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美新約》與中基會存廢之爭

      2010-02-09 23:32:41張龍林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年3期
      關(guān)鍵詞:新約胡適

      張龍林

      1943年1月11日,中美簽署《關(guān)于廢除美國在華治外法權(quán)及處理有關(guān)問題之條約》(簡稱《中美新約》或新約),美國在華不平等條約體系全面崩潰。新約第2條廢除 1901年《辛丑條約》及相關(guān)權(quán)利,其中包括庚子賠款的未付款項總額約 8,460,000美元,但新約沒有對庚款的余留問題做出明確規(guī)定,主要包括兩方面內(nèi)容:以退還庚款支付的“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the China Foundation for the Promotion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簡稱中基會)應否繼續(xù)存在?以及中國政府以庚款為擔保的各類借款應否繼續(xù)償付?其中第一個問題引發(fā)了當時中美關(guān)系的一場沖突和交涉。學界尚無對此問題的專門研究①相關(guān)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國兩次退還庚款的經(jīng)過、中基會對近代中國科學的影響方面,如楊翠華:《中基會對文化的贊助》,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專刊,1991年。宓汝成:《庚款“退款”及其管理和利用》,《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6期。崔志海:《關(guān)于美國第一次退還部分庚子賠款的幾個問題》,《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1期。學術(shù)史參見 Michael H.Hunt,the American Remission of the Boxer Indemnity:A Reappraisal,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31,No.3(May,1972),pp.539-559.,本文旨在通過考察中基會存廢之爭,揭示《中美新約》對抗戰(zhàn)后期中美關(guān)系的重要影響。

      一、中基會存廢之爭的緣起與三方基本立場

      中基會成立于1924年9月,是中美兩國協(xié)議、指定專人負責與支配美國退還第二次庚款余額的管理機構(gòu)②任鴻雋:《十年來中基會事業(yè)的回顧》,《東方雜志》第32卷第7號,1935年。。中基會對近代中國科學的發(fā)展、中美文化交流與合作做出了大量貢獻,但由于其建立在不平等條約基礎之上,因此不可避免地受到 20世紀 20年代以來國權(quán)收復運動的沖擊。北伐戰(zhàn)爭后不久,南京國民政府便主張由中國教育部領導和監(jiān)督中基會的運作,在此壓力下,1929年1月4日中基會修改章程并改選蔡元培、蔣夢麟為董事長和副董事長③梁碧瑩:《近代中美文化交流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69頁。。這次改組固然增強了中基會的“中國化”色彩,卻難以根除其固有的“國恥”含義,這是中基會與近代中國廢約運動之間難以調(diào)和的內(nèi)在矛盾。

      中基會存廢之爭緣起中美兩國撤廢治外法權(quán)的交涉。1941年5月底,美國國務卿赫爾(Cordell Hull)與中國外交部長郭泰祺宣布于戰(zhàn)爭結(jié)束后廢除美國在華不平等特權(quán)①《外交部長郭泰祺自華盛頓致外交部告以與美外長關(guān)于廢除不平等條約事之換文內(nèi)容大旨電》(1941年5月25日),林泉:《抗戰(zhàn)時期廢除不平等條約史料》,臺北:正中書局,1983年,第514頁。。珍珠港事件后,中美兩國基于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共同需要,決定將“戰(zhàn)后廢約”提前到戰(zhàn)時進行,并于1942年10月10日由美方公開聲明,立即、主動地撤廢在華治外法權(quán)及其相關(guān)權(quán)利②《美國國務院發(fā)表準備與我談判締結(jié)一美國政府立時放棄在華治外法權(quán)及解決有關(guān)問題之條約聲明(譯文)》(1942年10月10日),賴德炎選編:《〈中美、中英平等新約簽訂經(jīng)過〉史料選輯》上,《近代中國》1993年第97期,第48頁。。在隨后締結(jié)《中美新約》的談判中,美方?jīng)Q定廢除不平等條約的集大成者——《辛丑條約》及其相關(guān)權(quán)利,以增強新約的平等互惠色彩,此舉得到國民政府的贊許,但由于談判過程較為倉促,雙方僅確立了廢除庚款的基本原則,而未暇提出全盤解決庚款余留問題的具體方案,這為中基會存廢之爭埋下了伏筆。

      國民政府關(guān)于中基會存亡的爭議,早在1941年5月赫爾與郭泰祺宣布戰(zhàn)后廢約后不久,便已經(jīng)出現(xiàn)。財政部次長俞鴻鈞主張繼續(xù)保留,他認為庚款因《辛丑條約》而起,而該約的客觀環(huán)境早已發(fā)生變更,所以庚款毫無繼續(xù)存在的理由,我國所承負的賠款義務自應連帶取消,但庚款舉辦的事業(yè)如中基會,政府應另以他法進行維護,不因其取消而受影響,當然這“應以內(nèi)政眼光自動處理,絕非條約上或國際協(xié)定上之束縛”。至于與此相關(guān)的債權(quán)債務關(guān)系,應“一本吾民族信義之方針,繼續(xù)整理,逐漸清償,自當不使其因不平等條約之取消而稍受影響也”③俞鴻鈞:《不平等條約與中國外債》,財政科學研究所、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民國外債檔案資料》第2卷,北京:檔案出版社,1992年,第392頁。。與此有所不同,另一位財政部官員尹任先傾向于廢棄中基會,理由是戰(zhàn)后美國對中國自辦教育文化事業(yè)必會充滿信心④《尹任先撰“戰(zhàn)后外債部分資料之檢討”》,《民國外債檔案資料》第2卷,第408-409頁。。俞鴻鈞沒有點明為何中基會應繼續(xù)存在,從其評估意見中推測,他大概認為該組織對于中美教育文化交流具有積極意義。不過,此時距廢約成功尚有一段距離,分歧沒有充分暴露出來。此后在新約醞釀及談判期間,國民政府沒有過多關(guān)注中基會問題,僅由駐美大使館參贊劉鍇于1942年10月26日向美方詢問新約對庚款的影響,負責接洽的美國國務院遠東司司長助理艾其森(George Atcheson)聲稱:既然美國決定放棄該條約,所有相關(guān)權(quán)利即予停止,庚款自然包括在內(nèi)⑤U.S.Department of State,ed.,Foreign Relations of United States(FRUS),1942,China,Washington D.C.: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56,pp.337-338.。雙方對這個模棱兩可的看法未再深究,以庚款為基礎的中基會究竟何去何從,進入議事日程卻又懸而未決。

      就中基會而言,1942年“雙十節(jié)”美方聲明公布后,該組織意識到存亡絕續(xù)已迫在眉睫,于是率先采取行動以求影響事態(tài)的走向。饒有意味的是,中基會的努力方向不是從國民政府開始,而是先以尋求美國政府的支持為突破口,這或許與該組織的親美傾向有關(guān),但在更大程度上應來自它的一個基本判斷:在此問題上,美國與中基會有更多的共同利益。中基會“中國委員會”⑥1941年4月18日,香港召開中基會第17次年會決定:為防止因美日開戰(zhàn)而中斷該會聯(lián)絡,在華、在美董事可分別組織“緊急委員會”(后改為“非常時期委員會”),財政委員會在美事務由全體在美董事會同紐約財政顧問委員會處理。1942年初,胡適被選為中基會特別駐美委員會主席;同年1月18日,翁文灝當選中國委員會主席。楊翠華:《中基會對文化的贊助》,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1991年,第43頁。主席、經(jīng)濟部長翁文灝先是致電“特別駐美委員會”主席胡適,希望他同美方商議廢約后該會地位問題,后者隨即與美國務院政治顧問亨培克(Stanley K.Hornbeck)進行了初步討論⑦FRUS,1943,China,Washington D.C.: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57,p.701.。繼而于12月9日由特別駐美委員會委托劉鍇,征詢美國國務院對以下問題的意見:(1)新約生效后,中國政府是否有義務繼續(xù)向中基會支付剩余庚款?總數(shù)約 500萬美元,該支付行為已因戰(zhàn)事而暫時中止;(2)倘若繼續(xù)支付,中國政府是否按照戰(zhàn)前程序,由美方轉(zhuǎn)交中基會?接受問詢的艾其森隨即與政治顧問助理希斯(Alger Hiss)以及法律顧問哈克沃斯(Green H.Hackworth)進行研究,通過參照 1925年7月16日柯立芝(Calvin Coolidge)總統(tǒng)令①FRUS,1925,Vol.1,Washington D.C.: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40,pp.935-937.,艾其森“非正式”地認為,雖然新約將取消美國與庚款相關(guān)的所有權(quán)利,并將終止美國在移交庚款時的中介地位,但不應影響中國政府同中基會的關(guān)系,不應影響總統(tǒng)令所體現(xiàn)的中國對中基會的任何義務。此時此刻,中基會如愿以償?shù)孬@得了美國政府的口頭支持。

      如果將上述艾其森與劉鍇的兩次談話結(jié)合起來看,美方提出的是一個自相矛盾的立場:庚款應當廢除而中基會應繼續(xù)存在。既然新約廢除了庚款,以庚款支付的中基會怎能繼續(xù)存在?既然新約取消了美國政府與庚款的關(guān)系,為何柯立芝總統(tǒng)令依然有效?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艾其森特別聲明其意見是“非正式”性質(zhì)的,這顯示出他在尋找法律依據(jù)時的牽強,事實上也暴露了他的真實想法——維系中基會符合美國的長遠利益,這無疑與 1924年美國政府通過設立中基會以進行“文化投資”②王樹槐:《庚子賠款》,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1985年,第291頁。的主要考慮是一致的。

      二、新約簽訂后中基會爭取生存的努力及失敗

      《中美新約》締結(jié)后,中國社會普遍視之為實現(xiàn)民族獨立、平等的重要標志,各界對新約積極意義的宣傳和慶祝盛極一時,固然“因為各人的立場不同,有的在歡欣,有的在警惕,有的在妒視,有的在恐懼,在每個人的心上卻都有著反應的波紋。因為它與人們的命運,是發(fā)生著密切的關(guān)聯(lián)的”③朱宗璧:《慶祝新約》,《現(xiàn)代西北》第4卷第2期,1943年。。在此背景下,國民政府內(nèi)部針對中基會存留與否的爭論漸趨白熱化,兩種針鋒相對的觀點被提了出來。以教育部長陳立夫為首的一批官員包括孫科、蔣廷黼等,主張乘此機會將一切帶有國恥色彩的東西統(tǒng)統(tǒng)鏟除,中基會“原經(jīng)辦事業(yè)改由教育部接辦,或另設機關(guān)辦理,直隸教育部”。另一派以翁文灝為代表,則想保留這個與美英進行文化聯(lián)系的組織,作為將來進一步合作的基礎。表面上看,爭論在鏟除國恥和促進中美合作兩個觀點之間進行,似乎僅停留在哪種辦法更有利于國家利益這一層面上,但實際上正像中基會成員任鴻雋所總結(jié)的,各派“骨子里面,自不免有欲借此時機以消除異己、擴充勢力的”④任鴻雋同時注意到,另有宋子文為代表的中間派,主張利用原有庚款資金維系中基會運轉(zhuǎn)?!度硒欕h致胡適》(1943年2月8日),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編寫組:《胡適往來書信選》中,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第555-556頁。。

      由于陳立夫等收回“文化租界”⑤陳立夫:《成敗之鑒》,臺北:正中書局,1994年,第252頁。的聲浪洶涌一時,翁文灝非常希望借助美國政府的外交渠道,來迫使國民政府做出有利于中基會的決定。然而,美方的態(tài)度在新約簽訂后出現(xiàn)微妙變化。美國國務院一面為新約贏得了中國社會的廣泛贊譽而欣慰,另一面也注意到駐華大使高思(Clarence Gauss)時時提醒的中國日益增強的民族主義傾向⑥Gauss to Hull,October 28,1942,No.793.003/1001,U.S.Department of State Decimal Files,Record Group 59,National Archives,Washington D.C.,擔心在中基會問題上的過多干涉可能會葬送剛剛樹立的良好形象,勢必得不償失。在與本國財政部及英國政府接觸后⑦1943年1月14日高思建議參考英國政府的立場,隨后赫爾發(fā)現(xiàn)英方立場十分相似。FRUS,1943,China,pp.702-703.,赫爾做出了兩點決定:(1)廢除《辛丑條約》的“任何及所有的權(quán)利”,意味著包括中國政府與此相關(guān)的庚款義務,美方將以此來解釋新約第2條款。(2)新約生效后中方與中基會的關(guān)系,是它們之間的事情,美方不應主動對此發(fā)表看法,只是在有中國官員、中基會代表詢問時,才可按照上述原則“非正式”地說明。顯然,這不意味著美國政府會放棄對中基會存留的干預,美國國務院維系中基會的立場沒有變化,赫爾的不主動表態(tài)是有底線的。

      美方的支持但不主動表態(tài)策略,使得中基會陷入腹背受困的窘境,不得不在兩條戰(zhàn)線上同時抗爭。一方面,特別駐美委員會于1943年2月8日,委派中基會創(chuàng)始人之一施肇基博士繼續(xù)游說美方。施肇基采用了動之以情與曉之以理兩個辦法:首先,他回憶 1925年自己作為中國駐美大使參與設立中基會的經(jīng)過,該組織的初衷是作為永久基金延續(xù)下去,長期以來它已成為美國政府自由、慷慨的象征。其次,施肇基發(fā)表了一個新觀點,認為退還庚款是中基會的財產(chǎn),是美國直接給予基金會的一個禮物,也是中國法律下的一個合法團體,因此中國政府無權(quán)接管該項基金,正如不能剝奪其他任何法人的財產(chǎn)一樣。這個自圓其說的見解有其合理之處,但它剝離掉了中基會所固有的“國恥”含義,也忽略了它與新約不符的事實,應該說是相當片面的,就連負責接洽的美國務院遠東司司長漢密爾頓(Maxwell M.Hamilton)也頗感意外。施肇基的游說無果而終,特別駐美委員會只得以口頭援助鼓勵翁文灝:“此間同人均主張中基會仍宜繼續(xù)存在,對基本組織章程不宜改變。而當年中美政府協(xié)定之退還條件尤宜信守,以保其法律連續(xù)性,并為中美教育文化保留一個歷史的聯(lián)系?!雹俸m、施肇基:《致翁文灝并轉(zhuǎn)任鴻雋電》,季羨林編:《胡適全集》第24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598頁。

      另一方面,中國委員會竭力對抗國民政府內(nèi)部的反對意見。鑒于此問題由外交、財政及教育部會商解決,翁文灝積極尋求各部首腦的幫助,孫科放棄原先立場改為明確支持,宋子文還表示力爭說服蔣介石,而孔祥熙雖傾向于贊同,但似乎不夠堅決②孔祥熙在1943年1月14日曾告訴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清華以后借款不必提庚款,因新約成立后庚款即已取消矣?!边@說明此時他偏向于第一種觀點,參見《梅貽琦日記》,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485-486頁。據(jù)赫爾記載,1944年行政院宣布解散中基會時,孔從美國連發(fā)數(shù)封電報,似乎此時又對此決議表示反對。FRUS,1944,Vol.6,Washington D.C.: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67,p.1162.。與此同時,翁文灝將中基會歷史、事業(yè)及未來工作計劃寫成千字說貼,分別呈送該三部以求施加影響。在行政院 1943年度第23次會議上,兩種立場發(fā)生激烈沖突,爭執(zhí)的焦點在于中基會應否存在?以及該組織應否接受國民政府的干預?三部聯(lián)合建議書認為,中基會應在事實上繼續(xù)存在,但庚款支付應以新約生效為截至,至于中基會的基金來源可用捐贈形式解決。應該承認,建議書切中了中基會去留問題的關(guān)鍵,既削弱了該組織的國恥色彩,又保全了中美文化合作的種子,蔣介石、宋子文及孔祥熙均表示贊同。但以教育部為代表的“CC系”堅決抵制,認為基金會的延續(xù)與新約后中國完全平等的新地位不相符合,而如果中基會繼續(xù)存在,則應依照政府的權(quán)限劃分,賦予教育部董事會成員的地位,或由該部任命一位董事。其中以陳立夫的態(tài)度最為強硬,他甚至完全反對聯(lián)合建議書的立場,主張解散中基會,并將其職能移交教育部管轄。盡管最終決議的結(jié)果是采納建議書的立場,但正如英國駐華大使稍后向美駐華使館代辦范宣德(John CarterVincent)所預言的那樣,教育部提出的要求會制造相當?shù)穆闊跢RUS,1943,China,p.707.。

      事態(tài)的發(fā)展進一步表明,缺乏美國官方支持的中基會無法贏得自我生存的機會。三部協(xié)商因教育部的成見而毫無進展,財政部的反應并不積極,外交部則沿用中基會的老辦法,希望美國政府參與進來,用外交壓力打破僵局,宋子文于同年4月1日指派駐美使館商務參贊李侃拜訪遠東司,但負責接待的艾其森不過重復了國務院前此的立場④FRUS,1943,China,pp.708-709.。為改變被動局面,翁文灝一面指示特別駐美委員會,約請在美出席布雷頓貨幣會議的孔祥熙研討辦法,一面與胡適為“是否續(xù)為坐視,抑聯(lián)名函陳”反復商議,最后決定將中基會創(chuàng)立時的中美換文謄寫下來,呈送三部以備參考⑤耿云志:《胡適年譜》,香港:中華書局,1986年,第180頁。,這大概包含有解散庚款機構(gòu)將破壞中美關(guān)系的警告意味。然而這些微弱努力在陳立夫等的反對下難以奏效,行政院不愿明確表態(tài),中基會也處于半死不活的狀態(tài),在與財政部辦理借款擔保手續(xù)及利息補助等交涉時非常困難①《任鴻雋致胡適》(1944年6月26日),《胡適往來書信選》中,第569-570頁。。1944年9月15日,參照財政專門委員會的建議,行政院訓令有關(guān)庚款各機構(gòu)于該年底全部撤銷,外交、教育及財政部采取措施關(guān)閉賠償工作,庚款剩余基金有可能劃歸教育部管理。

      三、美方公開彈壓的失效及兩國政府立場的轉(zhuǎn)變

      中基會的喪鐘剛剛敲響,美國國務院的不表態(tài)策略便驟變?yōu)楣_彈壓,并由此形成與中基會互通聲氣的局面。高思在1944年9月20日給赫爾的電文中,援引 1924年12月15日國務卿休斯(Charles E.Hughes)的觀點,認為中國政府無論何時均無權(quán)控制、監(jiān)管庚款基金,中基會是“自行永久存在”的組織②FRUS,1924,Washington D.C.: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39,Vol.1,pp.557-559.,中方毫無法律依據(jù)的處理辦法令人疑惑。同時,他認為中方在不與美方協(xié)商的情況下徑自行動是不正確的,這是因為中基會繼續(xù)存在,將推進中美文化聯(lián)系在不受政治干擾的情況下良好運轉(zhuǎn)③FRUS,1944,Vol.6,pp.1161-1162.。10天后,胡適召集駐美特別委員會成員商議,決定在未來情況需要時發(fā)表自己的聲明,同時希望美國務院向中國政府施加壓力。數(shù)日后,赫爾便向國民政府正式通告美方的“遺憾”,聲稱在中美文化發(fā)展的重要關(guān)頭,解散該組織是“極為不幸的”,要求中方重新審視這一問題并做出新的決定④FRUS,1944,Vol.6,pp.1162-1163.。

      應該看到,盡管美國國務院官員們的說辭各有不同,但對于《中美新約》的漠視如出一轍。艾其森和赫爾之所以“非正式”地提出反對意見,說明他們已經(jīng)意識到由于新約簽訂,中基會的合法性已經(jīng)喪失,可最終仍公開要求中方改變立場。高思則將 1924年美國國務卿的觀點凌駕于1943年《中美新約》之上,反過來指責國民政府的做法缺乏法理依據(jù)。在這種情況下,新約的價值正如時人所總結(jié)者,不過是紙上的平等,永久、實質(zhì)的平等須決于今后的努力⑤鄭咸亨:《對新約的認識和努力》,《湘桂月刊》,(新約專號)1943年第3卷第1期。;而中基會公開索取并響應美方彈壓國民政府,恰恰成為今后努力的障礙,反倒印證了陳立夫等反對派的觀點。所以,無論用當時或今日的眼光來看,胡適等人的做法或許有助于中美文化合作與交流,可能會對兩國關(guān)系產(chǎn)生深遠影響,但僅從中基會自身理念和利益出發(fā),強調(diào)其長遠意義而忽略了現(xiàn)實政治需要,這種片面認識及行動客觀上的確妨礙了國家法權(quán)的完整收復,無怪乎有研究者稱之為“書生大使”⑥莫高義:《書生大使——胡適出使美國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

      中基會如愿盼來美國政府的干預,但國民政府沒有對赫爾的警告做出任何反應。無奈之下,翁文灝決定親自上書蔣介石,主張新約雖廢止《辛丑條約》,但接受庚款的協(xié)定并非不平等條約,“為中外友誼計,不宜單方面斷然廢止”。而且照此推理,清華基金也可撤銷,“似非政府昭示信用之道”,中基會章程并未“明定其為專賴庚款,且于中國權(quán)益特為尊重,似應準予保留,以免更張”⑦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編寫組:《胡適往來書信選》下,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4頁。。不料蔣介石指令侍從將原件退回,這個極少前例的舉動既說明各方阻力之大,也宣告了美方施壓的失敗。

      1944年末,中美雙方在此問題上的立場均發(fā)生變化。國民政府于11月進行了一系列人事調(diào)整,陳立夫離開教育部就任中組部部長,孔祥熙的行政院長被重獲信任的宋子文取代等等。新任教育部長朱家驊經(jīng)與各方商談,決定:(1)組織規(guī)章中涉及“庚款”字樣者,一律修改,以免國恥色彩;(2)酌增董事名額,修正章程并將教育部長、中研院院長、清華大學校長列為當然董事;(3)《中美新約》簽訂前應付款項由政府照數(shù)補撥,此外可接受外界捐助①李學通:《書生從政——翁文灝》,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210頁。。中基會贏得了繼續(xù)生存的機會,同時也喪失了不受行政干預的自由。

      對此美國政府沒有干涉,這并非其基本立場變了,而是因為此時國務院關(guān)注的是戰(zhàn)后在華商業(yè)的前途問題,希望國民政府能以更為“自由主義”的態(tài)度和政策,為美國企業(yè)提供寬松的法規(guī)環(huán)境。在美方看來,中國政府內(nèi)部的人事變動是“保守勢力”削弱的標志,雖然范宣德強調(diào),蔣介石重新洗牌主要出于平息內(nèi)部批評的考慮,但它仍被國務院理解為中方做出的讓步②Julia Fukuda Cosgrove,United States Foreign Economic Policy toward China,1943-1946:From the End of Extraterritoriality to the Sino-American Commercial Treaty of1946,New York﹠London:Garland Publishing,Inc.,1987,pp.127-128.。為了保護并鼓勵這種傾向,國務院顯然不愿再節(jié)外生枝。在給新任駐華大使赫爾利(Patrick Hurley)的電報中,對其與宋子文即將展開的會談,新國務卿斯退丁紐斯(Edward Stettinius)一面抱怨無法提供相關(guān)的復雜法律技巧與信息,另一方面則要求赫爾利“理解并使宋理解”,美方此前的聲明是“孤立的,并且偏離了我們對于解散中基會問題的基本立場”。這里所謂“此前的聲明”指的就是赫爾與高思的書面抗議,它表明美方重新回歸到 1942年10月26日艾其森的立場。

      至此,美國政府的公開干涉宣告終止,但圍繞中基會的爭執(zhí)仍在國民政府內(nèi)部持續(xù)。鑒于各方意見短時間內(nèi)難以完全同一,行政院最終建議國防委員會懸擱庚款余留問題,中基會繼續(xù)存在并運轉(zhuǎn)③FRUS,1944,Vol.6,p.1164.。1946年8月30日,國民政府財政部公債司在討論戰(zhàn)前外債恢復問題時重新提及中基會問題,認為庚款應付未付及未到期部分,由政府與債權(quán)國洽商,一律放棄免于償付,“以我今日之國際地位,要求各國放棄僅屬名義上之小額債權(quán),似可邀得同意,如果未能同意,再行依照債款恢復償付辦法予以償付”。這個意見在1947年3月召開的國民黨六屆三中全會上提出,但得到的答復是:應按照新約相關(guān)規(guī)定,停止支付剩余庚款④《財政部公債司關(guān)于簽訂平等新約后有關(guān)庚款問題意見呈》(1946年8月30日),財政科學研究所、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民國外債檔案資料》第12卷,北京:檔案出版社,1992年,第83-84頁。。然而直到 1948年,這個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最終解決,中國海關(guān)稅務司李度(Lester Knox Little)雖然主張從法律觀點看庚子賠款已經(jīng)被取消,但“用部分庚子賠款擔保的內(nèi)債和一部分指定用途的庚款應當怎樣處理,還有待考慮”⑤《李度關(guān)于庚款攤存停付簽訂平等新約等問題致關(guān)務署節(jié)略》(1948年4月21日),《民國外債檔案資料》第12卷 ,第82頁。。

      最終,這一問題的結(jié)果與 1941年財政部次長俞鴻鈞的建議完全一致,中基會繼續(xù)存在,不過該組織的主要事業(yè)交由相關(guān)部院接管,只有少數(shù)輔助項目延續(xù)維持,中基會在科教界逐漸喪失了往日的影響力。至于使用庚款擔保的四筆債務也大致得到清償,其中的兩筆美金公債,借貸方分別是法國和比利時,考慮到與本論題關(guān)涉不大,此處不贅⑥《財政部經(jīng)管庚款擔保公債現(xiàn)負數(shù)目表》(1948年9月30日),《民國外債檔案資料》第12卷,第85頁。。

      四、結(jié)語

      中基會以增進中美文化交流與合作為志業(yè),但其存在價值契合了美國政府長遠利益的需要。正因為如此,美方無視《中美新約》已經(jīng)廢除庚款的法律事實,武斷地將 1925年柯立芝總統(tǒng)令凌駕于新約之上,這個做法無論從當時或當代的國際法與國際慣例來看,都是缺乏法理依據(jù)的。如果將總統(tǒng)令視作一種條約意義上的規(guī)定,那么從國際公法中的條約法看,凡前后條約存有沖突的部分,應遵循后法優(yōu)于前法的原則①李浩培:《條約法概論》,北京:法律出版社,1988年,第305頁。,總統(tǒng)令應服從新約的規(guī)定。如果將總統(tǒng)令視為美國的國內(nèi)法,那么庚款廢除后,美國與中基會已經(jīng)毫無關(guān)系,怎能以美國國內(nèi)法對中國內(nèi)政指手劃腳?美方固然最終放棄了干預,但這絕非道德與法律的自覺,而是在更為重大的商業(yè)利益面前的舍卒保車。

      中基會的某些做法有悖于戰(zhàn)時中國的主權(quán)利益。中美兩國政府在中基會問題上的利益分歧,固然是這場沖突與交涉的根本原因,但中基會的居中活動也發(fā)揮了直接影響。作為一個主要由學者構(gòu)成的特殊群體,中基會純粹從自身利益出發(fā),對新約與中基會的法理關(guān)系片面理解,甚至借助美國政府來打壓國民政府,如果說這些做法包含有重視中美文化合作交流的積極意義,體現(xiàn)了學者群體能夠理性看待中基會的優(yōu)勢,那么它們同時又阻礙了普遍的民族熱情以及對國家法權(quán)的維護,暴露出“學者從政”的劣勢。中基會自有其存在的價值,但翁文灝、胡適等保留中基會的某些做法,的確對國家收復法權(quán)造成了傷害。

      中基會存廢之爭反映了《中美新約》對抗戰(zhàn)后期中美關(guān)系的深刻影響。新約鏟除了美國在華不平等條約體系的法理依據(jù),標志著近代以來中美關(guān)系的巨大進步,然而由于國民政府戰(zhàn)時外交的軟弱、締約過程倉促等制約因素,條約僅僅確立了大綱性原則,未能對盤根錯節(jié)的不平等特權(quán)進行系統(tǒng)深入的清算。中基會存廢之爭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發(fā)生的。新約過于簡略的缺陷還體現(xiàn)在其他問題,如美國在華不動產(chǎn)、接管上海公共租界及北平使館界等方面,這些問題均引發(fā)了后來中美兩國政府間的沖突與交涉,構(gòu)成 20世紀 40年代中美關(guān)系史的一個重要方面。

      中基會存廢之爭折射出《中美新約》對戰(zhàn)時中國社會民族熱情的巨大號召力。在沖突與交涉期間,國民政府內(nèi)部反對中基會存在的力量十分強大,居然能夠頂住來自蔣介石等決策高層的壓力,這或許與陳立夫等個別人物的政治能量有關(guān),但在更大程度上體現(xiàn)了新約后民眾收復法權(quán)的普遍呼聲,恰如當時有人所描繪的:“這個驚人的新聞,振奮了每個中國人,而狂歡,而舞蹈……這是在我國近代史上,系劃時代的舉動?,F(xiàn)在,我們可以昂首了,可以不必畏縮地闊步了,我們能以一個自主獨立的完全主權(quán)國家參加到世界舞臺上,這多么使我們歡欣啊!”②劉世海:《關(guān)于列國在華領事裁判權(quán)》,《力行》第6卷第5期,1942年11月。

      猜你喜歡
      新約胡適
      《胡適》
      天涯(2023年5期)2023-12-06 07:38:00
      作為一種可持續(xù)范式源泉的猶太—基督教傳統(tǒng)
      《胡適論紅樓夢》自序
      紅樓夢學刊(2020年5期)2020-02-06 06:20:56
      論《舊約》與《新約》中民族情感差異及產(chǎn)生原因
      《新約》“四福音書”記載耶穌基督受洗的文本詮釋
      文化學刊(2016年1期)2016-12-23 05:12:53
      胡適清紅先負王琳娜
      棋藝(2016年4期)2016-09-20 05:13:49
      瞻仰胡適故居 見其未知一面
      華人時刊(2016年17期)2016-04-05 05:50:37
      尊經(jīng)或貶經(jīng)?——胡適等人對“六經(jīng)皆史”的不同解讀
      有感于胡適的讀書“四到”
      彭啟峰牧師與五經(jīng)富客話《新約》
      土默特右旗| 衡阳市| 广东省| 桦南县| 探索| 陇川县| 霍邱县| 翁源县| 延寿县| 新平| 台中县| 龙陵县| 禄劝| 西乌珠穆沁旗| 睢宁县| 泸州市| 武强县| 长寿区| 县级市| 潞城市| 长沙市| 策勒县| 江源县| 泾川县| 武威市| 塘沽区| 宁夏| 荔波县| 饶河县| 安岳县| 泸水县| 隆尧县| 鞍山市| 综艺| 吴桥县| 阜城县| 柘荣县| 彭阳县| 明光市| 繁昌县| 弥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