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梅
(武漢商業(yè)服務學院,湖北 武漢 430056)
在多年的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我一直比較關注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形式的有機結合。如何運用好的模式來充分表現(xiàn)教學內(nèi)容從而吸引學生,以達到學生愿學、好學、樂學的目的是我一直以來探討的目標。實踐證明,互動教學模式很受學生歡迎,教學效果非常好,值得大家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推廣應用。
互動教學模式與傳統(tǒng)的單向灌輸模式不同,它強調(diào)教學過程是“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人境互動,情知互動”的發(fā)展過程,把教學過程變成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思維碰撞、情感交流的學習過程?;咏虒W模式的關鍵在于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主動學習、快樂學習,而辯論就是其中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辯論可分為六大類,即學術辯論、決策辯論、法庭辯論、專題辯論、模擬辯論和日常辯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辯論通常是指模擬辯論和日常辯論這兩類。下面筆者以《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為例,說明互動教學模式下辯論教學法的運用及其教學效果。
模擬辯論,是將辯論作為一種比賽項目來進行的活動,它是專題辯論的模擬。比賽前,先確立一個辯題,比賽的雙方分為正方和反方,正方支持這一辯題,反方則反駁這一辯題,通過申論、反駁等方式進行辯論最終來維護自己的觀點。
1、辯題的設計與選取要科學合理。
教師要提前確定好辯論的題目,辯題的設計與選取是模擬辯論教學的重中之重,它直接關系到能否表現(xiàn)教學內(nèi)容和實現(xiàn)教學目的。
第一,辯題體現(xiàn)對立統(tǒng)一。辯論必須針對同一事物或同一問題,即存在著同一論題。如果各方談論的論題不同,就不能實現(xiàn)有意義的辯論。從哲學觀點看,辯論的諸方觀點應該是一種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
第二,辯題應是中性的,具有可辯性。要盡可能選擇沒有定向性的辯題。例如為了幫助學生正確認識人生的挫折,正確對待逆境,我決定用“逆境出人才”、“順境出人才”這組辯題來進行辯論教學。后來經(jīng)過考慮,我把辯題換成了“逆境更能出人才”和“順境更能出人才”。后來的教學過程證明辯題的修改是正確的,學生覺得辯題很公平,有很強的可辨性。
第三,辯題應貼近生活,是學生感興趣的內(nèi)容?!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辯題,才能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他們參與的熱情。例如在講到“正確認識大學生活”這一知識點時很多學生問到了同一個問題:“大學生兼職究竟好不好?”面對學生的疑惑,我決定運用辯論教學法來解決問題,于是確定了“大學生兼職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的辯題。正因為這個辯題是學生非常關注的,所以學生的熱情很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四,辯題的選擇應圍繞教學內(nèi)容,突出教學重點和難點。辯論不是為了單純滿足互動形式的需要,而是為了更好的為教學內(nèi)容服務。所以,辯題的選擇應圍繞教學重點和難點進行設計,否則就有可能喧賓奪主,達不到教學目的和要求。
2、老師在辯論賽中要注意引導和管理
在課堂上運用辯論賽這種形式的最終目的并不是為了分出高低勝負,而是通過辯論讓學生在思想的交流、碰撞中學會全面地分析問題,并在一言一行中培養(yǎng)品質(zhì)、鍛煉能力,所以老師必須在學生的辯論過程中根據(jù)學生的表現(xiàn)給予必要的指導。
辯論中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有:辯論跑題或偏題;辯論中出現(xiàn)不良的行為甚至是人身攻擊;不參與辯論的學生無所事事等。老師應根據(jù)具體情況加以引導和管理,如提示學生注意辯題,引導學生尊重辯手等。至于不參與辯論的學生這就更需要老師的進行必要的管理,比如可以設計提問環(huán)節(jié),讓不參與辯論的學生向選手提問;或讓不參與辯論的學生充當評委、進行點評等等,使個別教育與集體教育兼顧,讓知識傳給全體同學,充分實現(xiàn)生生互動。
3、老師要把握好點評和總結
老師在辯論結束后的點評和總結在課堂辯論賽中起著導向作用,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不僅僅是分析賽情、點評賽況,更重要的是根據(jù)學生的辯論做出小結,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辯題的兩個方面。
由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是合班教學、大課教學,加上課時有限,所以如果嚴格采用辯論賽的規(guī)則進行模擬辯論教學有兩個弊端需要正確應對。
第一、參與人數(shù)少,有部分學生的互動性會被忽視。辯論賽選手只有八名,加上提問、點評的學生最多也不會超過二十人,這對于一個一百人左右的大課堂來講是極少數(shù)的一部分人。對于沒有參與辯論的學生,如何使他們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并在辯論中有所收獲,這是我們應考慮的重要問題。我的應對措施是不控制辯論的人數(shù),全班學生都是辯手,每組可有4-8人作為主辯手,其他學生在適當?shù)臅r候都可以參與辯論。
第二、辯論時間短,不能對辯題做深入的理解和全面的詮釋。辯論賽中,每組的發(fā)言時間一般控制在15分鐘左右,再加上比賽中一些技巧的運用,往往避實就虛,對知識點的分析不透徹,達不到預設目的。我的應對措施是不嚴格控制時間,適當延長時間,而且在辯論中引導學生層層深入,直到把問題辯論透徹為止,這樣一場辯論賽可能需要一至兩節(jié)課才能最終完成。
由于模擬辯論在教學中存在以上不足,所以我們在教學中不能過多地、頻繁地運用。怎樣克服模擬辯論的不足而讓辯論這種備受學生歡迎的方法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呢?經(jīng)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只要靈活把握,辯論完全可以也應該作為常規(guī)的教學方法來使用,這里就不得不提到日常辯論。
日常辯論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發(fā)生的爭辯。它一般是在雙方都沒有準備的情況下,由眼前突然觸發(fā)的一切而即興式地引起的辯論,它可以不受辯論時間和辯論規(guī)則的限制而更靈活、方便。
日常辯論教學法通常和問題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討論教學法等其他教學方法結合起來綜合運用。
例如在引導學生自學“愛國主義”這一內(nèi)容,我在教學設計中運用了案例教學法和問題教學法。首先我導入“中美南海撞機事件之后發(fā)生的中美黑客大戰(zhàn)”的案例,針對案情,我提出問題:如何認識中國青少年黑客在“中美黑客大戰(zhàn)”中的“愛國激情與行為”讓學生思考。在思考的過程中有學生自發(fā)地展開了討論而且參與的人也越來越多,我感覺到學生對這個問題的看法非常不統(tǒng)一,于是我臨時增加了討論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開展自由討論。
討論過后,我請一些學生談談自己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在兩三個學生井然有序地回答完問題之后,教室里就像燒開的一鍋沸水再也無法平靜了,不分班級、不分小組,兩大觀點相對立的陣營立刻自發(fā)地形成了。一種觀點認為“這是不理智的錯誤的行為。愛國不僅僅是激情的宣泄,更應是負責任的高瞻遠矚?!倍硪挥^點堅持認為“這是不理智的但絕不是錯誤的行為。中國人應該拿出我們的勇氣和膽量和國際社會中的霸權主義相抗衡”。兩大陣營的學生在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開始了唇槍舌劍的辯論,從網(wǎng)絡到信息戰(zhàn),從戰(zhàn)爭到政治,從愛國的形式到愛國的本質(zhì),從盲從的愛國到理性的愛國,一路辯來,酣暢淋漓。學生們覺得這種民主、隨意、自由的辯論非常有意義,對他們來講,結果可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辯論中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傾聽了他人的聲音,實現(xiàn)了充分的交流,也引發(fā)了大家更多的思考。這節(jié)課結束后,很多學生同我交流,希望老師能夠經(jīng)常運用這樣的方式來聽聽學生的想法,讓學生在思辨中學會分析問題,給了我很大的啟發(fā)。
日常辯論創(chuàng)設探究學習的平臺,大大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但同時對教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確實發(fā)揮出日常辯論在教學中的良好效果,教師要注意培養(yǎng)相應的能力。
第一,教師要具有全局把握教學內(nèi)容的能力。日常辯論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和機動性,它往往是教師在教學中根據(jù)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課堂教學需要臨時增加的環(huán)節(jié)。如果教師對課程的內(nèi)容體系不熟悉,對教學的重點、難點不清楚,就無法正確判斷能否運用這一教學方法,或者不加分析貿(mào)然運用,雖然突出了一次課的效果卻有可能打亂了整個的教學計劃,甚至影響到教學內(nèi)容的順利完成。所以,要靈活運用日常辯論,使它更好的服務于教學,就需要教師從宏觀上把握教學內(nèi)容,做到胸中有數(shù)。
第二,教師要具有適時引導的能力。日常辯論的形式靈活,操作簡單易行,但其應用必須圍繞授課的主題來進行。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并以適當?shù)姆绞教岢鰡栴},引導學生將探討的問題逐步引向深入;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不同意見并適時的推出辯題,引導學生進行辯論。在辯論完畢之后,教師還要適時引導雙方換位思考,認識到對方觀點中的合理和科學的成分,從而形成對事物全面的科學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全面的辨證思考問題的習慣和能力。
第三,教師要具有駕馭課堂的能力。辯論教學的最大的特點就是課堂氣氛活躍,發(fā)言人多,觀點、看法多種多樣。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但由于思維活躍程度與認識程度的不同,對某問題的討論不能達到預定效果或辯論中不能形成一致意見等。出現(xiàn)這類情況時教師要能隨機應變,教學程序的組織要有靈活性,要及時處理學生學習信息的反饋,教學難點、教學時間的掌握都要有彈性。因此,作為教師,“既要散得開,又要收得回”,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教學的程序性與靈活性相結合,在兼顧學生課堂需求的基礎上實現(xiàn)預期的教學目的。
辯論教學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充分實現(xiàn)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學實踐證明,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靈活運用模擬辯論教學法和日常辯論教學法,將二者有效結合起來運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第一、辯論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辯論是一種非常吸引學生的新穎的課堂教學形式,把辯論引進課堂能給學生以施展才能的機會,讓學生作為主體主動地提出問題、展開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與思考,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第二,辯論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自主、自發(fā)地學到很多知識。在準備階段查資料、找論據(jù),收集大量的有關資料,這本身就是一個主動學習的過程。在辯論階段,辯手們要傾聽對方不同的聲音,查找對方的破綻與錯誤,這樣就能直接引發(fā)學生的深度思考,使理論越辯越明,越辯越透。
第三,辯論培養(yǎng)了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辯論是一種“去粗去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維過程。通過辯論有助于培養(yǎng)和提高辨證思維能力,同時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現(xiàn)場應變能力、合作學習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增長,全面提高了學生各方面的素質(zhì)。
第四、辯論增進了情感,統(tǒng)一了價值觀。辯論重在雙向或多向的信息的交流,有利于加強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情感溝通,培養(yǎng)學生尊重他人、善于向他人學習的品質(zhì),加強學生的合作、競爭、交往等意識,在思辨中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1]劉舒生等著.教學法大全.經(jīng)濟日報出版社,1990年版.
[2]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組編.創(chuàng)新教育.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
[3]鄭永廷.現(xiàn)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論與方法.[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