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高志磊 何慧斌 湯海濤
1.1 臨床資料 我院2006~2009年收治的20例下頜骨骨折患者,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齡4~58歲,中位年齡31歲,單發(fā)性骨折16例,多發(fā)性骨折4例(1例伴有上頜骨骨折),其中單純髁狀突骨折4例,陳舊性骨折1例,放射性骨髓炎伴病理性骨折1例。
1.2 固定材料 選用蘇州雙羊牌和西安中邦牌微、小型鈦板及配套螺釘,鈦板厚0.6~1.0 mm,螺釘5 mm、7 mm,形狀有4~8孔直型、L型、Y型。
1.3 方法 根據頜骨骨折的不同部位選擇不同的手術進路,麻醉選擇全麻經鼻插管或局部麻醉,暴露骨折斷端,清理碎骨片及血凝塊,先行頜間牽引恢復咬牙合關系,然后進行手法復位,選擇合適的4~8孔的鈦板,塑形,再用電鉆鉆孔,配套螺釘旋入固定。術中注意避開牙根及下頜管,術后流質飲食1周,傷口拆線后恢復正常飲食。
20例下頜骨骨折患者中,手術切口均一期愈合,1例患者術后第2天出現(xiàn)咬牙合關系不良,為頦部骨折伴髁狀突頸部骨折,即行頜間彈性牽引,2周后咬牙合關系基本恢復。術后6個月X線片示骨折線對位良好,骨生長良好,張口度>35 mm,咬牙合關系正常,鈦板無松脫。
下頜骨骨折傳統(tǒng)的處理原則是:首先使移位的骨折段復位,再行單頜或頜間固定。骨折超過兩周以上,折斷處已開始有纖維愈合,或在下頜骨有多發(fā)性骨折時,手法不易獲得確切復位,則采用頜間彈性牽引[1]。而且頜間固定因受頜間牽引力的作用內轉,形成牙槽嵴頂接觸,而下頜下緣分離,骨斷面留有一錐形間隙,骨斷面骨性接觸面積小,斷面纖維組織長入,勢必延長固定時間。堅強內固定沒有頜間牽引固定帶來的諸如口腔衛(wèi)生不良、繼發(fā)齲病、進食及語言障礙、影響社交活動等諸多弊病,而且操作方便,術后大大減少了頜間固定的時間,甚至可以不用頜間固定。
骨折線上的牙齒的保留問題尚有爭議。我們認為應該盡量保留,即使骨折線上的牙齒也可考慮保留,除非骨折線上的牙齒已經松動、齲壞、折斷或有炎癥,才給予拔除,但下頜角骨折時,下頜第3磨牙一般都應拔除,以防止骨折感染或并發(fā)骨髓炎。
髁狀突骨折是下頜骨的常見骨折,因其分類復雜,骨折發(fā)生后容易引起骨折塊移位及下頜骨垂直高度的改變,甚至還可能影響下頜骨的發(fā)育,因此其治療方法的選擇一直是爭論的焦點。早在半個世紀之前,Bellinger等就提出了保守治療和開放手術的不同觀點[2]。目前認為除兒童髁狀突骨折應慎重外,一般髁狀突脫出關節(jié)窩,向內側成角30°~40°以上的畸形,升支垂直距離明顯縮短導致咬牙合關系紊亂者為手術適應證,其余可采用保守治療。我們對髁狀突骨折的處理原則是:關節(jié)囊內骨折或囊外骨折移位不明顯、無明顯張口受限者偏向非手術治療。本組病例有4例髁狀突骨折,其中1例下頜頦部骨折伴髁狀突頸部骨折,下頜頦部骨折小鈦板內固定,髁狀突頸部骨折采用保守治療,術后第2天出現(xiàn)錯牙合,即以橡皮墊頜間牽引,待骨折片復位后,去除橡皮墊繼續(xù)頜間彈性牽引2周,咬牙合關系得以恢復。
微、小型鈦板堅強內固定可利用其不同形狀對不同類型的骨折選擇性進行固定,操作簡便,軟組織損傷小,固定穩(wěn)定且牢固。因其組織相容性好,無毒,不致炎,不致敏,可以留置體內不予取出,避免二次手術的痛苦,也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是一種理想的治療方法。
[1]鄧春富,徐中飛,譚學新,等.頜面骨骨折的臨床回顧分析.口腔頜面外科雜志,2005,5(1):77-78,108.
[2]邱蔚六,張震康.口腔頜面外科學.第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191-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