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東
(鄭州輕工業(yè)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2)
在信息化時代,信息是社會各領域中最活躍、最具有決定意義的因素。作為信息化時代的大學生,最基本的學習能力將體現(xiàn)為信息資源的獲取、加工、處理能力以及信息倫理、信息意識等。因此,大學生們要想順應時代的發(fā)展,跟上時代的步伐,就要不斷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質。
信息素質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信息產業(yè)協(xié)會主席Paul Zurkowski于1974年在給全美圖書館與信息科學委員會提交的一份報告中,將信息素質的內涵定義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問題得到解答的技術和技能”。信息素質的內涵包括:(1)信息意識。是指面對信息在經濟發(fā)展中作用將大大超過資本,要有信息第一的意識;面對信息資源的激烈競爭,要有信息搶先意識;面對世界信息化繼承的加速,要有信息憂患意識;面對信息時代的技術進步和知識更新的加速,要有再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意識。(2)信息知識。是指熟悉與信息技術相關的常用術語和符號;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及其背景;熟知與信息獲取和使用有關的法律、規(guī)范。(3)信息能力。是指信息挑選、獲取與傳輸能力;信息處理、保存與應用能力;信息免疫和批判能力;信息技術的跟蹤能力;信息系統(tǒng)安全的防范能力;基于現(xiàn)代信息技術環(huán)境的學習和工作能力。(4)信息品質。是指積極生活和高情商;敏感和開拓新精神;團隊和協(xié)作精神;服務和社會責任心。
信息素質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以培養(yǎng)學生信息意識和信息能力等為宗旨的教育。具體內容包括:(1)信息能力教育。包括信息理論及相關基本知識的教育、獲取和存儲信息的方法技能教育,培養(yǎng)學生面對信息化社會的能力;②信息意識教育。包括信息主體意識、信息傳播意識、信息保密意識、信息守法意識等。主要是要塑造大學生在應對信息化社會方面所應具有的興趣和心理承受能力,培養(yǎng)其在信息活動中信息行為的自主性和獨立性;③信息倫理教育。包括信息道德、網絡道德以及推動信息活動法制化等方面的教育,使學生們具有良好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guī)范,并能夠分辨信息的真?zhèn)巍⒘驾?;?)信息觀念教育。使學生們認識到信息是資源、是財富、是商品的觀念。
2.1.1 管理網絡化
現(xiàn)在的高等學府大部分都建立了校園網,很多事情都在網上通知,如一些學術會議的通知、公共選修課的選修科目和報名方式、科研課題的立項申請等等,只要一上網,便能知道有關校園的一切事情。
2.1.2 辦公現(xiàn)代化
計算機的普及和office軟件的普及,使校園的辦公條件有了質的飛躍,成為校園管理的最有效的工具。如辦公無紙化、會議網絡化、圖書館多功能化、課程表的編排、成績處理、財務管理電算化、科研管理自動化等等。
2.1.3 教材媒體動態(tài)化
目前,紙質教材已不在是惟一的教材,多媒體教材越來越多的被運用到教材上和課堂上,很多校園在教學樓內都開辟了多媒體教室,有些條件好的校園每一間教室都可以播放多媒體課件,這種集文字、聲音、影像、圖形、視頻、動畫于一體的教學課件使教學內容更加多姿多彩。
2.1.4 學習時空開放化
因特網、遠程教育網的興起,使學校的學習時空更加開放,任何人只要遵循一定的網絡協(xié)議,都可以隨時隨地從網上獲取自己所需的信息。
2.1.5 學習方式多元化
在信息化時代的高等學府,網絡學習、學習網絡、數(shù)字化學習和移動學習等等,各種新的學習方式依托網絡和通信技術的結合而層出不窮。教師和教科書已不再是學生們惟一獲取知識的來源,他們可以利用計算機輔助軟件自學,也可以利用各種信息設備請教專家學者,解決學習中的難題,亦可以憑借E-mail、BBS等與同學們相互交流、探討。
2.2.1 信息意識提高
信息意識是信息素質的核心,主要包括對信息功能的認同意識,對信息來源的選擇意識,對信息的檢索、利用和開發(fā)意識等。由于計算機技術的普及和高等學院的現(xiàn)代化特征,當代大學生的信息意識較有了普遍的提高,多數(shù)學生會借助于信息技術手段去求知、消遣、交友、求職。
2.2.2 信息技術提高
信息技術是信息素質的保障,信息素質高低最終要體現(xiàn)在信息技術上。信息的接收、檢索和利用,知識的開發(fā),信息意識的實現(xiàn)等等都離不開信息技術。一方面,信息化消除了人們交往的時空障礙、人際障礙,并創(chuàng)造了“虛擬實在”環(huán)境,符合大學生們獵奇的心理狀態(tài);另一方面,當代高等學府現(xiàn)代化程度的不斷完善,也促使大學生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術來適應校園生活,故而當代大學生的信息技術都比較高。
2.2.3 信息觀念增強
信息是資源、是財富、是商品的觀念在當代大學生中已經形成,這從各種新聞報道中不難看到,大學生通過信息技術治富的例子不勝枚舉。
2.3.1 信息污染
因特網可以在全球范圍內傳遞聲像、圖文并茂的多媒體信息,具有速度快、使用方便和難以控制的特點,使得文獻信息質量存在著參差不齊的現(xiàn)象。在“信息自由”的口號下,一些冗余信息、污穢信息、盜版信息、虛假信息、失真信息、過時信息和錯誤信息亦可借助因特網而廣為流傳,信息的無疆界流動所帶來的信息污染對大學生的影響很大。
2.3.2 信息殖民
由于美國是計算機信息技術產生的發(fā)源地和最先進的國家,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和第一條網絡都是美國人的發(fā)明,當今最流行的操作系統(tǒng)和最有影響的網絡搜索軟件也是美國人的發(fā)明?;ヂ?lián)網上90%以上的信息都是英文信息,以至使網絡文化逐漸形成了一種英語文化勢力。
信息素質教育是21世紀信息時代發(fā)展的要求,也是高等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它體現(xiàn)了高等教育應當促進每個人的全面發(fā)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審美意識、個人責任感、精神價值等方面發(fā)展的基本屬性與時代意義。發(fā)達國家在推進信息化過程中十分注重公民的信息素質培養(yǎng),目前多數(shù)國家把發(fā)展信息素質教育納入國家信息事業(yè)發(fā)展計劃。特別是對大學生的信息素質教育尤為重要。
1998年,美國圖書館協(xié)會和教育傳播與技術協(xié)會在《信息能力:創(chuàng)建學習的伙伴》一書中,從信息素質、獨立學習和社會責任三個方面制定了學生學習的九大信息素質標準:
(1)信息素質。標準一:具有信息素質的學生能夠有效地和高效地獲取信息。標準二:具有信息素質的學生能夠熟練地、批判性地評價信息。標準三:具有信息素質的學生能夠精確地、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信息。
(2)獨立學習。標準四。作為一個獨立學習的學生具有信息素質,并能夠探求與個人興趣有關的信息;標準五:作為一個獨立學習的學生具有信息素質,并能夠欣賞作品和其他對信息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達的內容。標準六:作為一個獨立學習的學生具有信息素質,并能夠力爭在信息查詢和知識創(chuàng)新中做的最好。
(3)社會責任。標準七:對學習社區(qū)和社會有積極貢獻的學生具有信息素質,并能夠認識信息對民主化社會的重要性。標準八:對學習社區(qū)和社會有積極貢獻的學生具有信息素質,并能夠履行與信息和信息技術相關的符合倫理道德的行為。標準九:對學習社區(qū)和社會有積極貢獻的學生具有信息素質,并能夠積極參與小組的活動來探求和創(chuàng)建信息。
2001年1月,美國大學和研究圖書館協(xié)會(ACRL)通過了《高等教育中信息素質能力標準》,該標準共有5條22項成績指標。其標準為:(1)明確所需信息的類型和范疇。(2)有效而高效率地評估所需信息。(3)批判性地評估信息和它的來源并納入自己的知識基礎和價值系統(tǒng)。(4)有效地利用所獲得的信息完成某一具體的研究。(5)了解有關信息利用的經濟、法律和社會等問題,并能合理、合法地獲取和利用信息。
3.2.1 構建學習化校園環(huán)境
國際社會對建構學習化社會的倡導從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了。目前,學習化社會的理念與網絡和通信技術結合起來,出現(xiàn)了許多新的學習方式。現(xiàn)代化的高等學府應順應學習化社會風氣的潮流,利用校園的現(xiàn)代化優(yōu)勢,為大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提高他們學習的興趣和積極主動性。
3.2.2 學院領導的重視
大學生的信息素質教育是高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引起高校各級領導的重視。根據各校的實際情況和專業(yè)特點,積極探索信息素質教育的途徑、模式和評估方式,使信息素質教育迅速普及。
3.2.3 加強校園網的建設
中共中央國務院 《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堅決抵制各種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對大學生的侵蝕和影響。全面加強校園網的建設,使網絡成為弘揚主旋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睘榇?,校方要特別重視校園網的建設。
3.2.4 課堂教育
高校各專業(yè)應開設相應的計算機及網絡技術課程,要統(tǒng)一規(guī)劃,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精心組織教學,并運用相應的行政手段實施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及達標方案,對在校大學生進行各項達標測試,以引起學生的重視。
3.2.5 圖書館教育
圖書館是大學生的“第二課堂”,是實現(xiàn)大學生自我教育的最佳場所,高校圖書館在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首先,可進行新生入館教育,通過這項教育,可向新生詳細介紹圖書館的作用、功能以及現(xiàn)代化程度,使新生對信息資源的利用有一個初步的認識;隨后,可以開設文獻檢索和利用課程。近20年來,國家教育部一直非常重視文獻檢索課教學,先后多次發(fā)文,強調在高校開設《文獻檢索和利用》課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文獻檢索課是一門方法、技能課,能使學生們通過課程的學習,增強信息素質意識,提高信息獲取能力,是培養(yǎng)大學生信息素質的重要途徑。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1999年6月13日http://www.molss.gov.cn/correlate/zf1999613.htm 2005-7-14查詢.
[2]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人民日報》2004年10月15日.
[3]馬海群.信息素質教育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J].情報資料工作,2005(3):108-110.
[4]項賢明.當前國際教育改革主題與我國教育改革走向探析.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5-14.
[5]周均兵.信息素質的概念建構[J].圖書與情報,2007(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