思想。正是由于缺少深厚的文化功底和人文教養(yǎng),有的學生在一些藝術作品面前沒有辨別、批判和選擇的能力,只能“跟著感覺走”,人云亦云。把庸俗的美術作品視為“經(jīng)典”,有的學生抵擋不住“袋袋書”的誘惑,荒廢學業(yè),甚至誤入歧途……為此,美術教師應積極反思,充分認識人文教育的重要意義,積極探討通過美術教育中的人文因素,使學生學會“共享人類社會的文化資源,積極參與文化的傳承,并對文化的發(fā)展作出自己的貢獻”,成為全面發(fā)展的人。
二、挖掘美術課程中的人文教育資源
美術學習應當從單純的技能、技巧學習層面提高到美術文化學習的層面上來。教師要注重挖掘新課程的人文內涵,積極創(chuàng)設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學生通過學習,加深對文化和歷史的認識,加深對藝術的社會作用的認識,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涵養(yǎng)人文精神。
1.重視美術作品的鑒賞教學。美術作為人文學科的核心內容,凝聚著濃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價值、道德、尊嚴、個性、教養(yǎng)、生存狀態(tài)、智慧、美、愛、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內蘊于不同歷史、不同國度的藝術家所創(chuàng)造的美術作品中。因此,教師要重視對美術作品的鑒賞。以中國花鳥畫題材為例,“歲寒三友”的松竹梅和梅、蘭、竹、菊“四君子”是文人畫家喜愛的題材,乃至于蘇軾“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在進行中國畫教學時,就有必要讓學生了解這些植物在畫家眼里已經(jīng)不再是木本草類,而成了忠貞不渝、高風亮節(jié)的象征,讓學生了解這些具體物象所隱喻的人文品格等。在鑒賞作品的選擇上,應改變過去一味“返古”的做法,適當涉及現(xiàn)代藝術的中外作品,使學生樹立文化多元的意識。
2.挖掘技能課的人文內涵。滲透人文意識不是鑒賞課的專利,面對新課程標準所提出的要求,教師要仔細研究新教材,深入挖掘“造型·表現(xiàn)”、“設計·應用”、“綜合·探索”三個學習領域所滲透的人文關懷、人文精神。如“剪紙”一課,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活動體驗“移情入剪”,讓學生認識與運用這些積淀著傳統(tǒng)文化、民族精神和個人情感的人文內涵,像“喜上眉梢”、“竹報平安”、“抓髻娃娃”等都體現(xiàn)了我國民族傳統(tǒng)的民俗文化信仰,表達了人們追求真、善、美的良好愿望。在“平面設計”一課中,有位老師就引用唐代詩人王維的詩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先讓學生體會畫面開闊、意境雄渾的形式美,激發(fā)學生頭腦中的表象,再引導學生用點、線、面等抽象形態(tài)表現(xiàn)出來,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入新課,又滲透了人文意識。
3.開發(fā)鄉(xiāng)土美術教育資源。開發(fā)鄉(xiāng)土美術文化教育資源,符合《新標準》的“利用當?shù)匚幕Y源”的要求。聯(lián)系生活實際,可以使學生認識本地的民間美術或富有特色的建筑,讓學生了解當?shù)厣鐣c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領略、理解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體會勞動人民辛勤的勞動和高度的智慧。在進行鄉(xiāng)土美術資源開發(fā)時,可以結合有特色的現(xiàn)代標志性建筑、城市的規(guī)劃等,讓學生了解現(xiàn)代人文景觀的發(fā)展方向和美術文化的作用,使學生認識環(huán)境設計要與自然界和諧統(tǒng)一的設計思路,使學生樹立現(xiàn)代環(huán)保意識,促進他們進一步了解社會、熱愛生活。教師還可以把鄉(xiāng)土美術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結合起來,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如“鄉(xiāng)土景觀風景寫生作品展”、“攝影作品展”、“家鄉(xiāng)美書畫展”等,進行全面的素質教育。
4.注重美術課程與其他學科的整合?!懊佬g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它在溝通和形成各學科之間的各種聯(lián)系方面,具有其他學科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因此,美術教學能夠并且應該利用這一優(yōu)勢,注意“美術與其他學科、美術與現(xiàn)實社會之間的連接點”,加強學科間的相互滲透,融合,實現(xiàn)由學科本位、知識本位向學生發(fā)展本位的轉變。美術與歷史、音樂、文學、地理、物理等學科有密切的淵源,教師要把美術學習“視為一種文化學習”。例如,講到中國畫的落款時,就與文學中的詩詞歌賦有關,如王冕的《墨梅》中借物抒懷的“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徐渭的水墨花卉卷《螃蟹》的抨擊社會的
“若教紙上翻身看,應見團團董卓臍”等等。
三、在融洽的氛圍中滲透人文關懷
人文主義就是以人為本。新課程特別注重教師與學生的合作與溝通,通過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系。對學生而言,交往也意味著心態(tài)的開放、主體性的凸現(xiàn)、個性的弘揚、創(chuàng)造性的解放。
1.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良好的人文氛圍。教師要注意角色的轉換,從“獨奏者”過渡到“伴奏者”,盡量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要尊重他們的意見、想法,把自己放在與學生平等的位置上與他們探討、交流。一個民主、和諧的課堂環(huán)境,能夠激起學生的無限學習、創(chuàng)作熱情。在上“讓我的飛機上藍天”一課時,有位教師打破常規(guī),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在操場上和孩子們一起做飛機飛翔的動作、折飛機、放飛機、共同排除飛機“故障”,學生在歡快的氣氛中表演、制作、評價。在這樣的氛圍里,他們無所顧忌,暢所欲言,思維敏捷,無拘無束,每位學生的才華都能最大程度地得以展現(xiàn),個性得到張揚。
2.在課外活動中,綜合多種途徑加強人文關懷。要充分發(fā)揮美術所具有的功能和作用,大力開展豐富、健康的課外文化活動。如引導學生設計美化教室、宿舍,突出個性文化特色,塑造良好的校園文化。要引導和啟發(fā)學生觀察、分析、評價各種文化現(xiàn)象,如利用課余時間到書店翻閱圖書,調查同學對中外卡通的喜好,撰寫“中國卡通VS外國卡通”的調查報告、利用寒假調查年畫內容和形式的變化……把被校園周圍網(wǎng)吧、錄像廳、桌球室、電子游戲室等吸引過去的學生重新吸引回來。師生一起動手組織畫展、布置舞臺等,這時教師與學生的個性都能得到充分顯現(xiàn),活動中有語言的溝通、有情感的交流、有意識的滲透,師生關系比在課堂教學中更加輕松自然,交流來得更容易,效果也更明顯。
3.利用非教學狀態(tài),在潛移默化中滲透人文情蘊。非教學狀態(tài)指教師的言談舉止、衣著教態(tài)等?!鞍駱拥牧α渴菬o窮的?!苯處熓菍W生的直接楷模,學生的學習、品德行為乃至思維方式都潛移默化地受教師的影響。教師應體現(xiàn)出新時期應有的良好氣質,如擁有文明的舉止、翩翩的風度、優(yōu)雅的談吐等,這不僅反映著師德的高低,而且將對學生的一生產(chǎn)生重要影響。那種以藝術家自居,衣冠不整、不修邊幅、邋里邋遢的所謂“藝術家的風度”并不能代表其藝術水平和藝術氣質。不能設想,行為粗野、不拘小節(jié),性格陰冷怪癖、自私自利的教師能培養(yǎng)出高素質的國家棟梁。
總之,人文精神在美術教育中絕不是可有可無或者是附加的因素,它是這門課程的一個重要本質屬性與規(guī)定性。只有讓美術教育置于人文陽光的普照下,美術教育才能在素質教育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大根.美術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韓建偉.《世界古代神話與傳說》序[A].世界古代神話與傳說[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3]杜時忠.人文教育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
[4]何代福.論教師的基本素質[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