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麗,黃安培
(1.川北醫(yī)學院,四川南充 637007;2.川北醫(yī)學院組胚教研室,四川南充 637007)
大學生的近視發(fā)病率相當高,已有調查表明我校學生近視率高達83.6%[1]。文獻中關于近視的發(fā)病原因和防治方法等的研究很多,而關于近視對學生心理影響的研究卻很少,而心理作用對人生的影響更大。因此筆者對我校大學生近視的心理狀況進行了調查,以引起大家的關注。
2008年3~11月,筆者對我校2007級的臨床醫(yī)學專業(yè)(包括眼耳鼻喉科學方向和婦產科學方向)本科有近視的學生隨機發(fā)放了問卷調查表,共1 000份。
調查內容有戴眼鏡習慣、戴眼鏡意愿、戴眼鏡對性格的影響等12項,請同學們按表上的調查項目如實填寫。填好后回收到823份,其中男生345人,女生478人。然后分男女對各調查項目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對男女生的比較使用χ2檢驗。所有統計學處理都用Jandel Sientific SigmaStat統計學軟件在P4微電腦上進行。
近視學生經常戴眼鏡者占36.09%,不經常戴眼鏡者(僅在學習、工作等需要時才戴眼鏡)占63.91%;此比例在男生分別為30.14%和69.86%,在女生分別為40.38%和59.62%。男女相比較,χ2=8.66,P<0.05,有高度顯著性差異。
在近視學生中,愿意戴眼鏡,且把戴眼鏡當作一種享受和美的裝扮的同學占23.82%;此比例在男生為26.38%,在女生為21.97%。男女相比較,χ2=1.91,P>0.05,無顯著性差異。其余學生表示是為了學習和工作的需要而不得不戴眼鏡。
覺得戴鏡影響了自己的相貌、形象、愛情,進而使自己的性格變得內向,不愿意過多展示自己,導致身邊朋友的類型變化很大,從活潑的變成了斯文冷靜的同學占48.22%;此比例在男生為58.55%,在女生為40.79%。男女相比較,χ2=24.6,P<0.001,有高度顯著性差異。其余學生表示戴鏡對自己的性格無影響。
有這種擔心的學生占14.70%。此比例在男生為16.22%,在女生為13.60%。男女相比較,χ2=0.908,P>0.05,無顯著性差異。
有這種擔心的學生占12.88%。此比例在男生為12.46%,在女生為 13.18%。男女相比較,χ2=0.038 9,P>0.05,無顯著性差異。
有此感覺的學生占11.79%。此比例在男生為7.54%,在女生為 14.85%。 男女相比較,χ2=9.63,P<0.005,有高度顯著性差異。
通過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在近視學生的心中存在一定的壓力,和正視學生相比多了一份負擔,因而帶來一定的心理問題。在這些問題中,最突出的是性格變得內向,占近視學生的40.79%(女生)~58.55%(男生)。邊寶蘭等[2]的研究也發(fā)現近視者內向型較多,精神衛(wèi)生狀況較正視者差。本研究還表明,男生的性格變化比女生更明顯(P<0.01),這可能是因為女生本來比男生文靜,因而女生感覺到的變化相對小些。
另外一項男女有顯著性差異的是女生覺得戴眼鏡不方便、降低了辦事效率的比男生多。這可能是因為女生一般比較心細,喜歡做一些細致的事情。
然而從戴眼鏡習慣上看,盡管女生覺得戴眼鏡不方便、降低了辦事效率的比男生多,但是經常戴眼鏡的女生的比例卻明顯高于男生。研究表明[3],經常戴眼鏡較不經常戴眼鏡有利于防止近視加深加快。經常配戴適當度數的眼鏡,不僅可以矯正視力,也可減輕視疲勞癥狀,有利于防止近視加深或減慢其發(fā)展速度。
由此也可以看出,近視學生在戴眼鏡上存在很大問題。單就戴眼鏡習慣上看,平均有63.91%的近視學生戴眼鏡習慣不正確(男生高達69.86%,女生也達59.62%)。如果加上眼鏡度數不正確、眼鏡質量不合格等情況,問題更多,這是非常值得學生和家長注意的嚴重問題。
戴鏡習慣其實也是戴鏡心理的問題。由于擔心戴鏡影響自己相貌形象等而不愿戴鏡,這樣就使近視逐漸加深;加深的近視又進一步影響學生心理,形成惡性循環(huán)。要打破這一惡性循環(huán),從近視學生的心理教育入手,應該是一個重要的突破口。
近視學生是大學生中比較大的群體,近視對學生的心理影響值得重視。對近視學生進行正確的心理引導,為近視學生消除迷惑,讓近視學生和正視學生一樣具有健康的心理,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一個方面。
[1]黃安培.從網絡來信分析學生健康問題[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08,(30):146.
[2]邊寶蘭,戴梅競,朱梅齡.大學生近視追蹤觀察與危險因素的調查[J].中國校醫(yī),1999,(2):135-136.
[3]孔魯英,劉運祥.大學生近視眼戴鏡情況與屈光度發(fā)展調查[J].中國學校衛(wèi)生,1999,(1):78.
[4]呂穎梅.健康宣教對預防眼部疾病和治療重要作用[J].中國當代醫(yī)藥,2009,16(1):51.
[5]趙建國.振動與健康董曉燕 童伯瑛(指導)[J].中國當代醫(yī)藥,2009,16(3):48-49.
[6]曾允一.2783名食品生產經營人員健康體檢分析 [J].中國當代醫(yī)藥,2009,16(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