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文蘭
(肇慶學院 文學院,廣東 肇慶 526061)
梅貽琦有句名言:“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边@里的大師不僅指學問高深的學者,更是指道德高尚的“先生”。我們也經常講: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德藝雙馨、學問道德相得益彰是我們對教師的理想追求。因為我們都知道,“師德是教師的靈魂,是激發(fā)教師關愛學生的源泉,是教師高尚人格的集中體現(xiàn),也是學生體驗學校生活、認識社會、感悟人生的窗口?!盵1]然而,當下我們心中的“大師”離我們越來越遠,師德成為一個日益沉重的話題,師德建設也變得非常之急迫起來。實際上,師德不是完全形而上的東西,而是集中體現(xiàn)在師生關系中,良好的師生關系不僅是師德的依托,也是師德建設的突破口。
大學教師職業(yè)道德主要體現(xiàn)在四個方面:師品,德高為師;師智,學高為師;師能,技高為師;師表,身正為師。其中師德起著統(tǒng)帥的作用,是教師備受尊重的根源。師德素養(yǎng)包括敬業(yè)精神、治學態(tài)度、愛生情感、合作意識等,是師生關系和教學相長的前提。師生關系構成了基本的教育關系,教師只有以德育人、以身立教、因材施教、尊重學生、愛護學生,才能建立和諧的教育關系,使教育得以有效進行。師生關系作為一種特殊的人際關系,根植于教學這種特殊的交往活動中,需要教育倫理加以規(guī)范,更需要師德加以維護,良好的師生關系和師德建設從本質上是一致的,二者互為依托。
(一)愛護學生是師生相依關系的起點
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是教育的基本關系,構成了教育活動的起點。師生關系的特殊性主要表現(xiàn)在教師與學生的社會角色是相互依存的,沒有一方,另一方也就沒有了存在的意義。而且,從教育發(fā)展來看,師生關系伴隨教育的始終,所有的教育影響都離不開師生關系,只有在師生關系中教師的德行和學生的成長才具有意義。所以,教學是一個雙向活動,包括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而且教師愛護學生是教育活動的前提。教師必須承認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尊重學生學習的權利,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有了對學生的關愛,才會有對學生的美好期望,學生才可能在關愛與鼓勵的氛圍中學習,并不斷走向成長與發(fā)展。
(二)尊重學生是師生平等關系的保證
在教育活動中,教師和學生都是人格獨立的個體,都有作為人的自尊,相互尊重是師生關系的基本法則。尤其到大學階段,學生心理基本成熟,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有更強烈的自尊感和成人意識,對平等和尊重有著更加強烈的需求。所以,教師必須尊重學生,設身處地理解學生的處境,保護學生的情感,寬容學生的缺點。在以往的教育價值中,“尊師”被人們高度張揚,而“尊生”卻被忽視,師生關系被異化為管理關系和改造關系。由于教師被賦予教育特權,可以隨意批評學生,可以不顧及學生的隱私,甚至可以體罰學生,師生關系缺乏平等的基礎,這是不符合教育倫理的。現(xiàn)代教育價值觀對師生關系有了全新的理解,民主平等、尊重學生成了師德的基本內涵。
(三)教學相長是師生互動關系的最高境界
教學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是師生共同參與創(chuàng)造的雙向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共同經歷著挫敗、調整和發(fā)展??梢哉f,教育是兩個主體之間思想和精神的相互邀請和不斷交流,缺少任何一方,教育活動都不存在;缺少任何一方的參與,教育活動都會終結。只有教師與學生共同經歷和體驗,才能產生共鳴,使教學變成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先生之最大快樂,是創(chuàng)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說的正確些,先生創(chuàng)造學生,學生也創(chuàng)造先生?!庇纱宋覀兛梢哉f,教育教學過程是師生的共同成長過程。“師生的生命之流隨著時間之流在相互敞開的情境中自由地向前流淌,在這種時間的流淌中他們的生命在生長,在成熟,在創(chuàng)造,在實現(xiàn)著生命與生命的超越?!盵2]因此,師生的互動是教育教學發(fā)展的動力,促進學生和師生關系發(fā)展是師德的最高境界。
著名教育家于漪說:“我總是感到我的責任重大,我的一個肩膀挑著學生的現(xiàn)在,一個肩膀上挑著祖國的未來。”80歲的老人,銀絲滿頭,但肺腑之言,道出了教師心中永遠不能忽視的責任問題。作為教師,責任是育人工作的道德標尺,更是教師職業(yè)道德的重要內涵,也是師生關系的精神支柱,離開了責任,師生關系無從談起,師德無從談起。然而,隨著社會轉型和經濟快速增長,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對道德建設產生強烈沖擊,教育領域的道德問題令人震驚。先有范跑跑、后有楊不管,先有北大教授王銘銘的論文剽竊,后有浙江大學副教授的論文造假,先有中國政法的教師被殺案,后有中央音樂學院博導對學生的潛規(guī)則。師生關系的亂象折射出師德建設的諸多問題,我們不禁要問:我們對師德還有多少自信?
(一)師生關系在疏遠中日益冷漠化
隨著高校擴招和大學的市場化傾向加重,師生的共同空間日益萎縮。大學師生之間實際交往時間很少,情感和思想交流的渠道不暢,缺乏相互了解,彼此漠不關心。信息傳遞渠道的多元化,使學生對教師的依賴下降;學校對教師自覺投入與學生交往活動中的意識和精力沒有相應的約束;教師科研和社會工作壓力大,不愿主動接近學生與學生交流;師生交往僅限于課堂教學思維“例行公事”,缺乏必要的生活交往和情感交流,師生關系愈來愈疏遠與冷漠,這是非常令人感到痛心的一件事情??稍蚝卧??事實上,社會、學校、教師都應承擔相應的責任,都應從內部不斷挖掘自己的不足。師生關系的疏遠與隔膜,在一定程度上是時代狀況的反射,但我們不能只抱怨社會的消極影響,還要不斷反思教育自身,師生關系的疏離和隔膜,教師應承擔什么責任?
(二)師生關系在社會化中呈現(xiàn)世俗化
師生關系是圍繞知識和人的發(fā)展而建立起來的,具有精神性和超越性,是比較純粹的關系。正是這樣一種關系使學生獲得熏陶和引導,師生猶如大魚小魚般“從游”,實現(xiàn)全面自由的發(fā)展。然而與以往相比,現(xiàn)在高校中的師生關系已不像以往那么單純,大學不再是“象牙之塔”,教師和學生成為“社會大眾”,他們?yōu)樯嫸济Γ瑸槊蚱?。一些教師漸漸遠離對“真理”的追求而鐘情于權力與利益,而對與學生交流這些沒有經濟效益的事情缺乏投入精力的積極性。最可怕的是,一些高校學生將自己看作“打工者”,而將老師看作“老板”,師生關系變成了純粹的勞務關系。而且,師生對此已經適應和習慣了。世俗化讓教育日益功利和短視,教師道德境界每況愈下,直接影響了教育的有效性和健康發(fā)展。
(三)師生關系的矛盾沖突不斷激化
師生關系本來主要由道德規(guī)范來調節(jié)。但隨著道德體系的重建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影響,法律和制度成為必要的手段,師生關系的很多問題已經超越了道德調節(jié)的范圍。由于制度不夠完善,加上問題的復雜性,師生之間的沖突有多元化和日益激化的傾向。當代大學生權利意識濃厚,講求師生平等,維護自身權益積極主動,學生舉報老師的事件時常發(fā)生。特別是在出現(xiàn)矛盾糾紛時,由于校方的“護犢”和“面子問題”,其處罰措施對于當事人往往影響不大,也使得一些人在面對潛規(guī)則時會變得有恃無恐。而面對此等利害關系,老師也就顧不得什么“師生情分”了[3]。甚至師生矛盾還演化出教師的應對之道,教師中好好先生大行其道。教師將教育看作養(yǎng)家糊口的手段,除了完成基本的上課教學,其他一概不聞不問。這種消極的應對之策反映了教師的“缺德”和無奈,更助長了師生關系的不正常發(fā)展,最終,師生關系的沖突必然傷害到教育。
(四)師生關系中教師責任意識的缺失
師生關系異化和沖突的背后,令我們不寒而栗的是,教師責任意識的缺失甚至崩潰瓦解。面對考場舞弊、紀律松散,教師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回避責任,討好學生的現(xiàn)象非常普遍??傊瑤熒g你好我好,互不為難。另外,我國大學管理行政特點鮮明,行政部門擁有了太多掌管教師命運的權力,比如科研、職稱、待遇等,他們儼然是學校的主體,而教學一線的老師卻完全沒有話語權,得不到更多的尊重,細細察看,他們在學校的角色扮演不是主人,而更像是打工仔。教師和學校離心離德,甚至會在教室公開表現(xiàn)他們對學校管理者的不滿,語詞極為激烈。試想,一個對自己所屬團隊極端不滿的人,我們怎能奢求他們對被教育者投入更多的愛和教育呢?師德衰落的結局是必然的。
師德只有在教師與學生的交往中才能真正顯示其價值所在,師生關系是師德建設的土壤,如何處理師生關系是師德建設的試金石。所以,構建新型師生關系是師德建設的有效途徑。以新型師生關系的建立為切入點,使教師在和諧的師生關系中體驗到生命的意義和工作的價值,產生獻身教育和教學的使命感和崇高感,以教學為業(yè),有愿意為學生發(fā)展傾其所有的情懷,那么,師德建設就是可以期待的,大學教育的質量提高就不是“海市蜃樓”。
(一)提高教師的教育素養(yǎng),理性把握師生關系
傳統(tǒng)教育中的師生關系已經不適應現(xiàn)代大學教育的要求,甚至已經成為制約的因素?,F(xiàn)代教育強調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通過新的師生關系激發(fā)學生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新的意識,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演變的過程,實現(xiàn)師生的共同發(fā)展。而新型師生關系的建立有賴于教師的教育素養(yǎng)和對教育的深刻理解。成為一名理性的成熟的教師,這是師德的基礎,因為“那些不能用哲學去思考問題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膚淺的。一個膚淺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是好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是壞的教育工作者——但是好也好的有限,而壞則每況愈下?!盵4]教育理論素養(yǎng)是提高大學教師師德的理論基礎,也是對教師提出的較高要求。
(二)樹立以生為本理念,強化學生在師生關系中的主體性
以生為本已經成為新型師生關系的基點,促進學生發(fā)展應該成為每一名教師的行動指南,并具體落實在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樹立現(xiàn)代的學生觀,把學生看作一個個主體來尊重和愛護,使學生發(fā)展處于良好的師生關系的呵護之下。因為,只有落實了以生為本,教師對學生才會有欣賞的目光,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喜歡我、信任我,這是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心境中學習、成長、生活的重要條件。在教師欣賞的目光中,學生能夠得到激勵,從而產生強烈的自我發(fā)展意識,變得自信、樂觀、積極向上,同時也會產生一種無窮的力量去戰(zhàn)勝困難,這種力量是其它任何力量取代不了的,它要比教師給予的其他幫助更有效。
(三)堅持尊重和民主原則,發(fā)展新型的師生關系
民主平等是現(xiàn)代師生倫理關系的核心要素。每個學生都有特定的權利和尊嚴,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教師要承認學生作為人的權利。新型的師生關系應該是“朋友”關系,教師與學生只是教學活動中地位不同,并沒有人格上的高低貴賤之分,所以教師要放下“架子”,擺正師生的位置,尊重學生。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世界,教師要真誠地、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對于“個性鮮明”的學生,要多關心和提供支持。尊重學生不僅表現(xiàn)在對學生的接納,還表現(xiàn)在讓學生自由充分發(fā)現(xiàn)自己,體驗到自己作為人的一種尊嚴感和幸福感。
(四)踐行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營造師生共同發(fā)展的大學文化
師生關系是大學活動的主體關系,師生關系也是大學文化的重要內容。良好的師生關系,作為大學文化的一部分,對學生和教師的發(fā)展一定會產生積極的影響。現(xiàn)在的師德建設還停留在職業(yè)規(guī)范的層次,比如要求教師愛崗敬業(yè)、熱愛學生、為人師表、以身作則等,往往忽視對教師職業(yè)需要、教師生活質量、教師幸福感的關注。所以,師德建設要向以人為本、尊重生命、促進發(fā)展的方向轉變,從物質、制度和精神三個層面為師生關系的建立創(chuàng)造條件。改善師生生活和發(fā)展條件,營造尊師重教的氛圍,培育大學精神,建立教師和學生自主發(fā)展的內部制度,讓師生在美好的關系中體驗教育的快樂。
前教育部部長周濟說,“教育發(fā)展,教師是關鍵”,“教師素質,師德最重要”。教師是落實以德治國方略、推進素質教育的實施者,是學生增長知識和思想進步的指導者和引路人,是實現(xiàn)科教興國戰(zhàn)略的生力軍。因此,加強師德建設,毫不猶豫堅持以生為本思想,構建和諧、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不僅是我們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關鍵,更應成為高等教育永遠追求的目標。
[1] 韓延明.論大學教師的“師道”與“師德”[J].中國德育, 2007(4):8-12.
[2] 燕良軾.后現(xiàn)代主義教育視野中的師生關系[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8(5):54-57.
[3] 梁嬋,戴永福,許瑩.“潛規(guī)則”頻發(fā),高校師生關系已成純粹利益關系?[N].廣州日報,2009-08-19.
[4] 陳友松.當代西方教育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