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須慶賀的“成功”罷免
近日,湖南省溆浦縣一選區(qū)6444名選民“成功”投票罷免了米曉東的縣人大代表。半個月后,該縣人大常委會發(fā)布公告,終止了米曉東的縣人大代表資格。
罷免議員,在發(fā)達的民主國家是常見的場景,在我們這里卻極為鮮見。因此,有媒體歡呼雀躍,認為湖南溆浦的這個案例是一次“成功的民主演練”,是“民主進步的表現”。
然而,轟動與熱鬧表現背后,折射出的則是人大工作的無奈。米曉東的被罷免,緣于其已經觸犯法律而獲刑。當地縣人大常委會是在勸辭之路走不通的情況下,“被逼”無奈,才啟動罷免程序的??梢哉f,米曉東的罷免程序,是“被啟動”的,是源自于政治壓力,而不是單單來自于選民的壓力。
近年來,各地曝光過不少選民罷免人大代表的事件。比如2003年6月,深圳市南山區(qū)某社區(qū)33名選民以“漠不關心群眾疾苦”為由,提議罷免人大代表陳慧斌;2007年2月,天津市河東區(qū)196名選民以“其企業(yè)違法開發(fā)”為由,聯名要求罷免人大代表丁冰等等。而在這些事件中,地方人大常委會對選民的罷免要求態(tài)度消極而冷淡。要么是刻意回避,要么稱于法無據,要么以不合罷免要求拒絕受理,可見,溆浦的罷免案,只是個案中的個案,不值得慶賀,反而是一次警醒——法律賦予選民或者選舉單位的罷免權,究竟需要怎樣的“天時地利”,才能“自然分娩”?
事實上,處于休眠狀態(tài)的權力,又豈止是人大的罷免權?一直以來,人大的一些權力,如質詢權、重大事項決定權、特定問題調查權,也僅僅是寫在紙上,人大動用這些權力的案例,可謂寥若晨星。
這些權力為什么會被束之高閣,長期“休眠”,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地方人大,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怕承擔政治風險,往往以法律規(guī)定太過粗糙、沒有實施細則為借口,永遠不去啟動這些理應使用的權力。而有的地方人大,主觀上很想“一展拳腳”,可是,卻不善于在法律的框架內行使權力,“大路不走走小路”,熱衷于搞所謂的創(chuàng)新,最好還是全國“首創(chuàng)”。這或許能產生一時的轟動,但由于缺乏法律的支撐,必然導致后勁不足,結果也無法擺脫“人走茶涼”的宿命。曾經的風風火火,到頭來只能是偃旗息鼓。
人大只有依照法律的規(guī)定行使權力,才能師出有名,才能理直氣壯,才能收到實效??陀^而言,目前人大制度建設還處于初級階段,相關的法律也需要不斷修改完善。但是,我們不能因為法律沒有細則規(guī)定,或者因為其他地方沒有“先例”,便畏手畏腳。法律留下的“空白地”,給了地方人大實踐和探索的空間。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增加依法履行職權的經驗值,人大才能更好地駕馭權力,人大制度這棵大樹才可能不斷汲取養(yǎng)分,茁壯成長。
我們欣喜地看到,近年來,各地人大在這方面進行了許多有意義的探索。如2010年1月1日起實施的《廣州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討論決定重大事項辦法》,把15條重大事項逐一列舉出來,變成可操作性強的權力,這樣,就讓人大的重大事項決定權“落了地”。還有,溫嶺市人大常委會的“預算民主懇談”,讓老百姓了解預算,為人大代表直接參與、監(jiān)督政府部門的預算編制搭建了有效平臺,人大的預算監(jiān)督不再是“空中樓閣”。
簡而言之,在合法性的前提下,在人大制度的框架內,探索將憲法、法律賦予人大的權力相對具體化、制度化,使人大的各項權力做到用之有據,動之以律,這應該是當前人大工作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