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初中生物教學導入新課的方法
謝麗娟
如何使學生愛上生物課,是每位生物教師不得不認真思索的問題。長期的教學實踐證明,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生物教學質量,如何導人新課是最關鍵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下面就本人的教學實踐談談導入新課的幾點體會。
1通過復習舊知識的方式導入新課從舊知識導入新知識,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問題,明確探索的目標,是生物教學最常用的導入方法。如在講“植物體內物質的運輸”一節(jié)時,通過復習莖的結構以及韌皮部、木質部的構成導入新課,為學習植物體內物質的運輸作鋪墊。
2利用直觀演示,讓學生從觀察實物和教具的方式導入新課采用直觀教學,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為學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過渡的橋梁。教師若在教學中運用實物、標本、掛圖、模型等直觀教具導人新課,可以使學生通過視覺心領神會,從而引起學生的注意,活躍課堂氣氛。如在講授骨的結構時,先發(fā)給學生縱剖的長骨,讓學生觀察,在觀察時,教師提出觀察的重點,提出思考的問題,這種導入方法,在讓學生觀察實物的過程中,既獲得大量的感性認識又突出了重點,很自然地為講解新課《長骨結構》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
3利用實驗操作的方法導入新課利用實驗操作的方法導入新課,能幫助學生認識抽象的知識,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學生通過實驗操作,既動腦又動手,拓寬了學生的思路,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產(chǎn)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如在上“根對水分的吸收”時,就運用“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這個實驗引入新課,在課前讓學生自己用蘿卜進行實驗,上課時讓學生講述自己觀察的現(xiàn)象,并說明兩個蘿卜條為什么一個更加硬挺,另一個卻軟縮了。利用這一實驗,就很容易引入新課“根對水分的吸收”。
4利用“動動腦”導入新課新教材中,每節(jié)課的后面,都設有與過去教材中的復習題類似的“動動腦”這個欄目,所提出的問題都是一些緊扣教材,與日常生活聯(lián)系密切的問題,只要學生積極思維,一般均能口頭答出來。盡管這是課后的習題,但有的題目也可在上新課前提出來作為創(chuàng)設問題的情境,促使學生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和探索欲望,從而為這節(jié)課的成功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開端。
5利用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法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生情感
具體生動的情境,能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引起他們激動、愉快的情緒。教師利用圖畫、音樂、幻燈、電視、錄音等手段作為導言,為學生再現(xiàn)教材提供情境,激發(fā)他們的情感和興趣。如在講“生存斗爭”一節(jié)時,不是平鋪直敘地講,而是在黑板上展示一幅“蛇島的春天”彩圖等,然后再用生動的語言加以描述:“這是蛇島的春天,滿山春色,鳥語花香,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但是,你們沒想到吧?在這百花盛開的密林里卻存在著殘酷的斗爭?!比缓蠼處熞龑W生逐步地分析這里的動植物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揭示出蛇島上存在的斗爭現(xiàn)象。
此外,還可以通過典故、諺語、仿生學、廣告詞等知識導人新課。我想,只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總結和完善教學方法,一定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使生物課成為最受學生歡迎的一門學科。
淺談課堂教學中應避免課堂浪費
程靜
新課程,新教材,要求新課堂。新課程實施以來,許多教師的教學活動充滿了新意與生氣。但同時,我們注意到教師課堂教學中的“浪費”現(xiàn)象仍然比比皆是,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考。
現(xiàn)象一:媚俗的語言
語言是教學的主要中介,但教學中常常充斥著這樣的語言:“你太聰明了,答得太好了,真了不起”等。這種毫無啟發(fā)性的語言不僅浪費了學生的心智、浪費了教學時間,而且還有損素質教育的嚴肅性,更容易造成相互吹捧的教學炒作。
這類媚俗的語言的背后,一是課堂上教師將“對話”當成“問答”,表面上師生、學生之間互動,實際上是用提問的方式“灌”,而不是師生、學生之間的平等對話;二是教師對新型師生關系缺乏深刻思考,從一味懲罰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這種表揚與夸獎的濫用,會導致學生習慣性上癮,也會導致學生思維方面淺嘗輒止和輸出方面的隨意支付。
現(xiàn)象二:作秀的過程
課堂活動是為實現(xiàn)教學目標服務的,活動必須服從教學目標,以利于知識的講授和學生的發(fā)展。但課堂上,我們經(jīng)常有一些為活動而活動的現(xiàn)象,如一位老師一堂課安排了兩次討論、一次探索、兩次活動。學生在課堂上一會兒忙這,一會兒忙那,教室里看起來熱熱鬧鬧,實際上亂亂哄哄。這種問題癥結主要在:活動多,而且掌握火候不準,有活動沒體驗。
有活動值得肯定,活動太多則過猶不及。活動是為了達到一定目標而進行的,是印證、運用、探究知識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但活動是載體,不是目的。而且活動多了,難免目的性差,設計不周全。如果活動與動手動腦相脫節(jié),活動與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培養(yǎng)相脫節(jié),沒有體驗與反思,只能說是一種無效而無價值的浪費。
我們認為,課堂活動應該在教學目標的限度內讓學生形成一些體驗,發(fā)現(xiàn)一些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通過適度的活動來鞏固、運用、拓展學科知識,服務于教學內容,體現(xiàn)教學的實效性,以實現(xiàn)教學的預期目標。
現(xiàn)象三:片面的形式
其一,小組合作有形式而少內容。課堂上教師大都采用過小組合作這一學習形式,但往往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目標、時機及過程缺少認真細致地設計。甚至出現(xiàn)了:只要有疑問,不論難易,甚至學生已經(jīng)異口同聲地說出了答案了,教師還要求在小組討論這樣的浪費現(xiàn)象。且不說問題設計毫無討論價值,就是討論時間的隨意性也大,有時學生才剛剛進入討論狀態(tài)或切入討論正題,小組合作學習卻在教師的要求下草草結束。代之而來的是教師預設的結論。
對學生而言,這種討論猶如合同中的霸王條款,學習好、思維快的意見和想法替代了小組其他成員的意見與想法,學習差的更多的變成了花瓶擺設與陪襯,或者只是少數(shù)寵兒充當課堂焦點,缺乏的是真正平等的交流與溝通。
其二,自主學習變成放任自流。新課堂要強調學生的主體性,把時間還給學生,把權利還給學生,把尊嚴還給學生,把個性還給學生,有的教師上課便讓學生自己看書,沒有目標及具體要求,沒有提示,沒有指導沒有檢查也沒有反饋,學生一看到底;還有的教師片面理解了新課程與新教材,搞所謂的學習超市,學習內容由學生自己定,學生喜歡哪一些就讀、就學哪一段;學習方式由學生自己挑,喜歡怎樣學就怎樣學;學習伙伴由自己選,想與誰交流就與誰交流等。這是一種典型的自流式學習方式,學生表面上獲得了自主的權利,可實際上并沒有真正的自主。
其三,探究性學習成了唯一。探究性學習與接受性學習是課堂教學過程中兩種互動統(tǒng)一的學習方式。注重探究性學習,這值得肯定。但探究性學習不能超越教學目標和學生認知發(fā)展水平。急功近利者往往就從一種極端走向另一種極端,以為創(chuàng)新,就得全盤否定舊的,將探究性學習當成了唯一,完全拋棄了探究性學習與接受性學習。這種片面的形式就是重現(xiàn)象不重本質,重形式不重實質,重形似不重神似,浪費的是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損毀的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殊不知,由于學科性質、內容特點、學生認知狀況、心理特點、思想動態(tài)等方面的差異,以老師傳授知識,以聽講、記憶、模仿、聯(lián)系等為特征的接受性學習依然不可少,我們不能采取一種片面的走極端式的思維,搞非此即彼。
現(xiàn)代教學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概括性、嚴謹性,還要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將認知與情感、抽象與具象、能動與受動、個體與群體等因素加以協(xié)調平衡,將接受性學習與探究性學習辨證統(tǒng)一,從而使課堂教學成為一個完整的認識與發(fā)展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