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興圓
【摘要】安德森認知三段論是從思維到話語全程的三段式認知程序模式,本文闡述了其在口譯過程中的具體應用,并著重論述了其最后一階段即思維外化階段中的認知補充這一過程。最后本文提出了在口譯過程中如何運用三段論模式進行針對性訓練。
【關鍵詞】安德森認知三段論;口譯;思維外化
根據(jù)上世紀60、70年代語言心理學家和認知語言學家的實驗分析研究,安德森提出了從思維到話語全程的三段式認知程序模式:第一階段為確定要表達的思想,是思維構建階段(S);第二階段為將思想轉換成言語形式,屬于思維轉換階段(T);第三階段是將言語形式加以表達,進入思維外化階段(P)。安德森的三段式認知程序同口譯程序基本吻合,正如劉宓慶所言,“安德森這個言語生成的三段式認知程序模式,可以作為翻譯的語言生成模式的認知依據(jù)。確定要表達的思想,目標是把握源語言全部意義,關鍵在整體理解;將思想轉換成語言形式,目標是將源語言意義轉換成譯出語形式,關鍵在尋求對應;最后將言語形式加以表達,目標是將譯出語言語形式表現(xiàn)為為交流目的服務的翻譯行為,關鍵在操控譯文/譯語。”
1 認知三段論在口譯過程中的實際應用
1.1 第一階段:理解
認知三段式在口譯過程中的實際應用具體闡述為:理解既要求語言能力,也要求跨專業(yè)的知識,也就是勒代雷所稱“百科知識”。而理解分為三個方面,首先是理解語言成分,其含義是檢查語言知識水平。譯者的語言知識屬于認知領域,對理解和表達都是必不可少的。其次是理解暗喻內容。理解包括“先決條件”和“言外之意”,可統(tǒng)稱為暗喻。先決條件可以通過語言理解,言外之意則屬于翻譯行為之外理解話語篇章應該補充到語言中的內容,即譯者基于自己的經(jīng)驗和知識對所譯內容加以自己的理解。比如說這樣一句話:“You put the man on the table.”如果沒有話語篇章,直接翻譯是“你把這個人放在桌子上?!钡犝呓Y合交際環(huán)境可得出話語的實際意義是外科醫(yī)生讓護士把病人抬到手術臺上。
1.2第二階段:轉換
口頭陳述是轉瞬即逝的,在語音落下的時候記住理解了的內容是譯員的一項基本功能,而這也是他能記住各種語意之間細微差別并將其完整的用譯出語表達出來的關鍵所在。感官數(shù)據(jù)在消失的時候變?yōu)榉歉行孕问街R,即認知記憶。意義產生后在大腦呈意識狀態(tài),正是這種意識可以用任何一種語言形式加以表達。為了避免字詞間逐字逐句生硬對譯的翻譯腔,在口譯時需盡力避免重提譯入語的句式及形式,重點強調講話的層次和邏輯關系。
1.3 第三階段:表達
翻譯的忠實性體現(xiàn)在以下三方面:忠于講話者,忠于譯入語,忠于聽眾。理解后的表達不僅要通暢,而且要做到言詞得當、恰如其分、準確清晰。若想表達通暢,唯一的方法是掌握“脫離原語語言外殼”這一步驟。聽辨時對信息進行整合、分析、邏輯推理,理解后采用不同記憶方法儲存意義是表達的前提條件。在前一階段,譯員把感知材料中已經(jīng)被識別的信息在詞匯、句法和語義層面上進行加工。譯員原有的語言知識,如語音、詞匯、句法、和語義知識都能為聽解過程提供線索和指南。在這個階段,譯員可能會因不能正確切分語流,建立有意義的命題而導致信息丟失。而在表達階段,譯員把之前分析得出的信息與長期記憶中儲存的背景知識聯(lián)系起來以預測接下來有可能出現(xiàn)的未知信息,推斷結論,并試圖借助這些圖式知識填補此前信息加工中的失誤和缺漏。對于譯員來說,必須首先聽明白講話的內容,然后才能順利開展下面的口譯工作。
2認知三段論在口譯過程中的訓練方法
2.1語段釋意練習。
這是為保障準確度而進行的基礎性的訓練,應首先從譯出語到譯入語口譯練習開始,然后再在復述、傳譯、表達均達到較好的前提下,逐步過渡到譯出語到譯入語口譯。訓練時應先打好復述的基本功,優(yōu)先練習原語的復述和譯語的表達技術,然后再練習如何從“純”信息角度和內涵信息等角度來譯好那些重點的、關鍵的個別詞語,以及反映著原語內容要點的詞語,首先保證全面,而后顧及準確。當復述已經(jīng)較為全面、表達較為流暢后,可以將訓練從復述轉向傳譯,即在全面再現(xiàn)原語內容的基礎上,將精力逐步放在隱性信息關鍵詞語轉譯的內容方面。這時應主要學會釋意的工作方法,學會脫離原語詞語外殼,將原語內在意義和意向等附加上譯語詞語外殼并組織及產出的序列技術,以及一些意譯技術和解釋性翻譯技術。在這種訓練過程當中,還是參照“全面、準確、通暢”的六字標準來指導訓練比較好。
例1:While respecting diversity, however, it is important for us to promote our common interests and our shared goals, recognizing positive influences of each other despite differences among countries.
翻譯時可用變序法和順譯法,把介詞轉化為動詞結構,改變伴隨狀語和讓步狀語的句序,使譯文流暢符合中文表達習慣:然而,在尊重多樣化的同時,盡管各國之間存在差異,我們應認識到相互之間的積極影響,重要的是要促進我們的共同利益,向共同目標邁進。
例2:In other words, we must leave behind parochial nationalism and dogmatism, promote mutually beneficial cooperation based on equality in order to enjoy common prosperity.
翻譯時可采用變序法和轉換法,把后置定于提前,把介詞短語轉化為動詞短語,使譯文流暢:也就是說,我們必須摒棄狹隘的民族主義和教條主義,在平等的基礎上推動互利合作,從而達到共同繁榮。
2.2同義詞搜覓練習
這種訓練基本的思想源于部分富有經(jīng)驗的譯員的實踐,和心理語言學關于語匯聯(lián)想的觀點。在進行這項訓練時,特別要注意防止不顧語境等語言外因素而照搬詞匯在字典里的語言含義的做法。在翻譯過程中,同時譯員還要注意表達時的語調、舉止,不可喧賓奪主,也不可循規(guī)蹈矩。各類談判中,雙方甚至還會因各自的利益爭得面紅耳赤,一些人因情緒激動甚至口不擇言。譯員必須沉著應戰(zhàn),巧妙選擇不同情感的修辭表達應對此類情況。
【參考文獻】
[1]J. Herbert著,孫慧雙譯,1982,口譯須知,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鮑剛,2005,口譯理論概述,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3勒代雷著,劉和平譯,釋意學派口筆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