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陶冶
舞蹈在戲劇中的藝術風采
□葛陶冶
戲劇是一門綜合藝術。它把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等各門藝術,綜合為一個完整統(tǒng)一的藝術整體,構成一個全新的藝術品類。舞蹈藝術在戲劇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展現(xiàn)出迷人的藝術風采。
一、舞蹈與舞劇。舞劇是戲劇家族的新秀,它是沒有語言的舞蹈詩??;是唯一的主要靠舞蹈語匯完成敘事與抒情的戲劇。舞蹈是舞劇首要的藝術元素,如同音樂是歌劇首要的藝術元素一樣。
舞劇雖然沒有臺詞,但具有獨特的“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魅力。如舞劇《絲路花雨》,不僅通過劇情和場面,再現(xiàn)了當年絲綢之路上蒼涼綺麗的大西北地域風情,而且通過活靈活現(xiàn)的舞蹈,復活了敦煌壁畫中滿壁風動的飛天形象,令人心曠神怡,給人極大的藝術享受。特別是英娘反彈琵琶的優(yōu)美舞姿,堪稱是東方維納斯,十分賞心悅目。前幾年閃亮登場的舞劇《紅樓夢》,融合豐富多彩的舞蹈無素,把大觀園里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演繹得淋漓盡致,尤其把“寶、釵、黛”的愛情悲劇,表現(xiàn)得沁人心脾,令人柔腸寸斷。
二、舞蹈與戲曲。除了以舞蹈擔綱的舞劇之外,與舞蹈關系最為密切的是中國戲曲。戲曲是“以歌舞演故事”,“歌”、“舞”、“故事”是構成戲曲的三大藝術要素。故事是劇情,歌舞也就是“唱做念打”。歌與舞是演繹故事的主要藝術手段。雖然戲曲是以唱為主,但戲曲的唱與“做”(舞)是同步進行融為一體的,是載歌載舞。如京劇《智取威虎山》,楊子榮打虎上山一段戲,就是一邊唱一邊舞——揚鞭躍馬沖風冒雪。再如梅蘭芳的京劇《貴妃醉酒》,楊貴妃邊唱邊作聞花舞;《霸王別姬》里的虞姬也是邊唱邊舞劍。戲曲的“念”也與“做”(舞)同步交融,如京劇《拾玉鐲》,孫玉嬌是邊念道白邊表演繡花、拾鐲等舞蹈性動作。此外,舞蹈有時在戲曲中獨立成章,演員在舞臺上既不唱也不念,單獨靠舞蹈抒發(fā)感情,創(chuàng)造意境,或展示功夫與技藝。如儀式性宮廷樂舞、一些劍舞等獨舞、一些開打場面等等。
戲曲唱做(舞)一體,念做(舞)一體,歌舞一體,舞與歌珠聯(lián)璧合,共同創(chuàng)造優(yōu)美的意象與意境。因為戲曲之舞是程式化的,所以它除了服務于劇情,還具有相對獨立的形式美。
有一定戲劇性的東北二人轉,是載歌載舞的走唱藝術,二人轉的舞蹈美不勝收。像戲曲一樣,二人轉也是逢唱必舞,邊唱邊舞,邊舞邊唱。它的扇子舞、手絹舞、秧歌舞,獨具風采與魅力。此外,這種自由活潑的藝術,有時可以離開劇情,面向觀眾,盡情地翩翩起舞,單獨展現(xiàn)二人轉舞蹈的“浪勁”,如著名的“浪三場”,又叫“三場舞”。以東北秧歌舞為基調的二人轉舞蹈,與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咳咳,以及說口與絕活,共同創(chuàng)造了二人轉的土野之美。
三、舞蹈與歌舞劇。東方戲劇最早于公元四世紀左右,發(fā)端于印度,印度古典戲劇即梵劇類似于中國戲曲,也是“以歌舞演故事”,只不過它的歌舞不是程式化的。它是古印度風味的歌舞劇,舞蹈是梵劇重要的藝術元素。在梵劇興盛的同時,產生了一部總結梵劇的巨著,這部巨著的名稱就叫《舞論》,舞蹈之于梵劇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受中國戲曲的影響,十世紀左右,日本古典戲劇逐步發(fā)展起來,這就是“能樂”、“歌舞伎”。日本古典戲劇也是“以歌舞演故事”,當然其歌舞也不是程式化的,而是日本風味的獨特的歌舞。“歌舞伎”這個稱謂已彰顯了舞蹈是日本古典戲劇的重要元素。
近現(xiàn)代以來,出現(xiàn)了美國百老匯的歌舞劇,以及在美國鄉(xiāng)村音樂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音樂劇。新興的“歌舞劇”與“音樂劇”在展現(xiàn)音樂魅力的同時,無不凸顯舞蹈藝術的迷人風采。我國在引進西方話劇、歌劇的同時,又借鑒歐美近現(xiàn)代歌舞劇、音樂劇,創(chuàng)造民族化的中國歌舞劇、音樂劇。如近年來黑龍江省歌舞劇院創(chuàng)演的東北風情歌舞劇《正月里》,就融入了大量粗獷火爆的東北民間舞蹈,給人以土香土色,心曠神怡的獨特美感。
此外,近年來舞蹈又被融入話劇,出現(xiàn)了引人矚目的“歌舞話劇”,哈爾濱話劇院的話劇《秋天的二人轉》,就把二人轉的一些歌舞元素融合了進去,令人耳目一新。
總之,舞蹈與戲劇情同手足,關系甚密。戲劇之所以如此青睞于舞蹈,一是因為舞蹈這一人類的古老藝術,像戲劇一樣同為活人演給活人看的表演藝術;二是因為舞蹈像音樂一樣十分抒情;三是舞蹈具有獨特的形式美和韻律美。
舞蹈為戲劇平添三分春色,戲劇奇葩的芬芳里氤氳著舞蹈的馨香。
責任編輯 王慶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