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鳳軍
(阜新市第二十四中學,遼寧 阜新 123000)
胡錦濤同志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教育成效不應只看學生是否能準確填寫標準答案,更要看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看他們是否掌握了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關鍵能力,看他們是否具備了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眰ゴ蟮目茖W家笛卡爾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先生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對于教師來說,最根本的就是要根據不同的教材特點與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及素質而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這樣就能收到“方法對了頭,一步一層樓”的效果。我將分析議論文的方法應用到九年級思品課教學中來就是遵循知識遷移的原則而進行的嘗試,即用知識遷移的理論圣水釀造管用高效的教改方法的玉液瓊漿。正如陶行知老先生說:“使他以最短的時間經過相類的經驗發(fā)生相類的理想,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并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理想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從而實現知識的正遷移,其根據是:
首先,從語文學科與思品學科均屬于文科的大教育體系角度看,二者在知識體系中共存的社會性、文化性、文學性和理論性是借用分析議論文方法,實現知識遷移的前提。從思想教育體系看,二者雖然是不同學科,但在中學階段,又都屬于集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和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教育的支柱學科,所以二者也是屬于同一范疇。如果說思品課教學側重于直接進行思想理論教育,具有顯性特點的話,那么語文課則是以文章為載體,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式地滲透著思想教育,具有隱性特點。 譬如《藤野先生》、《雷電頌》、《海燕》、《故鄉(xiāng)》、《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等都是和思品課的內容相互聯系、相互貫通、交相輝映的。這是借用分析議論文方法實現知識遷移的必要條件。
其次,從學生本身看知識遷移的可能性。九年級學生通過語文課的學習,已經掌握了議論文的基礎知識,明白論點、論據和論證三者之間的關系,具備用已有的知識來學習和掌握新的知識,從而實現知識遷移的能力。這是借分析議論文方法實現知識遷移的知識基礎。
最后,從語文教材中的議論文和九年級思品課教材體例結構特點的角度看知識遷移,也適合采用議論文的方法指導學生實現知識遷移。例如語文教材中的議論文有論題、論點、論據和論證。論題是議論的對象和議論的范圍,論點包括中心論點和分論點,論據有理論論據(分論點)和事實論據,論證就是用論據證明中心論點的過程。而九年級的思品課教材從整體結構上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常識”為總論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就是全書的總論點,各課就是分論點;如果從各課的體例結構上分析,各課的標題就屬于該課的中心論點,各節(jié)及目題(框題)是分論點;如果將目題(框題)設為中心論點,那么分論點(論據)就隱含在該目題(框題)之中。例如第八課“投身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課題就是該課的中心論點,第一節(jié)“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第二節(jié) “燦爛的文明之花”(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就是兩個分論點(論據)。如果將第一節(jié)的“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第一目(框題)“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設為中心論點,分論點(論據)則為:(1)無論一個人、一個家庭,還是一個單位、一個地區(qū),物質上不能貧窮,精神上也不能貧窮。只有物質和精神都富有,才能全面發(fā)展。對于一個社會的發(fā)展來說,就更是如此;(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相輔相成、協(xié)調發(fā)展的社會;(3)在當代中國,發(fā)展先進文化,就是發(fā)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4)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是我們發(fā)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和諧文化首要的和根本的要求,也是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保證。結論是: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最根本的就是必須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這就不難看出全冊教材內容就是按論點、論據和論證相編排的。所以,無論是從教材體例特點分析,還是從學生接受能力上分析,都適合于采用分析議論文的方法指導學生學習思品課。而語文教材中的議論文與思品課教材存在的同一性則是采用這種方法實現知識遷移的根本依據。
那么,如何用知識遷移原則的理論圣水來釀造思品課教法改革的玉液瓊漿呢?我的做法是:
第一,每學期的第一課,宏觀上把九年級思品課教材與語文課議論文中相似的論題、論點、論據和論證特點這種同一性向學生做簡明扼要的介紹。著名法國科學家巴斯德說:“在觀察的領域中,機遇只偏愛那種有準備的頭腦?!庇捎趯W生有心理準備,帶著這種“有準備的頭腦”去聽課,效果就會大大提高。
第二,微觀上,在每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點撥,課后小結時讓學生用2—3分鐘的時間,從議論文的角度找出本節(jié)課內容的中心論點、論據(理論論據和事實論據),并把它串成線。如在學習第四課第四節(jié)第一目題(框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內容時,我利用課后的小結時間提出以下問題供學生思考:
(1)這部分內容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2)理論依據(分論點)是什么?
(3)事實依據是什么?
(4)這些論據是用來證明什么的?
學生很快歸納出,中心論點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理論依據為:“(1)人類文明發(fā)展史告訴我們,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會引起經濟的深刻變革和人類社會的巨大進步。(2)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日益滲透到經濟發(fā)展、社會進步和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未來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必將對人類社會的發(fā)展產生更加深刻的影響。(3)中國的發(fā)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在尖端技術的掌握和創(chuàng)新方面,我國已經建立起堅實的基礎……但是,從整體上看,我國的科技總體水平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同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要求還有許多不相適應的地方。要迅速提高我國的生產力水平,縮小與發(fā)達國家的差距,必須加快發(fā)展科學技術?!苯Y論:把發(fā)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同推進改革開放和發(fā)展先進的科學技術結合起來,是實現我國生產力快速發(fā)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必然要求。事實依據(事實論據)即教材“相關鏈接”中的:“(1)18世紀下半葉,發(fā)生了以蒸汽機為代表的第一次產業(yè)革命,開創(chuàng)了大機器工業(yè)時代,從而全面開創(chuàng)了以社會化大生產為基礎的近代工業(yè)文明。19世紀后期到20世紀中葉的第二次產業(yè)革命,從化工、電力和內燃機等工程技術的突破開始,使人類進入了電氣化、原子能和航空航天時代,現代化的大生產普遍發(fā)展。20世紀下半葉,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第三次產業(yè)革命迅速發(fā)展,使社會生產和消費從傳統(tǒng)的機械化、工業(yè)化向自動化、智能化轉變??萍嫁D化為生產力的能力加強、速度加快,成百上千倍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和勞動生產率。(2)‘863’計劃作為國家高技術研究發(fā)展計劃,目前已在信息技術、生物與現代農業(yè)、自動化與現代制造業(yè)、資源與環(huán)境、新材料、能源技術等領域取得了突破,并由此帶動了集成電路制造、高速通信網等一批重大項目,這些成果對我國傳統(tǒng)產業(yè)的升級換代產生重大的作用,在鋼鐵、造船、汽車、化工、機床、發(fā)電等傳統(tǒng)產業(yè)之外,形成了電子、信息、儀器儀表、生物技術、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一批高技術產業(yè)”等,這些論據都是用來證明中心論點的。這樣就解決了以往教學中存在的論點和論據、理論和事實相脫離的老問題,達到了畫龍點睛的效果。
第三,在每學年的綜合復習時,再引導學生用這種方法對全冊教材內容加以分析,這就有利于學生將板塊的知識結構融為一體,形成體系。這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思品課有其內在質的規(guī)定性和規(guī)律性,這就決定了教學方法的特殊性,因而必須把握好二者結合的度,否則,過猶則不及,出現負遷移。
教的最高境界是不教。從1993年以來,我把分析議論文的論點、論據和論證的方法借用到思品課教學中來以后,改變了學生厭煩學習思品課的心理狀態(tài),幫助學生走出了思品課內容互不聯系,學起來乏味,理解起來困難的認識誤區(qū),從而“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2010—2020》),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思品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理解和記憶能力,增強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學成績顯著提高。學生說:“用這種方法分析教材,老師不講也能學得懂,記得住”,實現了葉老所說的“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目的。實踐證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