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妮娜
(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山西 太原 030027)
論翻譯的可接受性
晉妮娜
(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山西 太原 030027)
翻譯不僅僅是一種工作,更是一種科學。不論對處于何種階段的翻譯者來說,都是需要準確、深刻把握翻譯規(guī)律并在此基礎(chǔ)上進一步提高翻譯質(zhì)量的。此外,翻譯是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進行深入研究并逐步將研究所得付諸實踐的一個復(fù)雜的過程。在翻譯實踐中,由于任意兩種語言文化之間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這加大了實現(xiàn)翻譯可接受性的難度,使得譯者需要考慮多種因素來對其進行理解、翻譯,才能得到可接受性比較高的譯文。鑒于此,論文對翻譯的其他兩個原則,即傳意性和相似性不做深究,只研究翻譯的可接受性。
翻譯;文化差異;邏輯;可接受性
要了解翻譯規(guī)律,提高翻譯質(zhì)量,有必要先來探討一下翻譯的原則。一般認為,翻譯原則有三,即傳意性、可接受性及相似性。(1)傳意性(meaning transference),指的是翻譯的目的就是為了將原文的意思用譯語重新表達出來,使看不懂原文的讀者能夠通過譯文獲得原文的信息;(2)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指譯文讀者對譯文是否完全理解,譯文是否明白易懂:(3)相似性(similarity),即譯文應(yīng)力求與原文相似,只有統(tǒng)一了解翻譯標準和原則,才能分析直譯與意譯,確定在實際操作中的選擇和應(yīng)用。
翻譯時把意思表達出來,保存了原意即注意了傳意性,實際上只完成了翻譯任務(wù)的一半,另一半則要看信息接收人對譯文的接受程度,也就是可接受性如何。譯文的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是指譯文讀者對譯文能否完全理解,譯文是否明白易懂。
衡量可接受性高低的標準要看譯文是否符合譯語表達習慣,越接近譯語表達習慣,可接受性越高,如能完全使用譯語說法,那是最好不過的了。然而由于各種文化之間存在著不同的語言表達習慣和文化特點,這就給翻譯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必須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去進行翻譯,既要傳達譯文的意思、文化,又要把自己放在譯文讀者的角度上去反復(fù)審校譯文,才能獲得可接受性較高的譯文。
翻譯是一門科學,因為它是建立在語言學基礎(chǔ)上的,語言中許多內(nèi)容是屬于規(guī)定性的?;菊Z言知識都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必須牢牢地掌握,這是翻譯的前提。在整個翻譯過程中,詞語的意義、語言中的比喻和習語等不能歪曲,不能斷章取義,更不能率而操斛、信手濫譯,而必須忠實地再現(xiàn)原文的內(nèi)容和形式。換言之,譯文不能違背原意,這就是翻譯的科學性所在。
就英漢翻譯而言,英美人的語言背景、思維方式與中國人不盡相同,因此語言所描述的內(nèi)容及表達方式也大相徑庭。同一話語會有幾種不同的譯法,甚至偶爾還會遇到難譯或者不可譯的內(nèi)容。在這種情況下,哪種翻譯更為妥帖,如何處理難譯或不可譯的內(nèi)容等,則需要很大的靈活性。好的譯文形神兼?zhèn)?,粗劣的譯文則平淡無味,或有悖于原文甚至與原文風馬牛不相及。
西方人的思維方式、生活環(huán)境和歷史背景與中國人相去甚遠,因此作為反映現(xiàn)實的作品,也各有其獨特的色彩,翻譯中必須保留原作的這些民族色彩。雖然翻譯界歷來有“歸化”和“洋化”之爭,但一般來講,對于民族特色較濃的作品,不宜全盤“歸化”,給外國人穿上中國的“長袍馬褂”,而必須還原其本來面目。如God一詞應(yīng)該譯為“上帝”,而不宜用“老天爺”代替。
1.時代因素
歷史在前進,社會在發(fā)展,語言所描述的現(xiàn)實世界不斷發(fā)生變化,語言本身也非靜止不變。古英語和現(xiàn)代英語無論在詞法和句法上都有明顯的差異,古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更是如此。因此,不同時代的作品在題材、文體風格上都有各自的特色,即所謂的時代特色,翻譯中不能背離原作的時代特色。當然,由于時代的變遷以及讀者接受能力的限制,我們不可能也沒有必要用同時代的古漢語來翻譯相應(yīng)時代的外國作品,但必須適當反映原作的時代特色,王佐良先生所譯的《論讀書》,行文古樸典雅、文白交融,讀其譯文猶如回到了培根所處的16世紀的英格蘭,他的這一譯作堪稱再現(xiàn)原時代風格的典范。
2.個人因素
語言除了因語境變化而產(chǎn)生變化,還會因個人因素而發(fā)生變化,這在語言學上稱個人語言。應(yīng)該明確認識到,不同作家不僅在創(chuàng)造構(gòu)思上大相徑庭,其語言風格也大不相同。如美國作家海明威,語言簡練、樸素流暢;而??思{則行文隱晦、艱深費解。翻譯中必須盡可能地再現(xiàn)原作者的語言特色,不能違背原作者的個人風格。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文學作品反映的社會現(xiàn)實廣闊而繁復(fù),盡管作家的個人風格可能始終如一,但作品中人物的個性化語言卻會因其社會地位和個性特征等因素而不一致。對于這種特殊現(xiàn)象,翻譯中不能等同劃一,而必須充分考慮人物的語言個性,使譯語的語言符合人物的個性特征。
語言風格是語言形式與語言內(nèi)容相統(tǒng)一的體現(xiàn),具有形與神的兩重性。翻譯時,譯者譯文的風格是表現(xiàn)原作者、原文的風格,它們既有共性又有個性。翻譯必須做到傳神達意,體現(xiàn)風格。翻譯水平越高,原作者的風格就越傳真,譯者的風格就越傳神。
風格與形式有聯(lián)系又相區(qū)別。風格屬于言語的范疇,形式屬于語言的范疇。英漢兩種語言的差異決定了“形等”近乎不可能,但這并不等于說譯作的語言風格不能近似于原作的語言風格。既然屬于語言的范疇,風格的變換依賴于對語言形式的選擇,具體地說,是對語音、詞匯、句法、修辭手段和篇章結(jié)構(gòu)的選擇。所以說,風格的體現(xiàn)既依附于語言常規(guī),又偏離語言常規(guī)。
綜合上述翻譯中語言文化的差異性以及實現(xiàn)翻譯可接受性的難度,該文對翻譯的傳意性和相似性不進行深究,只研究譯者如何在翻譯過程中去提高翻譯的可接受性。
1.從英譯漢的角度看,兩種語言在詞匯現(xiàn)象方面有詞義、詞的搭配能力和詞序上的不同;在句法現(xiàn)象方面有句子結(jié)構(gòu)、句序和句子內(nèi)容的一些其他表達手段上的不同特點。所以,要提高譯文的可接受性,首先就要使譯文符合譯語的語言習慣,也就是采用譯語說法,否則就會使人感到別扭。如:
In case of fire,use stairs.Don’tuse the elevator.
這句話若譯成“如遇火災(zāi),請用樓梯,勿用電梯?!弊x起來就很別扭。應(yīng)該按照漢語習慣,把這句話譯成:如遇火災(zāi)請走樓梯,勿乘電梯。
有經(jīng)驗的翻譯者常常有這樣一種體驗:就是翻譯必須要根據(jù)譯語的習慣說法進行翻譯。譯者若不知道這個意思譯語怎么說,就無從翻譯。比如,有人把“美籍華人”譯成“American citizens with Chinese origin”,還覺得自己的翻譯意思明白用詞準確,可是和英語說法“Chinese American”比較起來,立即感到相形見絀。
然而大多數(shù)情況下,有些說法原語有,譯語卻沒有。于是只能靠“借用”或是“創(chuàng)造”。借用就是根據(jù)原文的意思從譯語中尋找類似的說法。如翻譯“一箭雙雕”可以借用英語的類似說法:“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但有時候借用的說法與原意略有出入,需要做一些調(diào)整。如“nothing can be made out of nothing”譯成“不能從無做出有來”就不太好,而譯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也不是太理想,因為原文并無“巧婦”之意,這時可以對其稍作調(diào)整,譯作“無米之炊是做不出來的”。
創(chuàng)造譯語本來沒有的說法,要倍加小心、謹慎從事。除了不失去原意之外,還要特別注意翻譯出來的說法要能夠被譯文讀者所接受,也就是說,創(chuàng)造出來的詞語要接近譯語的表達方式,雖然譯語并沒有這種說法,但人們一看也能馬上明白這個詞的意思。如:
Tommy answered nothing.Father asked him if the cat had got his tongue.
湯米沒有回答,父親問他是不是舌頭讓貓叼走了。
漢語并沒有“舌頭讓貓叼走(指不說話)”這種說法,但這種譯法和漢語表達方式接近,中國人一看也就明白它是個什么意思,也能接受。
但是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按原文形式創(chuàng)造出來的說法,譯文讀者往往看不懂,因而不能接受。例:
Necessity is the mother of invention.譯文(1):需要是發(fā)明之母。
漢語只有“失敗是成功之母”的說法。譯文1不符合漢語習慣,可接受性很差,所以需要換一種說法。如譯文(2):因為需要才會有發(fā)明。
2.翻譯是兩種語言轉(zhuǎn)換的過程。翻譯過程中處理好邏輯、風格與修辭之間的關(guān)系是保證質(zhì)量的關(guān)鍵。這三者的關(guān)系體現(xiàn)著內(nèi)容、形式與色彩之間的關(guān)系。
(1)匈牙利著名的翻譯家拉多久吉爾博士指出:“翻譯是邏輯活動,翻譯作品是邏輯活動的產(chǎn)物。”
例:After all,all living creatures live by feeding on something else,whether it be plant or animal,dead or alive.
譯文1:因為,畢竟所有活著的生物,不論是植物還是動物,死的還是活的都靠吃某種別的東西生存。
譯文2:所有活著的動物畢竟都是靠吃別的東西來生存的,而不管這些東西是植物還是動物,是死的還是活的。
這里,譯文1可能只注重了表達上的通順流暢,而忽略了其邏輯性;“活著的生物”竟然還包括“死的”,后半句中“死的”還要“靠吃某種別的生物”,這顯然是不合邏輯的,在理解上也有問題。譯文2就比較符合邏輯,且容易讓人理解并接受。
(2)就翻譯而言,要保持原文的語言特色,就是要追求風格上的對應(yīng),也就是要對原作的語言藝術(shù)負責。依照翻譯理論,再現(xiàn)原作風格應(yīng)該是也必須是譯者的追求。由于不同語言之間存在著多層次上的差異,要想完善地傳達原作的風格,特別是文字上的,確實有許多障礙,但譯文要盡可能接近原作風格,盡量反映原作的藝術(shù)個性。當然,在翻譯中,原作的思想內(nèi)容并不取決語譯者,而取決于原作者。所以,譯者可取的基本體式也受到原作很大的限制。譯者不可能不顧原作的思想內(nèi)容和語言形式,隨意創(chuàng)造“風格”,這是翻譯所面臨的客觀上的局限性。
在翻譯時,要運用各種翻譯技巧以及修辭方式,使用適合的文體,盡量保持原作風格、意境和形象,盡量做到風格對等。
例:A thousand mustaches can live together,but not for breasts.
譯文1:一千個男人可以住在一起,兩個女人卻不行。譯文2:千條漢子能共處,兩個婆娘難相容。
例句中的英語原句是諺語形式,譯文1僅僅譯出了意思,沒譯出其風格。譯文2注意到意義和風格上的統(tǒng)一,采用了漢語諺語和成語經(jīng)常采用的語言形式“反對”(對偶的一種),準確地譯出了意義,再現(xiàn)了原文風格。
(3)翻譯時,譯者可以充分發(fā)揮譯文的優(yōu)勢,調(diào)動各種修辭手段,運用各種翻譯技巧,如意譯、直譯、增譯、減譯、正譯、反譯等等,或保持或改變原文的結(jié)構(gòu)和形象,盡最大可能傳譯原文風格。但是,必須達到使譯文讀者了解其本來意義和原有風格的目的。
翻譯是一種語言轉(zhuǎn)換活動,在這一活動中,譯者自然而然地進行著文化轉(zhuǎn)換。文化滲透于語言的各個層面,如語音、詞匯、句子、語篇等。在翻譯過程中如何傳達原文中的文化內(nèi)容與文化色彩,使譯文在各個不同層面上與原文達到對等,就成為譯者的一項重要任務(wù)。處理跨文化差異,主要可以采用直譯法、意譯法、替換法以及直譯加注法。
例:They were only crying crocodile tears at the old man’s funeral because nobody had really liked him.
在老頭子的葬禮上,他們只不過擠了幾滴鱷魚的眼淚,因為在老人生前,沒人真的喜歡他。
這樣直譯能保存原文所含的文化特征,因此也有利于文化交流,并能豐富譯文語言的表達感染力。
(4)把可接受性提到新的高度
既然是為了傳意,翻譯時在理解原意之后,不妨脫離原文的用詞結(jié)構(gòu),從譯語中尋找最恰當?shù)脑~語把原意表達出來。譯者為了提高翻譯質(zhì)量,應(yīng)該隨時注意觀察學習譯語的習慣說法,抓住原意之后,大膽甩開原文的表達形式,模仿譯語的習慣說法,把可接受性提到一個新的高度,使讀者覺得不是在讀翻譯文章,這樣就有可能爭取達到“傳神入化”的境地。
如:Grand Opening開業(yè)大吉。
Come to see me whenever you need my help.
有事只管來找我。(不譯“什么時候需要我?guī)椭蛠硪娢??!保?/p>
[1]張培基.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0.
[2]章和升.英漢翻譯概要[M].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6.
H315
A
1673-0046(2010)12-019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