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菊芬
摘要:本文在分析高職院校幫困助學工作現(xiàn)狀的基礎上,提出了從加強自立自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誠信教育這四個方面來發(fā)揮高職院校幫困助學工作育人功能的有效措施,為推動高職院校育人工作和幫困助學工作的發(fā)展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高職院校;幫困助學;育人功能;有效措施
中圖分類號:G64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3-2851(2009)09-0098-02
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把他們培養(yǎng)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對于全面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zhàn)略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zhàn)略意義。而作為高職院校學生工作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幫困助學工作,它不僅具有幫困功能,而且還具有育人功能。它在幫助貧困家庭學生解決經濟上的困難、順利完成學業(yè)的同時,還可以教育、引導學生自立自強、求實上進,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在當前高職院校幫困助學工作力度不斷加大、幫困助學體系不斷完善的形勢下,如何進一步發(fā)揮幫困助學工作的育人功能對加強高職院校育人工作和推動高職院校幫困助學工作的發(fā)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目前高職院校幫困助學工作的現(xiàn)狀
隨著高校招生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貧困學生的比例也逐步加大。目前全國高校中經濟困難學生占在校生總數(shù)的15~30%,其中經濟特別困難學生所占比例為8~15%,高職院校貧困生的狀況基本相似。多年來,高職院校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學生第一”的辦學理念,積極貫徹執(zhí)行國家政策,從解決貧困生的實際問題出發(fā),逐步建立起比較完善的以國家助學貸款為主體的包括國家助學貸款、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學校助學金、學費減免、勤工助學、社會資助等多種形式相互補充、相對完善的學生經濟資助體系。這有效緩解了高職院校貧困生的學習和生活壓力,解除了貧困生的后顧之憂,實現(xiàn)了“決不讓一位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輟學”的助學目標。
高職院校的幫困助學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面臨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我們清醒地看到,在幫困助學工作的實際操作中往往存在片面?zhèn)戎赜谫Y助,而沒有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幫困助學過程之中,忽視了幫困助學本身育人功能的充分發(fā)揮。主要體現(xiàn)在:1、隨著助學金的金額越來越高,種類越來越多,一些困難學生在思想上對國家資助、學校資助形成了“等、靠、要”這種強烈的依賴心理,從不主動思考如何通過勞動改變自身的處境;2、接受國家和學校資助的大部分家庭貧困的學生存在思想和精神方面的壓力。目前以經濟資助這種“授之以魚”的幫扶方式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困難學生的經濟困難,解了學生的燃眉之急,但是不能幫助其擺脫心理問題。 3、一些學生覺得國家和學校對其的資助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坦然受之不思圖報,在獲得獎助學金以及學費減免等形式的幫困助學時不能有效地承擔一定的義務,享有權利與承擔義務相分離,反而變相助長了“助煙、助酒、助玩、助樂”的不良風氣;4、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個別貧困學生的誠信意識比較淡薄,他們在校通過國家助學貸款順利完成了學業(yè),但畢業(yè)后不按貸款合同還貸。這給高職院校的管理工作增加了難度,也給銀行的信貸工作蒙上了陰影。
因此,我們在努力解決學生的實際困難中,應緊密結合育人工作,把培育人作為幫困助學的最終目的,在幫困助學中貫徹思想政治教育,在實際工作中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塑造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
二、采取有效措施來充分發(fā)揮幫困助學工作的育人功能
(一)將幫困助學與自立自強教育相結合,培養(yǎng)學生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在幫困助學工作中,我們要注重加強貧困生的自立自強教育。自立自強教育對貧困生而言有其特殊的意義:其一,自立自強教育是貧困生克服經濟困難,順利完成學業(yè)的思想保證。貧困生問題的解決單靠政府、社會和學校等外部力量是遠遠不夠的,貧困生的奮斗自救必不可少。其二,自立自強教育是防止貧困生思想滑坡、產生“精神貧困”的思想保證。對那些思想認識和心理有偏差,如依賴、懶惰、悲觀消沉、空虛麻木的貧困生,一味地給予經濟資助是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甚至會助長“精神貧困”的發(fā)生。其三,自立自強教育是幫助貧困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思想保證。因此,我們在實際的幫困助學工作中,鼓勵貧困生在學有余力的前提下,通過參加勤工助學等實踐活動,獲取大學學習、生活必需的費用,使他們懂得只有通過自己自強不息的努力,才能牢牢地把握自己的命運,才能實現(xiàn)人生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并在實踐中,設法創(chuàng)造一定的條件開展挫折教育和勵志教育,定期組織貧困生進行座談交流和工作總結,以典型的先進事例教育廣大貧困生樹立正確的認識,從而來增強貧困生克服困難、經受考驗、承受挫折的能力,使他們正確認識眼前的挫折,使他們更理智、更現(xiàn)實,盡量挖掘其個人的潛力,更快成熟起來。
(二)將幫困助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促進學生保持心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大學生在大學期間正常生活、學習、交往和發(fā)展的基本保證,也是在21世紀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資本。在幫困助學工作中,我們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特別是從農村來的學生在心理上會產生一些問題。當他們初次參加勤工助學時可能會覺得低人一等,有些學生可能還會被人誤解,甚至諷刺、挖苦。這對于特別是自尊心很強的貧困學生來說,確實是一種艱苦的修煉。而部分貧困生由于家庭困難,導致精神上、心理上處于不健康或者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有的甚至因貧困而不自信,甚至自我封閉,不愿與他人交往。還有個別學生認為家庭貧困是社會造成的,因此對社會不滿,人情冷漠,甚至仇恨。
因此,對于貧困學生,我們不僅要從物質層面(下轉155頁)(上接98頁)上進行“扶貧”,更要從精神層面上去鼓勵和引導,讓他們感覺到社會和組織的溫暖,對未來充滿希望,對自己的生活充滿信心。具體措施有:一可以通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輔導,根據(jù)每個貧困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專門的心理咨詢,幫助他們去除各種不健康的心理,克服心理障礙,緩解精神壓力,讓他們認識到貧困并不可怕,貧困其實是一筆財富,關鍵是要知貧而后勇;二可以通過搭建素質拓展舞臺,幫助他們多與人溝通、多參加豐富多彩的活動,發(fā)揮所長,樹立自尊、自重、自強、自信的精神面貌,成為自己生活、學習的主人,使他們保持心理健康,促進他們的全面發(fā)展??傊?通過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可提高貧困生的心理調適能力,指導貧困生擺脫心理束縛、減輕心理壓力。
(三)將幫困助學與感恩教育相結合,強化學生的感恩與責任意識
在“不使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輟學”的工作目標的指引下,國家和社會對貧困生受教育行為進行了各種形式的投資,體現(xiàn)了資助者對貧困生的關愛,資助者希望廣大貧困生能夠順利完成學業(yè),成為國家現(xiàn)代化事業(yè)的建設者,有益于社會和諧發(fā)展的人。而學校作為資助體系的設計者,應該教育和引導每位受助者深刻領悟和體味這種情感。感恩教育可幫助大學生明了父母對他們無私的關愛以及國家、社會和學校對他們的眷顧,幫助他們更好地審視自己、認識自己,強化他們的感恩與責任意識,使其加強道德修養(yǎng),樹立求真務實、知恩圖報的健康形象。感恩教育也可使學生們學會感激,因為感恩而感到責任,這種對責任的承擔是一種主動的選擇,學生感到的是快樂而不是負擔。此外,感恩教育使他們意識到有義務做出積極的心理回應,努力在校風學風建設中、在校園生活中發(fā)揮積極作用,為今后走上社會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礎。在具體工作中,高職院??梢酝ㄟ^開展愛心接力活動,引導貧困生熱心社會公益活動,奉獻愛心,實現(xiàn)強化學生的感恩與責任意識的目的。
(四)將幫困助學與誠信教育相結合,培養(yǎng)學生城實守信品質
誠信是我國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它是《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基本內容之一。做誠信的大學生已經成為社會對大學生的基本要求,是當今大學生應該具有的道德品質。但是,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部分大學生誠信意識比較淡薄。所以,我們在開展實際工作的時候,應該緊密結合國家助學貸款還款工作,通過如談話、實踐教育、社會活動等不同的形式開展誠信教育活動,培育學生正確的貸款上學的觀念,使貸款學生還本付息成為自覺的行為。
三、小結
高職院校幫困助學工作不單是一項扶貧工作,更是一項“扶志工程”,需要我們站在為國家、民族培養(yǎng)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增強責任意識,對受助學生嚴格要求,親情管理,讓貧困學生既認清自己的使命和責任,又充分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從而真正發(fā)揮高職院校幫困助學工作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