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 惠
(中共中央黨校 政法部,北京 100091)
論儒家和諧治道觀的內在精神
齊 惠
(中共中央黨校 政法部,北京 100091)
儒家和諧治道觀是從維護現(xiàn)有秩序的角度出發(fā),以人作為社會的主體,以個體的心性和諧為基點,以家庭和諧為治理的載體,通過家庭內部倫理秩序的調整,延伸出人與人相處的法則,建立人際信任的環(huán)境,致力于形成各安其位,各盡其能,各負其責的社會存在狀態(tài)。
儒家;心性和諧;家庭和諧;關系和諧
儒家的和諧治道觀是東亞文化的精髓。東亞文化強調“全體大用,圓融和諧”的價值觀,更能兼容并包人類各種思想文化的精華,因此,歷史文化研究的大師湯因比指出:“我所預見的和平統(tǒng)一,一定是以地理和文化主軸為中心,不斷結晶擴大起來的。我預感到這個主軸不再美國、歐洲和蘇聯(lián),而是在東亞?!雹?/p>
面對世事的滄桑、人生的沉浮和不定的變遷——生、老、病、死,以及由此激發(fā)的神秘性和不確定性,大部分人都需要安全感和永恒感,需要心靈的避風港。在西方社會,宗教給了人這樣的感覺,這種心靈上的永恒感和安全感無需證偽,因為宗教在本質上說是一種顛倒的自我意識,是人自己創(chuàng)造出來的支配自己的精神力量。在中國社會,并沒有像西方那樣全民信教,因為中國有一種東西代替了宗教,具有宗教的功能,是儒家文化,不同于宗教將情感寄托于來世,儒家文化是對現(xiàn)世的關照,它在現(xiàn)實生活的境遇中安放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1、儒家的心性和諧將內心情感寄寓在真摯誠篤而不偏傷的境地。《詩經(jīng)》是了解中國古人對于世界、國家、社會、家庭種種方面的態(tài)度和觀點的最好資料,儒家心性和諧之道即以此為真源。孔子日常最愛誦讀《詩經(jīng)》,常把“詩”與“禮”并重。在詩三百中,有宗廟里祭祀上帝和祖先的歌曲,是嚴肅和敬畏之情的流露,亦有一種神人合一的莊嚴精神與宗教情緒,卻沒有一般性的神話般的玄想與夸大;對于帝王與英雄的詩歌,多是經(jīng)得起史實考證的歷史描寫,不像西方史詩般的鋪張與荒唐;對于男女愛情的詩歌,則自守于人生規(guī)律以內的哀怨與慕想,雖執(zhí)著誠篤,卻不是那種狂熱情緒的奔放,沒有過把癮就死的決絕;對于下層民眾以及各方面的失意之呼聲,雖極為悲痛和激憤,但始終是忠厚惻怛,不限于粗糲和冷酷。所以說“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哀而不傷,樂而不淫”,又說“溫柔敦厚詩教也”。溫柔敦厚就是中國古人的一種內心的境界,“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边@種人類情思在自然中合乎規(guī)律而不至于放肆邪辟的境界。正如《中庸》所揭示的“喜怒哀樂不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和,謂之庸?!薄爸聫V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當代社會,人類的痛苦在于心性不一致,內心與外在的不一致,情感和規(guī)律的不一致,文學和倫理的不一致,當人的內心缺乏敬畏、嚴肅與忠誠的情感,外在行為即使受到法律的約束,也極為有限,鉆空子往往會成為高明的表現(xiàn)而沾沾自喜。
2、儒家的心性和諧重視對矛盾事物的協(xié)調與平衡。第一,協(xié)調人與自然的關系。與西方強調征服自然的理念不同,在中國古人看來,人與自然在一個系統(tǒng)內,一方面,人的秩序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世界由于被納入了人的秩序而具有意義,這種天人合一的理念,將心性放在更廣大的空間中去體驗?!肮侍熘?,地之所載,莫不盡其美,致其用,上以飾賢良,下以養(yǎng)百姓而安樂之”(《荀子·王制》)。儒家從人與自然環(huán)境共同的社會化過程來理解整個世界。與西方現(xiàn)代發(fā)展觀不同,儒家不主張掠奪式發(fā)展,也不倡導橫絕天下的浮士德精神。儒家對于理想社會的標準是“尚中貴和”,既注重物質財富的生產(chǎn)創(chuàng)造,同時又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在儒家看來,理想的社會并非窮盡物欲的社會,而是天地萬物各正性命,和諧相安的社會,對待自然資源的多以保護、貯藏、節(jié)用為根本。第二,理性對待貧窮與富貴的關系。求富惡貧,趨利避害是人之所欲??鬃友裕骸案慌c貴,是人之所欲也”(《論語·里仁》),朱子也說:“利者,人情之所欲”,儒家提倡致富以道,窮而不濫,在去貧求富之間把握人生的認知和行為軌跡;對于貧窮、富貴的交替要能“貧而無怨,富而無驕”。儒家強調奮斗與勤儉,認為不奮斗而安享富貴是危險的,“以宴安為鴆毒,亡德而富貴,謂之不幸”(《漢書·景十三王傳》贊)。第三,辨析得與失的關系。事物無一時刻不再向著它的對立面轉化,如同草木的蓬勃生機中蘊涵著換季時的凋零,再繁華的盛況也必然隱含著衰退的結局?!兑捉?jīng)》乾卦中九六爻“亢龍有悔”揭示出只知進攻而不知退卻,只求獲取而不愿舍棄,只懂發(fā)生而不懂衰落,處境就很危險。人所從事的所有活動都依賴于各種外在條件的配合,是否配合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因此,人所能做的事是盡力而為,成敗在所不計,這種人生態(tài)度就是“知命”,《論語·堯曰》中講:“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知命,不是要人逆來順受,而是在為所當為之后,以一種豁達的心境和坦蕩的修為面對結果??鬃又v“五十而知天命”,是指經(jīng)歷了世事起伏成敗后,理解了宇宙間一切存在的條件和事物發(fā)展的必然力量,探尋到生命本真的大智慧,樂天知命代表著一種積極的生命態(tài)度。
3、儒家心性和諧的實現(xiàn)源于知行合一的認知和奮斗體驗。儒家的心性和諧之道,并不是將知與行分開,讓思想單獨在純粹的理智中抽象真理,而是按照中國人的認知方式,言行相顧,在體驗和實證中求得大道?!爸似D,行之維艱”(《尚書》)。儒家的教育以心性和諧為中心,用知行合一的方法達到與完成中國人人文宗教之理想追求。從儒家心性和諧的角度看人生,不僅重視生命本身,更看重生命的內涵意義和所體現(xiàn)的價值,對內涵和價值的評判不僅從個體自身的努力與奮斗進程中看,還從奮進歷程的周圍環(huán)境和沿途遭遇看,知行合一的認知與奮斗體驗詮釋了儒家的人生觀和性命觀。麥克林認為:“儒家的和諧不是那種試圖用先驗的必然形式展示一切的理性法則,……是一種以將個人和他人聯(lián)系起來的方式、在日常生活的具體環(huán)境中來理解人”?!叭寮铱赡芨咏?,因為它反對意識形態(tài)下的各種限定和預設?!雹?/p>
家是人類生活起源的形態(tài),是社會存在最基本單位,凡是人都在血緣倫理的聯(lián)系之中。對中國人來說,建立在血緣基礎之上的家庭是人們生存、情感和心理的依托,家族文化所孕育出的孝悌思想、集體觀念和同類意識是一種以“仁愛”內核的知行合一,促成了多民族的融合統(tǒng)一,華夏子孫的生生不息和中華民族的卓然屹立。
1、傳統(tǒng)家族文化中的孝悌思想是家庭和諧的內在要求,是實現(xiàn)和諧治理人性的根基。孝親是最基本的人倫道德。古人常在追問“人之為人”的尺度,“仁者,人也,親親為大”(《中庸》),“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孟子·離婁上》)。作為萬物靈長的人,孝親是人之為人的最基本的要求?!缎⒔?jīng)》言:“夫孝,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孝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情,一個人只有做到了孝親,才立住了人之為人的根本,才有可能做好一切。如果說孝是縱向的父子親情之聯(lián)屬,那么,悌則是橫向的兄弟情誼之聯(lián)結。孝悌思想中將兄弟視為手足,強調要兄友弟恭,和睦友愛?!靶值苷?,分形連氣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后據(jù),食則同案,衣則傳服,學則連業(yè),游則同方,雖有悖亂之人,不能不相愛也”(《顏氏家訓·兄弟第三》)。兄弟之間的感情,既有血脈相連的天生的親情,又有在長期共同生活中所產(chǎn)生的情誼,日夜相伴,更是相親相愛。儒家以父慈子孝的倫常觀為核心,進而推演出一套人與人相處的法則,“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順乎情,合乎理,成于法,家庭是儒家構建和諧秩序的載體。
2、由家庭和諧而孕育的集體觀念成為中華民族的道德意識,是實現(xiàn)群體和諧的價值取向。傳統(tǒng)家族文化重視集體,因為個人只有在集體中才能更徹底的實現(xiàn)其人生意義和塑造人格價值。在農業(yè)社會中,一家一戶的家庭生產(chǎn)與生活在應對自然災害、實現(xiàn)生產(chǎn)增收、保衛(wèi)家族安全以及子孫傳衍等方面形成了家庭成員之間共榮共辱的關系:患難相顧,有無相濟,緩急相通。因此,傳統(tǒng)社會總是將家族放在極其重要的地位,立宗祠、修族譜、設義田等,無不體現(xiàn)出強烈的集體意識。費正清在論述“中國社會的本質”時指出:“每個農家既是社會單位,又是經(jīng)濟單位,其成員靠耕種家庭所擁有的田地生活,并根據(jù)其家庭成員的資格取得社會地位。③特別是一個農民家庭,如果企圖生活穩(wěn)定并且獲得聲望,唯一的道路就是讀書做官,而這需要父母妻子乃至幾代人的辛勤付出,表面看來一個農家子弟經(jīng)過科舉能成為顯宦,但其背后的慘淡經(jīng)營也許歷時至久。所以,榮譽的獲得者要承擔對家庭的所有道義上的責任,保持休戚與共的集體觀念。④其實,不光是在農業(yè)社會,現(xiàn)代社會,在具有凝聚力的組織體中,休戚與共的集體觀念會使得個人更具有責任感和使命感。新加坡李光耀說:“新加坡成功的一個最強有力的因素,就是50到70年代那一代人的文化價值觀。由于他們的成長背景,他們肯為家庭和社會犧牲。他們有勤勞簡樸和履行義務的美德。這文化價值觀幫助我們成功。我們本身有了這種體驗,所以我們很重視維護華族新加坡人的文化價值觀”⑤黑格爾曾這樣評價中國人的家庭文化:“中國純粹建筑在這一種道德的結合上,國家的特性便是客觀的‘家庭孝敬’。中國人把自己看作是屬于他們家庭的,而同時又是國家的兒女?!雹藓诟駹柮翡J地看到,孝是中國的傳統(tǒng)主流意識形態(tài),但他不可能體會到這種家庭孝敬對個人和組織產(chǎn)生的無可替代的積極作用,建立在家庭孝道文明上的政治秩序,易于穩(wěn)固、和諧、長久,并且在關鍵時刻具有無與倫比的凝聚力。
3、由家庭和諧而產(chǎn)生的同類意識是大一統(tǒng)國家的文化基礎,是多民族和諧與共的保障。傳統(tǒng)家族文化的同類意識超越了狹義的民族觀。家庭和諧所孕育的親情之愛生發(fā)出一種同類意識,不斷推延擴大,氣象廣博,將人的心胸放開了,寬大了而不是狹窄了、閉塞了。《中庸》言:“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謨。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墜,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以我之親親推及他人之親親,親他人之親,同類意識不斷擴大,秦人與越人相愛,越人與楚人和諧共處,如此,促成多民族國家的“定于一”。中國古禮中就有“同姓不婚”的規(guī)定,《禮記·大傳》記載:“系之以姓,——雖百世而婚姻不通者,周道然也?!痹缭谥艽鷷r,同種族的人就不能互婚,異族異姓之間才能通婚,這在以后三千年的社會發(fā)展中傳承不替,并成為法令制度被人們所認知并遵守,而這些都對民族之間的發(fā)展、融合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異族異姓血統(tǒng)因婚姻而形成一碩大的親戚網(wǎng)絡,使得各民族在統(tǒng)一的大家庭中和樂相處,生生不息?!墩撜Z》云:“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論語·顏淵》)。梁啟超先生講:“我先民之對異族,略如長兄對其弱弟,當其稚時,不與抗禮,及既成年,便為平等,弱弟之自覺,亦復如是?!雹邆鹘y(tǒng)社會家族文化的親情聯(lián)絡將復雜的多民族關系簡化為一家人,形成大民族意識。
中國社會從秦漢時期就形成了大一統(tǒng)的國家,究其原因與地理環(huán)境和物質基礎不無關系,但至為重要的原因,是在家族文化的沁潤下,中國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是向內凝聚的,重“和合與團結”,反對“分裂與離散”。儒家的政治理想是將由家族文化生發(fā)出的同類意識不斷擴大,引導人性中的愛和同情心發(fā)揚光大,因同類而聚合,而和平相處;不因異族而彼此攻擊,以戰(zhàn)爭為榮??梢哉f,由親情倫理生發(fā)出來的民族、宗教和國家觀將各個民族融為一體,這正是中國文化的特色之處,與西方文化截然有別。同類意識的不斷延伸,成就了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氣度,實施仁愛之治,廣納眾流,由此而打通“大同之世”的路徑:“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禮記·禮運》)。此種平天下的理論是真正的普世價值,具有普世意義。
儒家的和諧治理,是一種建立在關系哲學上的治理,而關系治理的內核是人際信任,同樣的制度法令在人際信任的環(huán)境中能良好的運作并發(fā)揮制度法令的預期功效,而在一個缺乏人際信任的環(huán)境中,再好的制度法令也很難有效實施?!罢涡湃问峭馍模切纬捎谡晤I域之外的”,其起源于“根植于文化規(guī)范和通過人們成長早期社會化而形成的,長期的和根深蒂固的信念”,“從文化的視角來看,對制度的信任是人際信任的延伸”(K.Newton,2001)⑧。儒家的關系和諧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等差秩序中強調在上位者的責任和義務。在傳統(tǒng)社會,社會群體間的關系往往是家庭內部關系的延伸。傳統(tǒng)家族文化認為,人在不同的位置上有著不同的社會責任,人們身份不同,社會責任和義務也不同,只有在上位者,特別是執(zhí)政者能以身作則,道德自律,才能確保群體之間的和諧相處??鬃铀^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是對不同層級間的社會關系提出的不同的道德要求和規(guī)范。君、臣、父、子要各安其位,各盡其責?!洞髮W》所言:“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绷簡⒊f得明白:“君如何始得為君,以履行對臣的道德責任,故謂之君,反是則君不君。臣如何始得為臣,以履行對君的道德責任,故謂之臣,反是則臣不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莫不皆然。若是者,謂之五倫。五倫完全成立于相互對等關系之上,實則相人偶的五種方式?!雹崛寮姨岢木?、臣臣、父父、子子,是建立在對等的關系之上,是對等的權利與義務的統(tǒng)一。強調上位者的道德表率,由此而建立自上而下的“責任意識”和自下而上的“權威服從”,這便是社會和諧有序的保障。儒家認為和諧社會不是無差別、無對立、無沖突的人人相同,而是“和而不同”。在傳統(tǒng)文化看來,沒有進入大同世界的小康之世,等差的存在是客觀的,社會中不同群體之間難免有沖突和矛盾,和諧的含義是將群際之間的關系調整在秩序的范圍內,調整的關鍵在于處于高位的群體,特別是執(zhí)政者要以身作則,具有道德自律,“其身正不令而行”。
2、在人際交往中重視仁愛、同情、忠恕的人道情懷。人之常情莫過于父子兄弟之間的愛,如果能引導愛親之心對待家庭以外的人,人與人之間忠恕相待、愛敬相與,社會就會和諧。由孝悌而延伸出的人與人和諧相處之道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人與人之間要有仁愛之心。儒家認為,人類所有純真的情感均可以容納在一個中國字中,這就是“仁”。仁愛之心的確立是經(jīng)過觀察、認知、比較、判斷,在一系列的感性認知過程中形成的,感性人之再經(jīng)理論的強化,成為一種理性的認識,最終成為一種信仰意志?!暗茏樱雱t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孝悌情感的推己及人,由自己不斷向外施愛,由孝順自己的父母、愛護自己的兄弟,到“泛愛眾”,就可以實現(xiàn)仁愛的普遍化?!袄衔崂?,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仁,則表現(xiàn)為麻木,如同四肢痛癢互不相知;仁,則感覺敏銳,能感同身受他人的憂樂利患。這種由家庭之愛而延伸出的人類之愛,即為人道觀,是實現(xiàn)社會和諧的基礎。第二,人與人之間要有同情心。孟子認為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就如看到孺子溺水都會伸之以援手一樣,是人性善端使然。人皆有同類的心,人心皆有善端,道德的歸宿在于以同情心組成社會,而同情心最容易發(fā)生在倫理親情?!昂⑻嶂?,無不知愛其親,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孟子·盡心上》)。將同情心這一善端不斷擴大,既是個體人格的完善,也是溝通人與人之間關系,四海和諧的關鍵?!皭塾H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孝經(jīng)》)。第三,人與人之間要忠恕相待?!凹河t立人,己欲達則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晚清獲得13個博士學位的辜鴻銘認為,在中國,存在著一筆無法估價的、巨大的文明財富,這筆財富,就是真正的中國人。原因是真正的中國人擁有一種良民宗教?!傲济褡诮探虒藗?,愛的法則就是要愛你的父母?!x的法則就是要真實、可信、忠誠。這種良民宗教的最高責任,就是忠誠之責任(dutyofloyalty),忠誠,不僅表現(xiàn)在行事上,而且蘊藏于內心”。⑩
3、在人際糾紛調處中主張以和為貴,采取德主刑輔的治理方略。在傳統(tǒng)社會中,中國人崇尚和諧,把“和為貴”作為待人處世的基本原則,無論在觀念上還是行動中,都不愿把事情弄到極端,中國人幾乎“在思想上對所有過激理論,在道德上對所有過激行為”產(chǎn)生“厭惡”?。蔡元培先生認為:“凡持極端說的,一經(jīng)試驗,輒失?。欢┲杏怪?,常為多數(shù)人所贊同,而且較為持久”?。這未必不是件好事,集體生活需要忍讓與妥協(xié),中國人“貴和尚中”的意識能有效地避免過激或對抗行為,減少人際摩擦與社會內耗,使中國人組織體內的集體生活帶有濃重的人情味,較為穩(wěn)固持久,對社會和平發(fā)展具有良性功能。不難看出,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禮法觀與西方法律思想有著本質的不同。嚴復分析中西處世性格的不同為:“其接物也,中國美謙屈,而西人務發(fā)舒。中國尚節(jié)文,而西人樂簡易?!?從現(xiàn)有的資料上看,中國古代的法律典籍浩如煙海,嚴格清晰,每朝每代都設法定制,但儒家治道觀并不鼓勵人們以訴訟為解決糾紛和矛盾的唯一方式。儒家采取德主刑輔的治國方略,在各種矛盾糾紛的處理中,一方面提倡明德禮教,另一方面推行調處紛爭的措施。傳統(tǒng)社會的調處方式分為州縣官調處和民間調處,家族倫理秩序為民間調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往往很有效果,不僅大大減少因訴訟成本而造成的負擔,也避免了因訴訟的不公帶來的新的仇恨。韋伯在研究中國古代的法律中發(fā)現(xiàn)“(中國古代的法律)所尋求的總是實際的公道,而不是形式法律”。?
注釋:
①《展望21世紀——湯因比與池田大作對話錄》,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294頁。
②(美)喬治·麥克林著:《傳統(tǒng)和超越》,華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95頁。
③(美)費正清著:《美國與中國》,商務印書館,1978年版,第12-20頁。
④黃仁宇著:《萬歷十五年》,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208頁。
⑤呂元禮:《人才、文化、制度:新加坡經(jīng)驗與中國之思》,新加坡經(jīng)驗國際會議論文,2008年。
⑥ (德)黑格爾著:《歷史哲學》,三聯(lián)書店,1999年版,第127頁。
⑦梁啟超著:《先秦政治思想史》,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53頁。
⑧馬得勇:《政治信任及其起源——對亞洲8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比較研究》,《經(jīng)濟社會體制比較》,2007年第5期。
⑨梁啟超著:《先秦政治思想史》,中華書局,1924年版,第92頁。
⑩辜鴻銘著:《中國人的精神》,海南出版社,2007年版,第31頁。
?林語堂著:《中國人》,學林出版社,1994年,第119頁。
?蔡元培:《中華民族與中庸之道》,《東方雜志》,第28卷1號(1931 年)。
?《嚴復集》,第 1 冊,中華書局,1986 年版,第 3 頁。
?(德)馬克斯·韋伯著:《儒教與道教》,江蘇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2頁。
D222
A
1671-2994(2010)06-0105-04
2010-09-29
齊 惠(1977- ),女,內蒙古呼和浩特人,中共中央黨校政法部講師、博士。研究方向:中國官制史。
責任編輯:陳文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