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鎮(zhèn)一
摘要在新課改背景下,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要求得到了加強,為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必須通過“多讀、多想、多練”等措施,切實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筆者結(jié)合教學實踐,探索出一系列教學辦法。
關鍵詞語文教學工具性語言素養(yǎng)
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社會性決定了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在于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能力和技巧。從實用主義的角度來講,在平時教學過程中,教師立足于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和提高顯得更加重要。首先,從閱讀教學來看,名著的魅力往往來自于語言的藝術。因此,閱讀教學應重點突出文本的語言教育。其次,從作文教學來看,單純強調(diào)寫作技巧忽視語言素養(yǎng)提高,導致學生在作文中表現(xiàn)出語言低幼化、公式化、網(wǎng)絡化傾向更凸顯了提高語言表達的緊迫性和必要性?;诖?,我認為應該把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作為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通過“多讀、多想、多練”來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
一、讓學生多讀
1增加閱讀篇目。根據(jù)不同的學習要求,閱讀內(nèi)容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精講課文。學習的要求較高、較全面。從字、詞、句到篇章結(jié)構(gòu)、思想內(nèi)容都有要求,有的要熟讀背誦,有的要作為寫作借鑒。要求精講精讀的文章,有時還要加強閱讀方法指導,把“鑰匙”傳授給學生。第二類是略講課文,比照精講課文,要大膽讓學生自己閱讀,各取所需,舉一反三。教師加以提示、引導、檢查、答疑。既擴大與加深精講課文的教學要求,也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第三類是泛讀素材。一種是印發(fā)教材,由教師作綜合性的講述、評價、提示,由學生自己去閱讀、背誦,如古詩選讀。一種是抄錄報刊文章或名著,加上簡要提示、評價,貼在“每周一文”或班級“語文之窗”。供學生課外閱讀。此外,與教材配套的閱讀教材也可以好好加以利用,供學生自學。
2多讓學生自己讀書。我們堅決改變那種講讀課的“新程式”,即每教一課書,都是由教師泛泛地“講”一遍,點綴性地向?qū)W生“問”幾聲,結(jié)論性地在黑板上“抄”幾條,盡量做到教師該講則講,該細則才細講,決不“以講代讀”,越俎代庖。一定要有時間指導學生認真地讀書,看注解,查字典,辨析字句,領會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辭章特色,領會文章清新的意境、深邃的文思。我們提倡“見課讀三遍”。第一遍著重弄清字句,概觀全文大意。原來不認識或讀不準、弄不清的字要查字典,詞語要辨析,句子要讀懂,課文中好的字眼、句子要圈注,若有疑問,也要標出。第二遍注意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聯(lián)系。掌握段落結(jié)構(gòu),弄清文章的主旨。第三遍細細領會文章表達的深意以及所用的方法及語言風格特色。多讓學生自己閱讀,教師多作引導,可以使學生學得主動,改變課堂沉悶的氣氛或表面熱鬧而實際上受益不多的狀況。
3掌握靈活的閱讀方式。根據(jù)不同的教學要求,采用不同的閱讀方式,朗讀、默讀等都是常用的方式。朗讀,要求讀得響亮、清楚,努力做到準確、流暢、傳情。準確。就是不讀錯一字,不增一字,不減一字。不前后顛倒;流暢,就是不讀破句,不打疙瘩;傳情,就是把文章的感情,用聲音表達出來。也就是前人所說的“見于書,入于目,發(fā)于心,出于口”,要做到“眼到、心到、口到”。默讀,要求不出聲的讀書,可以邊讀邊評點圈記,邊查工具書,寫摘要點,要求沒有象對朗讀那樣高。有時是為朗讀、背誦作準備。瀏覽則不要一字一字地讀,對速度有較高的要求。能看得快,看得準,對學習的用處是很大的,也是一種很重要的訓練。對不同文體、不同長短的文章,根據(jù)不同的閱讀要求,采用恰當?shù)拈喿x方式。可以說,這些不同的閱讀方式各有側(cè)重,如運用得當,可各盡其妙。
二、讓學生多想
如果說,在講讀課教學中,教師越俎代庖“以講代學”是第一個大毛病,那么,第二個大毛病便是以教師的思考代替學生的思考。在語文教學中,如果既不讓學生仔細地讀、認真地學,又不引導學生多思多想,那么,教學效果是難以提高的,提升學生的語文水平也是一句空話。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課文的結(jié)構(gòu)和過渡是必須經(jīng)過讀者自己多次誦讀課文,揣摩思考才有所理解、有所領悟的,不讓學生多讀幾遍、多想幾次,而只憑自己三寸之舌,講講抄抄,是不可能使學生透徹理解的。關于“精恩”的道理和方法,前人論述已詳。如朱熹提出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把學習、思考、實踐融為一體;古人還提出在學習中,從發(fā)生疑問,到深入思考,到清除疑慮,求得實學的所謂讀書“三境”的經(jīng)驗,都可供我們借鑒。我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辨義,分析、比較、綜合、概括,透過語言辭章,領會文章旨趣,都是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登堂入室的過程。例如,《祝?!分杏羞@么幾個句子:①“她大約因為在別人祝福的時候,感到自身寂寞”;②“人們在燈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靜”;③“雪花落在厚厚的雪褥上面,聽去似乎瑟瑟有聲,使人更加感到沉寂”。如果引導學生辨析中的“寂寞”、“寂靜”、“沉寂”,認真思考,不僅可以豐富詞語,提高語言水平,而且可以加深體會課文的中心思想與蘊藏的深刻意旨。又如在學生閱讀全文后,引導學生著重領會祥林嫂三個不同時期的形象變化,加以比較、分析,就可以幫助學生從人物性格的發(fā)展變化,加深對主要思想的體會。這一切,都必須細讀、深思才能有得。因此,文學作品,如果不是很好地引導學生思考,不僅難以正確地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從中受到教益,甚至連作品的語言藝術也領會不深、學習不到。特別是對一些內(nèi)容深奧、感情復雜的課文,更要引導學生思考。
三、讓學生多練
多練就是多練筆。首先要求學生有意識地作各種文體的練習,以便促使他們學習和掌握各類文章的寫作技能。如散文、小小說、雜感、隨筆、詩歌、讀書筆記、觀察日記等。事實上,練筆便于多種題材和體裁的訓練,而且更便于發(fā)揮各自的特長,有利于寫作水平的提高。其次,開拓和發(fā)展學生的智能,活躍他們的思想,引導和啟發(fā)他們?nèi)プ屑氂^察生活,認真思考,提高他們對生活的認識能力,激發(fā)寫作興趣,促使他們自覺地多練。第三,當學生的觀察能力提高了,興趣也有了,就把主要注意力放到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啟發(fā)他們不斷提高認識,全面考慮問題,以使他們的看法更正確,文章更有說服力。
因為練筆不受命題的限制,學生有機會表現(xiàn)自己,能夠及時將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和想到的各種事物和思想寫下來,印象新鮮,具體新穎。此外,學生可以在自己的生活和思想中自由選取材料,逐漸養(yǎng)成了細致觀察、認真思考的好習慣。堅持長期的練筆活動,積累生活素材,做一個有米之炊的“巧婦”;堅持長期的練筆活動,將各式各樣的生活、事物傾注筆下,增強了語言表達能力;堅持長期的練筆活動,積累了生活素材,在以后從事創(chuàng)作或高考作文時,也許你就會得心應手,游刃有余了。
語文學習的最高境界是什么?筆者認為就是語言表達上的得心應手?;顫娰N切的口語表達也好,縱橫捭闔的書面表述也好,給你一種現(xiàn)象,你能鞭辟入里地展開分析,這就是水平;給你一種事物,你能栩栩如生的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這就是能力,而“多讀、多想、多練”是我們語文教學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最佳途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