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武安市午汲鎮(zhèn)中學 杜江偉
《我的叔叔于勒》(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九年級上第3單元)一課中,兩次用到“狼狽”這個詞。一次是菲力浦突然發(fā)現而且證實了衣衫襤褸的老水手就是自己日夜盼望的于勒,他“神色狼狽,低聲嘟噥著:‘出了大亂子了!’”還有一次,當寫到若瑟夫眼中的于勒時,課文說:“那是一張又老又窮的臉,滿臉愁容,狼狽不堪?!比绻徽J真思考和辨別,就可能忽略了它們不大相同的具體含義,也就不能正確領會這兩個人物的不同境遇以及作者對他們的不同感情。
工具書里對“狼狽”的解釋雖然是清楚的: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樣子。但菲力浦此刻究竟為什么狼狽?于勒的“狼狽”又應作何解釋?單靠字典一時還難下結論,只有聯系詞語所在的上下文,才能正確理解詞義。
先看菲力浦。在“十年之久”的日子里,他一直把于勒看作是“唯一的希望”,正當這種希望“與日俱增”時,卻在船上突然見到了窮困潦倒的于勒,這無疑是晴天霹靂。意外的打擊使他的神態(tài)急劇地發(fā)生變化:眼睛從“瞪著”“跟尋常不一樣”,到“呆直”;說話也從“低聲”到“啞著嗓子”“結結巴巴”;臉色始而“十分蒼白”,繼而“煞白”。他終于“神色很狼狽”。菲力浦外表的變化反映出他內心的極度緊張,他既不敢相信這窮水手竟是于勒,又不得不相信這確實就是于勒;既承受不住臨頭的大禍,可是由于生怕被女婿和于勒察覺真情,又不得不強迫自己不動聲色。這就是他之所以“神色很狼狽”的心理基礎,這就是課文描寫他窘態(tài)畢露的前因后果。
至于于勒的“狼狽”情況則大有不同。課文寫于勒,共有四次,采用淡淡的白描手法。前兩次寫若瑟夫從遠處粗看于勒,得到的印象都是“衣服襤褸”和年老,雖然只見到個輪廓,倒也清晰。第三次,當若瑟夫感到于勒可能就是自己的叔叔時,他不再是一般的看看,而是“端詳了一下”,除了“又老又臟”,還看到了他的“滿臉皺紋”。這時,對于勒的貧困更加加深了印象。當若瑟夫走進于勒身邊,第四次觀察他時,他的艱辛和潦倒,終于使若瑟夫動了感情,忍不住感嘆:“狼狽不堪”,“這是……我的親叔叔?!笨梢娪诶盏睦仟N并不是由于有使他難堪的事,主要就是因為窮。從描寫中可以看出作者對老年于勒是同情的。
兩個不同的“狼狽”的例子告訴我們,在教學時,教師要認真辨析詞義,辨析那些關鍵性詞語的意思,有助于使學生正確領會課文的主旨。而領會詞義的重要方法就是結合它們所在的語言環(huán)境去推敲,也就是要堅持“詞不離句,句不離文”的閱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