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寶明
寫作文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從中考分值的分配上就可以看出。但很多學生難以找到得分的突破口,無法突破這一難關,陷于苦惱之中無法擺脫,而所寫文章干澀乏味,形容枯槁。據(jù)本人經(jīng)驗,景物描寫不失為一個很好的開拓途徑。
大自然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與我們朝夕相伴。我們對它再熟悉不過,它的陰晴圓缺,生死枯榮,均在我們眼前、腦際,我們應當學會欣賞它,贊美它,把它寫入我們的文章中,為文章增光彩。
首先應明確景物描寫的作用,春華秋實夏榮冬枯,變幻著神奇的景致。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交待事件發(fā)生的地點環(huán)境、天氣狀況。從我們所學的課文中可以找到依據(jù)。如“七月天,中伏大晌午,熱得像天上下火。何滿子被爺爺栓在葡萄架的立栓上,系的是拴賊扣兒”(《蒲柳人家》)讀到這些我們自然會想象到故事發(fā)生的情境,留下深刻的印象,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增強文章的吸引力。再深入一層的作用是渲染環(huán)境氛圍,烘托人物心情。如“漸近故鄉(xiāng)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地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故鄉(xiāng)》)通過此段景物描寫渲染了凄涼的環(huán)境氛圍,烘托了“我”悲涼的心情,這樣便于讀者理解作者的心境,體會人物情感,從寫作的角度來說,借助于形象的景物來表達抽象的情感,更便于讀者接受和理解。還有一層作用就是為后文作鋪墊或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如“中秋過后,秋風是一天涼比一天,看看將近初冬,我整天靠著火,也須穿上棉襖了?!?《孔乙己》)這里面寫“秋風”表明秋天已到,時間在推移,緊跟著一個“涼”字,寫出的不僅是天氣的寒冷,也暗示了在世態(tài)炎涼的社會中孔乙己的命運將會向更凄慘的境地發(fā)展。推動了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諸多的文學作品中往往借助于天氣的變化或景物改變來暗示故事的轉(zhuǎn)變,已被人們所接受,所以我們在引導學生寫作時也不妨一試。
在具體寫作中當引導學生首先學會觀察,學會欣賞不同季節(jié)不同景物的變化,寫作時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從嶄新的視角來觀察,寫出新的創(chuàng)意。如“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之所以膾炙人口,是因為作者觀察得真切,道出了早春時節(jié)花草的特征。在適當之時也可引導學生加入恰當?shù)南胂?、?lián)想,以打破思維的局限,拓寬寫作的空間。如所寫之景,只是一座空山,那就缺乏了美感;若是想象出有溪水流淌,有鳥語花香,就自然帶來了詩意。當然,我提倡的景物描寫,并不是盲目地寫景,而是要圍繞文章的中心來寫,要能更好地為文章的中心服務,而不是畫蛇添足。同時描寫內(nèi)容的多少應恰到好處,起到應有的陪襯作用即可。更應當注意所寫內(nèi)容要符合實際情況,如桑葉、魚塘,那是江南水鄉(xiāng)的特色;谷穗、高粱、大漠,那是北方的景致,不可有悖于現(xiàn)實,而信口開河,遺笑眾人。
寫作之所以難,其中有一點就是它更體現(xiàn)為一種能力,要將理論轉(zhuǎn)化為實際還需認真揣摩,不斷探索,真正領會到心里,運用中才會得心應手。如果你現(xiàn)在正為寫作感到苦惱的話不妨去努力嘗試一下吧!
作者單位:河北省懷來縣新保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