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琴芳
(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安徽 合肥 230036)
反抗父權(quán)制
——莎士比亞三大愛情悲劇中女主角的女權(quán)主義詮釋
郎琴芳
(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安徽 合肥 230036)
文章從女性主義批評的視角出發(fā),闡述莎士比亞在他的三部著名的愛情悲劇中,如何轉(zhuǎn)變女性的被動為主動,如何摧毀占主導地位的男性中心邏輯,從而消解傳統(tǒng)的父權(quán)制意識形態(tài)“男性等于創(chuàng)造力”。三位女主角充滿女性自我意識的勇敢言行對父權(quán)制的權(quán)威是一種直接的威脅,相反,三位男主角不斷喪失自我約束力,成為否定自我和消融自我的弱者。莎士比亞以其細膩而又美學的角度表現(xiàn)了女性的心路歷程和生存狀態(tài),展示了女性健康、積極的性格的藝術(shù)魅力。
女性主義;父權(quán)制;顛覆;自我消融
縱觀莎士比亞所有悲劇,其三部愛情悲劇《羅密歐與茱麗葉》、《安東尼奧與克里奧佩特拉》及《奧賽羅》倍為引人注意。茱麗葉、克里奧佩特拉及苔絲德蒙娜,挑戰(zhàn)傳統(tǒng),為了女性更高意義上的存在,解放了自己并奉獻了生命,她們英勇的行為和反叛的個性沉重打擊了封建父權(quán)制的權(quán)威,反映了那個時代的人文主義精神和女性尋求自尊、實現(xiàn)兩性平等的強烈意識。從這層意義上,她們所斗爭的是獨立選擇終身伴侶的權(quán)利,她們所摒棄的是被動和屈服意識,她們的奮斗揭開了女性解放事業(yè)的序幕。這對于消除對女性的歧視,在那個資本主義上升的特定時期以及現(xiàn)在,都有深遠、積極、進步的意義。
用女權(quán)主義分析這三位女主角意味著推翻女性被歪曲的形象。通過強調(diào)女性是活動的中心來反對傳統(tǒng)的男權(quán)中心理論,消除占主導地位的男權(quán)文化,在性別意義上重建女性應有的平等地位。
“女權(quán)主義”作為術(shù)語,出現(xiàn)于十九世紀八十年代的法國,與“女性解放”為同義詞,旨在消除對女性和其它被壓迫的社會群體在經(jīng)濟、政治、社會及文化上的歧視,追求兩性平等,有強烈的“反男性氣質(zhì)”趨勢,其根源是人類解放運動。在社會學詞典中,父權(quán)制被定義成一種家庭職位,其間有父權(quán)的男人統(tǒng)治其它家庭成員。它有兩種權(quán)威體系:父親統(tǒng)治的家庭體系和男性聯(lián)盟統(tǒng)治的社會體系,均以男權(quán)為中心,歧視女性,壓抑女性,把她們歸類為男人的依附或男性玩物的永恒犧牲品并發(fā)展出一系列的女性特征,包括謙虛、恭順、軟弱、無秩序等,咄咄逼人地把女性地位變得屈從化、邊緣化?!澳腥耸侵黧w,是絕對,女人是他者?!盵1]簡言之,把女性看成不存在。
女權(quán)主義理論挑戰(zhàn)父權(quán)意識。父權(quán)制定義美好的女性形象和行為并展現(xiàn)女性特制的一幅理想圖畫,軟弱的女性是完美道德的圣像。理想女性被看成是被動的溫順小綿羊,而“魔鬼”女性即指男性英雄垮臺的源泉,是那些按自己意愿行事、追求女性獨立,拒絕接受父權(quán)制所專門定義的順從性角色的強者。女性是否只能作為非獨立的個人而存在?在這三部悲劇中,三位女主角顛覆傳統(tǒng)父權(quán)制對女性存在的定義和歧視性的論斷,她們各具魅力的言行讓男主角汗顏,同時證明女性的地位決非從屬,她們不再缺席,不再被動,不再是否定,相反,三位男主角展現(xiàn)出非理性、反邏輯、自我消融的形象。強大的女性存在讓讀者震撼性地感受到最是那一低頭的似水柔情亦能有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別樣豪情。她們打破了父權(quán)制對女性存在的傳統(tǒng)倒三角認識,通過尋求自我價值和精神存在,讓自我存在從最低層躍居而上,成為首要存在,主動增加女性角色的社會內(nèi)容,讓女性成為真正的人而并非與男性比較的“第二性”,而決非僅僅是滿足男性欲望和生兒育女的自然存在的工具。
茱麗葉,第一部愛情悲劇《羅密歐與茱麗葉》的女主角,一個14歲的可愛女孩,在沖破封建婚姻的束縛的過程中,逐步成長為一個如此具有自我解放意識的新女性。獨立的個性和主動掌握自身命運的言行證實了自我存在,并展現(xiàn)出女性的堅韌和膽量,駁斥了父權(quán)制賦予女性的軟弱和無能,從而推崇了“女性為主體,男性為客體”的觀點,成為了女性革命者。相比之下,羅密歐男子氣概不斷軟化,呈現(xiàn)出女性化氣質(zhì)和不成熟之態(tài)。
在那個新興資產(chǎn)階級無正式地位、封建勢力仍然頑強的社會,她冒著父權(quán)制的譴責尋求真愛,徹底拋棄過時的傳統(tǒng)觀點,沖破封建“男尊女卑”的思想鐐銬。剛開始,她是一個顯赫家庭的女兒,遵循傳統(tǒng),天真純情,溫柔可人。一旦戴上愛情的翅膀飛翔,被禁錮思想便解放了。她所有強大的力量、智慧、勇氣和決心像熔巖一樣在她年輕的體內(nèi)噴發(fā)。
在莎劇中,從法律層面來說,父親對女兒有絕對權(quán)威。茱麗葉尊敬并崇拜父親,但她有獨立精神準備承擔責任。她的行為摧毀了父權(quán)制體系的基礎(chǔ)并顛覆了傳統(tǒng)對女性的評價。在男性眼中,女性要么軟弱,要么孩子氣,要么強勢。傳統(tǒng)女性即男性的想象。父權(quán)制意識權(quán)威要把女性地位降低為交換的東西。女性存在只是為了被消失化和取代化,屈從是女性義務(wù)必不可少的方面,不照此行事即違反上帝計劃和女性本質(zhì),女性特質(zhì)即軟弱和無能。那么茱麗葉軟弱嗎?無能嗎?絕對不。在劇中,她是一個有發(fā)言權(quán)的積極參與者。正如Catherine Belsey說:“言語讓人變成主體。”[2]
有些評論家分析他們的愛是沖動的,非理性的,甚至是自我毀滅的,但毋庸置疑,他們愛也是純潔的、超越生死的,茱麗葉全然不顧社會和家庭強加的鐵鏈,勇敢地跳入愛河,并在相愛的過程中認識了一個新自我,而這點就證明了她大膽不屈服的個性,閃耀著女神的圣潔光輝。她強調(diào)個性自由,代表著文藝復興時代人文主義的思想和觀點。她對愛情的態(tài)度是誠實的,選擇伴侶的標準不是地位、財產(chǎn)或權(quán)利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的個性和品質(zhì)。她的成熟是通過一系列事件逐步形成的。盡管羅密歐是他家族敵人的兒子,她仍然愿意在一個秘密婚禮中與他共度此生。她渴望著以一種與她內(nèi)心狀態(tài)相符的方式改變傳統(tǒng)婚姻的世界觀。與羅密歐分開后,危機接踵而至。面對他被放逐的結(jié)果,她很快鎮(zhèn)定下來,并戰(zhàn)勝一個個障礙,變成了一個了不起的女性?!白蛱爝€是個孩子,第二天就成了女性?!盵3]“在幾十秒內(nèi),這個孩子變成了一個女人?!盵4]面對父母的強迫以及乳母的跟帕里斯結(jié)婚的建議,她更加堅定地表示要和這個僅三小時的丈夫同生共死。對于愛情,她至死不渝。對于自我存在的認識,智力上、心理上,她都略勝對方一籌,羅密歐的自我毀滅的趨勢更是證實了這一點。
這位名字在意大利語中意為“使者”和“迷迭香”的年輕人,這“禮貌的花朵”的陽剛和勇猛已被茱麗葉的美軟化。他很快摒棄起初對羅莎麗娜單方面的愛戀恰恰強調(diào)了他善變和潛在的不可靠性。在茱麗葉光芒四射的美中他找到了一直追求的靈感,對他來說,她的存在把墳墓的黑暗轉(zhuǎn)變成盛宴的輝煌。由殺死提拔特開始,他不斷犯下巨大錯誤。他是自私的,當接到被放逐的告知時,他倒地尖叫大哭,絲毫沒有考慮愛人會忍受怎樣的情感折磨。修道士斥責他的魯莽行事,指責他是情感的奴隸,是“被自己眼淚喝醉的人”“你的淚卻是女人氣;你的狂暴的動作表示出一個畜生的無理性的狂熱?!保?,3)他越是沖動,越接近自己的悲劇。他的女性氣質(zhì)完完全全地反映在決定自身命運的無助上,缺少克制力的個性給自己帶來了嚴厲的懲罰?!八兂闪?,而不是本身是一部悲劇?!盵5]
隨著一聲長長的嘆息,幕落。這個女孩選擇生葬在家庭墓室,這是對忠貞之愛的一個英勇行為。為了永遠與愛人相聚,她勇敢地喝下藥劑、直面被生葬的恐怖,哪怕那奇怪的氣味和恐怖的鬼魂能讓一個活生生的人發(fā)瘋。“這些都是我聽起來就要發(fā)抖的事,而我會毫無恐懼地去做,只消能對我的愛人做一個貞潔無暇的妻子?!保?,1)當她從迷幻的狀態(tài)中醒來時,看到已喝完毒酒的愛人未能表明一絲生還可能的唇色,她毅然決然地舉起匕首。在最后時刻,她超乎尋常地獨立行事,這種勇氣是一系列自我決斷過程的結(jié)果。她的死亡絕非父權(quán)制的延續(xù)和強化,而是一種新生和完美,有極重的份量和極深遠的影響力,最后的死亡時刻也是最后的勝利時刻。在與命運抗爭的過程中,她一直都是不屈服的、勇敢的,她的言行顛覆了父權(quán)理論,讓女性魅力煥發(fā)出奪目的光彩。
被贊美成“一個絕妙作品”的克里奧佩特拉神秘且不可抵抗,社會一切事物和男人都融化和淹沒在她的偉大中。父權(quán)制認為女人是討厭的,是非理性的象征,是毀滅性背叛的根源。她到底是警告那些貪圖享樂的男人的下場的懲罰性象征工具還是反男性力量的模型?在此劇中,對于她作為一個引誘和迷惑男人、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災難的妖魔的傳統(tǒng)描述被她高超的控制技巧和為愛而亡的行為徹底顛覆。安東尼奧成了缺席,作為“他者”而存在,沒有了話語權(quán),他成了對方的影子。這位智力超人、政治手腕精明的女王在他身上強有力地道出女性的特質(zhì)并非軟弱和屈服。
她多變的情緒和多面的個性使傳統(tǒng)評論界認定她是一股負面力量,“安東尼奧被女王迷惑,而后者的陰險毒辣、狡猾善辯狡猾超過了人類智慧?!盵6]“女王自私而又任性的統(tǒng)治毀了他?!盵7]然而,縱觀全劇,正是她獨有的“克氏性格”讓她成為一個偉大的女權(quán)主義者。Fitz說:“女王與她自己的不穩(wěn)定斗爭著,學習著,成長著,而安東尼奧則沒有?!盵8]這位英雄喪失了自我,在這位美麗燦爛、力量強大的女王前墮落。她那壓倒一切的大規(guī)模存在讓安東尼奧汗顏,當他意識到她要控制他的意圖時,甚至抵擋不了這位有著強大反叛精神的女性。
在一個由政治、權(quán)利、男性標準所構(gòu)成的社會里,她成功實現(xiàn)了從傳統(tǒng)父權(quán)制對女性觀點中的自我解放。像獅身人面像一樣神秘,她用智慧、優(yōu)雅與愛情之本、治國之本緊密結(jié)合,她在愛情上的攻擊性勝利扼殺了安東尼奧的男性氣質(zhì),徹底控制了他并把他轉(zhuǎn)變成精神上的奴隸和自我放棄的弱者。
放棄了政權(quán),投身于埃及狂歡享樂的生活方式,安東尼奧完全地屈服于女王,而背叛了他的士兵、國家和所有他原來所代表的一切,讓女王作為代理人拿走他的心。對自己是否偉大的感覺亦自己決于她的愛,他在她身上找到了絕對?!皞鹘y(tǒng)禁欲主義認為女性生來無理性或各方面都比男性低劣,如果一個男人屈服于一個女人,那么他一定會被描繪成超軟弱和愚蠢的?!盵9]他證明自己就是這樣一個男人,心甘情愿把自己置于她的手掌心。Hartley Coleridge說:“他是個大英雄,現(xiàn)在軟弱和愚蠢得讓人扼腕嘆息?!盵10]讓愿望控制理性,沒有了自我規(guī)范,陷入激情和腐朽的泥潭中不能自拔,他變成了一個圖有偉大虛名的空心人,最終融化了自己。對自己失望,對自己的命運無法掌控,想要重振雄風,卻又在羅馬和埃及、持續(xù)愛戀和理性思索、自我認定的欲望和喪失的事實間搖擺不定。重返羅馬只是他自我的一時清醒,這短暫的離開注定要失敗,而回歸意味著完全的妥協(xié)。盡管他的英雄主義可隨心所欲地改變世界疆土,盡管甚至凱撒也贊揚他的堅強和承受困難的能力,他的角色卻是如此戲劇化地屈從于女王。除了自己,無人可救他,但他仍排斥著最初形象,塑造著新的反形象,這個反形象與巨大的羅馬秩序是如此對立,如此有挑戰(zhàn)性。
克里奧佩特拉的強大存在閃耀著女性的尊嚴?!拔覀兛匆娝锚毺氐呐约记神Z服了這個征服國土的男人。”[11]她高超地捕獲并握住了一個男人的心。自豪地被安東尼奧叫做“我古老的尼羅河花蛇”,她剝奪了他的理智,凌駕于他的心。她代表女性力量強大到足以決定大英雄的命運。無邊無際的花樣和數(shù)不勝數(shù)的情緒變化徹底迷倒了他的心。不管她有多么善變不定,她威脅了羅馬父權(quán)制的男女界線,實現(xiàn)了女性主動性。她的勇氣為她贏得了一種男性地位。她強烈要求“作為一個男人”出現(xiàn)在戰(zhàn)場,而他不能證明軍事天賦和男性力量反倒棄軍而逃,公開把自己展示成一個受寵的野鴨。女王“佩戴他的劍”(2,5)混淆了身份,使這位羅馬將帥女性化,也為自己塑造了強勢的形象。女王身著戎裝,通過掌控他,她馴服了他所征服的世界進而統(tǒng)治男人的世界,僅此一點就推翻了以父權(quán)為中心的體系。
超乎尋常的死亡無疑展示了她的忠誠和勇氣。沒有人會否定她可敬的行為。她甚至運用機警的策略旨在給屋大維凱撒以想要活著的印象。女性的權(quán)威也在此幕中得到升華。為何選擇死亡?避免在羅馬公開羞辱的可能,還是保護她心中愛人的偉大形象不被敵人玷污?后者更能說明問題。女王光榮地死去,卻成為真正的勝利者。這是對她在精神和才智上超越對手的勝利頌歌,同時也是對愛情忠貞不渝的見證。選擇自殺,她不僅避免了對手的報復和蔑視,也表明了對愛人的一片真心,更贏得對手對她的震驚性認識。“啊好高貴的軟弱?!保?,2)在此,軟弱即強大。如此一來,她成功地把戰(zhàn)斗上的失敗轉(zhuǎn)成終極勝利的永生,也給自己增加了光芒四射,無與倫比的魅力。悲劇結(jié)尾有著崇敬的音符?!八麄冏诘厍蛑獾膶氉?,躺在漂浮在云中的沙發(fā)上,不再接觸地球表面。只有勇敢的詩人才能構(gòu)想出這樣的圖畫。”[12]
A.C.Bradley說,《奧賽羅》是最感人也是最可怕的故事。苔絲德蒙娜在希臘語中意為“災難”“不幸”。正是這位女性是莎劇中最真實最具奉獻精神的女性。她誠實、仁慈的美德顛覆了傳統(tǒng)觀點對女性的歧視:男性需求的物質(zhì)或男性虛幻的斷面。處于歧視中心仍不懼艱難,尋求自由和屬于自己的人生道路。盡管她死在心愛丈夫的手中,她也不為真實的情感后悔。沉默至死不是軟弱和無助,而是指責和顛覆男性統(tǒng)治另一種表達方式。奧賽羅的殘酷行為只能證明自己是個孤芳自賞和自我否定的謀殺者,一個自欺欺人的自我中心主義者。作為真善美的象征,她對夫君忠心耿耿,沉默在她別樣的堅持和自我保護的藝術(shù)中歌唱。
她是個真正的人文主義者,評判人時是欣賞人的心靈而非種族和長相,“人類生來平等”,這種思想與婦女解放和種族平等息息相關(guān)。一個摩爾人外貌總是黝黑和粗糙,令人恐懼的,而奧賽羅被她尊稱為“我尊貴的摩爾人”(3,4)。她貪婪地聽著他的戎馬歲月,并贊賞他在戰(zhàn)役中的英勇。她第一次的勇敢行為反映在她要求與他長談并對他大膽真摯的告白中,她心意已決,反傳統(tǒng)而嫁,盡管知道父親一定會反對。這個社會禁止混族婚姻,它只會給黑人士兵以頭銜作為榮耀,卻決不承認與白人的平等地位,更別說通婚。在眾多參議員面前,她據(jù)理力爭,強有力地應付父親的指責。茱麗葉面對的只是家庭壓力而她要承擔的是家庭和社會的放逐。莎士比亞賦予她反抗社會傳統(tǒng)的勇氣、獨立意識和不輕易妥協(xié)的正義感。她通過自由選擇伴侶來掌握自身命運和回應伊麗莎白一世時期婦女所聲稱的新自由。通過私奔反抗整個父權(quán)社會,要求同去塞浦路斯更是強調(diào)了她堅定的自信。
她對愛人的影響絕不能被忽視,是她的愛溫暖了愛人因戰(zhàn)爭而冷漠的心。在妻子身上尋求高貴和權(quán)威的提升,奧賽羅證實自己是受著女性的控制。是她引發(fā)了他內(nèi)心的榮耀,彌補了自己所不曾擁有的尊嚴,這個事實決不意味著“男人在女人身上擁有物質(zhì)權(quán)”或“女人的存在只是為了滿足男人的欲望”。娶了“適合睡在皇帝身邊”的妻子(4,1),他也成了平等的皇室成員。對贊賞有著自我迷戀的需要,他不斷加強通過她的愛保持自我崇拜的狀態(tài)。同她結(jié)合,他就達到人生極樂的頂端,順利進入社會最高層的文明。通過她的真愛,他凈化、美化并提升了自己。然而,她并非他的玩物,他其實是在與對妻子的自我聯(lián)想和空靈產(chǎn)物相愛。
妻子的優(yōu)雅和高貴讓他覺得自身偉大,而他殘忍的行為卻證明自己是個一個有嚴重人格缺陷的丈夫。當他對妻子的完美構(gòu)建動搖了,便又一次想到原始的孤單狀態(tài)。他極度困惑,原先的自豪感已變成了自己惡鬼般的可怕幻想,正如Colie所言:“他不再把妻子當成一個整體,她已失去了完整性,他把她當成零碎的部件?!盵13]他當眾羞辱她,冷嘲熱諷她甚至打她?!氨M管他不顧一切地想要相信她是被冤枉的,很明顯他內(nèi)心仍然渴望證實她是無價之寶,這顆心也承認如果她是清白的,他將罪不可赦?!盵14]當妻子丟了手帕,這個作為愛的忠誠信物時,當伊阿古提到一個女孩怎么會選擇摩爾人作為丈夫并對他忠貞不二時,極端憤怒中巨大的自我信任崩潰了,全然不顧妻子的虔誠肯求,他決心掐死這位雪白的女士,“把她劈成碎片”(4,1),甚至把這種瘋狂行為變成一個清晰的思維產(chǎn)物,以高度正義的名義?!斑@樣她不會背叛更多人”。(3,3)“背叛”的妻子被描繪成威脅父權(quán)制社會的邪惡象征,他有責任和義務(wù)消滅這種邪惡,并責怪是她拋棄了他。這位面目猙獰黑心腸的奧賽羅與妻子的冰雪純情和極度忍耐力形成了鮮明對比。他是邪惡的犧牲品,而她對他卻是永恒的愛。一直強調(diào)著自己的無辜而不是他的無情,她勇敢地承擔自己的行為:自選丈夫的結(jié)果。她的忠誠和奉獻是不變的,正如她的純潔和無罪是絕對的。“他的無情挫敗了我的人生但卻不能玷污我的愛?!保?,2)
有人說她幼稚,有人說正是她的純潔和沉默導致了她的悲慘命運。事實上,她的沉默決不意味著屈服或自我放棄而是無私的諒解和和平主義,且顛覆了奧賽羅的形象和父權(quán)制掌控女人的權(quán)利。她沒有能力激烈地為自己辯護嗎?決不是。她申辯過,但沒有以牙還牙地報復。她忍受著一切不公平、痛飲所有屈辱,最多表現(xiàn)出一時的反感。她堅定不移的愛與他信仰的喪失成對比。他越是殘酷和不理智,劇中筆墨就更強調(diào)她那透明的純潔、不變的仁慈。她確實有力量抵制他的暴力呼喊救命,但卻沒有這樣做,而是勇敢地把對方的罪惡和錯誤歸在自己身上卻從不指責他的不公。她也從未停止努力拯救他們的愛,當她開始申述無罪時,他眼睛瞪圓、咬著下唇,變成了一個嗜血的報復者。她也曾強有力地申辯:“我不應得這些。”“天啊,你冤枉了我?!保?,1)但失去理智的他聽不進去一個字。她通過無辜受難指責這位謀殺者:當知道真相后,他會后悔的。
如果她突然轉(zhuǎn)變成瘋狂的美狄亞,那么悲劇就會喪失原先的魅力。她的仁慈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來,原諒冤枉她的人,“我無罪地死去”“上帝原諒他”(5,2),二來,原諒謀殺他的夫君,“我自己”(5,2)妻子的愛之深和完整性讓他追悔莫及:“他甜蜜的心靈”(5,2),他的圣女理應免于此難。她的忠貞更映襯了自己的殘暴。她的死是對女性勝利的贊歌,她為愛而亡,此情被讀者深深悼念。悲劇結(jié)尾是一片陰沉沉的寧靜,同時也寓意著勝利、超越和和好,她天使般的純潔和善良在熠熠閃光。
通過描寫這些可愛而又獨特的女性,賦予她們話語權(quán),莎士比亞轉(zhuǎn)女性的被動地位為主動,摧毀了占主體的男性中心邏輯,溶解了“男性=創(chuàng)造者”的傳統(tǒng)意識形態(tài),贊美了三位脂粉勇士,她們勇敢的話語和行為充滿了女性自信,構(gòu)成對父權(quán)制絕對論的強大打擊。她們不再是根據(jù)男性意愿和需求塑造出的“家中的天使或睡美人”而是勇敢、有個性、追求女性人格和精神獨立、挑戰(zhàn)并顛覆傳統(tǒng)父權(quán)社會的巾幗英雄,各自在震撼靈魂的愛情中找到了自我,控制了話語權(quán),贊揚女性的高貴品質(zhì)和人類自身的偉大,預示兩性和諧共處的美好未來。
女權(quán)主義旨在贊揚女性怎樣與男權(quán)斗爭,旨在清除男性對女性的統(tǒng)治。她們的勇敢行為絕沒有弱化自身力量而是把自己從被壓迫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三位男主角都在各自的愛人身上找到了自我提升,卻又以不同的方式失去了自我控制,在心理上受到女性的威脅和挑戰(zhàn)。女權(quán)主義者MaryWollstonecraft在《為女性權(quán)利辯護》一文中明確提示“女性應該掌握自己。”她們就是這樣的女性:獨立,強大,高尚,永恒。正如歌德的《浮士德》中最后一句話對女性的最高贊揚:“永恒的女性,你引領(lǐng)我們向前!”
[1]波伏娃.第二性[M].陶鐵柱譯.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
[2]Gagoioski,Evelyn.The Art of Loving[M].London and Toronto: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es,1956:21
[3]Callagham,Dympna.Shakespear Without Woman[M].London and New York,2000:43.
[4]Goddard,Harold.The meaning of Shakespeare[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1:135.
[5]Hall,Joan Lord.Othello:A Guide to the Play[M].Greenwood Press, Westport,Connectiuce,Londong,1999:169.
[6]Paris,Bernard J.Character as a Subversive Force in Shakespeare[M].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es,1991:148.
[7]Scott,Mark W.Shakepeare for students I(Ⅳ)[M].Gale Research Inc,1992:134.
[8]Bamber,Linda.Comic Women,Tragic Men.A Study of Gender and Genre in Shakespeare[M].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55.
[9]Brown,John Russel.Shakespeare:The Trogedies[M].N.Y.:Palgrave,2001:57.
[10]Brown,John Russel.Shakespeare:The Trogedies[M].N.Y.:Palgrave,2001:57.
[11]Brown,John Russel.Shakespeare:The Trogedies[M].N.Y.:Palgrave,2001:49.
[12]McAlindon,T.Shakespeare’s tragic Losmos[M].Cambride:U-niversity Press,1991:223.
[13]Gagoioski,Evelyn.The Art of Loving[M].London and Toronto: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es,1956:65.
[14]McAlindon,T.Shakespeare’s tragic Losmos[M].Cambride:U-niversity Press,1991:144.
I561.073
A
1672-0547(2010)01-0086-03
2009-12-27
郎琴芳(1981-),女,安徽銅陵人,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
2008年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繁榮發(fā)展哲學社會科學課題《莎士比亞三大愛情悲劇女主角的女權(quán)主義詮釋》(編號:2008ZS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