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自主招生改革何去何從

      2010-04-08 11:45:22鄭若玲
      關鍵詞:自主權辦學考試

      鄭若玲

      (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發(fā)展研究中心,福建廈門361005)

      自主招生改革何去何從

      鄭若玲

      (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發(fā)展研究中心,福建廈門361005)

      我國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已進行了十年。十年來,自主招生改革在數(shù)量、規(guī)模、條件、力度、模式、范圍等方面發(fā)生了很大變化。隨著教育主管部門逐年放權,自主招生改革在選拔優(yōu)秀人才、鼓勵自主辦學、更新教育思想、推動教學改革、引導素質教育、推進招生改革等方面發(fā)揮了積極作用。與此同時也出現(xiàn)不少問題,改革的實踐漸漸偏離初衷,令人擔憂。自主招生在公平、誠信、自主考試的科學性、成本與效益、考試傾向等方面都受到不少質疑,亟待理性的反思。從改革的實踐看,高校自主招生的“實然”狀態(tài)與“應然”狀態(tài)之間有相當大的出入和差距。自主招生下一步的改革在思路上要與高考改革目標保持一致,在操作上應兼顧全面發(fā)展的優(yōu)秀生與才能突出的特長生,尤其應向后者傾斜。

      高校自主招生;辦學自主權;統(tǒng)一高考;“應然”;“實然”

      2009年11月,北京大學公布了自主招生中“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環(huán)節(jié)的改革方案后,社會各界圍繞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的討論驟然升溫,這一改革無疑已成為近半年來教育界最熱門的話題之一。自2001年試點以來,我國自主招生改革已進行了十年。隨著教育主管部門逐年放權,自主招生改革的空間逐步擴大,思路逐漸開闊,措施不斷推陳出新,令人欣喜。與此同時,也出現(xiàn)不少問題,改革的實踐漸漸偏離初衷,令人擔憂。伴隨著改革與問題的出現(xiàn),民眾對這一話題可謂聚訟紛紜,爭論不休,“自主招生”甚至成為2006年度我國教育八大關鍵詞之一。①但這些討論多關注于自主招生改革的“實然狀態(tài)”,鮮有對改革“應然狀態(tài)”的學理分析。自主招生因何而起?

      有何成效?應走向何方?這些問題亟待理性的反思。深入探討自主招生的本質,檢視十年改革的得失成敗,既是一項刻不容緩的理論研究,也是一個事關改革方向之大體的實踐課題。

      一、梳理與檢討

      2001年,教育部在東南大學等江蘇省三所高校試行了“自主招生錄取”改革。試點的思路是將高校的考核與高考相結合,由試點學校制訂并公布自主選拔錄取方案,符合條件的應屆高中畢業(yè)生提出申請并提供相關材料,通過試點學校的審查和其他相關測評、考核,合格者便成為候選人;入選考生仍須參加全國統(tǒng)考,如果成績達到生源所在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確定的與試點學校同批次錄取控制分數(shù)線,省級招辦即向考生選報的試點學校投檔;投檔后由試點學校對先期考核通過并且符合統(tǒng)考成績要求的考生進行綜合評價和自主錄取。2003年,在借鑒前兩年試點經(jīng)驗的基礎上,教育部選取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22所國家重點大學,各拿出5%的招生名額,按照報考條件、招生辦法、錄取結果“三公開”原則,進行“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點(即通常所說的“自主招生”,以下皆以“自主招生”來代稱)。

      十年來,自主招生改革在數(shù)量、規(guī)模、條件、力度、模式、范圍等方面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在試點高校的數(shù)量上,從2001年的3所增至2002年的6所, 2003年的22所,2004年的28所,2005年的42所,2006年的53所,2007年的59所,2008年的68所,2009年的76所,2010年的80所;在自主招生的規(guī)模上,突破了最初只能占本年度招生計劃總數(shù)5%的限制,考生人數(shù)多、質量好的高??稍鲋?0%甚至更多,通過自主招生考試跨入大學門檻的考生在過去6年間翻了6番;在限制條件上,由最初的指定地區(qū)、指定中學推薦改為個人自薦與中學推薦相結合,一般采取“學校推薦為主,個人自薦為輔”,不僅重點中學的學生可以報名,一般中學的學生如認為自己實力較強也可自薦;在降分幅度上,對獲得自主招生資格尤其是在某方面有特殊才能的考生,由原先最多可降30分變成不受此限,甚至還可優(yōu)先選專業(yè);在招生模式上,在原來“自主+高考”模式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真正自主的“去高考”模式;在試點范圍上,由最初的重點大學擴大到一般本科和高職院校?;谏鲜鲎兓?自主招生改革的教育與社會影響逐漸顯現(xiàn)與擴大。

      1952年我國建立統(tǒng)一高考制度后,除“文革”這一特殊時期外,高校招生幾乎是以高考分數(shù)作為錄取的惟一依據(jù)。由于錄取制度剛性,標準單一,高?;旧蠜]有招生自主權,中學教學也因此陷入“片追”與應試教育的泥潭不能自拔。擴大高校招生自主權,推進素質教育,探索一種以統(tǒng)一考試為主、多元考試評價、多樣選拔錄取相結合的高校招生制度,成為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自主招生改革在這一背景下應運而生,是對傳統(tǒng)的以高考分數(shù)為惟一錄取依據(jù)(保送生和特長生招生除外)的高校招生錄取體制的有力挑戰(zhàn),對于健全創(chuàng)新人才的選拔機制有重要意義。

      客觀地說,自主招生試點在選拔優(yōu)秀人才、鼓勵自主辦學、更新教育思想、推動教學改革、引導素質教育、推進招生改革等方面確實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例如:最先嘗試自主招生的東南大學在改革中選拔了不少有特長或綜合素質較高的學生,并認為“只有不斷加大自主招生力度,才有可能讓更多有培養(yǎng)潛能的學生走進大學校門”②。北京大學2007年對首屆自主招生畢業(yè)生的調(diào)查也顯示,自主招生錄取的學生在學業(yè)成績、文體活動和社會工作等方面都表現(xiàn)出較高的才能與水平,在總體上優(yōu)于全校平均水平③。自主招生擴大了高校辦學自主權,有利于挖掘高校辦學潛力、提高辦學效益;多元評價、多樣選拔的思想逐漸為人們所接納;中學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方式都發(fā)生了變化,更加鼓勵學生參加各類競賽、注意調(diào)動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關注課本外知識、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和求異思維、重視互動式和啟發(fā)式教學等④,有利于推動教學改革和推進素質教育;以往中學與大學之間的疏離關系,如今變成了本該有的密切互動,不僅使大學對潛在生源的了解渠道更加暢通,而且使中學教學更有針對性;為防范人為因素干擾而建立的輿論監(jiān)督機制,豐富了“陽光高考”的招生內(nèi)涵;自主招生高校由最初的重點院校擴展到如今的地方普通院校和高職院校,為我國多層次多樣化招生體系的構建奠定了基礎。

      但毋庸諱言,改革也出現(xiàn)不少問題,在公平、誠信、自主考試的科學性、成本與效益、應試傾向等方面都受到不少質疑。其中,質疑最多的是自主招生的公平性,例如認為:隨著高校招生自主權的擴大,各種腐敗現(xiàn)象如金錢侵擾、權力介入等,在“自主”的環(huán)境中找到了生存的空間,尤其是自主招生中的推薦成分,讓人對曾經(jīng)深受其害的高校招生制度憂心忡忡,擔心自主招生會重蹈歪路,那些經(jīng)歷過“文革”等特殊政治時期的普通百姓,更是對學術以外因素介入帶來的腐敗與傷痛心有余悸;自主招生名額投放的地域與學校差異,造成地域、城鄉(xiāng)和學校之間機會的不公平;自主招生選拔更多的話語權掌握在城市,“以‘琴棋書畫’為代表的藝術能力考察、以實驗為代表的動手能力考察、以口試為代表的表達能力考察等”⑤,加上要求考生到高校參加測試,使貧寒家庭子弟由于物質準備上的不足而處于競爭劣勢,甚至可能剝奪他們參與自主招生的機會,在平民百姓眼里,自主招生所看重的“技藝”與“能力”,是要“用錢堆出來的”,而貧困或農(nóng)村家庭的孩子,琴弦沒摸過,怎么去考級?模型沒見過,怎么去動手?“能言善辯”也是靠見識與信息“熏陶”出來的,在資料缺乏、信息閉塞的農(nóng)村落后地區(qū),孩子們怎么去見多識廣、如何能談吐不凡?凡此種種,讓人憂心忡忡。

      2009年11月,《中國青年報》對2117名公眾所做的關于自主招生的在線調(diào)查顯示,66.7%的人認為“錢權交易不可避免”,56.78%的人認為“自主招生過程不夠透明”,48.8%的人認為“對教育資源缺乏地區(qū)學生更不公平”,74.4%的人認為要提高招生錄取過程的透明度,69.7%的人認為自主招生首先要保證公平公正、提高公信力。⑥幾乎在同時,新浪網(wǎng)就“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也對13000多名網(wǎng)友進行了調(diào)查,七成的網(wǎng)友認為“實名推薦制對多數(shù)人不公平”,也有人擔憂農(nóng)村和西部貧困地區(qū)的孩子“會永遠被排除在這一選拔渠道之外”,更有網(wǎng)友直言“信校長不如信考分”。⑦以上這些調(diào)查對象還只局限于能享受到網(wǎng)絡資源的民眾,若將調(diào)查向以農(nóng)民為主體的“沉默的大多數(shù)”鋪開,質疑自主招生公平性的人數(shù)比例會更高。

      誠信也是自主招生改革不得不正視的另一個主要問題。與保送生制度曾出現(xiàn)的問題一樣,在自主招生中,有些中學為提高升學率,采取“薦良不薦優(yōu)”的做法,或者對材料“注水”,把一些成績不理想的學生推薦到自主招生的選拔中;高分考生“不辭而別”、“另攀高枝”⑧等現(xiàn)象時有所見,有的考生只是將自主招生作為“保險繩”,使得相當多高校不得不面對學生“跑單”的尷尬⑨,因中學和考生誠信不佳而帶來生源的質量與流失問題,令許多高校十分頭疼。

      此外,高校自主進行考試的公平性與科學性、成本與效益等也頗受質疑。自主招考在抵御人情請托和特權干涉方面的能力要低于全國統(tǒng)一考試,由此可能帶來公平的問題。而且,自主命題的科學性與權威性不及全國命題,命題質量(包括試題的信度、效度和區(qū)分度等)勢必受到影響,而命題質量的高下,又關系到考試優(yōu)勝劣汰功能的發(fā)揮,從而間接影響考試的公平性,考試的權威性也因此被大打折扣。⑩例如,針對2006年復旦大學自主招生面試所出的“神仙題”(指無固定答案、不用任何準備的“自圓其說”題)評分的主觀性太強,以及一位不知山東省會為何地,反而以“我一直偏好理科,對這些文科知識平時沒有怎么關注”為由理直氣壯“狡辯”的考生卻通過了面試等典型事例,不少人對自主考試的科學性提出質疑。也有人認為,自主招生旨在測評考生的素質及創(chuàng)新能力,但實際測試中卻出現(xiàn)諸如“說出全國政協(xié)常委委員的名字”之類的知識性考題,測不出考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因為“任何有標準答案的試題本質上都不是創(chuàng)新型的”。

      從成本與效益上看,自主招生的耗費遠高于統(tǒng)一考試,“學校方面,準備考場、專家命題、監(jiān)考和專家面試、單獨招生宣傳、招生網(wǎng)絡建設等都是大筆花銷,而時間則更顯寶貴,從招生宣講到多輪考核,歷時近一個月,時間花費巨大;就考生來講,路費、考試費等費用大大增加了其參選負擔,尤其是邊遠地區(qū)、落后地區(qū)、農(nóng)村地區(qū)的考生?!币虼?針對高校花費不菲來自行組織筆試或面試的高成本行為,有人認為既無必要,也不適合在一般院校推行,這一方式雖然可能將筆試線內(nèi)15%的學生選拔出來,但“這15%所花的代價要遠遠高于85%所花的代價”,投入的成本與產(chǎn)生的效益顯然不相匹配,尤其是當自主招生改革大面積鋪開時。

      如今,自主招生的應試傾向初現(xiàn)端倪,進一步引發(fā)了人們對它的憂慮。隨著教育部取消自主招生的比例限制,越來越多的考生和家長把自主招生視為躋身名校的捷徑,不惜為此耗費大量時間、精力與金錢。盡管高校一再強調(diào)自主招生考試“沒有大綱、無需專門備考”,但絲毫不影響各種輔導班的門庭若市與紅紅火火。這些輔導班收費昂貴,有的班3小時培訓課程開價1800元,令人瞠目結舌;師資水平魚龍混雜,有的甚至打著“高校命題教授親自上課”的旗號來吸引“愿意上鉤者”;輔導材料五花八門、形形色色,各種“秘笈”、“寶典”、“真題”、“指南”大行其道,購者甚眾。部分示范性高中也不甘落后,開設自主招生的針對性輔導班。家長對輔導培訓熱情高昂、出手大方,學生卻疲于奔命、不堪重負。愈演愈烈的自主招生應試傾向,使高校招收“不經(jīng)過訓練的原生態(tài)學生”的美好愿望成空中樓閣,可望卻不可及。

      二、“應然”與“實然”

      高校自主招生實踐中出現(xiàn)的上述公平、誠信、科學性、應試傾向等問題,可以通過制度建設、輿論監(jiān)督、技術改進等加以治理。筆者認為,自主招生改革研究的當務之急,乃是分析自主招生的本質,了解其“應然”,并分析改革的“實然”,找出“實然”與“應然”之間的差距。之所以迫切需要對二者進行觀照分析,乃因其事關自主招生改革的方向與成效之大體。

      追根溯源,自主招生改革緣起于我國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問題。1979年12月6日復旦大學校長蘇步青、同濟大學校長李國豪等在《人民日報》上發(fā)表文章,呼吁“給高等學校一點自主權”,高校辦學自主權問題開始受到高教研究界的關注。1998年8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以下簡稱《高教法》)頒布后,這一問題逐漸成為高教研究界的熱點?!陡呓谭ā分猩婕案咝^k學自主權問題的條款有:“總則”第十一條規(guī)定“高等學校應當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實行民主管理”;第四章第三十條規(guī)定“高等學校自批準設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資格”;第四章第三十二條規(guī)定“高等學校根據(jù)社會需求、辦學條件和國家核定的辦學規(guī)模,制定招生方案,自主調(diào)節(jié)系科招生比例”。據(jù)此法律,高等學校作為具有法人資格的組織機構,享有包括招生、專業(yè)設置與調(diào)整、教學管理、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境外交流與合作、內(nèi)部組織機構設置與人員配備、財產(chǎn)管理與使用等7個方面在內(nèi)的辦學自主權。

      然而,新中國建國后有相當長時期實行的是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包括高校辦學在內(nèi)的諸多權力都集中在政府手中。即使有過短暫的放權,也因為“一放就亂”很快即被中央政府收回,致使高校在幾十年的辦學中始終難以走出“一統(tǒng)就死,一放就亂”的怪圈。上世紀90年代初,伴隨著我國社會主義計劃經(jīng)濟體制的瓦解和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建立,政府相應進行了“簡政放權”的改革,“高校辦學自主權”的提出便與這一社會轉型時期管理體制的改革密切相關。此后,“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問題越來越頻繁地進入高等教育改革與研究的視野,《高教法》的頒布,更使其“有法可依”,高校依法自主辦學的積極性也隨之高漲。

      作為“辦學自主權”主要內(nèi)容之一的“招生自主權”,在實踐中即體現(xiàn)為“自主招生”。自主招生從本質上講,是高校作為相對獨立的法人行使法律所賦予、以往卻被政府所掌控的“公共權力”的一種行為。高校作為教育機構公法人,在招生活動中應當具有一定的“招生自由裁量權”,即“高校在法律與規(guī)章制度授權和許可的范圍內(nèi),基于合理選拔人才的目的,自由斟酌選擇自己認為正確、恰當?shù)男袨榈臋嗔Α??!罢猩杂刹昧繖唷钡男惺?要求高校在具有“權利能力”的同時,也要為自身的行政行為獨立承擔法律責任。

      歷史和國外的經(jīng)驗均表明,高校作為辦學的獨立法人,具備自主制定招生計劃與方案以及自主操作招生考錄諸環(huán)節(jié)的能力,完全勝任且理應成為招生行為的主體。換言之,自主招生是高校辦學中一種“天賦權利”——即使在社會、學生、家長等各方對高校招生的參與程度越來越深廣的當下。因此,擴大高校招生自主權的改革,并不是破舊立新的“換權”,乃是返璞歸真的“還權”,是由以往政府越俎代庖地辦學向如今高校自主辦學的理性回歸。從理論上說,高校自主招生的“應然”狀態(tài)為:高校有權自主制定招生計劃、招生名額、招生方案,自主確定招生原則、招生標準、招生方式,自主操作考試及錄取各環(huán)節(jié),并自主應對來自外部的干擾或質疑。當然,受制于我國的國情,自主招生改革不能背離高考改革的總體目標,而應與后者優(yōu)勢互補,相輔而行。

      在以往實行“高校負責,招辦監(jiān)督”的統(tǒng)一高考錄取體制下,高校不僅無權自行施考,而且招生權也基本上被“一刀切”的高考分數(shù)線所架空?!安荒茏孕惺┛肌币虼顺蔀樵S多人非議高校沒有招生自主權的主要憑據(jù)。實際上,高校的自主招生與自行施考是兩個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的概念,“高校自主招生不能簡化為由各校自行舉辦招生考試”。自主招生與統(tǒng)一高考之間也并不是非此即彼、你存我亡的對立關系,完全可以取長補短,相得益彰。自主招生可以采用統(tǒng)考模式,并不意味著一定要自行組織入學考試;采用統(tǒng)一高考成績作為招錄的主要依據(jù),也并不等于高校沒有招生自主權。在享有高度招生自主權的美國高校,便多采用統(tǒng)考成績作為招錄新生的主要依據(jù),并不需要另行組織入學考試。筆者認為,在中國的教育傳統(tǒng)與高考體制下,“能否自行施考”并不是一個衡量高校是否有自主招生權的“黃金標準”;是否采用以及如何采用統(tǒng)考成績、能否自主制定招生計劃與方案等,才是一個比較符合我國教育現(xiàn)實與國情的衡量高校招生自主程度的“實用標準”。

      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我國進行了一系列擴大高校招生自主權的改革試驗:1983年,將錄取投檔比例由100%增至120%,對在這一比例范圍內(nèi)的考生錄取與否由招生學校提出意見、報招辦審批,遺留問題由招辦負責處理;1987年,當時的國家教委頒發(fā)了《關于擴大普通高等學校錄取新生工作權限的規(guī)定》,開始實行“學校負責,招辦監(jiān)督”的錄取體制,調(diào)閱考生檔案的數(shù)量以及錄取與否均由學校決定,遺留問題由學校負責處理,由招辦進行監(jiān)督;1988年,國家教委頒發(fā)了《普通高等學校招收保送生的暫行規(guī)定》,符合保送條件的優(yōu)秀學生經(jīng)高等學??己送?不必參加統(tǒng)一高考而可直接進入大學學習,意味著高校有了一定程度的招收優(yōu)秀學生的自主權;1993年,上海工業(yè)大學等7所高校進行了“面向社會,自主招生,擇優(yōu)錄取”的改革試點,不參加全國和全市的統(tǒng)一招考,次年,試點高校數(shù)量擴大到17所;2001年至今,教育部在部分重點大學、地方大學和高職高專試行了自主招生改革。

      從改革的實踐看,自主招生的“實然”狀態(tài)與“應然”狀態(tài)之間有相當大的出入和差距。由于文化與體制上的原因以及歷史慣性的作用,高校招生自主權提升的速度非常緩慢,與高校在面對適應社會需求和符合辦學規(guī)律的雙重壓力下所需要的自主辦學空間極不相稱。增加錄取投檔比例和實行“學校負責,招辦監(jiān)督”等錄取體制的改革,也只是給高校在高考分數(shù)線的“地盤”上“騰出”一小塊極為有限的自主空間,這種“帶著鐐銬跳舞”的高校招生體制改革,并未真正觸及自主招生的本質。上海工業(yè)大學等試行的自主招生,雖然頗具自主色彩,但只局限于上海市部分高校。而2001年試行至今的自主招生,則是非常有限的“自主”,除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將自主選拔與高考脫節(jié)(高考成績僅作參考)、以本校組織的筆試和面試及中學成績作為錄取的主要依據(jù)外,其余高校的選拔標準仍未打破由高考分數(shù)“定乾坤”的桎梏,與真正意義上的自主招生相去甚遠。

      不僅如此,自主招生由于基本上成為學業(yè)成績優(yōu)秀學生進入名校的捷徑,逐漸偏離了自主招生的改革初衷,迷失了方向。自主招生制度設計的出發(fā)點是擴大高校招生自主權,使其有渠道選拔到優(yōu)質而適合的生源。“優(yōu)質而適合的生源”包括兩種:一種是全面發(fā)展的優(yōu)秀生或曰“全才”,一種是才能突出的特長生或曰“偏才”、“怪才”,亦即那些擁有較高的、為傳統(tǒng)智力理論所忽視的非主流智能如空間、人際、存在等智能的學生。根據(jù)美國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每個人都至少擁有包括音樂、身體—動覺、邏輯—數(shù)學、語言、空間、人際、自我認知、自然觀察、存在等九種最基本的智能,只是各項智能在每個人身上的表現(xiàn)與發(fā)揮的程度有所不同,他認為各種智能都是絕對平等的,“九種智能應有相同的地位”。而傳統(tǒng)的智力理論卻認為智力是以語言能力和數(shù)理—邏輯能力為核心,基本上將其他智能排除在外,并且僅以可量化的單一標準來評價所有學生。在受筆試局限和分數(shù)線制約的傳統(tǒng)高考錄取體制下,高校能招收到的幾乎都是“全才”,而且主要是從單一、量化的測試中勝出的,符合傳統(tǒng)智力標準的“考試高手”。自主招生改革的主要動機之一,正是為高校在傳統(tǒng)體制之外另辟蹊徑,采用多元的標準、多維的視角,將那些長期被高考分數(shù)線這只“攔路虎”拒于門外、各有所長的“偏才”、“怪才”們納入高校招生的選擇視野。高等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其任務是培養(yǎng)各級各類高級專門人才,因此,它既需要“全才”式的“優(yōu)質的生源”,也需要霍華德·加德納理論中提及的具有不同資質與智能的“合適的生源”,以滿足其高度專業(yè)化的要求。

      但從改革的結果看,自主招生與以往統(tǒng)一高考選拔有高度的趨同性,幾乎成了“網(wǎng)羅全才”的代名詞,正如半年來一直被熱議的北大“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榜上有名者幾乎都是無可爭議的“全才”,在某方面有天賦或特長的“偏才”、“怪才”卻鮮有上榜。改革目標的偏離,使高校的招生自主權沒有多大的行使空間,改革成效也因此受到制約;方向的迷失,則可能使自主招生下一步的改革陷入盲目、盲動或盲從的困境。

      我國高校招生制度改革需要遵循的一個重要理念是“統(tǒng)一考試,多元評價”。以多元化的標準選拔多樣化的人才,是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大勢所趨。如果自主招生不能順應甚至阻逆這一趨勢,而變成一種與統(tǒng)一高考在功能與內(nèi)容上高度雷同的“小高考”,改革的意義便難以凸顯。如此一來,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增加學生學業(yè)負擔、減少弱勢群體競爭機會的自主招生,便很可能變成一塊只有改革象征意義的“雞肋”。因此,在我們致力于自主招生改革的當下,亟需清醒的頭腦、清晰的認識和清楚的思路,檢視改革成敗,走出改革誤區(qū),及時調(diào)整前行的方向。

      三、借鑒與建議

      高校作為一種開展高等教育的特殊機構而享有辦學自主權,既是一種世界性的歷史傳統(tǒng),也是高等教育發(fā)展的內(nèi)在要求。在有著“大學自治”傳統(tǒng)的歐美主要發(fā)達國家,高校有權決定和管理自己的事務,不受政府或其他外界法人的干預與控制,在招生上享有高度的自主權,有不少做法與經(jīng)驗值得我國自主招生改革所借鑒。以美國和英國為例。

      美國高校自主辦學在招生上體現(xiàn)為:招生的標準、規(guī)模及運作完全由各校招生委員會自主決定,聯(lián)邦與州政府不得干預。美國高校的錄取評價指標多元,包括中學成績、標準化考試(即美國的“統(tǒng)一高考”如SAT、ACT等,由民間考試機構實施)分數(shù)、課外活動、才藝與能力、個性品質等。各校運用何種錄取指標、各指標設定何種標準,均由高校自主決定。例如,一些錄取率低、入學競爭激烈的名牌大學,雖然非常重視申請者的學術成就(包括中學成績和標準化考試分數(shù)),但也會充分考慮其課外表現(xiàn)、才藝等其他方面,希望通過多元的指標,錄取到或全面發(fā)展或特長突出的最適合的學生;一些錄取率較高、入學競爭程度較低的公、私立大學,則主要倚重學術成就來招收學生。即使是廣為采用的標準化考試這一指標,也沒有像我國高考一樣劃設最低分數(shù)線。

      美國高校在招生政策的制定與執(zhí)行上也享有高度自主權,因此有較強的抗干擾能力,并保持較高的一貫性,避免“隨波逐流”或“墻草隨風倒”。例如,2006年11月7日,美國密西根州中期選舉對廢除《平權法案》(Affirmative Action)的提案進行表決,結果以58%比42%獲得通過。該法案規(guī)定在就業(yè)和入學方面不僅要消除種族和膚色歧視,而且應給黑人等少數(shù)族裔和女性以優(yōu)先的考慮或機會。法案的廢除,意味著少數(shù)族裔和女性的入學和就業(yè)優(yōu)待不再受法律保護。盡管如此,一向在該法案上執(zhí)行力度較大的密西根大學的校長瑪麗·科爾曼(Mary Sue Coleman),在投票結果公布的第二天即發(fā)表正式聲明,宣稱無論投票結果如何,在基于法律許可的前提下,密西根大學將一如既往地捍衛(wèi)這一法案的精神,以實現(xiàn)校園群體來源的多樣化。

      此外,美國數(shù)千所高校由于辦學的資質、聲譽、條件以及生源多寡各有不同,其招生方式也“因校制宜”,常用的有“提前招生”、“常規(guī)招生”和“滾動招生”三種,這三種招生在時間安排、錄取標準、競爭程度上各不相同。高??梢愿鶕?jù)自己的情況選擇適合的招生方式,從而實現(xiàn)招生效率的最大化。例如,生源充足、競爭力較強的學校多實行“提前招生”和“常規(guī)招生”,以便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盡早完成招生任務;生源不足、競爭力較弱的學校則多實行“滾動招生”,以便在最大的時間跨度內(nèi)網(wǎng)羅盡可能多的生源。

      而在英國,雖然政府充當了高等教育辦學主體的角色,絕大部分高校為公立性質,真正意義上的私立大學只有白金漢大學一所,但采取的卻是完全的自主招生。英國高校的錄取評價模式為“證書成績+綜合考評”,其中,“證書成績”指“普通教育證書高級水平考試(GCE A-levels)”或同等證書的成績,“綜合考評”內(nèi)容包括反映學生義務教育階段學業(yè)表現(xiàn)的“中等教育普通證書(GCSE)”成績、平時學業(yè)成績、教師評語、校長推薦意見和個人陳述等。盡管對證書考試成績有最低要求,但高校根據(jù)各自的辦學水平與定位,采取各不相同的入學條件與錄取考評方式,例如,選拔型高校(如牛津、劍橋等)與1992年后才獲得大學地位的招生型高校(如多科性技術大學),便在招生選拔的標準與過程上各有所異。

      英國高校招考制度的突出特點是考試、招生和錄取三職分離,并由政府嚴格監(jiān)管。其中,與中國統(tǒng)一高考類似的證書考試由全國6個綜合考試認證機構具體實施;招生服務由實行公司化運作的非營利性機構——全國高等院校招生服務處(UCAS)向各高校提供,以便協(xié)助后者順利、高效地錄取新生;錄取選拔則完全是大學的自主行為。為保障高校招生錄取的公正與透明,政府還依法設立了獨立的公共機構——公平入學辦公室,對高校招生錄取全過程進行嚴格監(jiān)督,旨在促進高等教育公平入學制度的建立。

      盡管美、英兩國高校(實行開放入學的學校除外)在自主招生的具體做法上略有差異,但其共同特點是“統(tǒng)一”與“多樣”相結合:兩國的“統(tǒng)考”均由民間考試機構負責實施,招生則由高校根據(jù)各自的情況與要求,采用不同的標準或條件。前者可以保證新生達到接受高等教育所需文化水平的基準,后者可以保障高校招生自主權的充分落實。盡管美國對“統(tǒng)考”分數(shù)沒有像英國對證書考試成績那樣有一個最低要求,相反,1996年甚至出現(xiàn)過哈佛拒收165個SAT滿分“狀元”的個別現(xiàn)象,但就新生SAT或ACT等統(tǒng)考的平均成績而言,名牌大學比一般大學要高出許多。這說明即使沒有對分數(shù)線的剛性規(guī)定,統(tǒng)考成績?nèi)允敲绹拼髮W招錄新生非常倚重的指標(這一指標也是高校在排行榜上位置的重要影響因子)。高校自主招生“統(tǒng)一”與“多樣”的結合,使美、英高等教育在規(guī)整與個性的優(yōu)勢互補中獲得充分的活力,有助于實現(xiàn)辦學效益的最大化與辦學品質的最優(yōu)化。兩國高等教育之所以傲立群雄,與其招生上享有高度的自主權密不可分。兩國的做法可以為我國高校自主招生改革提供有益的啟示與參考。

      然而,“橘逾淮而北為枳”。“任何國家招生制度的形成與運作,與本國的歷史、文化、經(jīng)濟、政治和教育等因素關聯(lián)甚密,別國可以受其啟發(fā)甚至借鑒,生搬硬套卻絕不可行。”我國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在借鑒歐美國家的做法時切忌簡單照搬,以免南轅北轍,弄巧成拙。基于對我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等方面國情的認識,以及對自主招生十年改革的檢視,并受美、英高校招生制度的啟發(fā),筆者對高校自主招生下一步的改革思路與操作提出以下建議。

      在思路上,首先必須明確的是,自主招生改革要與高考改革的目標保持一致。前者既是后者的“先遣部隊”,也是其重要組成部分,二者的目標都是“逐步建立起以全國普通高校招生統(tǒng)一能力測試為主,與多元化考試評價和多樣化選拔錄取相結合,政府宏觀指導、調(diào)控,專業(yè)機構命題和組織考試,高校自主招生、自我約束,社會有效監(jiān)督的高校招生考試制度”,以便能公平、科學、高效地選拔出高等教育合格、合適的生源?!敖y(tǒng)考為主,能力測試,多元評價,分類招生”的目標,是綜合考慮我國國情、高校辦學傳統(tǒng)與發(fā)展需求、考試規(guī)律等因素,學習和借鑒國際先進的教育評價理念與實踐經(jīng)驗后理性選擇的結果,可以成為自主招生改革的“標準參照”。因此,自主招生改革應放置到高考改革的大框架內(nèi),而不是“另立山門”。

      具體而言,在遵循我國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基本前提下,受“重人情、看關系、講面子”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受“窮國辦大教育”的現(xiàn)實國情與考試發(fā)展規(guī)律的制約,特別是考慮到統(tǒng)一高考具有較高的規(guī)模效應、科學性與公平性,自主招生仍需以統(tǒng)一高考成績?yōu)榛鶞?但統(tǒng)考的性質宜由以往的選拔性考試轉變?yōu)樗叫钥荚?注重增加能力測試的份量。筆者認為,像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那樣僅僅依據(jù)本校單獨組織筆試和面試進行招錄的做法并不可取,既費財費力費時,又難以保證科學性與公平性。從某種角度看,高校自行施考也是使現(xiàn)在的自主招生陷入應試“怪圈”、走形變樣的主要“推手”。注重能力測試的統(tǒng)一高考成績,完全可以為高校招考新生提供有效的學能水平參考。當然,各校應有權調(diào)節(jié)高考分數(shù)基準,以便為有專長的特殊人才留出一定的浮動空間。在此基礎上,緊密圍繞擴大高校招生自主權做文章,統(tǒng)考成績采用的程度與方式、對其他素質或能力的考核要求、各指標之間的權重等,均應由高校自主決定。至于在統(tǒng)考之外各校是否另行單考或進行校際聯(lián)考,也應讓高校自主或協(xié)商決定,如現(xiàn)階段清華大學等“五校聯(lián)考”、北京大學等“三校聯(lián)考”、部分高職高專院校聯(lián)考或學校自行組織其他各種形式的測試等,只要考測的內(nèi)容與統(tǒng)一高考沒有較多的重合,則應給予其自主試驗的權力與空間。

      此外,鑒于我國高校數(shù)量眾多,層次類型各異,質量參差不齊,現(xiàn)階段自主招生改革應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改革進程的制定宜“穩(wěn)定多數(shù)、放開兩頭”,即高水平重點大學和示范性高職高??梢约哟蟾母锪Χ扰c步伐,大多數(shù)一般院校則仍需穩(wěn)步行進。這一進程與教育部提出的“高端多元,中端穩(wěn)定,末端放開”高考改革思路相吻合。處于高端的名牌院校,招生方式應日趨多元;處于末端的高職高專和民辦高校,要逐漸放開對其招生方式的管制;處于中間位置的多數(shù)高校,招生模式仍應以統(tǒng)一高考為主、多元招生為輔。

      在操作上,自主招生應兼顧全面發(fā)展的優(yōu)秀生與才能突出的特長生,尤其應向后者傾斜。自主招生的大門向何種生源敞開,不僅關系到大學最終能招收到何種人才,而且對中學教學具有強大的導向作用。在現(xiàn)行的自主招生方案中,一般要求報考對象要么學業(yè)成績優(yōu)秀、綜合素質較高,要么在某些學科領域有特殊才能或突出表現(xiàn)。然而,最終招收到的學生基本上集中于前一種類型。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自主招生在觀念與操作上,都力求以公平為依歸,難以突破“標準剛性”的窠臼。相比“天賦”或“特長”等柔性化的評判標準,學業(yè)成績顯然是一個更有說服力、更“保險”,也更少引起歧義的剛性標準。這樣的結果,使自主招生改革的成效被大打折扣。目前有資格進行自主招生的高校,基本上都是名列前茅的高水平大學,她們?nèi)钡牟皇强傮w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而是某方面或某領域的“偏才”、“怪才”或其他各種特殊人才。那些成績優(yōu)秀的“全才”,即使沒有自主招生來降低分數(shù)的門檻,基本上也能順利邁進高等學府。徘徊于大學高墻外的學生中,有那些無法跨越傳統(tǒng)分數(shù)線障礙的“偏才”、“怪才”們,他們縱然擁有值得培養(yǎng)的資質或智能,也只能空發(fā)“知有杏園無路入”的慨嘆。

      令人擔憂的是,實行自主招生的高校普遍孜孜以求于整齊劃一的優(yōu)秀“全才”,并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健康發(fā)展。正如物種的單一性對于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活力有致命的傷害一樣,生源群體的單一性對高等教育的活力也有很大的損害。英國生態(tài)保護專家約翰·馬金諾(John MacKinnon)曾就生物多樣性的價值舉了一個生動的例子:假如一個書架上放著1000本同樣的書,每本定價20元,其“硬價值”就是2萬元;如果每本書都不一樣,雖然總價值仍然是2萬元,但其“軟價值”遠大于前者。多樣化的生源群體對于高等教育系統(tǒng)的價值,便猶如這些定價相同、內(nèi)容各異的書籍匯總后產(chǎn)生的“軟價值”。美、英兩國高等教育水平之所以領先于世界,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其招生始終信奉并踐行著多樣化理念,無論何種層次或類型的高校,都非常注重新生群體在性別、階層、種族、語言、民族、地域、才能等方面的多樣化。這也正是前文提到的密西根大學堅守已無法律效力的《平權法案》核心理念的原因所在??梢哉f,我國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的公平訴求,在某種程度上是以犧牲高等教育“多樣化”及其活力為代價的。既然我們致力于自主招生的改革,就應有突破傳統(tǒng)觀念的勇氣,讓自主招生能為“偏才”、“怪才”等特殊人才進入高校提供“綠色通道”。鑒于目前鮮有敢于推薦偏才、怪才的有膽識的中學,自主招生高校不能守株待兔,而應主動出擊,積極尋訪特殊人才,經(jīng)由專家組鑒定、認可并公示后,大膽收錄。此舉不僅可以使高校更充分地發(fā)揮自主招生權,而且可以使中學培養(yǎng)各類人才的環(huán)境更加寬松,在貫徹全面發(fā)展教育目標的同時,也充分尊重特殊人才的個性化發(fā)展。

      當然,自主招生絕不意味著高??梢蕴祚R行空、隨心所欲?!白灾鳌辈坏扔凇白杂伞?高校在行使自主權的同時,須臾不能放松自律,否則很容易造成操作失控,事與愿違。與此同時,外部力量也應積極介入到改革的進程中。教育主管部門在職能上應由以往的“包辦者”變身為“監(jiān)管者”,密切關注改革的動態(tài)與問題,適時適度予以監(jiān)管和引導;民間力量尤其是社會媒體也須積極參與,發(fā)揮有效的監(jiān)督與輿論作用;與改革緊密相關的中學,則應確保所提供的反映學生各方面素質的評價材料公正客觀、真實有效。而外部力量有效參與的前提,是自主招生政策、過程及結果的透明化。只有在以更加科學的統(tǒng)一高考成績作為錄取基準、輿論監(jiān)督體系更加完善與透明、多樣化與公平性相互兼顧的前提下,我國真正意義上的自主招生才具有可行性,其選材功效也才能達到最大化,并最終帶動所有高校步入自主招生之列。

      注釋

      ①《2006年我國教育八大關鍵詞》,http://news. shangdu.com/category/10001/12/27/2006-12-27_513351_ 10001.shtml.2006年12月27日。

      ②周大平:《高校自主招生如何突破》,《瞭望新聞周刊》2004年第17期。

      ③劉明利:《高校自主選拔錄取新生的探索與思考》,《中國高等教育》2007年第12期。

      ④高等學校自主招生對江浙滬高中教育影響調(diào)研組:《高等學校自主招生的問題與對策》,《上海教育科研》2009年第6期。

      ⑤劉進、王靜:《政策過程分析:自主招生公平問題的內(nèi)在機理探討》,《上海教育科研》2009年第6期。

      ⑥王聰聰:《民眾關注自主招生66.7%的人擔憂權錢交易不可避免》,《中國青年報》2009年11月24日。

      ⑦謝洋:《校長實名推薦七成網(wǎng)友反對》,《中國青年報》2009年11月12日。

      ⑧最近的統(tǒng)計顯示,全國農(nóng)民上網(wǎng)的比例只有0.2%,且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qū)。而中國13億人口中8億多是農(nóng)民,從統(tǒng)計學意義上分析,網(wǎng)絡民意的代表性值得懷疑。詳見汪曉東:《多少農(nóng)民是網(wǎng)民》,http://culture.people. com.cn/GB/11003992.html.2010年2月23日。

      ⑨宗俊峰、王燕:《關于自主招生政策的思考》,《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年第4期。

      ⑩羅金遠:《高校自主招生不是考生的“保險繩”》,《中國高等教育》2007年第6期。

      路基沉降問題是當前高速工程中非常常見的病害問題,出現(xiàn)該問題之后,就會導致工程結構的穩(wěn)定性下降,如果未能采取有效的措施來處理這一問題,就會導致工程無法正常進行,嚴重者會造成重大的滑塌事故,安全隱患比較大,建筑工程的施工也會受到很大影響。因此在高速公路的施工階段,需要全面提升工程施工技術,有效解決所存在的路基沉降問題,大大提升了公路工程的建設施工速度。有了技術的提升就能夠使公路工程的建設施工更具效果,沉降發(fā)生率也能夠有效的降低,避免出現(xiàn)交通事故的問題,還能夠促進我國公路事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具備非常高的經(jīng)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責任編輯 曾新

      2010-01-26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課題“高考改革與入學機會公平研究”(08JJD880246);2007年度“福建省高等學校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

      猜你喜歡
      自主權辦學考試
      中外合作辦學在晉招生錄取情況一覽表
      網(wǎng)絡平臺補短板 辦學質量穩(wěn)提升
      尊重老年人的婚姻自主權
      老友(2017年7期)2017-08-22 02:36:34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中學科技(2017年5期)2017-06-07 13:01:01
      新規(guī)發(fā)布,確保消費自主權
      公民與法治(2016年5期)2016-05-17 04:09:49
      你考試焦慮嗎?
      中學科技(2015年6期)2015-08-08 05:35:38
      準備考試
      特定國情教情中的中小學校自主權
      落實和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
      中外合作辦學大有學問可作
      余江县| 安泽县| 铜鼓县| 盐亭县| 桃源县| 宿州市| 绥江县| 上饶县| 东海县| 深圳市| 南丹县| 崇信县| 巴马| 科尔| SHOW| 阿拉善左旗| 安岳县| 工布江达县| 客服| 阿克苏市| 烟台市| 凭祥市| 房山区| 六安市| 桃园市| 阜康市| 通道| 阿勒泰市| 高尔夫| 灵武市| 应城市| 娱乐| 中西区| 临江市| 镇宁| 永胜县| 马山县| 博乐市| 普定县| 鹤壁市| 新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