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北山四先生理學化的文學觀述論*

      2010-02-17 01:55:25
      關鍵詞:風雅北山朱子

      王 錕

      (浙江師范大學法政學院,浙江金華 321004)

      北山四先生理學化的文學觀述論*

      王 錕

      (浙江師范大學法政學院,浙江金華 321004)

      北山四先生是宋元之際朱子學的諦脈正傳。受朱子文學觀的影響,他們本著“道本文末”、“文以載道”的宗旨,以自然平實、條分縷析的文風,創(chuàng)作了大量理學化的詩文,這些詩文對元代的理學和文學都有著重要的影響。

      北山四先生;文以載道;自然平實;理學化

      北山四先生何基、王柏、金履祥和許謙,是宋元之際朱子學的諦脈正傳,浙江朱學的重要代表。受朱子重視文學的影響,北山四先生相對于江西朱學和北方朱學,對文學有更多的關注。北山四先生的文學觀,主要體現(xiàn)在其文緣、文論及理學化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

      一、北山四先生的文緣

      朱子《齋居感興》二十首,是宋代理學詩的典范,在理學史和文學史上影響頗大。朱子門人黃干、陳淳等人,非常重視朱子《齋居感興》二十首,希望通過它來把握朱子理學的真諦。何基曾對《齋居感興》二十首作過詳細而精彩的解釋,在其文集的殘篇里,《解釋朱子齋居感興詩二十首》保存得最完整。不僅如此,在對《齋居感興》二十首的眾多解釋中,何基的解釋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至今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王柏早年曾學作文章。金履祥《魯齋先生文集目后題》說:“(魯齋)早孤,年長以壯,謂科舉之學不足為也,而更為文章偶儷之文;又以偶儷之文不足為也,而從學于古文詩律之學。工力所到,隨習輒精,今存于《長嘯醉語》者,蓋存而未盡去也。公意不謂然,因閱家書而得師友淵源之緒。間從撝堂先生劉公、船山先生楊公、克齋先生陳公,考問朱門傳授之端,而于楊公得聞北山何子恭父之名,于是尋訪盤溪之上,盡棄所學而學焉。”[1]可見,在三十歲見其師何基之前,王柏曾有一段專學詩文的時期,而且還有《長嘯醉語》文集一部,可惜今已不存。雖然王柏后來究心于理學,但這段專學詩文的功夫,為他打下了堅實的文學基礎。

      王柏博學多識,于文學尤多用心。他的《詩十辨》是南宋《詩經(jīng)》研究的重要成果,至今還有一定的影響。不僅如此,為了后學研習詩文的便利,他編著了許多文選、詩選,如《濂洛文統(tǒng)》、《詩可言》、《朱子詩選》、《正始之音》、《雅歌》、《勉齋北溪文粹》、《文章指南》、《文章復古》、《文章續(xù)古》、《發(fā)遣三昧》等,其中絕大部分雖已散佚,然在殘存的序跋中還可窺見一斑?!跺ヂ逦慕y(tǒng)》已經(jīng)散佚,我們雖已不能窺其面目,但它無疑是周敦頤、二程至朱子一系理學家文章之選錄?!对娍裳浴贩智昂髢杉?前集是對朱子《語類》和《文集》中有關《詩經(jīng)》討論的輯錄,同時還兼及朱子對漢代以來詩人的評論;后集則是收錄自周敦頤、張載以來許多理學家的詩。而《發(fā)遣三昧》文選,是為了滿足青年后進學寫書牘文章的需要,在李端叔《三昧集》原有基礎上,又博采韓愈、歐陽修、蘇軾、黃庭堅等諸大家的文章而成。該書分為十卷,選取的文章有淺有深,“淺者誘其入,深者冀其進”。[2]卷4《發(fā)遣三昧序》而《勉齋北溪文粹》則精選黃干文章三十篇、陳淳文章三十一篇及經(jīng)說十五篇。王柏認為:“登考亭之門而親傳面授者,不知其幾人矣?!姸说?固守其師說而接引后進,敷暢演繹而不失其本意者,惟二先生之為可敬。勉齋先生辭嚴任重,充拓光明……北溪先生辭暢義密,剖晰精微……所以為后學之津梁,以達于紫陽之室者?!盵2]卷11《跋勉齋北溪文粹》他編《勉齋北溪文粹》,就是希望后學能通過黃干、陳淳之文而上達朱子理學。王柏對朱子之詩尤其致力研究,其《朱子詩選》(即《紫陽詩選》)最能代表。在談到朱子之詩時他說:

      先生之詩,見于《文集》者止十巻,每病其比次失倫,裒定紛錯,無以考其歲月之后先,因以驗其進退之序,首卷雖先生手自刪,取名《牧齋凈稿》,然實少年之作也。今觀《遠游》一篇,已見其規(guī)廡之大,立志之堅,既有以開擴其問學之基矣。其次卷則自同安既歸,受業(yè)于延平之后,時年二十有八。自是往返七年,豁然融會貫通,而寄興于吟詠之際,亦往往推原本根,闡究微眇,一歸于義理之正,盡洗詩人嘲弄輕浮之習。其挽延平,時年三十有四,誦其“本本存存”之句,亦可驗其傳河洛之心矣。南岳唱酬,實乾道丁亥,時年三十有七?!洱S居感興》二十篇,其壬辰、癸已之間乎;凡篇中所述,皆道之大原,事之大義,前人累千萬言而不能彷佛者,今以五言約之。此又詩之最精者,真所謂自然之奇寶。與南康諸篇,則己亥之后,于是年五十矣。晩年詩不多見,末卷尤不可考。最后題寫真絕句,去易簀才一月,其任重道遠之意,凜然于十四字之間。嗚呼至矣!先生道德學問,為百世宗師。平生所著述,以幸學者不為不多,而學道者不必求之詩可也。然道亦何往而不寓,今片言只字,雖出于試筆脫口之下,皆足以見其精微之蘊,正大之情。凡天道之備于上,人事之浹于下,古今之治亂,師友之淵源,至于忠君愛國之誠心,謹學修己之大要,莫不從容灑落,瑩徹光明,以至山川草木、風云月露,雖一時之所寄,亦皆氣韻疏越,趣味深永,而其變化闔辟,又皆古人盡力于詩者,莫能闖其戶牖。[2]卷13《朱子詩選跋》在這里,王柏考證朱子詩歌創(chuàng)作的不同階段,并選擇不同時期的佳作編成《紫陽詩選》,讓學者通過詩作來透視朱子理學。王柏認為,朱子的幾十卷詩都是用來“羽翼六經(jīng)、發(fā)揮圣道”的。[2]卷13《跋北山畫朱子詩送韋軒》他對每首詩歌的寫作時期及旨意都了然于胸,足見其對朱子詩歌的重視及用功之深。①

      此外,王柏教人要讀韓愈、歐陽修、曾鞏詩文選集。如他為《昌黎文粹》寫跋文說:“韓文三十有四篇,得于考亭門人,謂朱子所選,以惠后學。觀其體致氣韻,議論規(guī)模,可謂出乎其類,拔乎其萃者也。程夫子謂韓子之學‘華’,朱子謂其做閑雜文字多,故曰‘華’,然亦有些本領大節(jié)目處不錯,有七八分見識,氣象正大。又曰:韓文不用料段,直便說起,去至終篇,卻自純粹成體,無破綻。又曰:韓文雖千變?nèi)f化,卻無心變,只是不曾踐履玩味,不見到精微細密。此學者不可不知,若以之資筆端發(fā)越義理可也,摹仿其所為,則非朱子教人之意云?!盵2]卷11《跋昌黎文萃》又如他《跋歐曾文粹》說:“歐陽文忠公、南豐曾舍人《文粹》合上、下兩集,六卷,凡四十有二篇,得于考亭門人,謂朱子之所選。觀其擇之之精,信非他人目力所能到。抑又嘗聞朱子取文字之法:文勝而義理乖僻者不取,贊邪害正者文辭雖工不取,釋老文字,須如歐陽公《登真觀記》、曾南豐《仙都觀記》、《萊園記》之屬乃可入,此可以知其取舍之意矣?!盵2]卷11《跋歐曾文萃》《昌黎文粹》和《歐曾文粹》是否為朱子選錄,另當別論;但王柏重視韓愈、歐陽修、曾鞏詩文及文論,顯然是受到了朱子的影響。還有,王柏重視文學,也表現(xiàn)在他對已逝學者的信帖、真跡及時人文集所寫的數(shù)量眾多的序跋中。②

      受其師王柏《濂洛文統(tǒng)》和《詩可言》的影響,金履祥編成了著名的《濂洛風雅》。③《濂洛風雅》就是金履祥晚年選錄的《濂洛詩派圖》,該著作起初沒有體例,而只以師友淵源及道統(tǒng)譜系為順序編排,后來經(jīng)他的朋友唐良瑞以一定的體例編排而成。按唐良瑞的說法,“今之詩非風雅之體,而濂洛淵源諸公之詩則風雅之遺也”。[3]為此,他以“風雅之體”為標準,把《濂洛風雅》收錄的詩作分為四種體例:一是風雅之正體,包括銘、箴、誡、贊、詠等四言詩;一是風雅之變體,包括楚詞、歌、操、樂府、韻語等;一是風雅之再變,包括五言、七言古體詩;一是風雅之三變,包括絕句、律詩等。通過以上四種詩歌體例的編排,《濂洛風雅》成為了一部條理齊整的理學詩選。唐良瑞認為,金履祥《濂洛風雅》的編成,彌補了北方許衡之學輕視文統(tǒng)的不足,實有功于后學。

      《濂洛風雅》一書,收錄了周敦頤、二程、朱子至何基、王柏、王侃等四十八位理學家的詩作。其所收錄之詩,中心都是表達理學思想、勸人為學修養(yǎng)的。正如唐良瑞所說:所選之詩“皆涵暢道德之中,歆動風雩之意。平者有淳厚之趣,而浩壯者有義理自然之勇。言言有教,篇篇有感,異乎平昔之所聞 (詩)”。[3]《濂洛風雅》,可以說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理學詩集之一,它集中體現(xiàn)了北山學派對文學的重視。該詩集至今流傳,影響深遠,在文學史和理學史上都占有著重要的地位。

      相對于王柏和金履祥,許謙沒有編選文集詩選,也很少給他人的詩文之作寫序跋,似乎與文學的姻緣不深。然而,他撰《詩集傳名物鈔》十卷,就是在朱子《詩集傳》的基礎上對《詩經(jīng)》作進一步地補正解釋。他還為唐代樊宗師的散文名篇《絳守居園池記》作補注,體現(xiàn)了他對文學的重視。另外,許謙非常重視研習《齋居感興》二十首,還效仿它作了《秋夜雜興詩》十二首,吳師道認為該詩作頗能得朱子感興詩的遺意。

      總之,北山四先生與文學頗有姻緣,其間受朱子的影響很大。也許是受北山四先生的影響,其后學如柳貫、吳師道、黃溍、戴良、聞人夢吉、吳萊、王祎等人都以文章聞名于世,以至于全祖望說:“義烏諸公師之,遂成文章之士。”[4]他們與文學的不解之緣,還體現(xiàn)在文論及具體的詩文創(chuàng)作之中。

      二、“道本文末”、“文以載道”的文論

      雖然何基的著述絕大部分已散佚,其殘存的文集中也未發(fā)現(xiàn)有關文論的章節(jié),但這絕不是說他沒有自己的文論。實際上,何基對文學與理學的觀點,在其《解釋朱子齋居感興詩二十首》中得到了曲折隱晦的表達。

      前面說過,何基非常推崇《齋居感興》二十首,他本人對《齋居感興》詩就作過詳細的解釋。而《齋居感興》二十首寫于朱子理學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段時期里,朱子不僅完成了《太極圖說解》、《西銘解》,草成了《資治通鑒綱目凡例》,刊行了《八朝名臣言行錄》,而且還編成了《二程遺書》,刊行了《論孟精義》,草成了《大學章句》和《中庸章句》,作《盡心說》、《仁說》,編訂《中和舊說》,并與吳楫、李宗思 (伯諫)辯論儒佛之異等等,這都是朱子理學基本完成的標志。按照何基的解釋,《齋居感興》一至四首,是說陰陽太極及心性氣質(zhì),簡明形象地表達了《太極圖說解》和《西銘解》中的基本思想。而五至七首評論司馬光《資治通鑒》之缺失,可以說是對《資治通鑒綱目》思想的概括。十至十四首說到伏羲、堯舜禹三圣、周公、孔子、顏回、曾子、子思、孟子的修養(yǎng)方法,以及二程、周敦頤的遺續(xù),則是說“道統(tǒng)”,反映了《二程遺書》、《論孟精義》、《大學章句》及《中庸章句》等著述的基本思想。十五至十六首是對佛、道思想的辯駁,這是朱子與吳楫、李宗思(伯諫)辯論儒佛之異的回響。而八至九首及十七、十八至二十首說持敬養(yǎng)心之法,則是對《盡心說》、《仁說》、《中和說》的概括。也就是說,《齋居感興》二十首是朱子理學涵養(yǎng)成熟后的產(chǎn)物,它是朱子理學精髓的詩化表達。這些詩篇,雖然字字句句貫穿著理學觀念,但又不乏古體詩的風格;以詩歌來說理,而又沒有一般理學的學究氣及穿鑿,可謂詩道合一,水乳交融。由何基解釋《齋居感興》二十首的行動可以推測,他一定欣賞和認可蘊含于《齋居感興》詩中“文道合一”的文論思想。

      北山四先生的文論,在王柏身上得到了開顯。在文與道的關系上,王柏主張“文以載道”,反對“文以貫道”。他說:“李漢曰‘文者貫道之器’,以一句蔽三百年唐文之宗,而體用倒置不知也。必如周子曰‘文者所以載道也’而后精確不可易?!盵2]卷11《題碧霞山人王公文集后》所謂“文者貫道之器 ”,即是“文以貫道”之意;而“文者所以載道也”,即是“文以載道”之意?!拔囊载灥馈迸c“文以載道”,二者雖只一字之差,但涵義完全不同?!拔囊载灥馈?是以文辭為主線;主張文以貫道者,專務辭章的雕刻與組合,其間或許有些義理,但這些義理只是散落點綴于語言之中?!拔囊载灥馈币馕吨氖歉?道是枝葉末節(jié);文是體,道是用。所以,王柏批評“文以貫道”的主張,認為這是“體用倒置”。相反,“文以載道”,是以道為根本,文是枝葉末節(jié);主張文以載道者,專務講明義理,躬行實踐,其文章只是道心的自然流露,正如花木之根上生發(fā)出枝葉一樣。有道者有言,王柏認為“文以載道”是精確不易的觀點。

      在文氣問題上,王柏高唱正氣論。他說:“文以氣為主,古有是言也。文以理為主,近世儒者常言之?!盵2]卷11《題碧霞山人王公文集后》這里的“氣”是指辭章造句及辭章造句所蘊涵的靈動性和感發(fā)力;而“理”是指文章要表達的道理或思想。既然“以氣為主”和“以理為主”是衡量文章的兩種不同觀點,那么,究竟是“文之氣”重要還是“文之理“重要呢?王柏通過理氣關系的討論回答了這個問題:

      夫道者,形而上者也;氣者,形而下者也。

      形而上者不可見,必有形而下者為之體焉,故氣亦道也。如是之文,始有正氣。[2]卷11《題碧霞山人王公文集后》

      當然,這段討論理氣關系的句子有點簡單,如果按照朱學理氣關系的常識進一步補充,可以這樣說:“夫道者,形而上者也,(氣之主宰也);氣者,形而下者也,(理之所寓也)。形而上者不可見,必有形而下者為之體焉,故氣亦道也。如是之,文始有正氣?!闭缋碇髟讱舛衷⒂跉庖粯?文之理主宰文之氣而文之氣含載體現(xiàn)著文之理。也就是說,文之理與文之氣不可分離。在一篇文章中,當文之理貫穿、統(tǒng)馭著文之氣,而文之氣流暢地表達了文之理時,這樣的文章才有“正氣”。至于何為“正氣”?王柏說:“文章有正氣,所以載道而記事也。古人為學,本以躬行講論,義理融會貫通,文章從胸中流出,自然典實光明,是之謂正氣。”[2]卷4《發(fā)遣三昧序》也就是說,從道心自然流露,明確平實而又能表達道理的文辭,就是正氣。與正氣相對的,是邪氣、虛氣、客氣。他說:“蓋氣不正,不足以傳遠。學者要當以知道為先,養(yǎng)氣為助道,茍明矣。而氣不充,不過失之弱耳;道茍不明,氣雖壯,亦邪氣而已,虛氣而已,否則客氣而已。不可謂載道之文也。”[2]卷11《題碧霞山人王公文集后》按照王柏的意思,邪氣是氣勢過于豪壯但說理不正確的文辭;虛氣是氣勢過于虛弱的文辭;而客氣是過于雕飾華麗而與道理無關的文辭;這三種文氣都不是“載道之文”。王柏贊賞朱子選文時的“三不取”(即文勝而義理乖僻者不取,贊邪害正者文辭雖工不取,釋老文字不取),實質(zhì)就是不取邪氣、虛氣、客氣的文章。他認為,文章貴在氣正,氣不正則不能傳遠。因此,學者應當先養(yǎng)正氣以作文,然后以文章來傳播大道。

      王柏的文論,其“文以載道、道本文末”的觀點,與朱子標舉的“道本文末、文道合一”的觀點是一致的,所不同者是他的“氣論”。王柏重視文章之氣,他把文氣分為正氣、邪氣、虛氣、客氣四種,認為只有道氣合一的正氣才是真正的載道之文,而邪氣、虛氣、客氣則是道氣相乖,不是載道之文。這些觀點,有超越前人的地方,也是王柏對中國傳統(tǒng)文論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金履祥的文論,重點在詩論。金履祥論詩,推崇古代的“風雅”詩,形成了獨特的“風雅”詩觀。他在《送三蘇君序》中說:

      古之音希矣,傳于世者惟康衢之詩,唐士大夫以為古詩也,寥寥乎不可作已。商周之詩,毛氏識之,其亦古矣乎。故愚于太古歸也,為之歌古。佩韋,西門子之事也。西門子,魏之賢人也。初由魏而晉,其詩列于國風。雅亡而《春秋》作,歷春秋之世,風未亡也。自晉而魏,至文侯之世,風幾于亡而古樂猶存。則魏之風其猶未泯與!故吾于佩韋之歸也,為之歌魏。會心,晉語也。晉之詩,自建安以來,皆五言之體也。雅尚清虛,風流自賞,是其晉風也歟,而不可以為勸。故吾于會心之歸也,為之歌晉。古詩曰:古道之直,斯今斯曲,斯有君子兮,曰予復斯古風之淳。斯今斯漓,斯有君子兮,曰予維斯古書之簡。[1]

      這是金履祥為在金華為官的大文豪蘇氏的后人蘇太古、蘇佩韋、蘇會心三人所作的贈序,表達了他在文學上要“復古風之淳”、尤其是復商周之時的“風雅”詩的強烈愿望。而這種以“風雅”為正宗的詩觀,具體體現(xiàn)于《濂洛風雅》一書中。前面說過,金履祥的《濂洛風雅》,以銘、箴、誡、贊、詠四言詩為風雅之正體;以楚詞、歌、操、樂府、韻語為風雅之變體;以五言七言古體詩為風雅之再變;以絕句律詩為風雅之三變。他以濂洛諸理學家所寫的銘、箴、誡、贊、詠為風雅之正體,不僅是因為其與商周之“風雅”一樣是四言詩,而且還因其與商周之“風雅”一樣可以正人心、厚風俗。以濂洛諸理學家所寫的楚詞、歌、操、樂府、五七言古體及絕句律詩為變體,是因為它們與“風雅”一樣有正人心、厚風俗的功能??傊?正是以“風雅之體”為標準——確切地說,正是以正人心、厚風俗的古代詩教傳統(tǒng)為標準,金履祥選錄了濂洛以來尤其是周敦頤、二程、朱子、黃干及北山四先生一系理學家的詩歌,形成了一部名副其實的理學詩集。金履祥的“風雅”詩觀,表面上看似乎未涉及到文與道的關系,但其選詩的標準實質(zhì)隱含著文與道的觀點。金履祥選詩,首先看重詩能否發(fā)揮“明義理、正人心、厚風俗”的功能,而不僅僅是詩歌文辭的審美標準??梢哉f,金履祥肯定了“文以載道、道本文末”的觀點。

      與王柏、金履祥不同,許謙似乎極少談及文論問題。吳師道說:“君(許謙)平時罕作詩,以為不發(fā)于興趣之真,不關于義理之微,不病而呻吟者,皆非也?!盵5]卷18《許益之秋夜雜興詩》然他又寄給吳師道《秋夜雜興詩》十二首。吳師道曾師從于許謙、金履祥,是元代文學大家,他評價這些詩“文貌音節(jié),上泝晉魏而寄興高遠,旨味淵泳,則有得于紫陽夫子《感興 》之遺者也 ”。[5]卷18《許益之秋夜雜興詩》可見,許謙雖以義理為學問的根本,但他又善于作古體詩來表達自己的思想,這顯然符合北山學派“文以載道、道本文末”的一貫思想。

      三、以理學為主題的詩文創(chuàng)作

      秉持“文以載道”的理念,北山四先生的詩文創(chuàng)作主要是發(fā)揮義理,護翼圣道。我們可以對四先生的詩文篇目進行統(tǒng)計,以此來考察理學主題的文章所占的比重。

      何基的文章絕大部分已散佚,現(xiàn)以《何北山遺集》所保存的文章來看?!逗伪鄙竭z集》共四卷,其中前三卷是何基本人的作品。第一卷共有11篇散文和韻文 (其中序文 2篇,箴 1篇,銘 2篇,書牘 6篇),都是表達理學主題的。第二卷共有詩 17首,其中 15首都被《濂洛風雅》所收錄。前面說過,《濂洛風雅》選詩完全以理學題材為標準,也就是說,何基的詩歌基本為理學詩。第三卷是何基對朱子《齋居感興》二十首的解釋;而《齋居感興》二十首是朱子哲學創(chuàng)造高峰時期對他本人思想的詩化概括,通過對《齋居感興》詩的解釋,何基表達了自己所繼承的理學思想。

      下面列舉幾首何基的詩來分析它們是如何表達理學觀念的。

      暮春感興

      郊原春向深,幽居寡來往。

      和風日披拂,淑其遍萬象。

      草木意欣榮,禽鳥聲下上。

      靜中觀物化,胸次得浩養(yǎng)。

      緬懷浴沂人,從容侍函丈。

      舍瑟自言志,宣圣獨深賞。

      一私盡消融,萬理悉照朗。

      其人不可見,其意尚可想。

      我生千載后,恨不操幾杖。

      春服雖已成,童冠乏倜儻。

      安得同心人,詠歸嗣遺響。

      這首詩表面上寫春景,實際上前八句描寫了春意周遍充滿、萬物生機勃勃的世界,這是理學家生機主義宇宙觀的詩化表達。而后十四句則描寫了“曾點氣象”、“孔顏之樂”,這是理學家所追求的“仁者與天地萬物一體”境界的詩化表達。

      雜詩 (一)

      一敬由來入道門,須臾不在便非仁。

      直須認取惺惺法,莫作回頭錯應人。

      雜詩 (二)

      善惡分明雖兩歧,念斷差處只毫厘。

      怕將私意為天理,所以先民貴致知。

      這里的“一敬”、“惺惺法”,就是“居敬涵養(yǎng)”的意思。何基在肯定“居敬”的同時,也看重“致知”,表達了其“居敬涵養(yǎng)”與“格物致知”并用的修養(yǎng)工夫。

      北山四先生中,王柏的詩文保存得最多,也最完整。現(xiàn)存的《魯齋集》共有二十卷,其中“說”12篇,“考”1篇,“原”2篇,“論”11篇,“辨”10篇,“議”1篇,而說、考、原、論、辨、議等這些論辯體散文都是直接表述理學思想的;另外還有“箴”8篇,“銘”20篇,“頌”4篇,“贊”30篇,“辭”4篇,“歌”16篇,而箴、銘、頌、贊、辭、歌等韻文,大都是直接表達理學修養(yǎng)工夫和人格氣象的;又有“書”14篇,“尺牘”21篇,書、尺牘這些書信體散文,絕大部分都是與師友弟子討論理學問題的;再有“序”21篇,“題跋”110篇,這些散文,除少數(shù)篇目外,絕大部分是對宋代理學家及相關人物論著所作的介紹和評價;最后還有記錄體散文 9篇,其中有 5篇與理學主題有關;墓志銘 5篇,表面上與理學無關,但是對人物行狀的敘述及其功過的評價,又無不滲透著理學的價值標準。

      至于詩賦,其中賦 4首,3首與理學題材相關;四言詩 2首,都是表達的理學思想;五言古詩34首,約 30首與理學題材相關;五律 51首,約 40首與理學題材相關;七律 62首,約 42首與理學題材相關;五言絕句 22首,約 18首與理學題材相關;七言絕句 51首,約 30首與理學題材相關;另外還有“挽詩”61首,有 20首與理學題材相關。

      春歸

      春來春去果何心,靜坐焚香細細評。

      太極流行千古事,一元發(fā)育四時情。

      黃堆稼穡誰勛業(yè),綠到桑麻已老成。

      舒慘榮枯人自異,此中生意本分明。

      這里的“一元”,是指生生之氣,生生之氣舒散與凝聚的交替活動,就是陰陽之氣;而陰陽之氣的始、壯、究的生成過程,就形成春夏秋冬四時。這首詩通過春天的來去說明太極陰陽流行的天道論。一陰一陽的氣化流行,是圍繞“太極”這一本體展開的,太極是陰陽氣化的生生之理,也是天地生生之意的體現(xiàn)。我們從春了又黃,黃了又春的草木生命變化中便可體認太極、體認天地生生之理。

      和立齋橘花韻

      梅花已仙去,草木同蕕薫。

      萬物競妖冶,二氣勞氤氳。

      南服有橘隱,春風罔知聞。

      濃露浥清曉,落月籠夜分。

      玉圓太極判,蚌合開天真。

      芬芳滿宇宙,那肯媒東君。

      前四句是說初春之后萬物生機勃勃,是由于陰陽二氣交感化合的結果。后面八句是說在春風拂動、月落曉露、芬芳撲鼻的橘花之中,隱隱已見有小橘果掛在樹上。此處的“玉圓”、“蚌合”,就是指橘子已在落花中成形;而在剛剛成形的小橘果中,我們可清楚地體會到太極、天地生生之理(“天真”,即天地生生之理)所在。

      題梅

      萬物正搖落,梅花獨可人。

      空中三五點,天地便精神。

      這里的“精神”,是指“天地生物之心”。這首詩看上去是寫梅,實際上卻是要人從寒冬里點點開放的梅花中體認“天地生物之心”。該詩是“天地生物之心”理學命題的詩化表達。

      金履祥的詩文大部分已散佚,現(xiàn)存《仁山集》殘卷。以金華叢書本的《仁山集》來看,其中有“講義”18篇,“議”2篇,“說”3篇,這些論辯體散文都直接表達了理學思想;另有“箴 1篇,“銘”5篇,“贊”2篇,“辭”1篇,“操”1篇,而箴、銘、贊、頌、辭、操等這些韻文都是表達理學修養(yǎng)工夫和人格理想的;還有“書”1篇,“傳”3篇,“跋”4篇,也與理學討論相關;另外,祭文 17篇,其中 12篇是對何基、王柏等北山學派理學家的紀念;至于詩賦,則有為何基、王柏賀壽的四言詩 2首;五言古詩 10首,5首與理學題材相關;七言古詩 3首,1首與理學題材相關;五言律詩 5首,3首與理學題材相關;金履祥善寫七言律詩,保存 27首,23首與理學相關。

      挽北山子何子

      道自朱黃逝,人多名利趨。

      獨傳真統(tǒng)緒,惟下實工夫。

      粹徳兩朝慕,清風四海孤。

      斯文端未喪,千古起廉隅。

      這首詩是說朱子、黃干去世后,惟有北山何基能傳朱子理學的正統(tǒng),并且終成一代名儒。該詩表達了“朱子—黃干—何基”一系的道統(tǒng)觀。

      奉和魯齋先生涵古齋詩

      圓融無際大無余,萬象森然本不癯。

      百圣淵源端有在,六經(jīng)芳潤幾曾枯。

      人于心上知涵處,古在書中非遠圖。

      會到一源惟太極,包羲原不與今殊。

      說的是窮理至極處,便是太極,其中萬理俱在,萬象森然。這是對太極觀念的詩化表達。

      許謙的詩文保存下來的不多,現(xiàn)存的《白云集》共四卷,有“講義”3篇,“說”2篇,“論”3篇,這些論辯體散文都是討論理學的;還有“箴”1篇,“贊”4篇,這些韻文表達了理學的人格修養(yǎng)問題;又有“啟”6篇,“文”4篇,“書”8篇,“贈序”7篇,這些書信體散文(許謙的“贈序”在風格與內(nèi)容上可歸于書信體)共 25篇,其中 21篇是與師友弟子及官員討論理學問題的;另外還有“行狀”3篇,表面上雖與理學無關,但他對人物行狀的敘述及其功過的評價,又折射著理學的標準。

      至于詩賦,其中有賦 1首,四言詩 3首,均以自況理學家的人格和內(nèi)心;五言古詩 49首,約 30首與理學題材相關;五言律詩 16首,約 9首與理學題材相關;七言古詩 19首,約 10首與理學題材相關;七言律詩 19首,約 9首與理學題材相關;七言絕句 12首,約 5首與理學相關。

      上李照磨

      道原出于天,合變無終窮。

      群經(jīng)載道器,言異理則同。

      民生有物則,所要求厥中。

      先幾在知止,實踐乃圣功。

      心廣體自胖,萬象皆春融。寧為四寸學,坐想成玄空。

      前一、二句講天道流行、陰變陽合而化生萬物不窮,是講宇宙論。三、四句是講不同的儒家經(jīng)書,表達著相同的道理。五、六句講天生萬物,有物便有理,理講究的就是恰好、正中。最后六句是講在實踐中必須履行中道。一個人如果處處執(zhí)中、守中,便可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這是對心性修養(yǎng)的詩化表達。

      牧牛圃

      木葉紅欲落,野草青未枯。

      健犢喜跳踉,脫梏行江隅。

      牧人善防閑,為擇牧與芻。

      母牛徐掉尾,喣嫗鳴相呼。

      阿童得所托,靜中樂華胥。

      豈惟置蓑笠,乾坤一籧篨。

      茍能物付物,拱黙堪如愚。

      這首詩看上去是描寫秋天的牧牛圖,但在充滿童真情趣的句子中,蘊含著詩人通過靜觀物化而達到人與天地萬物一體的精神境界。

      由以上的統(tǒng)計可以發(fā)現(xiàn),四先生詩文絕大部分與理學主題有關,這些詩文主要是闡發(fā)理學的工具或媒介,并且以能否有效表達理學為依據(jù),他們對文體的重要性有如下的排序:講義、論辨、說/箴銘贊頌辭歌/書牘/序跋/詩。可以說,北山四先生的文學,可謂理學家的文學,它真正承載著“文以載道”的理念。

      四、崇尚自然平實、條分縷析的文風

      為表達理學的需要,四先生還推崇自然平實的文風。王柏年輕時就反對學習華麗的駢體文,認為文章貴在自然流露。他說:“文章從胸中流出,自然典實光明。”[2]卷4《發(fā)遣三昧序》他在給王栗山的信中說:

      每謂后世文章之所以不古者,止不本諸經(jīng)而已。茍能于《大學》以求其用,于《論語》以求其教,于《孟子》以求其通,于《中庸》以求其原,如是則義理沛然,此文章之元氣也。此四書者,固非為文章設也,乃經(jīng)天緯地之具,治世文教之書。潛心涵泳,有自然之文故也。近世之文,大壞于舉業(yè),浮而誕,鑿而誣。其次壞于駢儷,弱而鄙,麗而諛。間有厭今而嗜古者,不過求于奇詭艱澀,以掩其淺陋空虛。固亦有出入史漢,根蒂韓柳者,終不免墮于博而寡要,勞而無功之中。此病沈痼,莫能藥也。[2]卷8《答王栗山》

      觀該段文句,平實穩(wěn)健,筆勢自然流暢,筆力簡嚴有力,直從心中汩汩流出,非知道者何以能此!

      然而,看重心中流露,追求自然平實的文風不僅是王柏的追求,也是何基、金履祥和許謙的實踐。

      金履祥在《中國山水總說》中寫道:

      天地常形,固相為勾連貫通,然其條理亦各有脈絡。自昆侖而東北言之,則自積石而北,為湟水、星海、青海以至浩亹,皆河源也。入匈奴以東為陰山,又東南自代北、云朔分而南趨為北岳,以至太行是為河北之脊;壺口、雷首、太岳、析城、王屋皆其群峰。河之析而南,汾晉諸水之所以西入河,涿、易、滱、漳、恒、衛(wèi)之所以東入海也。[1]

      此段文句,平實之中不失婉轉,自然之中寓有活力,如果胸中無一幅活地圖,又怎么能寫出此段文字!

      許謙在《八華講義》中寫道:

      天之賦人以形,即命之以性,其類亦有五:曰仁、義、禮、智、信五者,天下之常道。舉天下之理,枝派萬殊,莫不畢在五性之中。《詩》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則”。人倫,物之大者也;五常,物之則也。昔者圣人使契為司徒敎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曰勞之、來之、匡之、直之、輔之、翼之,使自得之又從而振徳之。使敎者以是而敎,學者由是而學。蓋人倫之外,無余事也;五常之外,無余理也。父子之所以親,為人心本有此仁;君臣之所以合,為人心本有此義;心本具乎禮,長幼所以有序;心本具乎智,夫婦所以有別;朋友之所以交,非心本有此信乎!五常之理,原具于吾心而無少虧。人倫之事,日接于吾身而不能舍,此道之所以不可須臾離也。[6]

      此段文句,平實自然,筆勢圓融流暢,簡淡中透著力量,非理明而身修者,不足以至此!

      為了理學表達的需要,北山四先生崇尚條分縷析、說理透徹的文風。朱子的分析能力極強,其門人陳淳也非常善于分析。王柏曾以“辭暢義密,剖析精微”稱贊陳淳的文風。北山四先生為文,十分重視分析。例如何基在解釋張載《正蒙》“太虛即氣”的命題時說:

      張子所謂“虛”者,不是指氣,乃是指理而言。蓋謂理,形而上者,未涉形氣,故為“虛”爾;以下面“合虛與氣”證之,見得此“虛”字是自然之理。蓋謂有此太虛自然之理,而因名之曰“天”。故曰“由太虛,有天之名”。然自然之理,初無聲臭之可名也,必其陽動陰靜、消息盈虛、萬化生生、其變不窮而道因可得而見。蓋虛底物事在實上見,無形底因有形而見。故曰“由氣化,有道之名”。蓋“天”以理之自然言,太虛之體也;“道”以理之運行言,太虛之用也。至就人身看,則必氣聚而成人,而理因亦聚于此,方始有五常之名。故曰“合虛與氣,有性之名”。所謂“合虛與氣”者,非謂性中有理又有氣,不過謂氣聚而理方聚,方可指理為性爾?!昂稀弊植贿^如周子“二五妙合”之意。太極二五,有則俱有,故非昔離今合,但兩事分開看,則有以見其合爾?!昂闲耘c知覺,有心之名”。蓋心統(tǒng)性情,性者,理也;情者,氣也,氣之所為也。故曰“合性與知覺,有心之名”。朱子常謂其說得甚精,但辛苦耳!證得孟子此章,卻是分曉。[7]

      這段文句,命詞定義,精細入微,不留一絲含糊。

      王柏在解釋“理一分殊”的命題時說:

      統(tǒng)體一太極者,即所謂“理一”也;事事物物上各有一太極者,即所謂“分殊”也。以《易》言之,《大傳》曰“易有太極”,此易之理一也;及生兩儀、四象、八卦,又從而分之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每卦每爻各具一太極;四十九策之中,每揲每變各具一太極,所謂易之分殊也?!忠匀酥簧矶灾?四肢百骸,疾痛疴癢,莫不相關,實一氣感通,同為吾之體,猶理一也。然目視耳聽,手持足行,口言心維,不可以通用,待頭目必厚于手足,衛(wèi)胸腹必重于四肢,足不可加于首,冠不可同于履,何者?分殊故也。[8]

      此段文句,對“理一”、“分殊”的定義及其鋪陳闡述都透徹分明,體現(xiàn)了王柏注重分析的文風。金履祥在《次農(nóng)說》一文中說:

      宗周班祿之制,自天子而下凡四等,國自諸侯而下凡六等,其下惟農(nóng)。農(nóng)田百畝,上農(nóng)。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亦凡五等。百畝,均也,而若是差,地有肥磽,力有強弱也。然古者以周尺為步,步百為畝,今以官尺五尺為步,二百四十步為畝。古者周尺,當今浙尺七寸四分,今之浙尺,當今官尺一尺一寸三分。絕長補短,則古者百畝,當今東田三十三畝有奇也。以今三十三畝有奇之田,一夫耕之,其屋基與其租稅之入,古又出之公田,宜其力贍者食九人,而無不足弱者食五人,而亦有余也。[1]

      此段文句層次分明,步步遞進,樸實而從容,曉暢而有力,可謂說理文的精品。

      許謙在分析“無極而太極”的命題時說:

      周子探大道之精微而筆成此書,其所以包括大化,原始要終,不過二百余字,蓋亦無長語矣。謂之去“無極”二字而無所損,則不可也。太極者,孔子名其道之辭;無極者,周子形容太極之妙。二陸先生適不燭乎此,乃以周子加“無極”字為非,蓋以太極之上,不宜加無極一重,而不察無極即所以贊太極之語。周子慮夫讀《易》者,不知太極之義而以太極為一物,故特著“無極”二字以明之。謂“無此形而有此理也”。以此防民,至今猶有以太極為一物者而謂可去之哉。朱子辨之精,而曉天下后世者亦至矣,此固非后學之所敢輕議也。此外則無可疑可辨者矣,非朱陸二子之思慮不及也。[5]卷4《答或人問》

      此段文句,雖不及金履祥的《次農(nóng)說》樸實分明,但分析曲折而精深,詞義周延,很有說服力。

      總之,北山四先生推崇自然平實、條分縷析、說理透徹的文風,就是為了表達理學思想的需要。而這種文風,很好地體現(xiàn)了“文以載道、道本文末”的文論。

      注釋:

      ①如他說朱子《送胡籍劉忠肅二詩》寫于紹興己卯時,當時他年方三十?!犊思骸芬辉?、《觀書有感》二詩寫于紹興庚辰時,時年三十一?!锻煅悠较壬姟穼懹诼∨d,時年三十五?!冻昴宪庂浹浴穼懹谇蓝『?時年三十八?!洱S居感興》二十首及《分水嶺絶句》寫于壬辰,時年四十三?!额}寫真絶句》則寫于庚申,時年七十,一月之后便去世,乃是絕筆。見王柏《跋北山畫朱子詩送韋軒》,載《魯齋集》卷十三,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②如王柏的“跋竹溪吳君詩集”、“題碧霞山人王公文集后”、“跋麗澤諸友帖”、“跋文公梅詞真跡”、“鄭文振帖跋”等,散見于《魯齋集》卷十一、十二、十三。

      ③《濂洛風雅》所收錄的四十八位理學家,有二十五位與王柏《詩可言》所收錄者相同,而且《濂洛風雅》還直接引用了王柏對一些理學家的許多評論,可見王柏對金履祥的影響。

      [1]金履祥.仁山集:卷 3[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王柏.魯齋集[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金履祥.濂洛風雅:卷首《濂洛風雅序》[M].金華叢書本.

      [4]黃宗羲,黃百家,全祖望,等.宋元學案:卷 82《宋文憲公像記》[M].《四部備要》本.中華書局 1986年影印.

      [5]吳師道.禮部集[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6]許謙.白云集:卷 4《八華講義》[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7]何基.何北山先生遺集:卷1《孟子集注考》[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8]王柏.金華王魯齋先生正學編:上卷《理一分殊》[M].率祖堂叢書本.

      (責任編輯 吳 波)

      Neo-Confucianism in the Literary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FourNorth-Mountain Scholars in Jinhua

      WANG Kun

      (College of Law and Political Science,Zhejiang Nor mal University,Jinhua321004,China)

      The fourNorth-Mountain scholars in Jinhua,i.e.,He Ji(1188-1268),WangBai(1197-1274),Jin Lüxiang(1232-1303)and Xu Qian(1269-1337),represent an orthodox school of the post-Zhu Xi(1130-1200)Neo-Confucianism during the late Song(960-1279)and early Yuan(1271-1368)dynasties.Influenced by Zhu’s literary theories,they adhered to the tenetsof“priority to the truth and moral values of literature over the mechanics ofwriting”and“l(fā)iterature as a vehicle of Confucian ideas,”and wrote a lot of poems and essays based thereupon,which,with their natural,plain and clearly analytical styles,exerted important influences on the idealist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 in the Yuan dynasty.

      the fourNorth-Mountain scholars in Jinhua;literature as a vehicle of Confucian ideas;natural and plain styles;Neo-Confucianism orientation

      I206.2

      A

      1001-5035(2010)04-0040-09

      2010-03-15

      王 錕(1973-),男,甘肅天水人,浙江師范大學法政學院教授,史學博士。

      浙江省社科規(guī)劃重點項目“北山四先生研究”(07JDJN003Z)

      猜你喜歡
      風雅北山朱子
      張志民
      “理一分殊”是朱子學的“一貫之道”
      國學(2021年0期)2022-01-18 05:57:48
      多肉
      朱子對《詩經(jīng)》學舊說的自我完善
      天一閣文叢(2020年0期)2020-11-05 08:28:48
      赴一場風雅,賞詩詞中的琴棋書畫
      學生天地(2020年34期)2020-06-09 05:50:48
      頌風雅征稿
      心留北山回不來
      My Diary
      靜守流年亦風雅
      散文詩(2017年18期)2018-01-31 02:43:44
      去北山公園秋游吧
      杂多县| 江门市| 启东市| 临海市| 朝阳县| 莱州市| 衢州市| 乳山市| 阳泉市| 桑日县| 巴东县| 永安市| 紫云| 崇仁县| 望都县| 固始县| 阜新市| 三台县| 渭源县| 伊金霍洛旗| 贡嘎县| 肃北| 桐城市| 大渡口区| 保定市| 武威市| 兰西县| 衡阳市| 黎平县| 霍州市| 吉林市| 南城县| 赣州市| 靖安县| 三明市| 西吉县| 乡宁县| 滦平县| 阿拉善盟| 乌审旗| 米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