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張壯
(浙江財經學院,浙江杭州310008)
原級價值判斷和次級價值判斷
——對“休謨問題”的反向求解
陳張壯
(浙江財經學院,浙江杭州310008)
休謨對由“是”到“應該”問題給出了否定答案,這一問題成為之后倫理學必須研究的問題之一,對于“休謨問題”的解決,情感主義、規(guī)定主義、社群主義或商談倫理學都不能在休謨提出問題的范圍內給出合理解讀。從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可以推導出原級價值判斷和次級價值判斷,以此為前提,“休謨問題”只能存在于事實判斷與次級價值判斷之間,從而實現(xiàn)對“休謨問題”的解答。
休謨;休謨問題;倫理學
休謨在《人性論》中談到,各種道德學體系中,由“是”向“應該”的突然變化具有重大關系,應加以明示[1](P509-510)。在“是”推不出“應當”的基礎上,休謨警示“快樂主義斷定人性是求樂避苦的,所以建構出人生‘應該追求享樂’的道德學體系。功利主義斷定人都是趨利避害的,所以建構出人生‘應該追求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利益’的道德學體系”[2]。休謨否定兩者對人性所作的草率結論,這是休謨提出“休謨問題”的本意。
“休謨問題”成為之后倫理學研究的中心問題之一,“直接說來,這是個如何確定行為的道德價值的問題,是個道德價值的推導方法問題,因而是元倫理學的基本問題;根本說來,則是如何科學地確定倫理學的研究對象的問題,是倫理學能否成為科學的關鍵,因而也是全部倫理學的最根本、最重要的問題”[3]。
對休謨問題的解答可以劃分為兩類,即否定和肯定。否定的解是情感主義和規(guī)定主義的哲學家依據(jù)“事實價值絕對兩分法”提出的,其中情感主義的基本思路是:根據(jù)邏輯實證主義的‘可證實原則’,通過對價值語言的邏輯分析認為,價值判斷既不具有嚴格的邏輯必然性和經驗上的可證實性,除表達情感之外,并不陳述其他任何內容。
情感主義者依賴于邏輯推理和語言分析認為“是”不能向“應當”過渡。艾耶爾舉例認為,“你偷錢”轉換為“是”的陳述句即“你的行為是偷錢”,“你不應當偷錢”除表達情感外并不比“你偷錢”多表述任何內容,從而否定從事實判斷向價值判斷過渡的可能性。但如果價值判斷只是主體對于某一行為的情感表達,那價值判斷何以能表達該種情感就會成為問題。艾耶爾亦承認,語言在進行“描述”的同時,還得進行“規(guī)范”。當語言發(fā)揮“規(guī)范”功能時,主體不僅要表達自己的情感,更希望對方認同其中的規(guī)范。
規(guī)定主義者認為,價值判斷應是規(guī)定性的,具有規(guī)范、約束和指導人行為的功能。黑爾在《道德語言》一書中認為,價值推理的三段論必須符合價值推論規(guī)則。黑爾沒有看到,如果價值判斷遵從三段論的推導原則,那不同文化間的價值差異就消失了,人們所遵守的只是一種通過技術化的手段所得出的“規(guī)范”。情感主義者和規(guī)定主義者將“價值判斷不能從事實判斷中推導得來”的結論稱為“休謨法則”,不過,也有學者對“休謨問題”給出了肯定的解答。
塞爾指出,事實有自然事實和慣例事實之分,慣例事實就是含有慣例的事實,慣例在形成的過程中扮演了規(guī)則的角色,這些規(guī)則就是人們行為所依據(jù)的道德標準。依塞爾看來,在沒有慣例的時代,人的行為就沒有絲毫的價值取向,那依慣例人的行為在歷史進程中就應沒有改變,遑論慣例事實了。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的需要呈現(xiàn)一種層級結構,其最高層次就是自我實現(xiàn)。在自我實現(xiàn)者的自由選擇的人性論基礎上,馬斯洛認為自己實現(xiàn)了由“事實”到“價值”的過渡?!耙粋€人要弄清他應該做什么,最好的辦法是找出他是誰,他是什么樣的人”[4](P112),“事實性”本身即蘊含著“應該性”,“事實性”創(chuàng)造著“應該性”,“真理命令必須的行動,‘是’命令‘應該’”[4](P123)。馬斯洛基于人性對“休謨問題”進行了語焉不詳?shù)倪^渡。不過,馬斯洛的“人性”只停留在生理學層面,這否定了人可以對自己的本性進行反思的可能,而且,在“事實性”中尋找“應該性”,馬斯洛已預設了一個價值判斷的標準。
石里克持與馬斯洛相類似的觀點,他認為“倫理學的中心問題是對道德行為的因果解釋”,而這是“純粹心理學的問題”[5](P630),“被人們視為最后的規(guī)范或最高的價值的東西,必須是從人性或生活的事實中得來的,因此,倫理學的結論決不能與生活相抵觸”[5](632)。石里克忽視了如果人的道德行為與人性存在一一對應關系,主體的行為只能被自身“人性或生活的事實”決定,那對其行為將無從評價;另外,道德是一種規(guī)范,同時具有引導功能,正是引導功能才使人們積極追求道德的生活,這種引導性絕對不是從“人性或生活的事實”中得出的。
麥金太爾在考察了西方倫理學史和啟蒙謀劃之后,認為“啟蒙謀劃失敗的原因是由于抽掉了傳統(tǒng)倫理學構架中的‘目的’觀念”,從而使“未受教化的人性”之‘是’無法推出人之道德原則之“應該”[6](P54)。他依賴指向目的的功能性概念,指出“任何從斷言某恰當標準被滿足了的前提推出斷言‘這是好某某’結論的論證(當這種‘某某’是由功能性概念所表明時),都是從事實前提出發(fā)得出評價性結論的正確有效的論證”[7](P75)。由此,他指出“角色”含蘊價值規(guī)范,即在“他是一個農夫”那里,本身已存在“他應當是一個好農夫”的價值判斷。不過,依麥氏理論,從“他是一個小偷”應當推出“他是一個好小偷”或“他應當偷錢”的價值判斷。顯然,“功能性概念”不能在否定意義上得出合理的道德準則。
對“休謨問題”的解答,情感主義、規(guī)定主義、社群主義或商談倫理學都不能在休謨的問題范圍內給出合理解讀,只有在含括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的層面,即回到亞里士多德才能解決“休謨問題”。
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可以為解決“休謨問題”提供某種借鑒。首先,善及德性首先屬人,即只能在人的行為層面進行價值判斷。其次,善具有絕對意義和相對意義:在絕對層面上,善與神同一,即神是善,而屬神的善依據(jù)形式與質料的不同比例分屬人、動物和植物;在相對意義上,善指城邦的善,即城邦所能實現(xiàn)的每個公民的幸福,對于個人而言,幸福即是德性的目的。正是在幸福這一目的下,人追求智慧和明智等諸種德性。這為解決“休謨問題”提供了思路:幸福在倫理學中作為目的存在,“人應當追求幸福”是一個無可爭議的價值判斷,之后才有事實判斷,事實判斷后于價值判斷,是通向價值判斷的路徑。由“是”過渡到“應當”本身是一個虛假命題,因為倫理學所研究的是由“應當”到“是”的問題,倫理學本身以“目的”為最終指向,即是說“休謨問題”本身已預期了一個價值判斷。
在對“休謨問題”的解答過程中,無論是休謨本人還是后來的哲學家們,都混淆了倫理學或者人的認識為之存在的目的層面的價值判斷,和倫理學范疇內與事實判斷相對的價值判斷,最終導致對“休謨問題”的誤解。學者們都將倫理學范疇內的價值判斷與事實判斷相對應,沒有看到事實判斷在更深層面也隸屬于人的認識所為之存在的目的層面的價值判斷,即使這個目的無法取得統(tǒng)一,也不能否定它的存在。
作為最高目的的價值判斷可以稱為原級價值判斷,即人應當追求幸?!M管可以對幸福進行不同的解讀,但絲毫不影響對“休謨問題”的解答。即使對原級價值判斷的具體表述有所爭論,但卻不能否認它的存在。美國系統(tǒng)論學者拉茲洛說:“凡是前進方向要達到某種目的的任何活動,都是價值定向活動。”[8](P95)原級價值判斷并非如詹姆士認為的善:“真理是善的一種,而不是如善平常所設想的那樣與善有所區(qū)別,與善對等的一個范疇。凡在信仰上證明本身是善的,并且因為某些明確的和可指定的理由也是善的東西,我們就管它叫真的?!保?](P46)原級價值判斷是實用主義的實用性結果作為手段所為之服務的更高層次目的。而后于目的,或者說一切后于人的幸福存在的價值判斷可以稱之為次級價值判斷。
所有的事實判斷和一切次級價值判斷都后于原級價值判斷,以原級價值判斷為指向,“休謨問題”實際是在次級價值判斷與事實判斷之間無法解決的問題。在對“休謨問題”的解答上,存在事實判斷無法向次級價值判斷過渡的事實,但借助于原級價值判斷,事實判斷卻可以推出次級價值判斷。這不同于黑爾的“價值推論原則”,按照其理論,不同文化間不同的道德差異無從解釋,但實際上這種不同只是不同文化對原級價值判斷界定的不同,不同的原級價值判斷統(tǒng)攝不同的次級價值判斷,不同的原級價值判斷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人存在目的的折射,所以不同文化間,差異性的道德仍有對話的可能。
原級價值判斷與次級價值判斷和事實判斷的關系即是如普特南所說的,對任一“概念框架”的選擇,都以價值為先決條件,“人們無法選擇僅僅‘摹寫’事實的構架,因為任何一個概念構架都不僅僅是‘摹寫’世界的”[10](P266)。任何的事實判斷與次級價值判斷都關涉原級價值判斷,但兩者對于原級價值判斷的關涉是不同的。事實判斷本身未必有獨立自足的價值,其價值相對于原級價值判斷而言,而價值判斷本身具有其內在價值,這種價值直接由原級價值判斷賦予。
原級價值判斷和次級價值判斷也可以對人類的倫理存在進行解釋。首先,對于人的道德起源問題,即是對原級價值判斷何以可能的歷史探索。在亞里士多德看來,道德在起源上就是人們的習俗,作為習俗的道德是人們行為的具體規(guī)范,而這些規(guī)范中只有在原級價值判斷下才具有意義,即是說人們只有在其存在中傾向于某個目的才使倫理規(guī)范的制定變得合理。
其次,后世道德哲學的不同,是由對原級價值判斷的不同界定所導致的,如伊壁鳩魯學派的“身體健康,心靈平靜”,功利主義者認為的“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幸?!钡??!靶葜儐栴}”的存在也是因為休謨本人沒有明確指出他所認為的原級價值判斷的具體情況,康德在其哲學中也沒有對原級價值判斷進行具體表述,所以他雖然對“道德何以可能”進行了解釋,以試圖彌補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中的不足,但卻不能提出有效的“道德律令”,最終只是流于形式而遭到叔本華的非議,此后倫理學的爭論也是因為忽視原級價值判斷的存在或者沒有在原級價值判斷上取得一致造成的。
[1][英]休謨.人性論[M].關文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2]韓東屏.實然、應然、可然——關于休謨問題的一種新思考[J].江漢論壇,2003,(11).
[3]王海明.休謨問題:能否從“是”推出“應該”?[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7,(1).
[4][美]馬斯洛.人性能達的境界[M].林方,譯.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5][德]石里克.倫理學的目的是什么?[A].洪謙.邏輯經驗主義(下卷)[C].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6]秦越存.追尋美德之路——麥金太爾對現(xiàn)代西方倫理危機的反思[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
[7][美]麥金太爾.德性之后[M].龔群,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8][美]拉茲洛.用系統(tǒng)論的觀點看世界[M].閔家胤,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9][美]詹姆士.實用主義[M].陳羽綸,孫瑞禾,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10][美]普特南.理性、真理與歷史[M].李小兵,等,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88.
Abstract:Hume gives a negative answer to the“Yes”or“should”question,which has become one of the issues of ethics.Emotionalism,Prescriptivism,Communitarianism,or Discourse ethics can not give a reasonable interpretation the question Hume raised.Aristotle’s ethics can derive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level value judgments.On this basis,“Hume's problem”only exists between fact judgement and secondary value judgments,which may be the answer to“Hume’s problem”.
Key words:Hume;Hume’s problem;Ethics
Primary and Secondary Level Value Judgments
CHEN Zhang-zhuang
(Zhejiang Institut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Hangzhou 310008,China)
B561
A
1008—4444(2010)03—0026—03
2010-04-23
陳張壯(1984—),男,山東平原人,浙江財經學院人文學院倫理學研究所2008級倫理學研究生。
(責任編輯:董紅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