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利用郭店楚簡校讀古書二例

      2010-04-09 03:31:37白于藍
      關(guān)鍵詞:禮記典籍老子

      白于藍

      (華南師范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廣東廣州510631)

      利用郭店楚簡校讀古書二例

      白于藍

      (華南師范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廣東廣州510631)

      利用郭店楚簡文字材料,對《老子》和《禮記》中的兩段文字加以???,并提出新的解釋。

      楚簡;古書;???/p>

      傳世典籍經(jīng)歷代傳抄翻刻,多有訛誤。利用出土的文字材料校讀傳世典籍,自清代考據(jù)學(xué)興起以來,已經(jīng)取得了顯著成就。近幾年,戰(zhàn)國楚簡文字材料大量發(fā)現(xiàn)并得以公布。楚簡中的很多文句可與傳世典籍中的文句相對應(yīng),有些篇章甚至可與傳世典籍直接對讀,為我們校讀古書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本文擬舉兩個利用郭店楚簡文字材料校讀古書的例子,供讀者參考。

      今王弼注本《老子》第五十四章首句是如下一段話: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其祭祀不輟。

      這段文字之“建”、“拔”、“抱”和“脫”四字,以往注家均依其本字加以訓(xùn)解,并無異議。如《韓非子·解老》:“而今也玩好變之,外物引之,引之而往,故曰拔。至圣人不然,一建其趨舍,雖見所好之物不能引,不能引之謂不拔。一于其情,雖有可欲之類,神不為動,神不為動之謂不脫?!焙由瞎独献幼ⅰ罚骸吧平ㄕ卟话危航ǎ⒁?。善以道立身立國者,不可得引而拔之。善抱者不脫:善以道抱精神者,終不可拔引解脫?!蓖蹂觥独献拥赖陆?jīng)》注:“善建者不拔:固其根而后營其末,故不拔也。善抱者不脫:不貪于多,齊其所能,故不脫也”。宋代呂吉甫《老子道德經(jīng)注》:“凡物以建而立者,未有不拔者也。唯為道者建之以常無有,則善建而不拔矣。凡物以抱而固者,未有不脫者也,唯為道者抱神以靜,則善抱而不脫矣?!碑?dāng)代學(xué)者如陳鼓應(yīng)將該句解釋為“善于建樹的不可拔除,善于抱持的不會脫落”。①任繼愈則說:“善于建立的,不可動搖?!朴诒С值模粫撀??!雹?/p>

      按,上引諸說雖然在“建”、“拔”、“抱”和“脫”四字具體字義的解釋上尚不統(tǒng)一,但依照其本字加以訓(xùn)解則代表了學(xué)界的通??捶ǎ@樣的解釋其實是可以商榷的。因為這段文字中“不脫”是與“不拔”對言,而“不拔”是被動用法(即不會被別人拔除),而“不脫”則是主動用法(即自身不會將所抱持之物脫落)。一為主動一為被動,句式上并不對應(yīng)。

      其實,在今《老子》的其他版本中這段話有兩處異文,一處是“抱”字在傅奕本作“袌”,一處是“脫”字在范應(yīng)元本作“挩”。但是,由于抱、袌俱從包聲,可以相通;脫、挩俱從兌聲,亦可互通,故這兩處異文也就一直未引起學(xué)界的關(guān)注。馬王堆帛書《老子》甲乙篇中“善抱者不脫”這句話均殘缺,所以也未見學(xué)界有關(guān)于這句話太多的解釋。郭店楚簡公布后,簡本《老子》乙簡15-16中這句話寫作:

      (輟)。③

      筆者認(rèn)為,盡管郭沂等人對“?!弊肿至x的解釋尚不統(tǒng)一,但他們用“?!弊謥斫忉屛牧x則是正確的。簡本之“?!睉?yīng)是正字,王弼本之“抱”和傅奕本之“袌”均是借字(詳下文)。

      關(guān)于“兌”字,除趙建偉先生外,其他學(xué)者均從今本讀作“脫”。趙建偉先生的相關(guān)論述如下:

      “善建者不拔”,“建”疑讀為“楗”或“揵”,訓(xùn)為“閉”(《莊子·庚桑楚》《釋文》:“揵,閉也”);“拔”疑讀為“發(fā)”或“撥”(“撥”為并母月部字,“發(fā)”為幫母月部字?!蹲髠鳌は骞拍辍贰肮灏l(fā)”,《禮記·檀弓上》鄭注作“公叔拔”),訓(xùn)為“開”(《釋名·釋言語》:“發(fā),撥也,撥使開也”、《廣雅·釋詁》:“發(fā),開也”)?!吧茡b者不發(fā)”與《老子·二十七章》:“善閉者無關(guān)楗而不可開”同。

      又“善抱者不兌”,“兌”字今本多作“脫”,范應(yīng)元本作“挩”,擬“兌”、“脫”、“挩”皆讀作“敓”(古“奪”字)。

      總之,這兩句的意思是善閉者不可開,善抱者不可奪。⑨

      筆者認(rèn)為,趙文對“善建者不拔”的解釋不可取。今王弼注本《老子》二十七章原文是:“善閉無關(guān)鍵而不可開也;善結(jié)無繩約而不可解也?!雹庖馑际巧朴陉P(guān)閉的,不用關(guān)鍵(相當(dāng)于門鎖)卻使人不能開啟;善于捆綁的,不用繩索卻使人不能解開。?而《老子》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后面還有“子孫以其祭祀不輟”這句話。從文義上看,“善閉無關(guān)鍵而不可開也”很難說與“子孫以其祭祀不輟”存在必然聯(lián)系,而“善建者不拔”則同“子孫以其祭祀不輟”關(guān)系十分密切,所以不能將“善閉無關(guān)鍵而不可開也”與“善建者不拔”等同看待。趙文依照今本將簡本之“?!弊x為“抱”筆者認(rèn)為亦不可取,但是,趙文將簡本之“兌”和今本之“脫”、“挩”統(tǒng)一讀作“敚(奪)”則是正確的。

      典籍中“不拔”一詞有主動和被動兩種用法。主動用法如:

      《戰(zhàn)國策·秦二·宜陽之役馮章謂秦王章》:“不拔宜陽,韓、楚乘吾弊,國必危矣!”

      《史記·穰侯列傳》:“攻而不拔,秦兵必罷,陶邑必亡,則前功必棄矣?!?/p>

      被動用法如:

      《漢書·揚雄傳下》:“婁敬委輅脫挽,掉三寸之舌,建不拔之策,舉中國徙之長安,適也?!?/p>

      《后漢書·蔡邕列傳》:“輯當(dāng)世之利,定不拔之功,榮家宗于此時,遺不滅之令蹤?!?/p>

      《抱樸子外篇·勖學(xué)》:“確乎建不拔之操,揚青于歲寒之后?!?/p>

      典籍中“不奪”一詞亦有主動和被動兩種用法。主動用法如:

      《國語·周語中》:“不奪民時,不蔑民功?!?/p>

      《管子·小問》:“其收之也,不奪民財。其施之也,不失有德。”

      《淮南子·泛論》:“其德生而不辱,予而不奪,天下不非其服,同懷其德?!?/p>

      《墨子·天志下》:“富不驕貧也,壯不奪老也?!?/p>

      被動用法如:

      《淮南子·人間》:“夫?qū)O叔敖之請有寑之丘,沙石之地,所以累世不奪也?!?/p>

      《鹽鐵論·險固》:“周之致遠,不以地利,以人和也。百世不奪,非以險,以德也?!?/p>

      筆者認(rèn)為,“善建者不拔,善保者不奪”之“不拔”與“不奪”均是被動用法。《老子》此“不拔”即上引典籍中“建不拔之策”、“定不拔之功”和“建不拔之操”之“不拔”;《老子》此“不奪”即上引典籍中“百世不奪”、“累世不奪”之“不奪”。故“善建者不拔,善保者不奪”的意思是善于創(chuàng)建(創(chuàng)業(yè))者,就不會被人拔除;善于保守(守業(yè))者,就不會被人奪取,所以才能“子孫以其祭祀不輟”。《老子》這段話所講述的實際上就是創(chuàng)業(yè)和守業(yè)的問題。馬王堆帛書《老子》甲本卷后古佚書《明君》篇有“是故善戰(zhàn)者其城不圍,善守者其地不亡”語,在句式和語義上均與“善建者不拔,善保者不奪”相仿??蓞?。

      現(xiàn)在,我們回過頭再來看范應(yīng)元本《老子》之“挩”。《說文》:“挩,解挩也?!薄墩f文》:“敚,強取也?!吨軙吩唬骸?dāng)H脸C虔?!睆淖至x來講,“挩”即后世“解脫”、“逃脫”之“脫”字之本字,?“?!奔春笫馈皳寠Z”、“奪取”之“奪”字之本字。?但是就字形而言,古文字中手旁和攴旁在用作形聲字的表義偏旁時??苫Q,如《說文》“扶”字古文作“”、“揚”字古文作“”、“播”字古文作“”,均從攴表義,故“挩”與“?!蓖耆梢钥醋魇且蛔种悺!痘哿找袅x》卷七十五“鳥挩”注:“挩,義與奪字同,《考聲》從攴作敚。敚,猶強取也?!本褪菍ⅰ皰ā迸c“敚”當(dāng)作是一字來看待的。有學(xué)者研究指出,范應(yīng)元為《老子》作集注,特別強調(diào)以古本為依據(jù)。?故范本之“捝”很可能也是來源于古本《老子》,原本就是當(dāng)作“敚(奪)”字來用的,保存了《老子》這句話的本來意思,而其他版本中的“脫”,則是后人見“捝”之字義已被“脫”字所取代而人為校改過來的。

      至于今王弼本之“抱”和傅奕本之“袌”字,筆者推測,很可能是在后人將“捝(敚)”字校改為“脫”字后,因“脫”字具有“脫落”之義,字義上更易與“抱”和“袌”二字發(fā)生聯(lián)系,故而將“?!弊指淖髯x音與之相近的“抱”或“袌”。

      綜上所述,筆者認(rèn)為《老子》五十四章首句原本是作“善建者不拔,善保者不敚,子孫以其祭祀不輟”,后人誤將“捝(敚)”校改為“脫”,在此基礎(chǔ)上又將“?!备淖鳌氨А被颉靶垺保率刮牧x不明。

      今本《禮記·學(xué)記》當(dāng)中有這樣一段話: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后可以為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可謂善喻矣。

      這段話講述的是儒家的教化思想,其中“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不是十分容易理解,故歷代注家多有注釋,如:

      鄭玄《注》:“道,示之以道途也。抑,猶推也。開,為發(fā)頭角?!?/p>

      孔穎達《疏》:“此一節(jié)明君子教人方便善誘之事?!示又逃饕?,道而弗牽’者,喻,猶曉也;道,猶示也;牽,謂牽逼。師教既識學(xué)之廢興,故教喻有節(jié),使人曉解之法,但廣開道,示語學(xué)理而已。若人茍不曉知,亦不逼急,牽令速曉也?!畯姸ヒ帧撸?,推也。謂師微勸學(xué)者,使神識堅強,師當(dāng)隨才而與之,使學(xué)者不甚推抑其義而教之?!_而弗達’者,開,謂開發(fā)事端,但為學(xué)者開發(fā)大義頭角而巳,亦不事事使之通達也?!?/p>

      朱彬《禮記訓(xùn)撰》引方性夫曰:“道之使有所尚,而弗牽之使從,則人有樂學(xué)之心。強之使有所勉,而弗抑之使退,則人無難能之病。開之使有出入,而弗達之使知,則人有則得之益?!?/p>

      孫希旦《禮記集解》:“愚謂教唯其豫也,故道之而無牽引之煩而和矣。和者,捍挌之反也。教唯其時也,故強之而無屈抑之患而易矣。易者,勤苦之反也。教唯其孫也,故迎其機以道之,開其端,不遽達其意,而人將思而得之矣。思者,壞亂之反也。蓋君子唯知學(xué)之所由廢興,故其教喻之善如此。若相觀而善,則存乎朋友之益焉。”

      按,上引諸家說解均牽強迂曲。郭店楚墓竹簡《成之聞之》篇簡15-16有如下一段話,原整理者釋文如下:

      不難看出,《禮記》之“道而弗牽,強而弗抑”與該簡文十分近似,如依照《禮記》的句式,簡文就可寫作“道而弗弇,御而弗牽”。但兩句話又存在明顯出入,即簡文之“(御)”《禮記》作“強”,簡文之“弇”《禮記》作“抑”,簡文中“弇(按)”和“孯(牽)”二字位置與《禮記》中“牽”和“抑”相互顛倒。

      《禮記》之“強”字肯定是有問題的。郭店簡《尊德義》簡22:“民可道也,而不可強也?!泵餮悦窨梢?,而不可強逼?!洞蟠鞫Y記·曾子立事》:“君子之于子也,愛而勿面也,使而勿貌也,道之以道而勿強也?!?亦可相參??梢?,“強而弗抑”之“強”是與儒家教化思想相違背的。而簡文“可(御)也,而不可孯(賢)也”之“(御)”字則不存在這一問題?!洞蟠鞫Y記·盛德》:“德法者,御民之銜勒也?!薄秳⒆印しㄐg(shù)》:“君猶御也,法猶轡也,人猶馬也?!笨蓞⒄??!抖Y記》之“強”是否會是誤字?待考。上古音“強”為群母陽部字,“御”為疑母魚部字,兩字聲母同為喉音,韻則陰陽對轉(zhuǎn),古音十分接近,故“強”亦可能是“御”之借字。

      典籍中弇及從弇聲之字常可與奄及從奄聲之字相通,?而從奄聲之“掩”古可通“按”,《荀子·富國篇》:“掩地表畝?!庇谑∥帷峨p劍迻諸子新證》:“掩應(yīng)讀作按。”?《淮南子·兵略》:“掩節(jié)而斷割,因資而成功?!庇谑∥帷峨p劍迻諸子新證》:“掩、按古字通?!?可見簡文之“弇”亦可讀作“按”。《玉篇·手部》:“抑,按也?!薄稄V韻·翰韻》:“按,抑也。止也。”《淮南子·精神》:“捧心抑腹?!备哒T《注》“抑,按也?!笨梢?,簡文之“弇(按)”與《禮記》之“抑”字義相通。

      至于簡文中“弇(按)”和“孯(牽)”與《禮記》中“牽”和“抑”位置顛倒的問題,從文義上來看,很顯然簡文要較《禮記》合理。“道”有引導(dǎo)、疏通之義,“弇(按)”則有抑制、抑止之義,詞義剛好相反;“御”有駕馭、統(tǒng)治之義,“牽”有牽制、制約之義,詞義亦相對。《禮記》中“牽”與“抑”位置對調(diào)后,“強而弗抑”一句本身就有些矛盾,很令人費解。

      至于《禮記》之“開而弗達”,亦很令人費解。“開”字本身就有“達”義。《小爾雅·廣詁》:“開,達也?!笨梢姟伴_而弗達”之文義亦不通暢。筆者認(rèn)為該句當(dāng)讀作“開而弗撻”?!伴_”義為開導(dǎo)?!盾髯印と逍罚骸敖陶d開導(dǎo)成王?!睏顐姟蹲ⅰ罚骸伴_導(dǎo)謂開通道達?!睋閺倪_聲,則達自可讀作撻?!队衿な植俊罚骸皳?,笞也?!薄读凶印S帝》:“斫撻無傷痛?!睆堈俊蹲ⅰ罚骸皳椋蛞??!笨梢?,“開而弗達(撻)”義即開導(dǎo)、教化而不要撻伐。《潛夫論·德化》:“是以圣帝明王,皆敦德化而薄威刑?!薄秳⒆印べp罰》:“圣人之為治也,以爵賞勸善,以仁化養(yǎng)民,故刑法不用,太平可致?!笨蓞?。

      《管子·牧民》:“御民之轡,在上之所貴。道民之門,在上之所先。召民之路,在上之所好惡。”“召”當(dāng)讀為“詔”,義為“教”?!肚f子·盜跖》:“為人父者必能詔其子?!标懙旅鳌夺屛摹罚骸霸t,教也”?!秴问洗呵铩彿帧罚骸岸嗥浣淘t?!备哒T《注》:“詔,亦教?!痹摼渲小坝?、“道”、“詔”三字用法與《禮記》之“道”、“御”、“開”三字亦可參。

      綜上所述,筆者認(rèn)為《禮記》之“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原本是作“道而弗抑,御而弗牽,開而弗撻”,傳抄有誤,致使文義捍挌難通,后世注家自然也就不得其解了。

      注 釋:

      ① 陳鼓應(yīng):《老子注譯及評價》,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275頁。

      ② 任繼愈:《老子新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76頁。

      ④??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第118、120,167,169頁。

      ⑤ 劉信芳《荊門郭店竹簡〈老子〉解詁》(臺北藝文印書館1999年版,第66頁)將該字釋為“”,讀作“繸”。

      ⑥ 郭沂:《郭店竹簡與先秦學(xué)術(shù)思想》,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16-117頁。

      ⑦ 丁原植:《郭店竹簡〈老子〉釋析與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9年版。

      ⑧ 袁紅梅:《郭店楚簡〈老子〉校釋札記》,南京師范大學(xué)碩士論文2005年,第26頁。

      ⑨ 趙建偉:《郭店竹簡〈老子〉校釋》,《本世紀(jì)出土思想文獻與中國古典哲學(xué)研究論文集》上冊,(臺北)輔仁大學(xué)出版社1999年版。又載《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郭店楚簡專號”,三聯(lián)書店1999年版。

      ? 參陳鼓應(yīng):《老子注譯及評價》,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176頁;任繼愈:《老子新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17-118頁。

      ?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挩”字下注曰:“今人多用脫,古則用挩,是則古今字之異也。今脫行而挩廢矣?!薄懊摗弊忠嘁姟墩f文》,訓(xùn)為“消肉臞也”,用作“解脫”、“逃脫”等義是其假借義。

      ?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敓”字下注曰:“《呂刑》篇文,今《尚書》作‘奪’,此唐天寶衛(wèi)包所改。”“奪”字亦見《說文》,訓(xùn)為“手持隹失之也”,用作“搶奪”、“奪取”等義是其假借義。

      ? 劉固盛:《范應(yīng)元〈老子道德經(jīng)古本集注〉試論》,《中國道教》2001年第2期。

      ? 《荀子·大略篇》亦見相同內(nèi)容的語句。

      ? 高亨:《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1989年版,第249頁。

      ?? 于省吾:《雙劍迻諸子新證》,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208,391頁。

      【責(zé)任編輯:趙小華】

      K207

      A

      1000-5455(2010)02-0109-04

      2009-12-20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xué)重點研究基地重大課題“十一五期間新發(fā)表出土文獻數(shù)據(jù)建設(shè)”(2007JJD740064)。

      白于藍(1970—),男,陜西寶雞人,歷史學(xué)博士,華南師范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教授,華東師范大學(xué)中國文字研究與應(yīng)用中心兼職教授。

      猜你喜歡
      禮記典籍老子
      SOUNDS OF THE VILLAGE
      漢語世界(2022年5期)2022-10-15 12:32:58
      老子“水幾于道”思想解說
      《典籍里的中國》為什么火?
      金橋(2021年4期)2021-05-21 08:19:24
      《禮記·祭統(tǒng)》孝道觀的神圣意蘊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6:38
      半途而廢
      淺析老子之道:有與無
      文明
      在詩詞典籍中賞春日盛景
      智者老子
      典籍翻譯模式的構(gòu)建與啟發(fā)
      德惠市| 高碑店市| 长子县| 红河县| 临夏县| 连南| 东丰县| 鄱阳县| 甘谷县| 邵阳县| 武鸣县| 郁南县| 米易县| 溆浦县| 沅陵县| 天门市| 临朐县| 成武县| 赤峰市| 吉首市| 营口市| 遵义市| 阳江市| 延津县| 田东县| 贵阳市| 武隆县| 乐业县| 昆明市| 肃南| 治县。| 巴楚县| 阜平县| 濉溪县| 科技| 谷城县| 称多县| 昔阳县| 辽宁省| 大名县| 肃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