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枝
〔關鍵詞〕親子沖突;心理輔導;青少年
青少年時期,孩子多叛逆,或多或少地與長輩特別是父母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沖突。究其原因,一是此階段的孩子開始進入青春期,個體自我意識空前加強,不愿意受父母太多管制,自尊心極度加強,行事沖動;二是一些家長教養(yǎng)方式出現(xiàn)問題,親子沖突嚴重的家庭家長的教養(yǎng)方式往往不是溺愛型就是專制型,或者溺愛與專制并行。
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此時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心理需求,積極化解親子沖突,幫助學生和家長轉沖突為相互理解,通過教育使學生進行理性思考,獲得感悟,反省自己,深化認識,從而轉化與父母的交往方式,化解親子沖突,改善親子關系。
吳明(化名),小個子男生,獨子,生活在一個典型的溺愛型家庭中,姐姐、父母、爺爺、奶奶對其非常疼愛。他在家只是上網(wǎng),不做任何家務,經(jīng)常發(fā)小脾氣。進校成績異常差,基本跟不上課程,在班上除了不遵守紀律受批評之外,沒有任何事可以引起同伴注意。
一天早讀,吳明沒有來上學。我與他家長通電話后,了解到事情是這樣的:前一天晚上,媽媽見他一直在玩電腦,就三番四次地叫他去寫作業(yè)。他哪里聽得進去,對媽媽的勸告充耳不聞。媽媽見無效,就用不給早餐費來要求他去寫作業(yè)。吳明當場發(fā)火,摔東西,反過來威脅媽媽不上學了。電話那頭媽媽說完之后,拼命叮囑我千萬別批評他,否則回到家他就會發(fā)大脾氣。
我聽了真是倒吸一口氣,很明顯,這種溺愛型家庭教養(yǎng)方式已經(jīng)出現(xiàn)很大問題,發(fā)展到家長要求老師一起妥協(xié)的地步,再這樣下去,師生矛盾也將不可調和,學校教育工作將很難開展。作為班主任,吳明的心理特點我非常清楚:初入青春期,自尊心極強,尊重的需要異常強烈,來自老師,特別是來自班級同伴的尊重尤其重要,如果讓他在同伴面前丟臉,他可能會不顧一切抗爭;相反,如果給他留了面子,他可能會積極配合,主動聽取我的意見。
于是,當吳明一回到學校,我馬上就把他叫到小會議室里。在小會議室里,雖然他依然很氣憤,認定是母親向我告了狀,但那股抗爭勁兒散去了很多。我決定用行為治療強行插入思維的方法——劈頭蓋臉一陣批評,震到他毫無還嘴之余地。當然批評的內容要實事求是,不夸大,只是態(tài)度非常強硬。隨后停頓大概一兩分鐘,讓他體會到并不是每個人都會像家人一樣遷就、忍讓他的。
接下來我運用個人中心療法、理性情緒療法和現(xiàn)實療法,就像心理輔導一樣,我坐下來,并順勢請他坐在我斜對面。看得出,此時他非常感激,帶著受寵若驚的表情。我語調也已經(jīng)降了下來,用心理輔導式的語氣問了他一系列問題。
“如果出了任何事,誰會無條件幫你?”
他想了想說家人。
“還有誰呢?”
他不吭聲,繼而又搖搖頭。
“平時誰批評你最多?”
他又想了想說媽媽。
“還有誰會批評你,除了老師?”
“爸爸、姐姐、爺爺、奶奶?!?/p>
“這說明什么問題? ”
他停頓了一下,第一次看著我說關心自己的人才會批評自己。接著他很小聲地說昨天晚上是我的錯。至此,他已經(jīng)回歸理性,開始駁斥自己的非理性思維,產生理性認知,認識到媽媽所做的是為自己好。
“如果你突然間消失了,哪五個人會最擔心?”
他看著我,數(shù)著手指頭很認真地答:“媽媽、爸爸、爺爺、奶奶、姐姐。”
“那你覺得現(xiàn)在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五個人是誰?”
“媽媽、爸爸、爺爺、奶奶、姐姐?!?/p>
“我們現(xiàn)在回過頭看看你剛剛回答的幾個問題,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五個人媽媽、爸爸、爺爺、奶奶、姐姐就是最擔心你的人,也是經(jīng)常批評你的人?!?/p>
“可能就是就是因為擔心我、在意我,才會經(jīng)常批評我吧。”
短暫的停頓之后,我問他最后一個問題: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五個人,媽媽、爸爸、爺爺、奶奶、姐姐。如果現(xiàn)在一個一個離你而去,你會怎么樣?
他開始坐立不安,移動座位,眼睛發(fā)潮。當最后,我說媽媽就這樣也沒有了,一個一個全部不存在了。他放聲大哭。我知道,他已經(jīng)徹底改變對家人的看法了,就讓他痛快地哭出來吧,把所有的內疚、所有的誤解都哭出來。
放學后,吳明的媽媽欣喜地告訴我,吳明在家里不僅沒有發(fā)脾氣,還主動承擔一定的家務。兩個月的時間過去了,吳明的成績雖然進步不大,但總體上在進步,而且對老師和家長的批評也表示心服口服,再也不頂撞師長。(稿件編號:090908002)
(作者單位:廣東省佛山市九江鎮(zhèn)華光中學,528000。電郵:chenjenwen@163.com)
編輯/于 洪 終校/何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