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弱勢群體的能力發(fā)展與高等教育機會的公平平等

      2010-08-15 00:46:35秦蘇濱
      關(guān)鍵詞:機會公平能力

      秦蘇濱

      (江蘇技術(shù)師范學院人文社科學院 ,江蘇常州213001)

      弱勢群體的能力發(fā)展與高等教育機會的公平平等

      秦蘇濱

      (江蘇技術(shù)師范學院人文社科學院 ,江蘇常州213001)

      高等教育不公平加劇了貧困對弱勢群體能力的剝奪,這是高等教育中最深層的倫理問題。高考錄取制度形式公平而實質(zhì)不公平置弱勢群體于高等教育的困境之中,堅持教育的公平正義,就應追求高等教育的實質(zhì)公平,盡可能保證弱勢群體擁有利用高等教育機會的手段和資源,努力實現(xiàn)“機會的公平平等”。這就要求政府對弱勢群體進行教育補償,在高考錄取等方面采取傾斜政策。

      能力發(fā)展;高等教育公平;機會的公平平等;教育補償

      弱勢群體是指在社會資源分配過程中處于不利地位、無法與其他人群進行正常的社會競爭、職業(yè)不穩(wěn)定、生活水平低的底層社會群體。經(jīng)濟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和政治資本嚴重缺乏是其主要特征。在我國,貧困農(nóng)民是其主要構(gòu)成部分。“從弱勢群體的發(fā)生率看,與個體所受教育的程度呈現(xiàn)明顯的負相關(guān)關(guān)系,文化素質(zhì)越高,陷入貧困的可能性就越??;反之,文化素質(zhì)越低,陷入貧困的可能性就越大,就越可能成為弱勢群體”[1]。其陷于弱勢地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受教育程度低,導致改變自身現(xiàn)狀的能力缺乏。近年來許多研究者經(jīng)過深入調(diào)查后得出結(jié)論:弱勢群體得到的高等教育機會相對較少。高等教育的不公平,加劇了貧困對弱勢群體能力的剝奪。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內(nèi)容,是實現(xiàn)社會和諧的重要手段。如何保障弱勢群體的高等教育權(quán)利,實現(xiàn)機會的公平平等,如何對弱勢群體進行教育補償,以促進他們能力的發(fā)展,是政府和高等學校應該研究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能力發(fā)展與能力剝奪:弱勢群體高等教育問題的深層倫理審視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明確指出,未來的新社會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2]。人的全面發(fā)展是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主題,是馬克思主義的最高命題和根本價值。人的全面發(fā)展的一個至關(guān)重要的問題是作為主體的人的能力問題,人的發(fā)展——“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可持續(xù)發(fā)展,歸根結(jié)底是能力的發(fā)展。個人能力的全面發(fā)展是馬克思、恩格斯關(guān)于人的全面發(fā)展思想中強調(diào)最多的一個觀點,“任何人的職責、使命、任務就是全面地發(fā)展自己的一切能力”[3]330,全面發(fā)展的人,其“能力的發(fā)展就要達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4]。

      被譽為“經(jīng)濟學的良心”的印度學者阿瑪?shù)賮啞ど嗄陙碇铝τ诎l(fā)展中國家的發(fā)展問題和反貧困問題的研究,對發(fā)展倫理學作出了突出貢獻。在森的發(fā)展理論中,“能力”是個核心概念,他認為:“在分析社會公正時,個人的利益,也就是個人有實質(zhì)性的自由去選擇她或他認為有價值的生活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盵5]因此,他特別強調(diào)發(fā)展應該致力于擴大人類獲得能力,意義在于提高人進行主體參與的能動性??梢哉f,森的“能力方法”為馬克思提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找到了一種具體行動上的路向。

      提高能力是實現(xiàn)人的價值目標的決定性手段,而人的能力的發(fā)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所受的學校教育。雖然學歷與一個人的綜合素質(zhì)并不完全等同,但就整體而言,學歷與能力之間有較高的正相關(guān)性。

      在正規(guī)三級教育中,高等教育與初等、中等教育不一樣,它是培養(yǎng)高級專門人才的專業(yè)教育。這種專業(yè)教育傳授給學生多方面的專業(yè)知識與技能,賦予人直接從事某項工作的能力,以及適應不斷變化的職業(yè)需要的自我發(fā)展與創(chuàng)造能力、適應就業(yè)結(jié)構(gòu)變動的持久的就業(yè)能力,這對一個人今后的職業(yè)生涯和生活質(zhì)量有著重要的影響。毫不夸張地說,對于人的能力的培養(yǎng),高等教育的重要作用是其他階段的教育無可比擬的。

      而一個不應回避的問題是,在我國高等教育迅速發(fā)展、高等教育規(guī)模不斷擴大的今天,能力亟需發(fā)展的弱勢群體,卻受到高等教育的排斥。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

      (一)高考錄取對弱勢群體不公平。“高等教育公平問題很大程度上是高中教育、基礎教育公平問題的積累和延續(xù)。高中教育成為影響高等教育入學機會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6]。由于初、中等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普通學校和重點學校教育質(zhì)量相差太大,弱勢群體不可能有錢、有辦法為孩子挑選好學校而“孟母三遷”,只能就近上學,他們往往從小學開始就得不到優(yōu)質(zhì)教育,自然難以考入重點高中,更不可能出得起擇校費入讀重點高中,最后在關(guān)系他們前途命運的高考中,他們享受了一回“平等”,參加統(tǒng)一的選拔,結(jié)果被“公平”地淘汰出局。

      (二)高等教育成本分擔的高收費政策使弱勢群體望而卻步。市場競爭中的收益支付原則總是竭力爭取高端教育消費群體,在這種情況下,弱勢群體的高等教育機會必然受到低支付能力的制約。有些天資聰穎、學業(yè)優(yōu)良,一直做著大學夢的貧困學子,克服了種種困難,苦苦撐持到高中畢業(yè),甚至考上了大學,由于無法支付高額大學費用,又擔心沒有強勢社會背景畢業(yè)后找不到工作,最終仍不得不放棄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而黯然轉(zhuǎn)身。

      弱勢群體子弟在高等教育問題上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充分證明,“貧困必須被視為是一種對基本能力的剝奪,而不僅僅是收入低下”[5],“收入的相對貧困可能會產(chǎn)生能力的絕對剝奪”[5]。由于貧困不僅僅剝奪了弱勢群體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而且剝奪了他們獲得“享受人們有理由珍視的那種生活的可行能力”[6]。被看做實現(xiàn)人類平等偉大工具的教育,本來應該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功能,努力去消除貧困對人的剝奪,而因為教育本身不公平,反而大大加劇了這種剝奪。被剝奪了高等教育機會的這些人的下一代往往又走父輩的老路,形成鎖定循環(huán),現(xiàn)有的教育和社會不公平被進一步強化、復制,甚至導致現(xiàn)有的教育差距與社會差距的進一步擴大。顯然,高等教育公平問題,不只是一個教育資源的占有和分配的問題,而且還是一個事關(guān)人的能力發(fā)展、人的終身幸福甚至后代福祉的問題。高等教育這種社會排斥形式的能力剝奪,是一種殘酷的、可怕的剝奪,是一種使黯淡的生活前景代代相傳的根本的剝奪,這種剝奪不僅其本身是一種不公平,而且是對現(xiàn)有不公平的默認與擴大。

      二、形式公平與實質(zhì)公平:弱勢群體高等教育困境的考量

      一切教育的終極目的,都是為了實現(xiàn)人的全面解放和發(fā)展。教育承擔著如此特殊的使命,較其他領域而言,它體現(xiàn)著更多的倫理精神,公平應成為高等教育政策的基本價值取向。高等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能力、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重要途徑,這就要求政府和高校公平地向所有人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條件和機會。高校應堅守教育的公益性,使社會成員平等地成為受益人,不能讓強勢階層或某些人得到特殊照顧甚至享受特權(quán)。

      誠然,長期以來我國的高考制度被公認為是比較公平的制度。在我國的高考制度中,才能主要通過學業(yè)能力體現(xiàn),學業(yè)能力是通過高考來測評的。高考錄取時高等教育的大門完全敞開,對每個人都不封閉,沒有任何身份地位、經(jīng)濟條件的限制,“分數(shù)面前,人人平等”。

      然而,我們必須看到,依據(jù)分數(shù)錄取既有公平性,也有局限性,因為“一個人的能力決不可能在任何給定的時刻內(nèi)被認識清楚”[7],特別是“這樣的選拔方式很少考慮從社會和經(jīng)濟方面來的障礙,而往往把這種障礙說成是由于個人無能,作為拒絕使用的可靠理由”[8]。

      高考采用統(tǒng)一試卷,錄取從高分到低分依次進行,看上去很公平,實際上高考的分數(shù),不只是學生,還是其家庭長期博弈的結(jié)果。高考錄取的這種形式公平,不看造成分數(shù)差距的社會原因,沒有考慮到所有的社會成員尤其是弱勢群體都應當同等地擁有達到接受高等教育的手段和資源,政府沒有努力保障平等或相近的社會條件,以致高等教育資源的分配受到出身等社會偶然因素的強烈影響。且不說自然稟賦的差異,即使具有類似天資的人,因其家庭出身不同,智能的開發(fā)、培養(yǎng)、訓練和發(fā)展在享受到的公共教育資源這一部分可能也大不一樣,得到的高等教育機會也就可能完全不同。

      弱勢群體的形成,與我國歷史和社會改革中分配不公等因素有一定關(guān)系。在改革開放之前,弱勢群體是社會政策的代價群體,實行市場經(jīng)濟之后,弱勢群體很大程度上又成為改革成本的實際墊付者和承擔者。顯然,弱勢群體是社會處境最不利的邊緣群體,是社會發(fā)展中的最少受惠者。雖然我國高等教育已經(jīng)進入大眾化階段,但高等教育資源還是稀缺產(chǎn)品,在接受比較差的基礎教育的背景下,根據(jù)現(xiàn)有的高等教育入學政策,弱勢群體在獲取高等教育機會方面處于明顯的不利地位。而不給弱勢群體中優(yōu)秀學生以高等教育機會,他們的潛能得不到同等條件的開發(fā),埋沒或犧牲他們的才智,是人力資源的一種浪費,是社會財富的一種損失,也可以說是高等教育的失職和遺憾。特別是對弱勢群體子女來說,被剝奪了高等教育機會,就切斷了他們向上流動的唯一通道,拆除了他們向上攀登的階梯。得不到實現(xiàn)社會地位躍升的這張“通行證”,他們根本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發(fā)展”自己的能力,別無選擇,他們將被終身禁錮在幽暗的底層空間。

      而真正以人為本的實質(zhì)公平,就不僅要考慮人們對于高等教育機會的平等權(quán)利,而且要考慮人們獲得這種機會的平等手段,就要努力保證包括弱勢群體在內(nèi)的每個人都擁有利用這個機會的條件、手段和資源,消除使一些人幾乎沒有機會來發(fā)揮其理性主體的作用的各種類型的不自由,擴大他們的選擇能力,從而使“每一個有拉斐爾的才能的人都應當有不受阻礙地發(fā)展的可能”[3]458-459。而這就是下文中所要談到的“機會的公平平等”的要求所在。

      三、機會的公平平等與教育補償:弱勢群體高等教育公平問題的解決之道

      堅持教育的公平正義,就應追求高等教育的實質(zhì)公平,盡可能實現(xiàn)“機會的公平平等”。消除造成弱勢群體高考分數(shù)差距的經(jīng)濟、文化、制度等根源,要想保證弱勢群體不會因貧窮被攔在大學校門之外,就教育論教育不解決問題,必須在更大的范圍內(nèi)努力。首先要著力改善弱勢群體的艱難處境,提升弱勢群體的經(jīng)濟、政治、文化資本。消除貧困是發(fā)展的第一步,社會主義社會發(fā)展的根本目的和本質(zhì)要求就是消除貧困和剝削造成的不平等,最終實現(xiàn)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富裕?!爱斎藗冞€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質(zhì)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應的時候,人們就根本得不到解放”[9]。盡管貧困是個相對概念,但應縮小目前懸殊的貧富差距,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使弱勢群體不致因經(jīng)濟困難而上不起大學。其次是矯正以往畸重畸輕不合理的教育資源配置,讓城鄉(xiāng)、貧富學生都能享有同等的公共教育資源服務,改變高考的城市化傾向,給每個具備接受高等教育智力、品質(zhì)的人提供相應的條件和機會,使他們的高等教育權(quán)利真正得以實現(xiàn),得到和他們的能力對等的高等教育,通過接受高等教育獲得發(fā)展能力。再次,逐步形成多層次、多類型的高等教育體系,以滿足不同層次人的需求,使具備一定學業(yè)能力的弱勢群體,在一生中的任何時候均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借此獲得能力發(fā)展。

      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chǎn)力水平總體上還不高,發(fā)展也不平衡,消除貧富懸殊,均衡配置教育資源,排除社會偶然因素的影響,保證每個具備接受高等教育資質(zhì)的人都擁有利用高等教育機會的條件、手段和資源,客觀地說,現(xiàn)階段甚至很長時間內(nèi)都難以完全實現(xiàn)。

      羅爾斯也看到了排除社會偶然因素的影響在實踐中的困難,他說:“公平機會的原則只能不完全地實行?!盵10]鑒于此,在第二正義原則中的第一個次級原則“機會的公平平等”后,他又提出第二個次級原則——差別原則,指出只有在合乎最不利者的最大利益的情況下,經(jīng)濟利益分配的不平等才被允許,換言之,即社會在允許差別時,必須最優(yōu)先地考慮最弱勢群體的利益,通過差別原則對最少受惠者予以特殊關(guān)懷。我們完全可以借鑒。

      教育的公平正義不可能在市場競爭中自然實現(xiàn),作為公共權(quán)力機關(guān)和公共管理機構(gòu)的政府必須干預。高等教育具有明顯的“外溢性”和巨大的正外部性,接受高等教育絕不僅僅是受教育者個體得益,更大的得益者是國家和社會,因此,保障教育公平,政府責無旁貸。高等教育是國家公共財政支持的公益性事業(yè),大學的創(chuàng)建、專業(yè)設置、辦學規(guī)模、招生人數(shù)等,都是由控制社會運行的中樞與公共資源分配的主體政府決定的,所以,政府應該承擔補償?shù)闹饕氊?,也只有政府才有能力履行這個職責。

      政府對弱勢群體進行教育補償,不是恩賜,不是施舍,而是給人以應得。這種應得不是基于人的基本權(quán)利,也不是基于個人對社會貢獻的大小,而是從社會持久的穩(wěn)定性考慮的,對“由自然條件、歷史原因或其他客觀因素所產(chǎn)生的收益差距和不合理分配進行正義安排的應得,這就是調(diào)劑后的應得”[11]。

      按照差別原則,當社會分配造成收入差距和地位差別時,應該對社會發(fā)展中的最少受惠者或因社會變遷而受到損害的群體給予利益補償。除了經(jīng)濟的補償外,本文強調(diào)的是應該對弱勢群體從基礎教育階段到高考受到的不公平待遇進行教育補償。教育補償不同于單純的經(jīng)濟補償,不是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式的救急解難,不是緩解矛盾的權(quán)宜之計,而是賦予人能力的具有長久效果的自我造血,是對弱勢群體更為根本意義上的幫助,也是實質(zhì)性的教育公平。

      對弱勢群體進行教育補償,就要在高考錄取、大學收費和資助及就業(yè)方面對他們采取傾斜政策。在政府政策傾斜的同時,高校也可以有所作為。比如建立和保持與中學的密切聯(lián)系,搜尋弱勢群體子弟中的優(yōu)秀中學生,提供從中學到大學的財政資助,提供升學課程輔導,大學錄取時“向社會弱勢群體傾斜,把招生當作維護社會正義事業(yè)的一個組成部分”[12]。高校通過這樣一些具體切實的做法,給予弱勢群體更多的倫理關(guān)懷,幫助更多貧困學子接受高等教育,充分發(fā)揮高等教育消弭社會差距、促進社會公平的作用。

      [1]馬力,劉衛(wèi)東.弱勢群體概念的界定及其能力建設.[J].學術(shù)交流,2006(2).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9.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8.

      [5]阿瑪?shù)賮啞ど?作為能力剝奪的貧困[EB/OL](2002210216)[2010201230]http://www.xslx.com/htm/sxgc/sxsl/2002210216210497.htm.

      [6]我國高等教育城鄉(xiāng)差距在縮小[N].人民日報,2005202216.

      [6]阿瑪?shù)賮啞ど?以自由看待發(fā)展[M].任頤,于真,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7]約翰·S.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72.

      [8]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fā)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106.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68.

      [10]約翰·羅爾斯.正義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11]陳毅軍.社會公正的核心要義——給人以應得[J].云南社會科學,2006(3).

      [12]徐賁.美國大學為誰破格錄取[N].南方周末,2008207217.

      The Ability Development and Equal Opportunities of Receiving Higher Education of the Disadvantaged Groups

      QIN Su-bin
      (Jiangsu Teach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angzhou 213001,China)

      The ine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has intensified the deprivation of the disadvantaged groups by poverty, which ranks the deepest ethical problems in higher education.The admission system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s fair in forms but unfair in essence,which has put the disadvantaged group in a plight.To realize the fairness of education,we should try to pursue the equality of receiving higher education in essence,and ensure the disadvantaged group the means and resources of receiving higher education,thus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equality of fair opportunity”.Therefore,the government should provide the disadvantaged groups with education compensation and adopt preferential policy in the admission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ability development;equal opportunities of receiving higher education;equality of fair opportunity;educa2 tion compensation

      G649.21

      A

      1000-2359(2010)04-202452-04

      秦蘇濱(1958-),女,江蘇濱海人,江蘇技術(shù)師范學院人文社科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教育學與倫理學研究。

      [責任編輯 許 昌]

      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課題(D/2006/01/139)

      2010-02-11

      猜你喜歡
      機會公平能力
      不公平
      公平對抗
      消防安全四個能力
      怎樣才公平
      給進步一個機會
      海峽姐妹(2020年3期)2020-04-21 09:27:40
      最后的機會
      NBA特刊(2018年17期)2018-11-24 02:45:44
      大興學習之風 提升履職能力
      人大建設(2018年6期)2018-08-16 07:23:10
      給彼此多一次相愛的機會
      海峽姐妹(2018年6期)2018-06-26 07:27:20
      沒機會下手
      你的換位思考能力如何
      四子王旗| 星座| 洪江市| 苍溪县| 甘孜县| 安泽县| 东城区| 永吉县| 秭归县| 石棉县| 会东县| 海兴县| 灌阳县| 阿坝| 昌都县| 交城县| 济阳县| 清新县| 邢台市| 东城区| 屏山县| 黎川县| 吉隆县| 慈溪市| 阿尔山市| 石泉县| 侯马市| 蒙城县| 青铜峡市| 基隆市| 盐城市| 顺平县| 滁州市| 德钦县| 宁安市| 繁昌县| 乌鲁木齐县| 武鸣县| 会泽县| 大埔区| 林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