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生孔 曉
(云南省紅河州文物管理所,云南蒙自661100)
滇南二賢
——王景韓宜可考述
朱云生孔 曉
(云南省紅河州文物管理所,云南蒙自661100)
王景和韓宜可均為浙江人,是明朝初期著名的歷史人物,二人皆以詩文出名,在明初的政壇上也有很大影響,二人曾一同被貶謫云南臨安府,在滇南講學(xué)傳道達(dá)十五年之久,遞薪傳火、啟迪民智,使蠻荒之地、流戌之所的滇南地區(qū)文風(fēng)漸開,文教始興。二先生的功績一直被滇人景仰。
王景(王奎);韓宜可;云南;臨安;滇南文化
王景和韓宜可均為浙江人,是明朝初期著名的歷史人物,二人在文學(xué)上有很高建樹,為官期間也政聲卓著。然而,二人最大的人生成就卻不在于此,王景和韓宜可一同被貶謫云南臨安府后,曾在建水文廟內(nèi)講學(xué)達(dá)十五年之久,遞薪傳火、啟迪民智,將儒家文化、中原文化傳播進(jìn)滇南,從而使歷史上的蠻荒之地、流戌之所的滇南地區(qū)文風(fēng)漸開,文教始興。二先生的功績一直被滇人景仰,滇人稱其為“二賢”。明代中期云南臨安府官民就在文廟內(nèi)“建祠以祀之”,2006年原臨安府所在地的中共建水縣委、建水縣人民政府,為慶祝“建水第二屆孔子文化節(jié)暨建城1200年”,公布了征求社會各界意見后確定的“十件歷史大事”,并勒石以志,其中“韓宜可、王奎(王景)首開臨安文化”即名列其中。王景、韓宜可在《明史》和諸多地方志中多有記述,但均零亂不齊,以致其家鄉(xiāng)——浙江民眾不知其滇南之績,而滇人則不曉其政壇之事。鑒此,筆者通過對各種文獻(xiàn)資料和文物資料的查閱和考證,去偽存真、拾遺補(bǔ)缺,期望能詳述二先生之生平,以記二先生之功,以揚(yáng)二先生之名。
王景,字景彰、號常齋,浙江處州府(今麗水市)松陽縣人。在云南,王景的名字多為“王奎”或“王景?!薄U隆对颇现尽份d:“王景彰:(一作章又作常)名奎,以字行,括蒼人?!笨滴酢睹勺钥h志》載:“王奎,字景常,號常齋,一曰名景,字景章,浙江松陽人?!惫饩w《松陽縣志》、和《明史》等史料中均未有“王奎”和“王景?!币徽f。所以滇人僅知“王奎”或“王景?!倍恢蹙?而浙人但知“王景”而不知王奎和王景常。另外,王景還有另一個字號——“太原”,建水文廟中《復(fù)修寄賢祠碑記》中稱其為“王太原”,韓宜可有一首收錄于明代《滄海遺珠》的詩也名《和王太原中秋韻》。對于王景的籍貫,正德《云南志》記為“括蒼人”,《明史》也有“括蒼王景”的提法,所以云南人多以“括蒼縣”對應(yīng),而誤認(rèn)為王景屬今浙江省遂昌縣人。其實(shí)史料中的“括蒼”當(dāng)指地名,而非縣名。浙江松陽縣以東有浙江名山——括蒼山,其余脈小括蒼山(今名萬象山)距松陽更近,原處州府府城就設(shè)于小括蒼山附近。王景被貶云南后在自傳銘寫道:“生名奎,字景彰、太原,生自號括之,松陽人?!盵1]以“括之”為號,足見其對家鄉(xiāng)名川——括蒼山的自豪和懷念。
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王景中鄉(xiāng)試(舉人)。光緒《松陽縣志》在“舉人”一條中記為明洪武庚戌(公元1370年)科舉人,在“傳”中又記為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中舉,而據(jù)雍正《處州府志》記載:洪武庚戌科舉人為麗水人,壬子(公元1372年)科舉人才為王景,孤本《明代人物小傳》“王景”一條也記有:“洪武壬子領(lǐng)浙江行省鄉(xiāng)貢進(jìn)士”,所以王景中舉的時間定為:洪武五年即壬子年(1372年)較為準(zhǔn)確。據(jù)《歷代人物年里碑傳綜表》記載,王景生于1336年,卒于1408年[2]?!睹魇贰芬灿涊d:永樂六年(1408年)卒于官,時年72歲。
王景以詩文著名,少時便聰敏異常,博覽群書。所寫文章高深雄健,深得古人文風(fēng)精髓,當(dāng)時被贊譽(yù)為“上繼屈宋,下并班馬”[3],有的史書記載得很生動傳神:“修痤美髯,平居好挾策,矢口成章”[3],《明史》載:洪武初,為懷遠(yuǎn)教諭。以博學(xué)應(yīng)詔。命作朝享樂章,定籓王朝覲儀。據(jù)《明太祖實(shí)錄》卷128載: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十二月,“天下博學(xué)老成之士皆應(yīng)詔至京師”,則可知王景“以博學(xué)應(yīng)詔”入朝當(dāng)在1379年,時年43歲,其后不久升任開州知府,任職期間獎勵農(nóng)桑,均免徭役,執(zhí)政公正嚴(yán)明,百姓安居樂業(yè)。由于政績顯著,又被提拔為山西右參政。在山西右參政職上,因事被貶謫滇南。
王景和韓宜可是在山西任職時一同被貶逐的,至于起因何事,史料記載不詳?!睹魇贰吩?“以事安置云南”,雍正《建水州志》云:“二公皆以諫得罪”,明天啟《兩浙名賢錄》云:“下吏以糧擾法累”,《國朝獻(xiàn)征錄》較為詳細(xì),“不意有以稅糧擾法者,按之不伏,辜上章誣以事,與韓同謫居云南臨安”[4]。
王景和韓宜可貶謫滇南,在臨安建水生活了十五年,明太祖駕崩,建文帝繼位,靖難師起,會赦,回京師。王景被朝廷重新召回京城,授予禮部侍郎兼翰林院學(xué)士。王景在云南的時間應(yīng)止于1399年,這一年燕王朱棣發(fā)動“靖難之變”。[5]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王景仍受重用,并被擢升為翰林學(xué)士?!耙粫r詔勅皆出于景”,掌管朝廷詔書擬寫和重大活動記錄等事務(wù)。王景學(xué)識淵博,滿腹經(jīng)綸,在人才濟(jì)濟(jì)的朝廷也顯得出類拔萃,因此深受皇帝的賞識。建文初年,王景入朝廷不久,經(jīng)吏部尚書張紞推薦,升任禮部侍郎兼翰林侍講,修《太祖實(shí)錄》,并為總裁官。明永樂元年(1403年)至五年,明成祖朱棣命解縉等人編《永樂大典》,以天下飽學(xué)之士組成龐大的編撰班子,其中解縉等三人“總之”,另派二十名翰林院官員為副總裁,四個翰林學(xué)士為總裁,而王景為總裁之首[6]??梢娡蹙霸诋?dāng)時的“學(xué)術(shù)界”的影響非同一般,已屬于“泰斗”級地位了。
王景不僅在學(xué)術(shù)和文學(xué)上有很高的成就,在政治上也頗有建樹,在布滿陰謀和陷阱的官場,在伴君如伴虎的朝廷中,王公深諳為官之道,頗具政治智慧。
王景在朝廷中有個明顯的特點(diǎn),就是不講官方“普通話”而講方言,有時連皇上也不知道他講些什么,如鳥語般的“吳語”經(jīng)常成了同僚們?nèi)⌒Φ脑掝}。原來王公自知自己有“衙官屈宋”之才,怕才高遭嫉,為庸臣所排擠,所以自己有意制造點(diǎn)小缺點(diǎn),讓同僚求得心理平衡。一日,太祖朱元璋欲出兵征伐,突然下起大雨,皇上很不高興,王景在旁邊說:這是上天為陛下洗干戈啊!左右不辯其語,一個懂“吳語”的衛(wèi)土悄悄告訴了皇帝,于是龍顏大悅,立即提升王景為親軍指揮使?!熬鸽y之變”時,朱棣攻陷都城后,到處找建文帝的行蹤。宮人也不知道,只好把馬皇后的殘骸說成是建文帝的尸首。當(dāng)時王景在側(cè),燕王朱棣問他如何安葬,王景謂:“宜用天子禮。[5]”燕王點(diǎn)首,便令將馬皇后殘尸,斂葬入儀?!坝锰熳佣Y”,可謂一舉兩得的好計,既造成建文帝已亡的假象,以定民心,同時又讓燕王做一回“仁慈”之君。多年坎坷起伏的人生閱歷,使王公練達(dá)世事,老成持重,所以第二次入朝廷后,就再也沒出現(xiàn)波折,永樂六年(1408年),逝于任上,終年72歲,得享善終。
韓宜可,字伯時,浙江紹興府山陰縣人。通過云南的方志記載,我們知道:韓宜可還自號“五云”,韓宜可貶謫云南被朝廷召還后,王景作文以贈之,曰:《送五云韓先生序》[7]。正德《云南志》和雍正《山西通志》對韓宜可的籍貫記載為“會稽人”,韓宜可在其自傳銘中也寫到:“宜可,吾名;伯時,吾字號;五云,越之會稽人?!边@明顯和《明史列傳》、浙江的方志記載不符。其實(shí)這和山陰、會稽兩縣特殊的地理位置有關(guān)。山陰之名,是因其地處會稽山之蔭(北)而得之,南朝陳代永定年間(公元557-559年),原山陰縣分設(shè)山陰、會稽兩縣,并同城而治,包括郡城(原為會稽郡后為紹興府)在內(nèi),西部為山陰縣,東部為會稽縣。這種郡(府)及兩縣同城而治格局,迄于清末,歷1300余年不變。歷史上山陰、會稽兩縣的分界線是貫穿紹興府城的府河,故又稱界河。故同處一城,居住在河西的自稱山陰人,居住在河?xùn)|的自稱會稽人。如果出生地和居住地在河?xùn)|、河西之間變動,既可稱山陰人也可稱會稽人。韓宜可可能就屬于這種情況,所以,明代焦竑編輯的《國朝獻(xiàn)征錄》里對韓宜可的記載為“浙江紹興府會稽縣籍,山陰縣人”。
韓宜可出仕較早,元朝至正年間(1335-1340年),行御史臺征召為掾吏屬官,宜可辭而不就。洪武初年,以歲貢薦授山陰縣教諭,后轉(zhuǎn)到武昌楚王府(朱元璋第六子朱楨)做錄事(負(fù)責(zé)記錄、繕寫的小吏),不久被朝廷擢升為都察院監(jiān)察御史。洪武九年(1376)出為陜西按察司僉事,后“特授山西右布政使。尋以事安置云南?;莸奂次?用檢討陳性善薦,起云南參政,入拜左副都御史,卒于官。[8]”
從一些史料來看,韓宜可還有一個很有名氣的老師—錢宰,錢宰(公元1299年—1394年)《明史》有傳,字子予,一字伯均,宜可的老鄉(xiāng),浙江會稽人。明初官至國子監(jiān)博士,享年九十六歲。元朝至正年間,中甲科,但出于對元朝統(tǒng)治者的反感,以雙親年邁為由,未出仕為官,在家鄉(xiāng)教授為生。洪武初年,朝廷征召錢宰修禮樂書。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授國子監(jiān)助教?!端膸炜偰刻嵋防镉涊d:“宰,學(xué)有原本,在元末已稱宿儒,韓宜可、唐之淳皆其弟子?!币丝稍谠琳觊g被征召為掾吏屬官,辭而不就,可能就是受他的老師錢宰的影響。宜可先以文學(xué)出名,“能詩文”、“詩文高老”[9],在一次被罷職又重新征召入朝后,受命撰寫“祀鐘山、大江文、諭日本、征烏蠻詔、皆稱旨”,因“皆稱旨”,太祖朱元璋很滿意,特授韓宜可為山西右布政使[10]。
韓宜可任都察院監(jiān)察御史后,“明習(xí)法令歷憲章”,“以鋤奸顯忠為已任,百僚悚惕不敢犯”[11]。因以剛正敢言而名震朝野,彈劾不避權(quán)貴,所以被稱為“快口御史”。丞相胡惟庸、御史大夫陳寧、中丞涂節(jié)權(quán)傾天下,并得寵于明太祖。一日,三人正與太祖從容燕語,宜可直入,出示彈劾稿,彈劾三人險惡奸佞,恃功怙寵,專權(quán)樹黨,擅作威福等罪狀,奏請斬此三人以謝天下。太祖大怒說:“快口御史,敢排陷大臣耶!”命錦衣衛(wèi)逮捕下獄,旋即釋放[8]。出任陜西按察司后,立即又奏書言事。當(dāng)時對所有犯罪的官吏,進(jìn)行笞刑后,還要發(fā)往安徽鳳陽謫屯,宜可認(rèn)為應(yīng)根據(jù)其情之輕重,事之公私,罪之大小分別處置?!吧峡芍?命定于律即今律所載者”[12]。
宜可為官還極為清正,洪武十三年(1380年)入朝京師,剛好遇到朝廷把沒官的男女賞賜給諸大臣,宜可獨(dú)不受,不為女色所動,并向皇上進(jìn)言:“罪人不孥,古之制也。有事隨坐,法之濫也。況男女,人之大倫,婚姻逾時,尚傷和氣。合門連坐,豈圣朝所宜!”[8]太祖深以為然,對宜可贊賞不已。
因?yàn)榧祼喝绯?、剛直不?韓宜可常被排擠和誣陷,所以在官場是一波三折、幾起幾落。一次身陷囹圄,即將行刑之際,皇帝親往牢中審問才得以獲免。乾隆《紹興府志》和《國朝獻(xiàn)征錄》記載,在皇帝審問韓宜可時,本來天朗氣清,突然雷聲閃電大作,繞殿而鳴,明太祖驚奇地說了句:難道是冤枉此人嗎?話音剛落,雷電就熄滅了。宜可一出獄,又向皇帝上疏,陳二十余事,皆報可。沒多久,宜可又被免職罷歸了。不久又被召回朝廷,后到山西任右布政使。
韓宜可和王景是同時到山西任職的,時間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這在《明太祖實(shí)錄》中有詳細(xì)記錄[13]。任山西右布政使不久,又被人陷害,和山西參政王景一同被充軍云南。建文帝即位,“因檢討陳性善薦,起云南參政,入拜左副都御史,卒于官。是夜大星隕,櫪馬皆驚嘶,人謂:‘宜可當(dāng)之’云?!盵8]把韓宜可的去世和天星隕落相對應(yīng),說明其在當(dāng)時朝廷的地位和影響非同一般。明代王世貞撰的《弇山堂別集·卷六十二》云:“三十一年任左副都御史,本年卒”,可知韓宜可逝于1398年。
王景和韓宜可在山西任上同時被貶戍滇南,在滇南生活了十五年。新天子建文帝即位后,韓宜可奉詔回朝。王景為此還撰有《送五云韓先生詩序》序中有“五云韓先生,居夷十五年”一句,又有“予與韓先生伯時桂慎,同斥十又六年”[7]。根據(jù)以上史料推算,王、韓二人在滇南的時間為洪武十六年至洪武三十一年,即1383年—1398年,說明二人在山西任職僅一、二年就貶謫云南。1398年建文帝即位后,韓宜可被召回京任左副都御史,并在當(dāng)年逝世。而王景回京是因“靖難師起赦至京師”[3],所以時間略晚一年。明焦竑撰的《國朝獻(xiàn)征錄·御史韓公宜可傳》中記載韓宜可“二十一年以事安置安南”,清末陳田編撰的《明詩紀(jì)事》一書也把韓宜可的貶謫地點(diǎn)確定為貴州“安南衛(wèi)”,雖不知“安南說”的史料依據(jù),但從云南大量的地方志記載來看,其謬誤已不值一駁了。
有明一代,謫居流寓云南的官員很多,在明天啟《滇志·官師志》中就記載了四十五位,但“二公謫臨安而時亦寓云南久之首”[14]。王、韓二公,既是浙江同鄉(xiāng),又是官場同僚,如今又同貶云南,共同的遭遇和處境使兩人的心緊緊貼在一起。到云南后二公“自意與世絕矣,長與荷戈執(zhí)戟者伍矣”[14],人生道路跌到了最低點(diǎn),其失落的心情可想而知。但,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二人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一種豁達(dá)淡然的心態(tài)。一同來到云南后,王景就和韓宜可計議:“吾二人白首相吊,以至于今,天將崇茲土為吾堂,若對嘆不豫銘之,懼世之弗白于道,又懼道之弗白于志也”,二人就自作“墓志銘”,互相鼓勵。王景(王奎)銘曰:“箕也不可以簸揚(yáng)斗也,不可以挹酒漿,只適其逢而縶其庸,不規(guī)而方,惟秉以常,將殞質(zhì)而連喪,抑乘矢而耀芒,又何別譊譊而較其短長,征以銘章,繄彼之藏。”韓宜可銘曰:“惟韓之原本于姬國,以為氏悏,鴻基宋績肇啟,系相埼,二王繩繩以丕緒歷元不競,世弗添隳,先生懋德,執(zhí)不猗,摘奸秉忠,神其機(jī),致君有道,沛以施載萬載棘,氣不萎達(dá),生知命壽,乃夷我銘,其藏厥期?!盵15]二位先賢這種身處逆境而心懷天下的境界,令滇人敬佩不已。
二人到了臨安衛(wèi)后,雖在軍旅,但卻成了臨安府的教育先驅(qū)和文化倡導(dǎo)者。洪武十五(1382年)年云南被明朝軍隊(duì)征服,第二年在臨安學(xué)廟(文廟)內(nèi)設(shè)立臨安府學(xué),王景(王奎)、韓宜可二人就在學(xué)廟“相與講道”。清乾隆《云南通志》中記載王奎(王景)傳云:“(王景)博洽多才,詩文高古,滇士多從之游”;韓宜可傳云:“(宜可)行誼純篤,能詩文,一時士大夫多尊禮之,使子弟受學(xué)”。明正德年間編纂的《云南通志》也說:“初,臨安人不知學(xué),自二公來,相與講論庚唱,郡中子弟翕然從之,于是文教始興,至今猶景仰焉。”二公在云南期間“簞瓢屢空,不以介意,日以經(jīng)史自娛。雖故人饋遺,非義者一不受,自總兵西平侯及文武縉紳莫不禮重之,仰思朝廷聲教軼于前代”。明朝在滇南設(shè)立的臨安府轄地,“北抵澄江,西連楚雄,南鄰交趾(越南)”,管轄的范圍包括現(xiàn)在紅河州、文山州、玉溪市大部分地區(qū),西面和楚雄州相連,南邊則與越南接壤。經(jīng)過兩位先賢的教化,使素以“椎髻編發(fā)以為飾,佩弓刀戰(zhàn)斗狩獵以為生”的滇南地區(qū),士習(xí)始變,人文始著。二公在云南臨安堅持講學(xué)十五年,開臨安文教之先河,培養(yǎng)出了一大批人才,為滇南的文教肇興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xiàn)。二人先后回朝廷后不久,永樂二年(1404年),臨安就考取了第一個進(jìn)士張文禮?!芭R士之第進(jìn)士者自茲始,仕者相望于朝”[16],僅明朝一代云南臨安府就有進(jìn)士52人,官場上臨安籍的人士層出不窮。明清開科取士,有時云南一榜的舉人中,臨安府的學(xué)士竟占半榜之多,所以臨安府有“臨半榜”的美稱。
兩位先賢在滇期間,還游歷云南各地的風(fēng)景名勝,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如韓宜可先生的《五華山圖》,王景先生的《秋江靜釣》等詩作至今仍被滇人傳頌,云南的地方志中收錄了兩位先賢的大量詩文,許多詩作還被收錄于明代的《滄海遺珠》、《明詩綜》、《御選明詩》等集。二人的詩文風(fēng)格多平和婉麗,清新暢達(dá)。某些詩句中也飽含著對江南故鄉(xiāng)的思念,如二賢的題畫詩《題江南秋晚圖》[17],就表現(xiàn)了對江南山水的欣賞、懷戀,把漂泊他鄉(xiāng)、思?xì)w不得的沉痛表達(dá)得十分感人。此外,二人還考察和研究云南當(dāng)?shù)氐臍v史文化,王景參與了洪武《云南志》的編撰工作,并撰寫了《南詔稿》一書,韓宜可也有《云南稿》行世。
兩位先賢,作為當(dāng)時的文化名人,在貶謫云南期間善處憂患,胸懷天下,倡教化、樹民風(fēng)、啟民智,并以身行教,對云南特別是滇南地區(qū)歷史文化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影響。明以前,臨安地區(qū)還“刀耕火種,刻木為符”,到明晚期則“士秀而文,崇尚氣節(jié),民專稼穡,盡力田疇,衣冠禮度同于中州,敬老崇文,…習(xí)詩書,科第人才盛于諸郡?!盵18]就連臨安的彝族也“俗尚詩書,郡治之近,山明水秀,所生之物,俊偉者多,家有詩書,吾伊之聲相聞,而科貢后先不乏?!盵19]王景(王奎)、韓宜可在臨安府的事跡可謂路人皆知,清代早期詩人丁煒《臨安紀(jì)事》詩云:“地經(jīng)戰(zhàn)伐仍千戶,人沐詩書憶二賢?!币?yàn)楦心顑晌幌荣t的功績,明成化九年(公元1486年),臨安府學(xué)訓(xùn)導(dǎo)趙子禧順乎民意,在文廟內(nèi)二先生講道處建一個亭子,取名為讀書臺,在文廟正殿左則又建寄賢祠,也稱“二賢祠”,表達(dá)對二位先賢的景仰追思之情。每年春秋兩季,在祭祀孔子時同時祭祀二公,這在全國文廟中是絕無僅有的。臨安府府冶所在的建水縣,從明中期以后就一直經(jīng)濟(jì)繁榮,文教昌盛,古跡薈萃,享有“文獻(xiàn)名邦”、“滇南鄒魯”的美譽(yù)。1994年,建水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zhǔn)定為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王景(王奎)、韓宜可二先賢如泉下有知,也會為當(dāng)年自己的辛勤付出感到榮耀和自豪的!
[1]雍正.建水州志:卷八.流寓列傳[O].
[2]姜亮夫.歷代人物年里碑傳綜表[M].一三三六至一四0八),中華書局出版,1937.
[3][明]徐象海.兩浙名賢錄[O].卷之二(屈:屈原,宋:宋玉,班:班固,馬:司馬遷).
[4][明]焦竑.國朝獻(xiàn)征錄[O]:卷之二十.翰林院學(xué)士奉政大夫常齊王公景墓碑銘.
[5]明史·列傳第四十[O].
[6][清]龍文彬.明會要:卷二十六.學(xué)校下[O].
[7]正德.云南志[O].卷二十四.
[8]明史·列傳第二十七[O].
[9]雍正.建水州志:卷之八.流寓列傳[O].
[10]乾隆.紹興府志:卷四十七.人物志[O].
[11][清]乾隆.浙江通志:卷一百六十.名臣[O].
[12][明]焦竑:.國朝獻(xiàn)征錄[O]:卷之五十五.御史韓公宜可傳.
[13]明太祖實(shí)錄[O]:卷一百九三.
[14]正德.云南志[O]:卷二十八.
[15]雍正.臨安府志.卷二十三.藝文[O].
[16]雍正.建水州志:卷之四.學(xué)校[O].
[17][明]沐昂.滄海遺珠[O].卷一、卷二.
[18]天啟.滇志[O].
[19]景泰.云南圖經(jīng)志書[O].
[責(zé)任編輯 姜仁達(dá)]
Two Famous People Wangjing And Han Y ike In The South Of Yunnan
ZHU Yun-sheng,KONG X iao
(Cultural relic management of Honghe in YunNan pravince,mengzi 661100,China)
Wangjing and Hang Yike are advised to Zhejiang,and are famous historical figures in the earlyMing Dynasty.The two men are both famous in writing poems and articles.They both have great effect in political area of the earlyMingDynasty.The two men are demoted to Lin’an prefecture of Yunnan,and have been given lectures in the south of Yunnan for fifteen years.They spread civilization,enlighten people.Theirwork makes the beginning of the style of study.The two men are admired by people in the south of Yunnan.
Wang Jing;Han Yike;Yunnan;Lin’an;culture of the south of Yunnan
book=5,ebook=26
I222
A
1008-9128(2010)05-0012-05
2010-09-08
朱云生(1967-),男,云南建水人,副研究員。研究方向:考古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