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琦,李 鵬
(哈爾濱師范大學西語學院,哈爾濱 150025)
英國文學課程對大學生綜合素質(zhì)提高影響的調(diào)查與分析
宋 琦,李 鵬
(哈爾濱師范大學西語學院,哈爾濱 150025)
英國文學是我國高等院校英語本科專業(yè)的一門專業(yè)必修課程。最新修訂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大綱》(2000)把它列為英語專業(yè)知識主干課程。新大綱明確規(guī)定:“文學課程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語言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通過閱讀與分析英國文學作品,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了解?!庇纱丝梢?學好該課程對提高學生的詞匯量,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欣賞能力、語言運用能力、閱讀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英國文學;發(fā)展;改革
《英國文學》課程是高校英語專業(yè)學生高年級的必修課,兼外語教學與文學學習的雙重作用。學習好這門課程,不僅能使學生的知識在深度和廣度上有大幅度的提升,更有助于開發(fā)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fā)他們的靈性和創(chuàng)造力。英國文學課不應(yīng)再是單純的信息輸入課,而應(yīng)轉(zhuǎn)化為以提高學生的文學素質(zhì)為宗旨,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認知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教學活動,這就要求英國文學課的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法都要服務(wù)于提高學生的文學素質(zhì),培養(yǎng)其創(chuàng)造性思維這一宗旨。
在市場經(jīng)濟的沖擊下,在言必談經(jīng)濟,行必為經(jīng)濟的今天,實用主義的觀念再次沖擊著高校校園。由于文學的作用是非功利性的,因此,文學課的價值和意義受到了質(zhì)疑。某些高校英語專業(yè)的課程設(shè)計就充分暴露了這種價值取向。有的學校急功近利,將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投向了一些實用性較強的課程,如口語、口譯、外貿(mào)函電、應(yīng)用文寫作等,削弱了對文學課程教學的師資和經(jīng)濟投入。英國文學課程普遍存在課時不足、教學方法陳舊、教學目的偏向功利型(有的學校之所以開英國文學課是因為英語專業(yè)八級考試時文學常識部分有考點)等弊病[1]。有的學校雖然開了英國文學課,可課時一縮再縮,在大三下學期或者大四上學期開一個學期32學時就草草收場。一輪下來,教師忙著趕進度,蜻蜓點水、浮光掠影式地講一遍,學生更是學得一頭霧水。更有甚者,為了迎合市場的需求,甚至將英國文學課納入選修課的范圍,學生愿意選的就選,不愿意選也沒關(guān)系。凡此種種,不僅影響了英國文學課程自身的發(fā)展,同時也延緩了英國文學課程自身價值的實現(xiàn)。即通過對文學概念的梳理和作品的閱讀分析,培養(yǎng)學生對具體文學文本的理解、鑒賞、分析、評判和綜合運用能力,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新能力。
面對文學時間跨度大、涵蓋內(nèi)容廣、涉及文類龐雜的特點,我們在教學中應(yīng)該采取以點帶面的方法組織教學。教師應(yīng)把基本的文學要素 (literary elements)傳授給學生,使學生掌握理解、鑒賞文學作品的基本工具和方法[2]。在此基礎(chǔ)上,學生才能對作家和作品進行分析,并將感性的東西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以詩歌教學為例,英國文學中,現(xiàn)存最早的詩歌作品應(yīng)屬《貝奧武甫》(Beowulf),它是古英語詩歌的代表作品。押頭韻(alliteration)是古英語詩歌的主要特點。這一特征同時反映在《高文爵士與綠衣騎士》和《農(nóng)夫皮爾斯》等詩歌作品之中,它與后期壓尾韻 (end rhyme)的近現(xiàn)代英語詩歌形成鮮明的對照。從詩歌的風格角度看,古英語 (盎格魯—薩克遜時期)詩歌與中古英語 (諾曼時期)有著明顯的不同。1066年,諾曼征服給英國文學帶來了清新、浪漫的傳奇文學,與盎格魯一薩克遜時期的雄渾詩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到了喬叟 (GeoffreyChaucer)時代和 15世紀,詩歌的韻律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采用了有別于盎格魯—薩克遜時期頭韻詩體的音步形式,為后來的英語音調(diào)—音節(jié)詩歌 (tonicosyllabic verse)奠定了基礎(chǔ)。同時,詩歌的內(nèi)容也更趨豐富,人物的刻畫栩栩如生,語言的運用細膩生動、入木三分,或詼諧或歡快、或悲傷、或哀婉。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詩歌創(chuàng)作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這是一個詩歌的時代,這一時期人才輩出、詩歌創(chuàng)作發(fā)達,碩果累累。從斯賓塞到馬洛、再到莎士比亞、瓊森,眾多詩人為后人留下了一筆豐厚的遺產(chǎn),對后期不同風格的詩歌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不可限量的影響。正如瓊森本人所言:“他(莎士比亞,筆者注)不僅僅屬于一個時代,而且屬于所有的時代!”(He was not of an age,but for all times!)
17世紀的英語詩歌在繼承伊麗莎白時代人文主義傳統(tǒng)的同時又推陳出新,形成了“騎士派”和“玄學派”兩大陣營。值得特別關(guān)注的是以鄧恩為代表的玄學派詩歌:一改文藝復興時期的詩風,不用傳統(tǒng)的比喻來烘托主題,獨辟蹊徑地以離奇的比喻和過度的夸張,即所謂的“奇喻”(conceits),在詩歌中創(chuàng)造出別具慧心的意象。鄧恩筆下的“愛情似圓規(guī)”的比喻可謂千古絕唱,他的詩歌對 20世紀現(xiàn)代派詩歌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久遠的影響。
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前浪漫派和浪漫主義詩歌具有濃重的主觀感情色彩,既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也是內(nèi)心情感的外化。從格雷的《墓畔哀歌》到布萊克的《老虎》,彭斯的《我的心呀在高原》、《我的愛人像朵紅紅的玫瑰》到華茲華斯的《詠水仙》,柯勒律治的《忽必烈汗》,拜倫的《記當時我倆分乎》、《她走在美底光彩中》,雪萊的《西風頌》,濟慈的《夜鶯頌》,這一時期的詩歌主題幾乎總是與個體的感受相連,詠物抒情、表達內(nèi)心情感和時代精神,是繼文藝復興伊麗莎白詩歌繁榮時代之后英國文學詩歌發(fā)展的又一個高潮。
19世紀維多利亞時期的詩歌在繼承了浪漫主義的詩歌傳統(tǒng)的基礎(chǔ)上,開創(chuàng)了“戲劇獨白”的詩體,對后來 20世紀現(xiàn)代派詩歌也產(chǎn)生了不小的影響。值得一提的是丁尼生的《尤利西斯》和布朗寧的《我的前公爵夫人》以及阿諾德的《多佛海灘》,它們從不同的視角展現(xiàn)了人的內(nèi)心世界,有胸懷大志的尤利西斯、驕橫跋扈的斐拉拉公爵以及感時向愛人抒懷的獨白者。
20世紀的英國文學詩歌呈現(xiàn)出多元的色彩,或意象、或朦朧、或晦澀、或牽強、或絕望,或充滿哲學的冥想,無不反映出人們焦躁、迷惘的心態(tài),折射出蕓蕓眾生和現(xiàn)代西方社會的影子。以艾略特的《四個四重奏》(1943)為例,詩人在這部組詩中用四個地點為標題,進行了宗教哲理的冥想。《燒毀了的諾頓》、《東柯克》、《干薩爾維奇斯》和《小吉丁》。這些地方都是詩人認為值得紀念的地方。每一首詩都模仿貝多芬的四重奏,有五個樂章,這部組詩可謂詩歌與音樂的絕妙結(jié)合。
英國文學的歷史久遠,上下兩千年,歷經(jīng)古英語(盎格魯一薩克遜)、中古英語、文藝復興、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xiàn)實主義、現(xiàn)代主義等不同的歷史時期。戰(zhàn)后英國文學又呈現(xiàn)出多元的“扇形”走勢。面對如此龐雜的文學流派和浩繁迭卷的文學作品,在教學中應(yīng)以每個時期的占主導地位的文類和代表作家及其作品作為重點,勾勒出一條主線。
以散文作品為例,文藝復興時期出現(xiàn)了眾多且各有特色的散文大家,繁麗工整如黎里的《尤佛伊斯》(1579—1580),明白曉暢如納什的《不幸的旅人》(1594),綿密雅潔如胡克的《論教會政策的法則》(1594—1597)。他們的作品對后期的英語散文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從培根簡約雋永的《隨筆》(一譯《論說文》)(1625)到 17世紀的樸實無華的科學文章,從 18世紀文筆典雅的斯梯爾 (1672—1729)和艾迪生(1672—1719)再到 19世紀的哈茲單特精辟的文論《時代的精神》(1825)和蘭姆風趣、典雅的《伊利亞隨筆集》(1823)、德·昆西《一個英國鴉片服用者的自白》(1821),有科貝特樸實有力的平易散文《騎馬鄉(xiāng)行記》(1830)都是講究風格的“美文”。到了 20世紀這個多事之秋的年代,散文文學碩果累累,卡萊爾《法國革命》(1837)和《過去和現(xiàn)在》(1843)、麥考萊的《英國史》(1849—1861)、羅斯金的《威尼斯之石》(1851—1853)、穆勒的《論自由》(1859)等便是明證。這不同時期的散文作品可謂一脈相承,形成了英國文學散文創(chuàng)作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戲劇創(chuàng)作亦然,文藝復興時期,以莎士比亞為一代宗師的英國戲劇達到了發(fā)展的第一個高峰,之后戲劇雖漸漸趨于衰落,但到了 20世紀初,以王爾德和蕭伯納為代表的劇作家身體力行地使英國戲劇得到了復蘇,使英國戲劇長期不振的局面得到根本改觀,達到了第一個頂峰。20世紀后半葉,以奧斯本(John Osborne)、貝克特 (Samuel Beckett)、品特 (Pinter)為代表的新一代劇作家使英國戲劇創(chuàng)作達到了第二個高潮。奧斯本的《憤怒的回顧》(Look Back in Anger)也標志著本世紀英國戲劇的第三次高潮的開始。愛爾蘭人貝克特的“荒誕派戲劇”《等待戈多》(Waiting for Godot)(英文版, 1954),品特的《生日晚會》(1958)、《歸家》(1965)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從莎士比亞到蕭伯納,英國戲劇有一個連續(xù)的傳統(tǒng),其特色是各個時期都有優(yōu)秀作家在努力創(chuàng)新,正是創(chuàng)新豐富又推進了這個傳統(tǒng)。
小說創(chuàng)作從 1678年約翰·班揚的寓言體小說《天路歷程》算起至今,經(jīng)歷了二百多年的歷史,一直是英國文學的主流。18世紀注重寫實的現(xiàn)實主義小說初露端倪。到了19世紀,小說創(chuàng)作走向成熟階段,這一時期出現(xiàn)了現(xiàn)實主義及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品[3]。19世紀末到 20世紀上半葉,英國小說創(chuàng)作呈現(xiàn)出多元主義色彩,各種現(xiàn)代主義作品不斷涌現(xiàn)。值得一提的是意識流小說,以弗吉尼亞·伍爾芙和詹姆斯·喬伊斯為代表。上下二百年,多姿多采的小說創(chuàng)作在英國文學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英國文學教學是大學人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英國文學教學的精髓也是發(fā)揚人文精神。對英語專業(yè)的教學而言,唯有搞好英國文學教學,才稱得上腳踏實地談人文理想教育。愛爾蘭著名詩人、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葉芝曾說:“文學在我心中是世界重要的教育力量,是所有價值的最高創(chuàng)造者,這種力量不僅通過在每個人所公認的神圣書籍里實現(xiàn),而且通過富有強度和力量的真誠的歌、故事和戲劇里的每一想象來展示?!惫P者認為,對英國文學教師而言,只有重視英國文學教學改革,并從實處著手,才能做到真正地上好文學課,文學也才能真正發(fā)揮其“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在教學中適當采用雙語教學,選編優(yōu)秀的中文譯文,進行對比教學這一點主要針對英語語言基礎(chǔ)較差的學生班級進行,他們在學習英國文學課程時深感難度很大,結(jié)合優(yōu)秀的中文譯文,進行中英文對比教學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方面極大地提高了他們理解課文的速度,過去學習一個作家的作品要查閱大量的單詞,花費很多時間,現(xiàn)在用對比方法既節(jié)省了時間,又提高了學生的理解水平,更為重要的是讓學生覺得文學并不是高不可攀的領(lǐng)域。
注重課程的實踐環(huán)節(jié)。學習文學課程,掌握系統(tǒng)的知識和分析方法固然重要,然而,我們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素質(zhì)和創(chuàng)造性,因此,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是關(guān)鍵的一環(huán)。除了改革教學模式和方法外,教師還應(yīng)對學生的實踐活動進行相應(yīng)的調(diào)整。課外作業(yè)是學生在相對獨立的環(huán)境下,通過收集資料,經(jīng)過自已分析、思考后完成的,是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因此,教師應(yīng)盡力豐富作業(yè)的內(nèi)容和形式 (尤其是文學選讀課的作業(yè)),可以建立學生的第二課堂,如戲劇詩社、散文詩社,都可以有效地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還可以直接要求學生翻譯詩歌,創(chuàng)作詩歌、短篇小說、自傳,續(xù)寫故事、給故事中的人物寫信等,以及撰寫有關(guān)各種體裁的評論性的文章,并進行相應(yīng)的點評,點評時要以表揚為主,幫助學生建立學生的成就感。
作為英語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專業(yè)技能課英國文學課對英語專業(yè)學生來說其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因此進一步完善這門課程,加大改革的力度迫切需要我們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這門課程的改革和建設(shè)中去,為培養(yǎng)新時期合格外語人才而努力工作。
[1]王小立.淺談英國文學課程教學改革[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8,24(3).
[2]于宏偉.大學英國文學課程與英語語言能力培養(yǎng)[J].青海省師范大學學報,2005,(5).
[3]王霞.英國文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究[N].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 2008,(17).
Abstract:In China,British literature has been amajor required course for bachelor's degree program in universities.According to the latest revision of English education syllabus for English major of university(2000),British literature has been classified as a major course in English professional knowledge.The syllabus has also clearly said that the aim of the British literature is to train the students in the aspect of reading,appreciation,understanding of the English literature reading,and enable them to grasp the knowledge and the approach of literary criticism.Students could improve their basic language skills and enlarge the knowledge ofwestern culture and literature through the reading and analysisof theBritish literature works.From the above,a good command of the course plays a quite crucial role in enlarging students'vocabulary,enriching their knowledge as well as cultivating their capability of appreciating literature works,using English,reading and eve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 words:British Literature;development;reform
(責任編輯:劉東旭)
The Analysis and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British L iterature Education on the Students'Comprehensive Competence
SONGQi,L I Peng
(Faculty ofWester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arbin NormalUniversity,Harbin 150025,China)
G642.3;H319
A
1001-7836(2010)09-0157-03
10.3969/j.issn.1001-7836.2010.09.063
2010-04-27
大學生實踐創(chuàng)新基金項目
宋琦 (1989-),男,黑龍江哈爾濱人,學生;李鵬 (1987-),男,黑龍江肇東人,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