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志鴻
孔子生活的春秋時期,他目睹舊貴族在政治動蕩中的沉浮,如晉國當(dāng)過權(quán)的貴族欒、卻、胥、原、狐、續(xù)、慶、伯等八氏,都淪落為奴隸;反之,如齊國的鮑子文、魯國的嬰齊、晉國的州綽和豎頭須等,原來都是奴隸身份,卻當(dāng)了“常隸”“守藏”等職。周禮在當(dāng)時已經(jīng)失去了規(guī)范社會的作用,于是孔子提出了以“仁”這一范疇為中心的實踐理性學(xué)說,作為傳播思想“禮”的具體化。
三、孔子的為仁思想
按孔子的解說,“仁”的含義非常豐富,包括著宗法思想的孝道和忠義,也包攝著知識的智慧和為人處世的表德。總之,“仁”就是“人”。
(一)“禮”攝“仁”,“仁”輔“禮”
當(dāng)時的政治形勢很復(fù)雜,公室削弱而私家強(qiáng)盛,孔子的弟子再求幫助魯國的豪門季孫聚富斂財,孔子十分生氣?!墩撜Z·先進(jìn)》記載:“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笨梢娍鬃拥摹叭省笔前凇岸Y”的大前提下。所以他回答顏淵問“仁”時說:“克己復(fù)禮為仁?!?《顏淵》)意思就是要克制自己的欲望,約束自己的行動,回復(fù)到原有禮制范圍,這才叫“仁”。
顏淵追問老師什么是“仁”的詳細(xì)內(nèi)容,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脩》)“禮”和“樂”在當(dāng)時社會是士人最高的思想境界,既然不守禮,不懂樂,必然不能約束自己,所以有修養(yǎng)的人時刻不違背仁的道理,“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里仁》)。總而言之,一切必須以維持傳統(tǒng)禮制為前提,以“禮”攝“仁”,以“仁”輔“禮”。
(二)“仁”與宗法思想的孝道、忠義
孔子的學(xué)生宰予的父母死了,按禮儀規(guī)定要服喪三年,他覺得太長了,想服喪一年??鬃又篮蠛苁遣粷M,認(rèn)為其大為不孝,就痛斥說:“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陽貨》)可見“孝”是被孔子列入“仁”的,而且把血緣聯(lián)結(jié)的親情看得高于一切,這是以宗法關(guān)系為主線的縱向脈絡(luò),對氏族的祖先行孝道,顯然是團(tuán)結(jié)、鞏固和維系氏族的重要紐帶??鬃拥膶W(xué)生有子說:“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學(xué)而》)說明孝道是“仁”的根本。
在孔子看來,在位的君主如能篤愛自己的親屬,能對故舊無所遺忘,“則民興于仁”“則民不偷”(《泰伯》)??鬃咏逃?xùn)弟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jǐn)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xué)文?!?《學(xué)而》)
與“孝”并行的宗法傳播思想是“忠”。孔子曾舉了兩件歷史事實:一是“殷有三仁”,微子、箕子和比干。三人都是商紂王的好臣子,他們見紂王無道,微子憤僨出走,箕子裝瘋做奴隸,比干不顧一切地勸諫遭受殺身之禍。他們的舉止各不同,但對紂王的忠誠是無可非議的,所以稱為仁人。二是管仲沒有為他原來的主子殉難,卻投誠齊桓公。子路覺得管仲有點不忠,孔子則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憲問》)子貢也覺得管仲不夠仁,孔子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憲問》)從管仲相桓公而功于天下的表現(xiàn)看,管仲可以說是很“仁”的。說明孔子所謂的“仁”包含著廣義的“忠”,就是要忠于有道之君。
(三)注重道德的“仁”與重視修養(yǎng)的“知”
孔子的學(xué)生樊遲請教“知”和“仁”,孔子回答:“務(wù)民之義,敬鬼神而遠(yuǎn)之,可謂知矣。”“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雍也》)凡人都有應(yīng)該做的事,能把分內(nèi)應(yīng)該做的事盡心盡力去做,設(shè)鬼神之事是為了懲罰罪惡,鼓勵善良,所以要敬重鬼神但不要迷信,這才是明智的}至于仁,仁是很精深的道理,先要專心從艱難處研究然后才會有所收獲,這樣做可稱得上是仁德的人?!爸焙汀叭省钡年P(guān)系又如何呢?孔子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雍也》)以山和水來比喻“仁”與“知”的靜動變化關(guān)系,非常生動形象,說明了“仁”是人際的內(nèi)在思想,具有內(nèi)在本質(zhì)屬性和穩(wěn)定性,而“知”是人際的外在表達(dá),具有外在形式特征和靈活性。所以思動的人不受外界拘束,胸襟開闊灑脫,使人樂以接受“知”的效驗;思靜的人精神凝聚且涵養(yǎng)豐富,輕易不為外界所動,故“仁”能達(dá)到“壽”(恒久)的效驗。
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子罕》)聰明使人不受誘惑,仁義使人無所憂慮。但是,“知”的根本則是“知人”,亦即知仁。子夏對“知仁”作了如下注釋:老師指出“知人”就是要推舉正直的人來矯正政治錯誤,這是非常富有見解的理論!舜統(tǒng)一天下,從民眾中選拔了皋陶,排除不仁的人;商湯統(tǒng)一天下,從民眾中選拔了伊尹,排除了不仁的人。舜和湯都是“知人”的仁愛君主!因此在孔子眼里,“仁”和“知”是一組既對立又矛盾而不可分割的概念。修己治人的道理是一致的,能修己的也能治人。一個人聰明有知識,但卻被私欲牽纏,在道德上不能自守,這種人即使有所得,終究難免失;不是用禮儀去鼓動百姓,就不可能盡善。所以孔子說:“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衛(wèi)靈公》)
“仁”就是“人”,所以一個完美的人才是“成人”??鬃咏虒?dǎo)子路:“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憲問》)真正的“知”同樣也必須是既能立言,又能成人。
(四)“仁學(xué)”包攝的六種表德
孔子說:“仁者必有勇……”(《憲問》)在回答子張時說:“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贝宋逭邽椤肮?,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陽貨》)。說明“仁”的范疇中,還包攝著勇、恭、寬、信、敏、惠六種表德。
所謂“勇”有兩類,一類指不受禮制約束的破壞性行為,孔子痛斥為“亂”、為“盜”。“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陽貨》),“勇而無禮則亂”(《泰伯》);一類指禮儀約束下的規(guī)范行為,即仁者之勇,君子之勇??鬃影选坝隆迸c“仁”“知”并列為君子三道之一,曾多處強(qiáng)調(diào)“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并指出“勇”與“仁”的關(guān)系說,“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憲問》)。
“恭”是謙恭;謙恭待人,才不侮辱人也不被人侮辱?!皩挕笔菍捄?;寬厚待人,才能得到人心?!靶拧笔橇⑿牛谎哉Z必講信用,才能使人信任?!懊簟笔琼槙r而動;行動能適應(yīng)形勢,才能取得客觀效果?!盎荨笔鞘┗?;施人恩惠,才
能使人歸順。雖然這一些都是站在統(tǒng)治階級“禮”的立場上說的,但對提高傳播效果,緩解人際關(guān)系無疑是十分有用的,因此這些傳統(tǒng)表德長期以來被中國人民所尊重和傳播,一直發(fā)揮著作用。
(五)“仁學(xué)”的主旨和六大要點
孔子的“仁”,有兩個方面:一是他的學(xué)生有子所轉(zhuǎn)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一是孔子對顏淵所說的,“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所以說“孝”和“弟”(悌)是“仁”的根本,“孝”維系著縱向的宗法關(guān)系,“弟”維系著橫向的宗法關(guān)系,以此構(gòu)成一個龐大的以血緣為網(wǎng)絡(luò)的系統(tǒng),形成幾千年來穩(wěn)定中國社會的基礎(chǔ)。至于“克己復(fù)禮”,即要求宗族內(nèi)部克制私欲和加強(qiáng)自我修養(yǎng)。
如何做到“仁”,孔子與子路有一段極其深刻的對話:
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p>
“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xué),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xué),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xué),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xué),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xué),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xué),其蔽也狂?!?《陽貨》)
指出了人的六條基本美德——“仁”“知”“信”“直”“勇”和“剛”;同時指出六種弊端:喜歡仁愛而不喜歡學(xué)習(xí),那毛病是愚蠢;喜歡聰明而不喜歡學(xué)習(xí),那毛病是放縱;喜歡信實而不喜歡學(xué)習(xí),那毛病是狹隘;喜歡直爽而不喜歡學(xué)習(xí),那毛病是急躁;喜歡勇敢而不喜歡學(xué)習(xí),那毛病是闖禍;喜歡剛強(qiáng)而不喜歡學(xué)習(xí),那毛病是狂妄。這里可以看出孔子強(qiáng)調(diào)“學(xué)”是知識的起點,所以孔子的學(xué)生子夏說:“博學(xué)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四、孔子的“尊天事人”思想
在孔子以前的思想傳統(tǒng)里,人們稱“天”為宇宙和人類社會的最高主宰,把支配社會生活的盲目的異己力量稱為“命”。人際間的一切行為都在“天”和“命”的控制中進(jìn)行。孔子根據(jù)他所面臨的社會現(xiàn)實,一方面接受了這個傳統(tǒng),把“天命”當(dāng)作一種神秘的主宰力量。他曾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季氏》)又說自己“五十而知天命”(《為政》)。另一方面,他常常把“天”和“命”分離成兩個概念來使用,各有不同的含義。
在孔子眼里,“天”有時是作為具有意志的人格神,它能對社會或人們降下禍福,實施賞罰。《論語》中孔子有這樣一些話:
子曰:“……獲罪干天,無所禱也?!?《八佾》)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雍也》)
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先進(jìn)》)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xué)而上達(dá)。知我者其天乎!”(《憲問》)
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陽貨》)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魅其如予何?”(《述而》)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
其中有孔子對自己失意發(fā)出的感嘆,有對人世起伏和社會變遷的憤懣,也有對自己道德文章的自信。比如子路對他去拜見衛(wèi)靈公的夫人南子非常不滿,因為南子是個淫亂的女人,孔子連連發(fā)誓說:“如果我做了不道德的事,上天一定會厭惡我,一定會厭惡我!”又如他的得意弟子顏淵死了,他頻頻感嘆說:“啊!上天要傷害我,上天要傷害我!”顯而易見,“天”在孔子的哲學(xué)觀念中,更多地表示一種約束人類行為的力量。
例如司馬牛的哥哥司馬向(鬼隹)作惡多端,將被處死,他憂慮地對子夏說:“別人都有兄弟,而我卻沒有!”子夏勸他:“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顏淵》)陳子禽問子貢;“你對老師如此推崇,難道孔丘比你還要強(qiáng)嗎?”子貢說我怎么趕得上我老師?“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期行,綏之期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子張》)說明孔子弟子把“天”和“命”分開的,“天”只是一種力量的代稱而已。
在天人關(guān)系問題上,孔子強(qiáng)調(diào)人事的作用,他常以“天”來歌頌古代的圣哲:“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平,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泰伯》)古代帝王最偉大的莫過于堯,也只有堯的德能才可與世界上最偉大的“天”相平等。他借用堯的口吻說:“咨!爾舜!天之歷數(shù)在爾躬,允執(zhí)厥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堯曰》)表示堯把帝位讓給舜是執(zhí)行上天的意志,舜即位后“允執(zhí)厥中”是在盡人事。實際上已把“人事”放在“天道”之上,人間圣哲不過是在替“天”行“道”而已。
孔子強(qiáng)調(diào)“人事”的重要作用,但并不排斥“尊天”。時代發(fā)生了急劇變化,歷史發(fā)展趨勢無可挽回,使孔子感覺到仿佛有一種不可抗拒的超自然的力量在左右著一切,他把這種不可理解的力量稱之為“命”或“天命”。他曾經(jīng)敘述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這樣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膩,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什么是“命”呢?孔子的學(xué)生冉耕生了嚴(yán)重的疾病,孔子前往探望,從窗口握著冉耕的手,說:“亡之,命矣夫!斯人也有斯疾也!斯人也有斯疾也!”(《雍也》)像這樣好的學(xué)生竟然會患上不治之癥,簡直不可想象,孔子連連感嘆:真是天命啊!顏淵死的時候,他也大聲感嘆:天喪我!在自然科學(xué)不發(fā)達(dá)的情況下,死亡和出生只能歸結(jié)為天命,是能夠理解的。
孔子的“天命”觀念本源于“尊天”,從哲學(xué)范疇來講,尊崇有意志的“天”和服從無可抗拒的“命”,都是一種客觀精神。但是孔子自己最心愛的弟子顏淵過早地死去,好學(xué)生冉耕患上了惡疾,他只能有一個解釋:“命矣夫!”孔子雖然信奉“天”,但不說“天道”。他倡導(dǎo)用命來引導(dǎo)人們的心志。所以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堯曰》),孔子幾乎不提“天道”,而改說“大道”?!按蟮馈笔且揽咳耸率姑癖娛芙逃摹?/p>
孔子的“尊天”思想也和“敬鬼神”的思想有所聯(lián)系。孔子曾對樊遲說:“務(wù)民之義,敬鬼神而遠(yuǎn)之,可謂知矣?!?《雍也》)子路曾問孔子怎樣敬事鬼神,他很不高興,干脆反問子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路似乎還不明白,又追問“死”是怎么一回事,孔子仍然給他一個反問:“未知生,焉知死?”(《先進(jìn)》)意思是說,對活著的價值還不明白,去了解死人的事有什么意義呢。但是,孔子還不是無神論者,在那個時代不可能要求孔子對鬼神抱批判的態(tài)度。但是他能在社會變動的沖擊下,提出重人事、輕鬼神的看法,具有積極的方面。孔子并不主張廢棄祭祀鬼神的形式,但更講究祭祀的實用目的?!凹廊缭?,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八佾》)所以孔子講鬼神是為了推崇事人。
孔子的思想盡管充滿了矛盾方面,但他尊天命、行仁道的政治主張,遠(yuǎn)鬼神、近人事的實踐觀念,重求知、持中庸的認(rèn)知理論,這一些都對中華文化產(chǎn)生深遠(yuǎn)的影響和積極作用。孔子是新舊社會交替、方生未死的春秋時期最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創(chuàng)立的思想體系形成了儒家學(xué)派。從文明傳播角度分析,孔子最大的貢獻(xiàn)是,他對中國的原始傳播思想進(jìn)行了徹底的改造,第一次把“人”看作主體,“仁”是人的異化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