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柳祥 樓 剛 毛金華
(浙江省云和縣農業(yè)生態(tài)能源辦公室,云和 323600)
沼渣沼液栽培雙孢蘑菇技術
葉柳祥 樓 剛 毛金華
(浙江省云和縣農業(yè)生態(tài)能源辦公室,云和 323600)
沼渣;沼液;栽培技術;雙孢蘑菇
近5年來,在中央資金的支持下,浙江省農村推廣應用沼氣、沼渣、沼液在麗水、衢州等地發(fā)展較快,已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亮點。我們根據省市要求對 “三沼”的綜合利用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通過試驗、示范,發(fā)現沼渣、沼液不但是農業(yè)無公害生產的上等有機肥,而且其成分與食用菌培養(yǎng)料養(yǎng)分相近,雜菌又少,適合食用菌生長,是生產食用菌的好原料?,F將沼渣、沼液栽培雙孢蘑菇技術介紹如下。
1.1 沼渣的選擇 一般沼渣都能栽培蘑菇,但優(yōu)質沼渣更能促進蘑菇增產。所謂的優(yōu)質沼渣,是指在正常產氣的沼氣池中發(fā)酵3個月以上,出池后無糞臭味的沼渣。
1.2 培養(yǎng)料的配方 雙孢蘑菇培養(yǎng)料的碳氮比要求30∶1左右,每100立方米培養(yǎng)料需要干沼渣5 000千克、麥稈或稻草1 500千克、棉籽殼 (餅)15千克、碳酸氫銨25千克、鈣鎂磷肥20千克、石膏60千克、石灰25千克。
1.3 培養(yǎng)料的堆制
(1)堆料。為便于翻堆,培養(yǎng)料一般按長8米、寬2.3米、高1.5米堆制,頂部呈龜背形。堆料時,先將麥稈或稻草鍘成30厘米長,并用水預濕后鋪在地上,厚16厘米;然后將曬干、搗碎、過篩后的沼渣及碳酸氫銨、棉籽殼 (餅)等均勻鋪撒在基料上,厚約3厘米。照此方法,在第1層料堆上再鋪第2層、第3層。鋪畢第3層,向料堆均勻潑灑pH 6.5~7.5的沼液。第4~7層則根據草料濕度潑灑沼液,使料堆充分吸濕浸透,至完成建堆時,料堆四周有少量水流出為度。
(2)溫度控制。堆料后5~7天,用細竹竿從料堆頂部朝下插一孔,把溫度計置于孔中測量料堆內部溫度。溫度達到70℃時,進行第1次翻堆。如果溫度達不到70℃,應分析是否存在含水量不適、含氮量不足等情況,并采取相應措施。
(3)翻堆。第1次翻堆時,加入鈣鎂磷肥、石膏粉各20千克。加入鈣鎂磷肥可補充養(yǎng)分和改變培養(yǎng)料的理化性狀;石膏可改變培養(yǎng)料的黏性而使松散,并增加硫、鈣礦質元素。翻拌均勻后堆制發(fā)酵5~6天,測得料堆溫度達70℃時,進行第2次翻堆,并加入石膏粉20千克;如料堆偏干,應適當潑灑沼液,以手捏滴水為度;如料堆偏酸,可適當加入石灰,以料堆的pH 7~7.5為適。然后繼續(xù)堆料3~4天,至溫度達到70℃時,進行第3次翻堆。翻堆時加入石膏粉20千克,調節(jié)料堆濕度和酸堿度。此后再堆2~3天便可移入菌床使用。
培養(yǎng)料堆料過程中共進行3次翻堆,堆制時間約18天。為進一步殺滅蟲卵、病菌等,減少培養(yǎng)料的污染;也為進一步促使培養(yǎng)料養(yǎng)分轉化,利于提高蘑菇的產量和品質,還需進行培養(yǎng)料的二次發(fā)酵。
(4)培養(yǎng)料的二次發(fā)酵。一次發(fā)酵結束后,將培養(yǎng)料趁熱迅速搬進經清潔消毒的菇房內的床架上,底下1~2層溫度低難以達到后發(fā)酵溫度要求,不鋪放培養(yǎng)料;進料結束后封閉門窗,讓菇房內的培養(yǎng)料自身發(fā)熱升溫,約5~6小時后,當料溫不再升高時開始加溫,使料溫和氣溫都達到 60~62℃,維持8~10小時,然后,通過適當的減火、通風等措施,使溫度慢慢下降,當料溫降至55~48℃時控溫發(fā)酵4~5天。在控溫發(fā)酵期間,一般每隔3~4小時斜對角開一扇上窗和一扇地窗通氣,以補充菇房內新鮮空氣,促進高溫微生物的活動??販匕l(fā)酵階段結束后,停止加溫,慢慢降低料內溫度,待降至45℃時,開門窗通風降溫,進行翻格播種。
二次發(fā)酵結束后及時進行翻格、勻料和播種。翻格時應徹底翻動整個料層,抖松料塊,使料堆、料塊中的有害氣體散發(fā)出去,同時將各菇床的料層厚度整理均勻。當料溫降至28℃左右時進行播種。播種量為750毫升麥粒菌種每平方米1.5瓶。采用混播加面播方法,即將總播種量的2/3菌種均勻地撒在料面,用手把菌種耙入1/3料層深,再把余下的1/3菌種播撒在料面,然后壓緊拍平培養(yǎng)料。
3.1 發(fā)菌管理 播種后,菇房通風要由小到大,逐漸增加。接種后3天左右以保濕為主,初次通風一般只開個別的下窗。7天以后,逐步加大通風量,促進菌絲向料層生長。
3.2 適時覆土 覆土材料為礱糠細土,取表層15厘米以下的田土,打碎成直徑為0.2~1厘米的細小土粒,干燥新鮮的礱糠在與細土混合前一天用5%的石灰水浸泡預濕,然后與細泥混合均勻,用石灰水調節(jié)pH值至7.2~7.5。在覆土前5天每110平方米栽培面積的覆土用3~5千克甲醛,稀釋50倍左右,均勻噴灑到覆土中,立即用塑料薄膜覆蓋密封消毒72小時以上。覆土前揭開薄膜讓甲醛徹底揮發(fā)后使用。首次覆土厚度2~2.5厘米,覆土后采用輕調慢打的調水方法,2天內將覆土層充分調濕。調水后繼續(xù)開門窗通風至土表水漬干后,逐步關緊門窗,菌絲爬土期間以關緊門窗為主,促進菌絲爬土,但如室內溫度超過25℃則應采取通風降溫等措施,待菌絲普遍長到土層的2/3時,及時補覆一層0.5厘米左右厚的細土,根據覆土的干濕度,以細噴調水法,充分調濕覆土層,每平方米的調水量為1.5千克左右,調水后及時通風,促進子實體形成。
3.3 出菇管理 蘑菇生長發(fā)育的最適溫度是16~18℃。調節(jié)溫度的方法是:氣溫高時,日間開頂(天)窗排熱氣,夜間打開門窗通風降溫;氣溫低時中午開門窗通風換氣,夜間關閉門窗保溫。培養(yǎng)料的濕度為60%~65%,空氣相對濕度為80%~90%。當原基生長膨大至黃豆大小時,噴出菇水,充分調濕覆土層,及時滿足迅速生長中的蘑菇子實體對水分的需要,但應注意避免水分流入料內。
3.4 采收及采后管理 及時采收,采收過遲不僅菇體過大,薄皮開傘菇增多、質量下降,同時消耗養(yǎng)分,影響下潮菇生長,影響產量。每采完一次菇,要把菇窩處的泥土填平,以保證下一批菇的生長環(huán)境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