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雪蓮
(湛江財貿學校,廣東 湛江 524094)
“生本教育”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jù)為教育走向以生為本理論——從師本走向生本和人本主義理論。這兩種理論都強調學習者個體是學習的主體,同時也強調學習者之間合作的重 要性。強調學習與使用之間的有機結合。
(一)“師本”走向生本理論
郭思樂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書中強調“在教育中我們必須一切為了學生,高度重視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的新理念。也就是說教育應該是把學習全部歸還給學生。就像鄧小平同志說的要想農民有收獲就要把土地全部歸還給農民。而實踐證明,在“師本教育”體系處于被動地位中的學生如果沒有盡早給予他們發(fā)現(xiàn)和思考空間的話,他們就只能處處依靠教師,如果把他們叫做主體,充其量也就是個沒有資本的老板或打工者,而不是真正的主人。另一方面,傳統(tǒng)的師本教育體系中各種教材、教法以及教育管理都是那樣的互相牽制,在課堂上不可能容納學生的活動,學生不能在課堂上開展任何創(chuàng)造性的思考,也就永遠不能擺脫教師的控制,他們的思維就會日趨刻板,從而束縛了學生的思想。
(二)人本主義理論
人本主義心理學是美國心理學界為了反對行為主義傾向。于20世紀50年代興起的一個心理學流派,人本主義理論強調人的內心世界的重要性,把人的思想、情感和情緒置于人的整個心理發(fā)展的前沿地位。人本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羅杰斯提出:真正有意義的學習只有發(fā)生在所學內容具有個人相關性和學習者能主動參與之時。[1]人本主義理論強調個人學習者的地位和個性。這個理論對于英語教學的指導作用是教師不僅僅是要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而且要把他們看作是一個活生生的個體,學習的內容要體現(xiàn)他們在知識、智力、情感、個性等方面的需求。教師應該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中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充分發(fā)揮學生自身的個性,把培養(yǎng)學生的整體內在素質和掌握語言知識有機結合起來。
筆者從事中職英語教育多年,中職學生學習英語的現(xiàn)狀讓筆者感到困惑。尤其近年來,隨著普高的擴招,中職學生生源質量相對下降,學生的英語基礎普遍較差。而且,我們學校的學生大部分來自鄉(xiāng)鎮(zhèn)或農村,學生在中學時只追求升學應試,所以英語的單詞發(fā)音都存在著問題,更不用說口語表達了。大多數(shù)學生對英語是“敬而遠之”。少數(shù)成績相對好的學生也是羞于開口。為此,筆者認為,當前中等職業(yè)學校的英語教學改革是勢在必行的。而當前最有效的改革方法就是運用生本教育模式理論。因為生本教育主張“一切為了學生,高度重視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的教學觀。尊重學生就是要尊重他們的思維,尊重他們來自自己生活的學習方式,使每個學生在自身發(fā)展節(jié)奏中前進,從而激發(fā)他們真正的喜歡學習英語,獲得自我發(fā)展的原動力,消除學生學習英語的顧慮,讓他們知道學習英語其實并不難,讓他們看到自身的學習潛力。具體作用如下:
(一)提供成功的英語學習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
成功的英語學習環(huán)境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興趣的有效途徑,也是增強學生學習英語自信心的良藥。中職學生的英語基礎普遍較差,用學生自己的話來說:要是我的英語好的話我還會來這嗎?所以很多學生上英語課時的心情都是非常緊張的,生怕老師會提問他,會出丑或是會被老師批評。但“生本理論”下的英語課堂,強調的是小組合作的學習方法,課堂自始至終都是以小組為單位,組員協(xié)作回答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例如在傳授英語語法“主語+系動詞+表語”這一語言現(xiàn)象時,我在黑板上寫著:happy、sad、laugh、cry、sour、sweet、bitter、spicy…這些表達感覺的詞。我拿出準備好的蘋果、葡萄、糖果、橙汁、辣椒、苦瓜等等水果和蔬菜,讓學生自由的品嘗并用英語表達感受,如讓品嘗到蘋果的同學說:This apple looks like a ball and it tastes sweet and a bit sour;讓品嘗到葡萄的同學說:The grape tastes a bit sour but delicious.當看到自己的同學的發(fā)言贏來了同學和老師的陣陣的掌聲時,學生們個個都感到無比的欣慰和鼓舞,原有的羞澀、膽怯和畏畏縮縮統(tǒng)統(tǒng)被拋之九霄云外。原本枯燥乏味的英語語法課成為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趣事。學生積極、主動、歡快地參與課堂學習,課堂上其樂融融、趣味安然??吹綄W生們臉上洋溢著自信的表情和聽到他們清晰的英語發(fā)音時,目睹了學生們學習英語時的無比歡樂和愉悅的過程,讓我們深切體會到生本的價值觀,同時也驗證了生本就是要把學習全部歸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真正學習的主人。
(二)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輕松地學習英語
傳統(tǒng)的師本教育普遍存在著教師中心主義的傾向,教師居高臨下,惟我正確,惟書正確,過于強調教師在課堂上把教材細分為若干小段,然后瑣碎的分析和提問,這樣不僅打破了知識的完整性,而且會不分主次的堆積一些不相關的細支末節(jié),從而影響到學生語言連貫性表達,也忽略了學生獲得學習英語的能力。杜威認為,這種不連貫的敘述的學習還會有瓦解學生理智之嫌。另外,由于現(xiàn)代學生參與意識強,他們不盲目輕信,喜歡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所有的學生一樣,現(xiàn)在的中職學生同樣蘊藏著巨大的潛能和積極性,不同的是他們更需要得到理解,受到尊重,得到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生本教育把課堂交給了學生,雖然學生是受教育者,但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通過多種多樣的方法讓學生暢所欲言,學生之間、師生之間是互動式,讓每個人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客觀上也要傾聽別人的意見,允許學生說不同的觀點,甚至是錯誤的觀點,這種民主的氣氛有利于學生輕松上課。例如:在講《Movies》這一課時,當有學生說:“My favorite movies is comedies.”其他學生聽后,立即舉手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有的說:“I like thrillers best.”有的說:“I like actions most.”當學生之間出現(xiàn)意見分歧時,筆者沒有隨意說出“NO”或者“You are wrong”這些話,而是說“Why do you think that,can you tell me your reason?”鼓勵每個學生發(fā)表自己的想法,這樣,整個課堂上充滿了學習英語的氛圍,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和睦相處,營造了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
(三)樹立“全面依靠學生”的行為觀,使學生能自主地學習英語
很多中職學生不喜歡學習英語的很大原因除了基礎差之外,還有就是要記大量的單詞和繁瑣的常規(guī)句型,這也是妨礙他們學習英語熱情的原因。但要是沒有足夠的詞匯量和常規(guī)的日常用語做基礎,也是難以達到交際的目的的。而生本教育理念下,教師樹立了“全面依靠學生”的行為觀,使學生能自主地學習英語。心理學家坦恩鮑姆曾經說過:“我過去一向是歡迎最廣泛的討論的;但是,現(xiàn)在我才知道,我還是要求并期待我的學生了解指定給他的課文和講授材料。更糟的是,我雖然歡迎討論,但是一切都說完做過之后,我首先還是要求班級得出與我的思路一致的結論。我?guī)е虒W材料來到班上,實際上是把學生當工具,我掌握情況,步步引出我認為學生應當學習的材料的中心內容。”[2]其實坦恩鮑姆所說的情況具有普遍的意義。我們許多所謂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實際上整堂課都是教師在管著的那種偶式的活動。他認為人的理智與人的激情相對來說是滄海一粟,說到底,他衷心希望能全面依靠學生。而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同樣表達了一種信念,既沒有人能教會任何人任何東西。也就是說學生學會任何東西,最終都要通過自己的內化,因此,這個過程并不是教師完成的。就這個意義來說,人的最終獲得不是依靠教,而是依靠學?!叭嬉揽繉W生”的行為觀,使學生能自主地學習英語。例如:在單詞、讀課文時,筆者不是點名學生讀,而是問學生,有誰知道怎樣讀單詞、讀書,記憶效果才好。學生紛紛提出自己的見解。我沒有否定或是贊同其中的一種,而是叫他們都試試,看看效果。結果,只要一遇到組別比賽,那種讀書的聲音就特別響,有時還越讀越大聲,變了聲調,惹得聽的人哈哈大笑。因為讀書環(huán)節(jié)能生出快樂的氣氛來,所以每次讀書,他們就特別來勁,有時一邊讀,一邊敲桌子、像唱歌一樣,不知不覺就把單詞,句型記住了。除此之外,我們還要懂得鼓勵學生課外正確使用各種現(xiàn)代化的技術成果,促進學生課外自發(fā)的學習熱情。因為中國絕大多數(shù)學生是在沒有語言環(huán)境的情景中學習英語的,但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在人們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為英語學習提供了新的有利條件,磁帶錄音機、隨聲聽、電子詞典、校園廣播、電視、收音機短波頻度、CD、MP3等等都為英語學習提供了真實的語音資料,加上網絡資源的豐富、便捷,世界文化的頻繁,都為學生自主的英語學習提供了條件。
(一)小組課前報告
每次上課前10分鐘由三到四人組成一個學習小組做課前報告。這項活動中,最重要的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策略。雖然中職學生英語較差,但他們可以找自己感興趣的影視明星、體育明星、音樂明星等等作為口語材料,小組課前報告不僅促使學生間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還能為課堂注入一股新的生命力,激發(fā)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
(二)學生組織課堂教學
學生組織課堂教學指的是幾個學生裝扮教師,在課堂上組織其他學生進行“生本教育”活動。以《基礎英語》作為教材,挑選一些內容比較新穎,難度適中,題材接近中職學生生活的對話讓學生組織課堂教學。由筆者根據(jù)學生的英語水平來協(xié)調分配好組員(兩到四人一組),每次大約三十分鐘,對組織課堂教學的學生基本要求是:備課充分;課堂形式為“生本為主”;課堂內容與本單元的內容和語法相關。每節(jié)課教師給組織上課的小組作評價,活動成功的主要標準之一是能否激發(fā)其他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參與,參與課堂活動的學生人數(shù)越多越好。通過這項活動能培養(yǎng)學生的協(xié)作精神,也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身特長,鍛煉學生的組織能力和應變能力。
(三)自編自演
自編自演活動是學生創(chuàng)作的表演活動。此項活動的準備工作一般在上課前由每組成員結合本單元的話題,利用網絡查閱相關資料再配上動作,形象生動地展現(xiàn)自我。此項活動讓學生有很大的自由發(fā)揮空間,有說的、唱的、跳的,學生們都十分喜愛這個活動,積極性很高,準備的也很充分,表演也很逼真。例如上《My Idol》對話時,學生們各自表演他們的偶像,有體育明星、唱歌明星、舞蹈明星,還有配合《My heart will go on》鐵達尼號這首主題曲時,同學們的對話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電影中男女主角永恒的愛,學生們表演時輕松自然,那是學生們最開心的一刻。在這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消除了某些學生在英語課堂上的焦慮情緒?!瓣P注學生的焦慮策略,及調整學生的焦慮度在外語課堂中很有必要”[3]這項活動主要是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建力,促使學生自主地學習英語,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好外語和培養(yǎng)他們團結協(xié)作精神。
為了保證生本教育活動的質量,筆者先挑選一些英語基礎教扎實,語言應用能力相對較強,而且表演較好的學生先做示范,并且作一些指導。經過幾輪下來,學生慢慢適應這種方式,而且相互形成競爭,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之間不斷地產生相互影響,學習氛圍也變得濃厚。同時筆者根據(jù)學生學習態(tài)度、語言表達能力、內容、創(chuàng)造力和團體精神作綜合評價,多以表揚為主,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而且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弱點,取長補短。適當?shù)闹v評對學生今后的學習起到針對性的引導作用。
(一)“生本理論”課堂模式出現(xiàn)的問題
由于受傳統(tǒng)教學法的影響,中職學生習慣于細聽老師講授,對老師過分依賴,學習英語基礎較差,學生對新的教學模式沒有信心,擔心學習效果,有些學生對“生本理論”模式產生抵觸情緒,對一些同學的口語表達不滿意等等。
(二)教師的應對策略
首先,教師要用新的教學理論武裝學生的頭腦,系統(tǒng)地向學生講述學習的方法,使他們對它有一些感性的認識。其次,向學生推薦適合他們課前課后學習的網絡資源、英語工具書等等資料,嚴格檢查布置的各項作業(yè),確保學生認真地預習和復習,確保課堂上進行的生本活動內容與本單元的話題相關。
[1]郭思樂.以生為本的教學觀:教皈依學[J].課程教材教法.2005,(12)
[2][美]杜威(姜文閔譯).我們怎樣思維?經驗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楊黎明.現(xiàn)代教學方法的理論和實踐[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