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選 湯巍楠
基于校園網的校本教研是近年來各級各類學校實施教學改革研究的新方式,它是以發(fā)展教師專業(yè)知識、專業(yè)能力為目的,依托網絡時空的無限性,交流的便捷性和資源的豐富性等特點,為教師的自主研究搭建平臺。與傳統(tǒng)的根本教研形式相比,基于網絡的校本教研大大簡化了教研活動的過程,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改善了教研效果,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一線教師所認同,被越來越多的學校采用,是深化教學改革的有益嘗試。但是,當前基于校園網的校本教研還處于起步階段,必須充分認識和開發(fā)校園網的功能,探索校本教研的規(guī)律才能保證效果。
·基于校園網開展校本教研的優(yōu)勢·
校本教研是將教學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學校,以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所面對的各種具體問題為對象,以教師為研究主體,理論和專業(yè)人員共同參與的一種教學研究活動。在傳統(tǒng)的校本教研活動中,多數(shù)以教師面對面的形式進行,由于受時間、空間、資源等的限制,研究形式單一,研究效果不佳。而基于校園網的校本教研則可以發(fā)揮網絡的四大功能擺脫時空束縛,簡化過程,提高教研效果。
1.發(fā)揮教學研究平臺的功能
校園網可以幫助教師創(chuàng)設教學研究的環(huán)境,為教師提供了不受時空限制,可以協(xié)作研究的平臺。教師與專家,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學校與家長通過網絡建立起了一個協(xié)作研究,共同促進學生發(fā)展的學習研究型組織。每個教師擁有獨立賬戶,既可以進行個人研究,又可以參與集體研討。同時提供了各種實用的工具,幫助教師完成傳統(tǒng)研究過程中的記錄、分析、統(tǒng)計、呈現(xiàn)等工作;使教師可以更加專注研討過程,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樣不僅擴展了研究的空間,節(jié)約了教師的時間,更重要的是使傳統(tǒng)的關門教研,走向開方互動式教學研究。
2.大力挖掘信息交流的功能
利用網絡強大的通信功能,校園網為校本教研提供了各種信息交流的手段。從時間上來說,既可以有多人同時交流的即時聊天工具,又可以由個人任意時間發(fā)表觀點的分時信息發(fā)布系統(tǒng);從功能上來說,有QQ在線聊天室、BBS等軟件;從范圍上來說,可以僅僅針對本校設計內網交流功能,又可對所有人開放,提供接入Internet的開放式交流功能。依據(jù)不同需求,可以使用不同的交流方式,既保證內外交流溝通順暢,又保障私密信息不泄露。
3.有效開發(fā)信息資源庫的功能
校園網背后有強大的數(shù)據(jù)庫支撐,可以存儲大量信息,為校本教研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支持。而校園網提供的資源庫可以分為兩個部分,首先是內網服務器存儲的資源,這些資源應針對本校教學需要分類管理,要突出實用性和針對性。內容主要包括:專業(yè)知識、教學材料、教學研究方法、教學案例、教學反思體會等。另一部分是海量的校外資源,這些資源涉及面廣,數(shù)量巨大,但是直接可用性不強,需要教師進一步篩選。利用資源庫檢索資源、使用資源非常方便,大大節(jié)約了教師獲取資源所需耗費的精力。
4.充分利用網絡共享平臺的功能
利用校園開展校本教研的最大好處就是可以實現(xiàn)思想和方法的共享,既可以是內網共享,也可以拓寬至外網共享,學校內部的成果可以利用本校局域網完成,使用內網FTP等功能即可實現(xiàn),教師操作也很方便。而校園網接入Internet后,就可以建成廣泛的教研成果共享平臺,每個學校把自己質量較高的教研成果掛在網上供其他學校共享,既是對本校科研能力的展示,也是開展合作研究的契機。
·開展校園網校本教研應注意的問題·
盡管基于校園網的校本研究擁有傳統(tǒng)方法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在具體實踐中還必須注意如下問題:
1.應根據(jù)校本教研的需要完善網絡功能
也就是需要對校園網功能進行二次開發(fā),使欄目定位、信息交流、成果展示與共享功能的設計符合校本教研的規(guī)律和要求;技術平臺的開發(fā)應以實用、好用、教師愛用為目標;資源庫的開發(fā)與建設應該以有用、利于用為宗旨。
2.選擇合適的研究主題與內容
基于校園網的校本教研需要注意導向性,必須根據(jù)學校發(fā)展及教師教學中遇到實際問題,來確定研究主題。主題的選擇一定要集中、具有共性、典型性或本校特征,切不可提出籠統(tǒng)抽象、過于理論性的題目,否則容易導致討論研究偏離原意,反而降低了教研效果。另外,內容的選擇必須能夠發(fā)揮校園網的優(yōu)勢,突出其時空無限性與方便性,如果內容選擇不適合在校園網中呈現(xiàn),其研究效果反而不如傳統(tǒng)方式。
3.培育研究骨干,鼓勵多元參與
培育一支骨干教研隊伍是校本教研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保證,每一期的研究活動可以由一名教師主持,擬訂主題、引導討論、及時反饋總結。這樣不僅可以鍛煉主持教師的科研能力,而且能夠激勵教師積極參與。校本教研雖然以學校為單位,研究內容以教學實踐問題為主,但研究主體不能僅僅局限于本校教師,而應盡可能多的吸收可以提供有價值建議的人進入教研隊伍。因此,校園網應當充分利用“權限”的功能,給本校教師以高權限,有權使用校園網內一切資源,可以參與任何網上教研活動,而其他人員如本校教輔人員、學生甚至外校人員也有瀏覽的權限,并提供他們發(fā)表看法的空間,為主要教研人員提供合理參考。這樣,本校教師的主體地位依然保證,突出了研究的“校本性”,也給了更多人廣泛參與的機會,可以集思廣益,互通有無。
4.建立實時與分時交流系統(tǒng)
基于校園網的校本教研可以依托網絡的時空無限性,完全打破學校地點、時間的限制,進而靈活安排教研活動。教研活動網上進行,只要參與者可以上網,任何地點都是允許的;建立實時與分時交流系統(tǒng),部分內容可以在任何時間瀏覽,發(fā)表意見,部分內容需要所有人同時在線交流,但具體時間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確定。如主題討論可以分時進行,集體備課可以實時開展。
5.建立互動合作,成果共享機制
校本教研不僅需要校內人員的充分交流,更需要與外界建立廣泛的合作機制。學校之間建立區(qū)域信息交流與資源共享,開辟成果推廣驗證與共享通道。對外合作的目的在于交流信息,共享資源,而校本研究的成果則是最具實用價值的信息資源。因此,利用網絡建立良好的合作機制,可以開辟出成果推廣驗證與共享的通道,諸多學校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共享在網絡上,其他學??梢赃M行評價、驗證并反饋,既給本校進一步改進提供了重要的評價信息,又給其他學校發(fā)現(xiàn)與解決類似問題提供有價值的參考。通過每個學校的互助合作,將會建立一個龐大的成果共享平臺,使得成果的示范效益最大化。
6.制定基于校園網的校本教研管理規(guī)范
基于校園網的校本教研雖然時空不受限制,教師可以自由參加,個性表達觀點,但也必須制定相關的管理制度,才能保證良性運轉。如:教研注冊制度、信息交流、成果提交、審查、共享制度、反饋評價等規(guī)章制度。并通過實踐不斷完善,從制度上、引導校本教研科學、規(guī)范,可持續(xù)發(fā)展。
7.傳統(tǒng)教研方式與信息化方式相結合
雖然基于校園網的校本教研具有諸多優(yōu)勢,但并不意味著校園網就可以取代其他一切教研手段,而是充分利用校園網的獨特優(yōu)勢解決其他方法所不能解決的問題,而傳統(tǒng)的方法也有其不可取代的優(yōu)勢。因此,我們必須要將網上教研與現(xiàn)實中的面對面教研活動結合起來,特別要注意多種手段的充分結合,取長補短,才能進一步提高校本教研的質量。
校本教研和校園網都不是最新的研究領域,但是把二者相結合就產生了一種新的教研方式。需要指出的是,基于校園網的校本教研本身并不排斥使用傳統(tǒng)方法,很多時候傳統(tǒng)手段依然可以發(fā)揮重要作用,并扮演著不可取代的角色。我們使用校園網的目的不是取代傳統(tǒng)手段,而是通過結合二者的優(yōu)勢,進一步改善教研活動的效果。當前,基于校園網的校本教研依然處于初始階段,雖然有一些實踐成功的案例,但仍然有諸多問題值得我們深入探討,這里只是提出了一些思路供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