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靜
在多年的歷史課堂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初中生對歷史課存在著嚴重的厭學現(xiàn)象。然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無興趣,或者興趣如何,直接影響教學的效果。所以,從一定意義上來講,在平時教學過程中,是否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教學效果影響很大。因此教師應多掌握相關知識,把課本中的原理、知識點生動,形象地講出來,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寓教于樂,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消化。我在教學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自然就不會厭學。我從以下五個方面介紹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方法。
一、運用歷史故事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講課生動,課堂氣氛活躍,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其學習興趣。在歷史課上,講解生動的歷史故事恰好能做到這點。如講商朝歷史時結合《封神榜》的故事講,同學聽得津津有味,下課了同學們還意猶未盡。還可提供學生熟悉的歷史故事,讓學生自己講解,培養(yǎng)學生的演講能力,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二、對歷史人物串聯(lián)講解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如講韓非時,提到其慘遭陷害的情況,誰害死韓非?是他的嫉賢妒能的同學李斯;誰害死李斯?是歷史上著名的巨奸趙高;誰殺死了趙高呢?是秦王子嬰;誰殺死子嬰呢?是霸王項羽;項羽結局如何呢……這樣一個引出一個,學生自然聽得專注入迷。
三、從人性角度講述歷史人物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歷史的一些偶然的、主觀的因素往往可以改變它應該有的模樣。如對“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這一歷史現(xiàn)象的解釋,其中,固然是由于北洋軍閥和帝國主義的壓力,但孫中山個人的因素在這里占幾分?事實上,當時孫中山雖然對袁世凱不放心,但他對袁世凱還是寄予了很大希望;而且孫中山一生誠信、善良、淡泊名利,“他沒有一絲一毫的中國官僚的權利欲,他完全是帶著對天下難民的博愛而擔當起政治使命的”。以孫中山的個性和品格,為了“民主共和”的盡早實現(xiàn),在中華民國成立后僅兩個月就辭去臨時大總統(tǒng)的職務,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四、運用比較分析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對歷史人物或事件進行比較分析是常用的一種方法,但大多簡單雷同,學生聽起來感到枯燥乏味。如果有所延伸效果就大大不同,例如,將鄭和、哥倫布進行比較,無論在航行的時間、規(guī)模、次數(shù)上,鄭和都要超過哥倫布,但為什么哥倫布比鄭和的影響更大呢?鄭和的不計經濟效益的朝貢貿易違背了經濟規(guī)律,給明政府造成了巨大的經濟負擔。而哥倫布的遠航引起了價格革命和商業(yè)革命,成為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來源,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和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到來。
五、運用趣味教學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1.導語過程中,趣味教學法的適用尤其重要。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導入”,猶如小說的“引子”,戲劇的“序幕”,樂章的“前奏”。起著集中注意、醞釀情緒、引起興趣、激發(fā)動機、帶入情境、切入主題等作用。
2.在授課過程當中,也可以從具體的教學目的和教學要求出發(fā),從學科教學內容出發(fā),從學生年齡特征出發(fā),適當引用一些謎語、對聯(lián)或者典故來吸引學生注意力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力。
3.結束課程時也可以運用趣味性教學法。如新學期新章節(jié)的緒論課,歷史教師可以考慮用懸念性結尾:除了向學生介紹即將學習的課程的特點、內容以及學習方法外,在結尾時,不妨展示其中一兩個有趣的“片斷”或者精彩的“鏡頭”,引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理解性較強的內容也可以設立巧妙的疑問,誘發(fā)學生積極探究,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
總之,在探尋新課程教育方向,注重開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今天,教師積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會給歷史教學增添不小的魅力,給學生一份認知中的驚喜。
作者單位:河北省懷來縣新保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