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盼
(湖南科技學院 外語系,湖南 永州 425100)
湖南省屈原學會2009年年會暨屈原與湖湘文化學術討論會議綜述
潘 盼
(湖南科技學院 外語系,湖南 永州 425100)
湖南省屈原學會2009年年會暨屈原與湖湘文化學術討論會于2009年10月24日至25日在漢壽隆重舉行。與會專家學者的論文集就楚辭藝術形式研究、屈原與湖湘文化、屈原與漢壽、屈原與溆浦、屈原及其作品之接受史研究、其他關于屈原、楚辭的研究等問題,做出詳細的論述,并且提出了許多新的觀點。這些觀點的提出對屈學與湖湘文化的充分認識并深入發(fā)展湖南屈學的研究,兼具學術、理論與實際的意義。
屈原;屈原學會;湖湘文化;研究綜述
湖南省屈原學會2009年年會暨屈原與湖湘文化學術討論會于2009年10月24日至25日在漢壽隆重舉行。本次會議室由湖南省屈原協(xié)會主辦、漢壽縣屈原學會承辦。來自北京市、湖南省高高校及屈原協(xié)會、學社等單位的屈學專家、學者70余人參加了本次研討會。漢壽縣縣長宋云文先生、湖南省社會科學聯(lián)合會副主席徐傳順先生、湖南省屈原學會會長郭建勛先生、中國屈原學會常務副會長方銘先生、漢壽縣屈原學會會長侯文漢先生、湖南省古典文學學會會長李劍波先生先后在開幕式上致詞。開幕式由漢壽縣屈原學會辦公室主任陳煥寧先生主持。這次研討會的議題范圍是屈原與湖湘文化、楚辭藝術形式研究、屈原及其作品之接受史研究、其他關于屈原、楚辭的研究,共收到論文40余篇。在會議為期兩天內(nèi),與會專家學者的論文集就楚辭藝術形式研究、屈原與湖湘文化、屈原與漢壽、屈原與溆浦、屈原及其作品之接受史研究、其他關于屈原、楚辭的研究等問題,做出詳細的論述,并且提出了許多新的觀點。這些觀點的提出對屈學與湖湘文化的充分認識并深入發(fā)展湖南屈學的研究,兼具學術、理論與實際的意義。以下便根據(jù)相關材料,將本次會議所收到的43篇論文中提到的主要問題和觀點略作綜述,以饗讀者。?
楚辭研究是中國古代文學及文化研究的熱點,與會期間,湖南大學文學院的郭建勛教授在《再論楚辭體與七言詩之關系》中認為,原初楚聲音樂與《今有人》所屬的相和歌存在密切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不僅體現(xiàn)在楚辭“九歌”中的句型通過對“兮”的置換,改用疊詞或是聯(lián)綿詞,在“兮”字之前某個位置增添一個字這三種途徑紙上,還體現(xiàn)為楚辭其中的兩種句型是七言詩句的淵藪。張衡的《四愁詩》、曹丕的《燕歌行》等早期七言詩的形式特征及演進發(fā)展都證實了七言詩源于楚辭體。
在《“涉江”寫實手法評議》中,湖南商學院的陳書良教授認為在浪漫主義詩人屈原的作品中,并非全部詩篇都是浪漫主義詩篇,通過對《涉江》三段詩篇的具體分析,得出《涉江》就是一片寫實力作。文章呈現(xiàn)出了與屈騷浪漫寫意詩迥異的平實的風格語態(tài)。這一點,也恰恰是理解《涉江》的關鍵。
湖南商學院的劉曉林教授在《從屈原〈九歌〉看戲曲與儀式的關系》認為屈原的詩歌《九歌》表現(xiàn)的就是楚地的祭祀儀式。其中的載歌載舞就是中國民間戲曲的萌芽,全文通過對戲曲與儀式的關系、楚巫背景中的儀式情況以及屈原《九歌》的產(chǎn)生和《九歌》對于儀式的表現(xiàn)及其對戲曲的影響這三個方面的論述,提出了研究出國的巫儺文化特點與屈原《九歌》的構成對于進一步了解中國早期戲曲的形態(tài)具有一定的意義。
湖湘文化是中華文明中獨具特色的文化奇葩,湖湘文化原道發(fā)端,遠跡屈原,屈原對湖湘文化影響是十分深遠的。
汨羅市屈原紀念館的徐蔚明、任遠等學者在《高揚屈原應成為湖南文化強省戰(zhàn)略的重要舉措》指出屈原留給了湖南巨大的物質和精神財富、高揚屈原對湖南文化強省戰(zhàn)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湖南科技學院濂溪研究所的張京華教授在《〈九歌·山鬼〉祀主為九嶷山神推論》中根據(jù)《漢書·禮樂志》及《梁書·張纘傳》兩種文獻所示,推測屈子《九歌》中的《山鬼》的祀主為永州九嶷山的山神。
在《論屈原楚辭創(chuàng)作中的巫覡色彩》中,湖南人文科技學院的劉鐵峰教授通過對屈原楚辭中的巫術話語、屈原楚辭中巫術活動場面的描寫與再現(xiàn)、屈原楚辭中對鬼神靈異體系的解構三個方向的我們闡述了巫覡元素是屈原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主要題材來源和情感生發(fā)幾點,以南楚巫覡文化傳統(tǒng)與文化蘊含角度去解析和領悟屈原的楚辭創(chuàng)作。
汨羅市屈原紀念館的劉石林先生在《屈原與端午文化》中從端午文化、起源、文化內(nèi)涵與發(fā)展向我們展現(xiàn)了端午節(jié)是如何在保持屈原精神的同時,又注入了新的時代元素。
漢壽縣周文廟中心學校的周運曙先生在《淺說屈原與湖湘文化》中以湖湘文化光照千秋,生生不息、湖湘文化師承屈原,一脈相承、湖湘文化底蘊深厚,演繹人生三個視角向我們解釋了湖湘文化是以湖南為主題的近代區(qū)域文化,追根溯源,屈原與湖湘文化的影響深遠,并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屈原故里一直是歷代學者爭論不休的一個話題。漢壽屈原學會的學者們根據(jù)近年來對漢壽遺跡、文化、風俗等多面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學術觀點,并引起了與會學者的廣泛重視。
漢壽屈原學會的侯文漢先生在《屈原與滄港考析》一文中,通過對屈原的很多古跡、行吟與傳說三個方面,論證了屈原故里就是今日位于漢壽西域十五里的滄港。
漢壽屈原學會的陳煥寧先生在《淺析屈原與漢壽民俗》中通過對漢壽的一系列的民俗如龍舟比賽、包粽子吃粽子、掛菖蒲掛艾蓬、佩戴香包和信鬼好巫這幾個方面,提出了詩祖屈原的故里就是古稱龍陽的漢壽。
湖南文理學院的韓隆福教授在《楚平王時的采菱城和城州屈》中從楚平王筑采菱城“為舟師伐濮”和“城州屈”,以及往后洞庭常漢阮湘的歷史來看,提出屈原故鄉(xiāng)以阮澧二水流過的尾閭西洞庭漢壽為中心值得學術界關注。
常德市詩詞學會的阮先先生在《漢壽天乙宮考略》中對釋“天乙”、“天乙”是成湯、楚人為什么祭祀成湯、武陵蠻與天乙宮、《九歌》與天乙宮、屈家巷與天乙宮的論述,對祭祀商湯王的神廟何以會出現(xiàn)在南方洞庭湖畔的一個小鄉(xiāng)鎮(zhèn)、“天乙”神是不是楚人心目中最高的神“東皇太一”與天乙宮與屈原或屈氏家族的關系做出了詳細的闡述。
在《對屈原〈九歌〉中東君、東皇太一和漢壽東岳廟的解讀》一文中,漢壽屈原學會張應榮先生通過對先秦的祭禮制度及封禪、楚國祭奠之神東君及東皇、東皇東君與漢壽東岳廟一脈相承三個方面的論述,認定了東岳廟是幾年屈原的遺跡。在《屈原“橘頌”與漢壽“桔洲”探微中》,張應榮先生提出了屈原生長于南國,少年時就在漢壽滄港,《橘頌》很有可能是寫于滄浪附近的橘林州。
漢壽屈原學會的何胄斌在《從屈原在漢壽及周邊遺跡探尋屈原故里漢壽說》中進一步補充并闡述了屈原在漢壽及其周邊遺跡與屈原在漢壽的關系。
常德市政府傅啟芳在《也談屈原》中指出漢壽學者提出的屈原故里漢壽說,是對傳統(tǒng)說法的大膽挑戰(zhàn),宛如一石激起千層浪,震得魚龍活躍。并認為這一學說的提出最大意義則在于宣傳并普及了屈原精神,加深了人們了解屈原其人其事作品。
湖南文理學院中文系的梁頌成教授在《常德市城區(qū)屈原文化資源考述》中向我們介紹了常德城區(qū)豐富的屈原文化資源,如招屈亭,三閭港、屈原巷、德山之麓這些集中的遺跡,認為在現(xiàn)代城市文化建設中,對這些資源的合理整合,將成為常德城市文化建設的又一品牌。
湖南文理學院的韓隆福教授在《屈原與常德阮澧流域》一文中對常德阮澧流域突出的山川風物、人文習俗、與常德阮澧流域留下的許多與屈原有關的建筑遺存和風俗傳說的闡述論證了屈原為阮澧流域和常德洞庭人民產(chǎn)生了深遠的文化影響。
在《〈湘君〉、〈湘夫人〉與“城頭山古文化遺址》中,湖南一師的黃露生提出了《湘君》、《湘夫人》、是屈原《九歌》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文章從《湘君》、《湘夫人》故鄉(xiāng)湖南澧縣出土的歷史文物,參考了有關的歷史文獻,提出了《湘君》、《湘夫人》的逐日這是記載緬懷舜帝發(fā)明“飛龍”和記載歌頌舜帝夫人發(fā)明“荷屋”,其內(nèi)容是兩首史詩。
溆浦屈原學會的禹經(jīng)安先生在《也談屈原〈涉江〉之溆浦》一文中通過對“溆浦”是地名、縣名,還是今溆浦縣?楚黔中郡治在溆浦嗎?和溆浦的“屈原文化”現(xiàn)象三個問題的詳細闡述,向我們展示了溆浦地域內(nèi)的“屈原文化現(xiàn)象”。
溆浦屈原學會的舒新宇先生在《溆浦巫儺蘊涵豐富的屈原文化》與《屈原從溆浦巫儺唱詞里找到了最佳表現(xiàn)形式》中認為:屈原與溆浦的巫儺文化有十分密切的關系。屈原正是從溆浦的巫儺唱詞中,找到了一種不受任何局限、揮灑自如的最佳表現(xiàn)形式,從而創(chuàng)造了一種嶄新的文體-騷,開創(chuàng)了中國是個的新紀元。
岳陽市博物館的張中一再《屈原事跡覓蹤》中,將他研究屈原作品、屈原遺跡如溆浦龍?zhí)?、溆浦梁家坡楚黔中郡郡治城址的發(fā)現(xiàn)、以及通過屈原的功跡匯編成《楚黔中郡抗秦義軍史志》一書,還屈原事跡一個真實內(nèi)容。
溆浦縣屈原學會的張昌竹先生在《〈涉江〉新讀》中對傳統(tǒng)的說法“屈原做《涉江》是來到溆浦后感慨自己的政治抱負徹底無望實現(xiàn),對楚王朝“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質疑,提出了《涉江》意在揭示屈原做楚王族后裔,她矢志不渝的愛國愛家情節(jié)讓他不能忘懷強國之志、抗秦之心。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的唐祖敏在《屈原美政思想溯源——兼論屈原的自沉》中通過對屈原美政思想的心理淵源:先秦帝王觀念、文化因子:先王崇拜和儒、法帝王的觀念:重德舉賢明法以及屈原因美政理想破滅而自沉:帝王情結的論述,探究了屈原“美政”理想作追根溯源的探究,并由此追尋屈原自沉的根本原因。
中國歷史上曾對屈原精神的兩種不同的觀點,湖南科技學院的陳仲庚教授在《探尋:屈原精神的內(nèi)在特質》中認為屈原精神的內(nèi)在特質是求索、求真、求美,這也正是我們今天所應弘揚的民族精神。
在《從〈抽思〉說到屈原與漢北》一文中,邵陽師范的易重廉論述了屈原因憲令問題遭讒被“疏”,在漢北一行的經(jīng)歷,希望能為楚議抗秦中提供一手資料,但因不被楚王理解,寫了《抽思》抒發(fā)了自己心中的憂思。
常德詩墻的毛欣法《從“王怒而疏屈平”到“王怒而遷屈平”說起》中認為屈原被遷謫的經(jīng)歷恰恰成就了他在文學、歷史上的巨大貢獻,由此也對后世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漢壽屈原學會的熊炳烈在《淺析〈天問〉》中通過對屈原的作品《天問》三個部分:宇宙人生、社會歷史、神話傳說這三個方面的論述,展示了詩人無私無畏、坦蕩正直、光明磊落的人格氣質和實事求是的精神與獨特的人格魅力。
漢壽一中的余寧一再《〈漁父〉漁歌探源》通過對《漁父》歌詞、背景及地理位置的詳細論述,得出了《漁父》漁歌是在滄浪水濱、云夢澤畔的今漢壽滄港所吟唱的,是流傳兩百多年的一首舊歌詞,先見于寧戚《飯牛歌》,繼而是孔子所聞《孺子之歌》,最后則是《漁父》漁歌。
臨澧宋玉學會的史新林在《流水之必自原泉 卉木之茁于根笈》中通過對菜肴視頻中的宋玉辭賦元素和婚俗文化中的宋玉辭賦元素兩個方面的論述,揭示了宋玉對阮澧大地民俗文化的深刻影響。
湖南電視臺的于斌在《滄浪之水與宋玉城之關聯(lián)試言》從歷史文字、史跡出土、民俗文化與政治走向四點闡述,對漢壽的滄浪之水與臨澧的宋玉城是否有關聯(lián)等問題做出了詳細的論述。
在《王船山賦的思想意蘊》中,湖南大學的劉再華教授認為船山與屈原有著相同的人生處境與道德操守,兩人有著心靈的契應,異代同悲,曠世同情,也正因為如此船山賦從思想的凝練到情感的書法,從賦體結構到語言放個,都深深的打刻著屈原賦的烙印,嵇文甫先生稱之為“真可謂《離騷》之嗣音”。
湖南師范大學的陳松青教授在《〈九歌〉遺意 易氏新篇》中通過對漢壽清末民初有名的易氏一家的介紹,尤其是他們的乩筆唱和詩作頗有屈原《九歌》的遺意,并有一定的文學價值,對于我們了解深受楚辭影響的詩人——易順鼎有重要的意義。
湖南師范大學的羅敏中在《王船山以道釋掃評析一:正舊注之誤得失》中認為王船山對王逸的批評是破,以道注騷是立。雖然王船山的以道注騷是不完全不徹底的,但其本質上仍是儒家,因此他運用的方法是亦儒亦道。
在《遨游之翔的精神對話》中,湖南科技學院的翟滿桂教授將屈原的《天問》與柳宗元《天對》這兩束耀眼的奇葩,從天人合社會變遷的深度思考以及創(chuàng)作的表現(xiàn)形態(tài)等方面進行了探究。
湖南工業(yè)大學的劉偉生教授在《李嶠〈楚望賦〉并序的理論內(nèi)涵與價值》一文中,對李嶠《楚望賦》及序內(nèi)含著的相互關聯(lián)的兩大理論:感物說與登臨說做了詳細闡述,為我們?nèi)媪私饫顛奈膶W貢獻提供另一獨特視角。
在《論宋玉及其作品的接受在六朝的演變》一文中,湖南科技大學的艾初玲教授認為宋玉在文學史地位的逐步走高的深刻原因則是文學自覺向縱深發(fā)展的產(chǎn)物。
漢壽屈原學會的羅尚必在《剖析屈原民本思想對明龍陽典史青文勝的影響》一文中指出屈子以民為重、廉潔奉公以及對待生死觀上和青文勝的為民請命具有異曲同工的特點,正是屈原的民本思想,點燃了他生命中永不熄滅的火花。
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會的黃守愚在《花落春猶在:心歸屈原的陳寅格》中指出陳寅格先生對屈原十分仰慕并深受屈子精神的影響,“置以為像兮”,以開顯其人格魅力。也正因為如此,陳寅格先生所表彰的“獨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承澤于屈原及其楚騷精神。
在《〈九歌·國殤〉歷史與神話背景研究述評》中,湖南科技大學的袁心瀾對《國殤》的時代背景和創(chuàng)作背景研究、《國殤》的祭祀主題和祭祀形式研究做出了詳細論述。
湖南科技大學的費康亮在《〈九歌·河伯〉研究述評》中對屈原抒情詩組《河伯》的所祀神靈之爭、主題之辯、與原型探析三個方面的詳細論述,深入了關于《河伯》的研究,將《河伯》之中的文化意蘊做出了更加深刻的闡釋。
綜上所述,本次會議與會代表提交的論文尤其是一些新的論點的提出體現(xiàn)了湖南省屈學研究呈現(xiàn)出不斷創(chuàng)新的趨勢,這一勢頭也必將推動湖南省屈學研究不斷深入與發(fā)展,有助于更多的學者在屈原與湖湘文化這一主題上取得更多的學術成果。這次學術討論會的召開不僅僅是湖南屈學學者的聚會,更是湖南省屈學學術界耀眼的思想光芒再一次交匯于碰撞,這對于深刻的發(fā)展與研究湖湘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責任編校:燕廉奚)
book=222,ebook=268
I222.3
A
1673-2219(2010)01-0222-03
2009-11-05
潘盼(1989-),女,河南周口鹿邑人,湖南科技學院外語系2006級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