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淑娟
(天津中醫(yī)藥大學,天津 300193)
漏肩風(omalgia)是以肩部長期固定疼痛、活動受限為主癥的疾病。由于風寒是本病的重要誘因,故常稱為“漏肩風”;因本病多發(fā)于 50歲左右的成人,故俗稱“五十肩”;因患肩局部常畏寒怕冷,尤其后期常出現(xiàn)肩關節(jié)的粘連,肩部呈現(xiàn)固結狀,活動明顯受限,故又稱“肩凝癥”、“凍結肩”等[1]。本病相當于西醫(yī)學的肩關節(jié)周圍炎(periarthritis of shoulder)。西醫(yī)學認為本病是軟組織退行性、炎癥性病變,與肩部受涼、慢性勞損、外傷等有關。早期單側肩部酸痛,偶見兩側同時受累。其痛可向頸部和上臂放射,或呈彌散性疼痛。靜止痛為本病的特征,表現(xiàn)為日輕夜重,晚間??赏葱?晨起肩關節(jié)稍活動后疼痛可減輕。由于疼痛,肩關節(jié)活動明顯受限。局部按壓出現(xiàn)廣泛性壓痛。后期病變組織產(chǎn)生粘連,功能障礙加重,而疼痛程度減輕。因此,本病早期以疼痛為主,后期以功能障礙為主[1]。
本病多因氣血虛弱、筋骨衰頹,復因局部感受風寒或勞累閃挫或習慣偏側而臥,筋脈受到長期壓迫,遂致氣血阻滯而成肩痛[2]。
①多由慢性損傷、外傷筋骨、氣血不足復感風寒濕邪所致;②多發(fā)年齡在 50歲左右,女性發(fā)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見于體力勞動者,且多為慢性發(fā)病;③肩部疼痛,以夜間為甚,常因天氣變化及勞累而誘發(fā),肩關節(jié)功能活動障礙;④肩部肌肉萎縮,肩前、后、外側均有壓痛,可向頸部及肘部放射,外展功能受限明顯,出現(xiàn)典型的“扛肩”現(xiàn)象;⑤X線檢查多為陰性,病程久者可見骨質疏松。
治法[1]:通經(jīng)活血,祛風止痛。以阿是穴及手陽明、手少陽、手太陽經(jīng)穴為主。
處方[1]:肩髃、肩髎、肩貞、肩前 、阿是穴。
針前準備:(1)用具:①鋒勾針;②探針;③筆;④碘伏棉球;⑤75%的酒精棉球;⑥2%的利多卡因。(2)定位:①將肩髃、肩髎、肩貞、肩前 4穴準確定位后用筆標記;②用探針在肩關節(jié)周圍尋找壓痛點,取其中 3~5個疼痛明顯點用筆逐一標記。(3)消毒:①針刺部位:嚴格消毒,先用碘伏棉球擦拭 2遍,然后用75%的酒精棉球脫碘 2~3遍;②針具:將鋒勾針針頭在微型酒精燈上燒灼 1 min消毒或在 75%的酒精中(或其他消毒液)浸泡 30 min。(4)局部麻醉:在標記出的各點處分別注射 1~2 ml 2%的利多卡因。
持針法:右手拇、食、中 3指持捏針柄,中指置于針身下部,微露針頭。
施針方法:施針方法分以下 4個步驟:①用左手的拇、食指在選定的穴位或刺激部位的周圍稍加按壓以舒張皮膚,右手持針,垂直刺入皮下相應深度,然后傾斜針體,與皮膚約呈 60°角;②隨后提動針柄進行勾割,先縱向提動針柄,進行勾割(一般勾割 3~4次),然后橫向提動針柄,進行勾割(一般勾割 3~4次),此時可聽到割斷皮下肌纖維的吱吱聲;③勾割完畢,將針體恢復到原來的角度,按進針方向退出針尖;④出針后立即用干棉球按壓針孔。
趙某某,男,65歲,干部。2009年 3月 20日就診。自訴:右肩臂疼痛,不能活動已 4、5個月。經(jīng)封閉、按摩、電療、服藥未見好轉。檢查:右肩臂不能前后伸展,平舉局部疼痛,無紅腫。診斷:漏肩風。治療經(jīng)過:取肩髃、肩髎、肩貞、肩前、阿是穴,均取患側,鋒勾針勾割。術后活動如常人,1次而愈。至今再無復發(fā)。
鋒勾針治療漏肩風可同時產(chǎn)生兩種功能和作用:一是有刺激肌肉、放瘀血的功能,具有刺血的治療作用;二是可割斷皮下粘連的肌纖維及脂肪,具有割治的治療作用。
[1] 石學敏.針灸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208-209
[2] 師懷堂.中醫(yī)臨床新九針療法[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441-442
[3] 尹遠平,郝學君.中國特種針法臨癥全書[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