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藝術家的自我造就
      ——再讀伍爾夫的小說《到燈塔去》

      2010-04-07 07:39:08萬迪梅
      關鍵詞:到燈塔去拉姆齊伍爾夫

      ○萬迪梅 張 燕

      (華僑大學 外國語學院,福建 泉州 362021)

      弗吉尼亞·伍爾夫(Virginia Woolf, 1882-1941)是西方現(xiàn)代派文學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特有的女性敏感與直覺、高雅的審美情趣、豐富的想象力和對生活的洞察力使她在眾多現(xiàn)代主義小說家中獨樹一幟?!兜綗羲ァ?To the Light House,1927)是她創(chuàng)作旺盛時期的成熟之作。該小說是國內伍爾夫研究的重要內容。筆者通過檢索中國期刊論文數(shù)據(jù)庫(CNKI),總共找到119篇該作品的專題研究論文(截止2009年9月)。就伍爾夫的單部作品研究的論文數(shù)量而言,《到燈塔去》名列首位。論文成果可謂豐富多彩:有的論者分析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注]申富英. 評《到燈塔去》中人物的精神奮斗歷程[J]. 外國文學評論, 1999, (4): 66-71; 容新芳,張士民. 人與物的相映與生輝——論《到燈塔去》中拉姆齊夫人與燈塔的象征意義[J]. 外語教學, 2004, (6): 89-92; 賴 輝. 論《到燈塔去》中的父親意象[J]. 中國文學研究, 2006, (1): 100-102.有的論者分析小說的意識流手法;[注]李 森. 評弗·伍爾夫《到燈塔去》的意識流技巧[J]. 外國文學評論, 2000, (1): 62-68; 趙秀鳳. 意識的隱喻表征和合成——意識流小說《到燈塔去》的認知文體學分析[J]. 外國語文, 2009, (2): 11-17.有的論者探討小說的女性主義主題;[注]束永珍. 區(qū)別與整合: 《到燈塔去》的女性主義解讀[J]. 外國文學研究, 2001, (1): 61-66; 萬迪梅. 《到燈塔去》隱喻的女性主義解讀[J]. 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4, (4): 87-90; 王 文, 郭 娜. 理性與情感相融合的女性表達——弗吉尼亞·伍爾夫意識流小說《到燈塔去》的女性主義解讀[J]. 國外文學,2005, (2): 101-104; 王 蘋. 《到燈塔去》的生態(tài)女性主義解讀[J]. 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7, (1): 69-74.有的論者探討小說的時間藝術;[注]秦 紅. 永恒的瞬間——《到燈塔去》中的頓悟與敘事時間[J]. 四川外語學院學報, 2002, (2): 37-40; 王麗麗. 時間的追問:重讀《到燈塔去》[J]. 外國文學研究, 2003, (4): 63-67; 盧 婧. 伍爾夫《到燈塔去》的時間藝術[J].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7, (3): 98-102, 120.而有的論者則對小說中的繪畫因素情有獨鐘。[注]馮 偉. 生命中的那個美麗瞬間——試析弗·伍爾夫《到燈塔去》中的繪畫元素[J]. 國外文學, 2004, (1): 90-94; 宋 濤,朱 潔. 感覺與印象里的真實世界——析《到燈塔去》[J]. 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 (6): 76-81; 張中載. 小說的空間美——“看”《到燈塔去》[J]. 外國文學, 2007, (4): 115-118.本文對拉姆齊夫人操持的晚宴以及莉麗為拉姆齊夫人畫像這兩大場境的象征意韻作一探討,認為,通過成功塑造拉姆齊夫人和莉麗這兩位藝術家人物,弗吉尼亞·伍爾夫也完成了自己藝術家身份的造就。

      《到燈塔去》全書分為“窗”、“時光流逝”、和“燈塔”三部分。小說第一部分第十六、十七、十八章長達四十頁的篇幅均圍繞著拉姆齊夫人操持的晚宴。這場晚宴由拉姆齊一家十口與五位客人參加。拉姆齊夫人渴望通過精心準備的晚宴,體現(xiàn)她作為“維多利亞時代房子里的天使”的成功和自豪,也希望借助精美的晚餐使在座的人們打破冷冰冰的自我,彼此敞開心扉,消除過往的隔閡與敵意,找回失落的友善與和諧。小說第一部第十七章有這么兩段關于晚宴的描寫:

      現(xiàn)在八支蠟燭放到了餐桌上,起初燭光彎曲搖曳了一下,后來就放射出挺直明亮的光輝,照亮了整個餐桌和桌子中央一盤淺黃淡紫的水果?!@樣突然地映照在燭光之中,那只果盤似乎有著巨大的體積和濃度,就象是一個世界……她很高興地(因為它使大家在頃刻之間有了共同的感受)發(fā)現(xiàn),奧古斯都的目光也在玩味那盤水果,他的目光深深地侵入那只果盤,在那兒打開一蓬花球,在這兒擷取一束花穗,玩味領略一番后,又返回他的眼窩。那就是他瞧東西的方法,和她的方式大不相同。但是,共同注視一個物體,使他們感到團結一致。

      現(xiàn)在,所有的蠟燭都點燃起來,餐桌兩邊的臉龐顯得距離更近了,組成了圍繞著餐桌的一個集體,而剛才在暮色之中,卻不曾有過這種感覺。[1]101

      從以上節(jié)選段可以看出,拉姆齊夫人苦心孤詣地營造餐桌上的氣氛。柔和的燭光至少在視覺上使原先心有芥蒂的人們沉浸在一片祥和、融洽的氣氛之中。而對于一盤裝點精美的水果的凝視和遐想暫時地化解了奧古斯都對拉姆齊夫人的敵視。此前我們在書中看到奧古斯都“不喜歡她,他相信拉姆齊的事業(yè)都毀在了與她的婚姻上”。[1]43燭光和水果拼盤是晚宴這一象征中的“分支象征”(subsidiary symbols),是晚宴這一拉姆齊夫人在生活中創(chuàng)造的大藝術品中的兩件小藝術品。這些生活中的藝術品與生活中的藝術家拉姆齊夫人共同象征著溫暖、同情和美,使屋中每個人的冷漠和敵意渙然冰釋,使大家分享著團結一致的喜悅之情,使屋內的一切變得井然有序??梢哉f,拉姆齊夫人就是一位善于把充滿分歧和混亂的人與人之間關系變得和諧融洽的生活藝術家。

      在拉姆齊家做客的女畫家莉麗執(zhí)著地追尋生活與藝術的真諦。她一直想把拉姆齊母子坐在窗邊講故事的情景搬上畫布,卻無法透過外表把握住真實的拉姆齊夫人,覺得“要從四面八方來觀察那個女人,五十雙眼睛還不夠”。[1]210在小說第一部,莉麗無奈地放棄了這幅畫。小說第二部“時光流逝”被伍爾夫以詩化的象征性手法描述為漫漫長夜,把充滿戰(zhàn)爭浩劫和生死變故的十年時光壓縮在不到全書十分之一的篇幅中,用帶方括號的幾句話簡單交代了拉姆齊夫人和兩個孩子的死。在小說第三部“燈塔”中,戰(zhàn)后余生的拉姆齊家其他成員和莉麗等賓客故地重游,返回了小島上的度假屋。拉姆齊先生和兩個孩子完成十年前未成的燈塔之行,追思已故的拉姆齊夫人;莉麗則重拾荒廢十年的舊畫,希望通過對拉姆齊夫人的回憶完成畫作。她知道藝術的任務在于“表達某種意義”,要“通過象征呈現(xiàn)事物之間的關系”,而怎樣“把畫幅右邊的一片和左邊的一片融接起來”,[1]56達到畫面的和諧卻一直是她長期無法逾越的障礙:謝天謝地,她重新拿起畫筆想道,那個空間的問題依然懸而未決。它瞪著眼睛瞅她。整幅畫面的平衡就取決于這枚砝碼。這畫的外表,應該美麗而光彩,輕盈而纖細;然而在這外表之下,該是用鋼筋鉗合起來的扎實結構。[1]182在一片迷茫之中,莉麗高聲呼喊拉姆齊夫人。“拉姆齊夫人!拉姆齊夫人!”她失聲喊道,感到某種恐懼又回來了——不斷欲求,卻一無所得。拉姆齊夫人——那個身影是她完美品德的一部分——就坐在椅子里,輕巧地來回抽動著她手里的鋼針,編織著那雙紅棕色的絨線襪子,并且把她的陰影投射到臺階上。她就坐在那兒。[1]214莉麗在回憶里發(fā)生了幻覺。此前她試圖在追憶中靠近拉姆齊夫人,卻沒有控制住她的對象,而是被死亡所造成的分離折磨著。此刻拉姆齊夫人的幽靈回來了,并認可了莉麗的藝術意念。當莉麗頓悟而畫出最后一筆的時候,臺階是空蕩蕩的,幽靈已離開,但莉麗已經(jīng)捕捉到了她:帶著一種突如其來的強烈沖動,好像在一剎那間她看清了眼前的景象,她在畫布的中央添上了一筆。畫好啦,大功告成啦。是的,她極度疲勞地放下手中的畫筆想道:我終于畫出了在我心頭縈回多年的幻景。[1]221小說最后這一句話似乎暗示著:雖然這幅畫作為一個物品會保存下來,但藝術家戰(zhàn)勝自我、獲得頓悟的一刻卻一去不復返了。這恰恰與拉姆齊夫人在晚宴結束時意識到她的創(chuàng)造“已經(jīng)成為過去”不謀而合。

      讓我們再一次審視拉姆齊夫人和莉麗。她們都是藝術家,都試圖通過自己的創(chuàng)造在混亂與矛盾之中建立起和諧、建立起秩序。雖然她們創(chuàng)造的形式有所不同,卻殊途同歸。她們都知道自己的創(chuàng)造是對男性中心主義的抗爭。查爾斯·塔斯萊嘲笑莉麗,老是說“女人可不會繪畫、女人也不能寫作”。[1]51在小說第一部里,拉姆齊夫人運用自己的善良、智慧與同情心在晚宴上獲得了一個令人心滿意足的瞬間。而她意識到在這創(chuàng)造中是沒有男人的位置的,“她又一次感覺到(僅僅作為一種事實而毫無惡意),男人們缺乏能力、需要幫助”。[1]87查爾斯·塔斯萊為虛榮心所擾,“他的一切都有那種枯燥、刻板的味兒,一點也不討人喜歡”;[1]89威廉·班克斯是乏味的,寧愿回到他的實驗室工作;拉姆齊先生“正在撇著嘴巴、蹙額皺眉、紅著臉兒發(fā)火?!皇菫榱四强蓱z的老頭兒奧古斯都先生要添盤湯——如此而已”;[1]99保羅·雷萊剛剛說服敏泰答應自己的求婚,卻輕率地遲到了很久。在座男人們的自憐自艾也罷,妄自奠大也罷,他們的虛榮、貪婪、權力欲等等都威脅著這場晚宴。但是拉姆齊夫人戰(zhàn)勝了他們,她的努力在祖?zhèn)髅朗场岸疾H狻鄙献赖囊粍x那獲得極大的成功。牛肉的美味征服了所有的人,甚至包括對食物最為挑剔的威廉·班克斯和之前對她有很大成見的奧古斯都。美味作為一種紐帶使大家擁有同樣的感覺,將人們的心靈溝通了起來:“現(xiàn)在,這喜悅的氣氛就象煙霧一般逗留在這兒,象一股裊裊上升的水流,把他們安全地凝聚在一起?!X得它帶有永恒的意味;……她想,那種永恒持久的東西,就是由這種寧靜的瞬間構成的?!盵1]109-110是的,拉姆齊夫人在平凡的生活中創(chuàng)造的如此美好的瞬間會永遠留在每一個人的記憶中,猶如一件精美的藝術品,不會被歲月磨蝕掉它的光彩。正如莉麗在畫布上畫下完美的最后一筆時,雖然十年前的日子連同拉姆齊夫人都永遠地離去了,但是逝去的歲月、故去的人都以藝術的形式得以永存。

      拉姆齊夫人與莉麗都在不停地追問著關于自我本質和人生意義的問題,這也是藝術家探討并關注的問題。拉姆齊夫人在晚宴開始時自問:“但我這一生都做了些什么?”莉麗在第三部“燈塔”的開頭就問自己:“這是什么意思?這一切意味著什么?”,她有一種欲望要跟卡邁克爾先生“談談生和死;談談拉姆齊夫人”:“人生的意義是什么?那就是全部問題所在——一個簡單的問題;一個隨著歲月的流逝免不了會向你逼近過來的問題。那個關于人生意義的偉大啟示,從來沒有出現(xiàn)。也許這偉大的啟示永遠也不會到來。作為它的替代品,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小小的奇跡和光輝,就象在黑暗中出乎意料地突然擦亮了一根火柴,使你對于人生的真諦獲得一剎那的印象。”[1]171-172這也許就是伍爾夫欲與讀者分享的人生真諦:愛可以戰(zhàn)勝死亡,人類的奮斗可以戰(zhàn)勝流逝的歲月。它使我們想起伍爾夫在日記里對《到燈塔去》主題作出的描述:“關于我通常寫入書中的一切東西——生與死?!盵2]76伍爾夫借助莉麗之口回答了拉姆齊夫人和莉麗提出的疑問:“在一片混亂之中,存在著一定的形態(tài);這永恒的歲月流逝被鑄成了固定的東西。你、我、她都隨歲月的流逝而灰飛煙滅,什么也不會留存;但是文字和繪畫卻不是如此,它們可以永存?!盵1]191這樣,莉麗在物換星移、滄海桑田之中,通過藝術領悟力而升華至高遠宏大的境界,達成對生命的一種普遍化觀照。通過已故的拉姆齊夫人在生者記憶中依然生存,生命的意義得以顯現(xiàn)。此外,那長長的、恒定的燈塔之光是拉姆齊夫人的光芒,象征著她在變幻無常的生活中帶給人們心靈的安定祥和。燈塔閃爍的光又象莉麗手中跳動的畫筆。她們都是藝術家,夫人的社交藝術和莉麗的繪畫藝術所追求的目標是一致的——在混亂的日常生活中建立起秩序,從而探索人生的意義,發(fā)掘深藏于表象下的內在真實。小說以莉麗在畫布上投下長長的一筆、完成給自己深愛的拉姆齊夫人的畫像收筆,意味深長。隨著莉麗完成這完美的最后一筆,伍爾夫也成就了傳世的藝術品《到燈塔去》。

      伍爾夫在1925年5月14日的日記中透露了她寫作《到燈塔去》的直接動因:“這部作品不會太長,將把父親的性格全寫進去,還有母親的性格,還有圣·艾維斯島,還有童年,……”[2]76伍爾夫也曾說過:“沒有任何傳記家能夠猜測到1926年晚夏有關我生命的這一重要事實?!盵3]81《到燈塔去》正是于1926年9月完成第一稿的,她認為這部書的寫作對自己的心靈產(chǎn)生了凈化和升華的作用。在相似于圣·艾維斯島的赫布里茲島的背景中,弗吉尼亞·伍爾夫以她的家庭為原型繪制了一幅維多利亞時代的家庭圖景,占據(jù)畫幅中心的則是以她父母為原型的維多利亞中產(chǎn)階級知識貴族的人物形象。通過對父母記憶的清理,她還對維多利亞時代家庭模式進行了批判性的審視,并通過莉麗這個人物表達了新一代人的觀點和理念。以莉麗完成她的畫來結束全書,說明了這一人物的重要地位,她代表著維多利亞時代之后的新一代人,以新的眼光對父母輩進行評判,同時通過對父母輩的超越體悟著人生,建構著自己的生命。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莉麗就是伍爾夫本人的化身,是伍爾夫作為藝術家的自我畫像,是小說真正的主人公。[4]232-233

      《到燈塔去》里包含著大量藝術創(chuàng)造的體悟和感受。莉麗在小說第一部里無法完成拉姆齊夫人的畫像。作為藝術家,她直到經(jīng)歷了十年滄桑、以下一代的視角再次審視已故的拉姆齊夫人時,才能夠把握她的對象,將她對故人的記憶轉化為藝術。莉麗曾為拉姆齊夫人的魅力所傾倒,她一直無法停止對后者的愛和思念。然而多年后當具有自我獨立精神與成熟思想力量的莉麗重新審視拉姆齊夫人時,發(fā)現(xiàn)拉姆齊夫人所代表的“家庭天使型”的女性規(guī)范并不是自己的人生理想?!八耄俘R夫人已經(jīng)隱沒、消失了?,F(xiàn)在我們可以超越她的愿望,把她那種帶有局限性的老式觀念加以改進。她已經(jīng)退到離我們越來越遠的地方?!盵1]185-186莉麗拒絕了婚姻,拒絕了拉姆齊夫人善意地強加于女性的那個“有關婚姻的普遍法則”。伍爾夫借她表達了后維多利亞時代新女性的觀念,也體現(xiàn)了伍爾夫藝術家自我的成長和逐漸成熟。小說結尾實際上是描寫了一個藝術家的成熟,一個女人從往昔中獲得了解放。莉麗沒有屈從于先輩的畫像,而是展現(xiàn)了現(xiàn)代人對繪畫藝術的新闡釋。藝術家以一種有控制、有選擇的方式運用了往昔而獲得解放。[5]282伍爾夫也承認:“我把那個世界[斯蒂芬家庭的世界]包含進了由我自己的氣質所造就的另一個世界之中?!盵3]84她毫不留情地拋掉父母身上那些陳舊的、不健康的習性,通過莉麗在記憶中篩選他們的性格特征,找出那些能完善她的藝術的成分,從而將新學會的現(xiàn)代藝術策略同她父母遺傳的古老稟賦結合起來,在傳統(tǒng)和個人才華之間達成了一種平衡。[5]279

      在母親去世后的許多年頭里,母親的靈魂始終纏繞著伍爾夫?!拔夷軌蚵牭剿穆曇?,看見她,想象著當我進行日常事務時她會做些什么或者說些什么?!彼@樣回憶道。[3]80當這部小說完成后,她就不再看見母親朱莉亞·斯蒂芬,也不再聽到她的聲音了。伍爾夫完成《到燈塔去》的草稿時是44歲,恰好是小說中莉麗的年紀。她寫作《到燈塔去》就好比莉麗畫成那幅畫,她使生命永存,完成了一個藝術家的使命。正如莉麗依據(jù)對拉姆齊夫人的回憶作畫,弗吉尼亞·伍爾夫在父母逝世多年后通過對他們的懷念和追憶,帶著新一代人的視野超越了他們,支配了父母的遺傳稟賦,排除了他們的不良影響,從而將自己造就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家。

      參考文獻:

      [1] [英]弗吉尼亞·伍爾夫. 到燈塔去[M]. 瞿世鏡,譯.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0.

      [2] Virginia Woolf. A Writer’s Diary[M].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Inc, 1981.

      [3] Virginia Woolf. Moments of Being[M]. The Hogarth Press, 1985.

      [4] 伍厚愷. 弗吉尼亞·伍爾夫:存在的瞬間[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5] [英]林德爾·戈登.弗吉尼亞·伍爾夫: 一個作家的生命歷程[M]. 伍厚愷,譯.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猜你喜歡
      到燈塔去拉姆齊伍爾夫
      論弗吉尼亞·伍爾夫《倫敦風景》中的情景交融
      《到燈塔去》中拉姆齊夫人形象分析
      青年生活(2020年8期)2020-10-21 20:59:23
      論伍爾夫小說《到燈塔去》中的精神隱喻
      To the Light House—A Journey of Life from Moments to Eternity
      英語翻譯作品在我國傳播與接受的成功原因探析
      出版廣角(2016年17期)2016-11-07 16:29:12
      《到燈塔去》來洞見回憶的再現(xiàn)
      從女性主義視角分析《到燈塔去》中的莉麗·布里斯科
      淺析伍爾芙小說中的兩性關系
      大廚戈登·拉姆齊教你做牛柳
      海外英語(2013年11期)2014-02-11 03:21:02
      伍爾夫《黛洛維夫人》的意識流技巧
      油尖旺区| 石门县| 安泽县| 全椒县| 汶川县| 山西省| 赣榆县| 合山市| 丹东市| 犍为县| 新野县| 红原县| 宁夏| 区。| 温州市| 龙山县| 屏山县| 沙坪坝区| 大荔县| 班玛县| 铜川市| 沙雅县| 大厂| 大连市| 万州区| 重庆市| 渑池县| 济南市| 安义县| 博罗县| 柳州市| 佛山市| 陵水| 高唐县| 宁波市| 娄底市| 永平县| 东港市| 南郑县| 浦城县| 成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