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立, 張 泰, 周 倩, 石典花, 張樂林, 戴衍朋
(1.山東省中醫(yī)藥研究院,山東 濟南250014;2.北京大學第一醫(yī)院,北京 100034)
甘草歷代炮制方法概述
孫立立1, 張 泰2, 周 倩1, 石典花1, 張樂林1, 戴衍朋1
(1.山東省中醫(yī)藥研究院,山東 濟南250014;2.北京大學第一醫(yī)院,北京 100034)
甘草;歷代;炮制方法
本文通過查閱古代本草和醫(yī)學文獻,對甘草歷代炮制方法進行歸納整理,綜述了甘草歷代炮制演變情況,為系統(tǒng)研究其炮制工藝和原理奠定基礎(chǔ)。
甘草為常用中藥,是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脹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及根莖。其味甘,性平,歸心、肺、胃經(jīng),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diào)和諸藥的功能。甘草在我國藥用歷史悠久,是臨床上應用最廣的傳統(tǒng)中藥之一,素有“十方九草”之謂。具體實踐中,甘草必須經(jīng)過依法炮制,制成不同規(guī)格的飲片方能應用,本文在查閱古今文獻的基礎(chǔ)上,對甘草炮制歷史沿革作一總結(jié),可為進一步探討甘草炮制原理,更好的進行甘草飲片炮制工藝及質(zhì)量標準規(guī)范化研究提供借鑒。
甘草凈制最早始于炮制學專著《雷公炮炙論》,有云“凡使,須去頭、尾尖處”[1],即只用“甘草身”,而將蘆頭(莖基)及甘草梢棄去,其依據(jù)為“其頭尾吐人”,未提及去皮及對甘草節(jié)的處理。宋·《本草圖經(jīng)》記有“去蘆頭及赤皮”[2],其后的本草、方書大多沿用此法,尤其是去皮,更為普遍,如元·《湯液本草》“去皮用”[3],明·《本草品匯精要》“去蘆頭,刮赤皮”[4],明·《仁術(shù)便覽》“刮去赤皮”[5],清·《本草從新》“去外粗皮”[6]等。去皮后的甘草通常稱為粉甘草或粉草,宋·《傳信適用方》、元·《丹溪心法》、明·《普濟方》的處方中都有收載[7-9]。但清·《得配本草》[10]云,“大而結(jié)緊斷文者為佳,謂之粉草”,可見對粉草有不止一種定義。
切制的較早記載可見于南齊·《劉涓子鬼遺方》所載的“細切”[11]。也有醫(yī)書記載使用“剉”法,如宋·《太平圣惠方》有“炙”后“剉”[12],《博濟方》有“細剉”后再炒制[13]。為了方便炮制和臨床,同一時期往往有各種方法并存,如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記載“凡使,先破開”[14];宋·《洪氏集驗方》“切碎”,“切細”,“碾為細末”[15];宋·《傳信適用方》粉草“切作細塊”,甘草“槌碎”等[7]。明清時期,雖然仍存在“剉、碾”等法,但“切”法已逐漸占據(jù)主要地位,如明·《普濟方》“切如大豆”,“搗羅為末”;明·《外科正宗》[16]“切”;明·《濟陰綱目》“大者五寸剉五段”[17];清·《外科大成》先“劈破”,炙后“切片”[18]。
“炙”或“炒”法作為甘草炮制的經(jīng)典方法最早源于東漢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由于該書撰成不久即佚失,現(xiàn)存記載見于《金匱要略方論》(簡稱《金匱要略》)、《傷寒論》[19]等。國內(nèi)學者經(jīng)考證認為,根據(jù)文意,與后世通行的蜜炙不同,《金匱要略》中對當前中藥炮制所說的“炙”意為“烘烤”;“炒”意為“于鍋中干炒”[20]。漢代以后,“炙”或“炒”法炮制甘草屢見于各種醫(yī)籍。如晉·《肘后備急方》[21]、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清·《成方切用》[22]等均沿用了“炙”或“炒”法。尤其是炙法,成為最主要的炮制法之一。
單純的加熱炮制還有其他不同形式,如“炮”(《雷公炮炙論》有“先炮令內(nèi)外赤黃用”);“爁”(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燒(宋·《圣濟總錄》有“于罐器內(nèi)燒不令煙出”[23])等;自宋元時期開始,“炙”或“炒”的程度也出現(xiàn)了不同規(guī)定,如“炒令紫黑色”,“炒令黃”(宋·《博濟方》[13]),“微炒”(元·《瑞竹堂經(jīng)驗方》[24]),“炙令黃”,“炙微赤”等(明·《普濟方》)。
4.1 酒制 《雷公炮炙論》中有“…用酒浸蒸,從巳至午,出,暴干,細銼。使一斤,用酥七兩涂上,炙酥盡為度”,是最早的甘草輔料炮制法。元·《丹溪心法》記載有“酒粉草”[8]。清《葉天士秘方大全》記載“加黃酒濕透,炒半黑”[25]
4.2 蜜制 根據(jù)現(xiàn)有文獻,首次記載用蜜作為輔料炮制甘草的是唐·《千金翼方》,謂“蜜煎甘草,涂之即瘥”[26]。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有“蜜炒”。至明清時期,蜜炙法成為炮制甘草的主要方法。如明·《炮炙大法》“切片用蜜水拌炒”[27],明·《先醒齋廣筆記》[28]、清·《醫(yī)方集解》“蜜炙”[29]等。
4.3 鹽水制 宋·《圣濟總錄》有“鹽水浸炙黃”[23],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鹽湯浸炙”[30],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鹽湯炙”等。宋代以后這種制法比較少見。
4.4 醋制 宋·《蘇沈良方》[31]有“一半生用,一半紙裹五、七重,醋浸令透,火內(nèi)慢煨干,又浸如此七遍”。
4.5 其他制法 除上述炮制方法外,歷史還記載一些其他的炮制方法,包括漿水制、油制、豬膽汁制、米炒、煨法等,如宋·《證類本草》引《經(jīng)驗方》云:“炙,擘破,以淡漿水蘸二、三度,又以慢火炙之”[32]。宋·《圣濟總錄》有“于生油內(nèi)浸過,炭火上炙,候油入甘草用”、“豬膽汁浸五宿,漉出炙香”[23]。明·《普濟方》有“豬膽一枚取汁浸,炙盡為度”。清·《得配本草》有粳米拌炒法。宋·《類編朱氏集驗醫(yī)方》“黃泥裹煨”[33]、明·《證治準繩》“濕紙裹煨透,焙干為細末”[34]、清·《本草綱目拾遺》“…紙包水濕,火內(nèi)煨熟”[35]。清·《醫(yī)學從眾錄》“一兩五錢,用烏藥一兩煎汁收入,去烏藥”[36]。但收載這些制法的文獻不多,具體制法也逐漸廢棄。
明·《醫(yī)宗粹言》認為“涼藥中生用,溫以補脾,必須炙熟”。這些“生涼熟溫”,“溫以補脾”的論述雖非針對甘草而發(fā),但對后世醫(yī)家研究及甘草應用有相當大的啟發(fā)作用。宋·《證類本草》提出:甘草“入藥須微炙,不爾亦微涼,生則味不佳”。金元時期,醫(yī)家對甘草炮制的認識逐漸深化和明確,元代李杲認為“甘草味甘生寒,炙溫純陽”,確立了甘草炮制使藥效變化的理論。這一觀點是甘草炮制理論的里程碑,對其后醫(yī)藥學家研究甘草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元·《湯液本草》進一步明確甘草“生用大瀉火熱,炙之則溫”[3]。
因為生、制甘草藥效側(cè)重點不同,在應用上就有所差異。如明·《本草蒙筌》提到“生瀉火,炙溫中”[37],明·《醫(yī)學入門》云“生用消腫導毒,治咽痛;炙則性溫,能健脾胃和中”[38],清·《本草備要》載“生用氣平,補脾胃不足,而瀉心火;炙用氣溫,補三焦元氣而散表寒”[39]。有時根據(jù)需要,將生、制品同用,如明·《普濟方》用甘草有“一半生用,一半熟用”、“白痢炙,赤痢生,赤白痢半炙半生”、“一兩,分為三片,刀前者生,刀后者炙熱”;明·《證治準繩》“半生半炙”等。
在甘草應用過程中,曾有理論認為甘草藥用部位不同則藥效有異,如金元時期張元素、李杲等醫(yī)家倡導“用藥分根梢”,認為甘草梢“瀉腎火補下焦元氣”。相應地,這一時期的醫(yī)方有注明用“甘草身”的,如元·《瑞竹堂經(jīng)驗方》中有相應記載。一般認為,甘草梢善治濕熱下注膀胱之熱淋,莖中痛(清·《醫(yī)方集解》甘草梢“達莖中而止痛”)。甘草節(jié)則能消腫解毒,用于癰疽瘡毒,咽喉腫痛等(明·《本草原始》云“消癰疽焮腫”[40])。甘草頭善行瘀血,消腫痛,可用于金瘡腫毒等(元·《世醫(yī)得效方》“治小兒跌傷瘀腫,用大甘草頭煎湯,夜夜服之”[41])。這種把甘草不同部位分別應用的作法現(xiàn)代比較少見。
6.1 宋代及以前的醫(yī)籍中,較常見到將甘草炙后再切制入藥,切制以“剉(銼)”、“細剉”多見。至明清時期,將中藥切為飲片應用的方式漸成通法,飲片成為應用主流并沿用至今。
6.2 歷史上甘草出現(xiàn)過多種炮制方法,包括單純的加熱炮制、酒制、醋制、蜜制、鹽水制、還有漿水制、油制等,但其中多數(shù)現(xiàn)已淘汰不用,目前只有蜜炙法傳承下來且應用廣泛,成為甘草主流的炮制方法。
6.3 蜜炙甘草首見于唐代孫思邈的《千金翼方》,書中云:“蜜煎甘草涂之”,經(jīng)過歷代演變,最終形成如今煉蜜兌水拌炒的方法,這種方法比唐代的涂炙法提高了效率,成為蜜炙的通法。
6.4 在甘草應用過程中,曾有理論認為甘草藥用部位不同則藥效有異,但如今這種理論已較少提及,其是否具有一定的科學道理,還需要通過現(xiàn)代研究進行討論。
6.5 歷史上多認為甘草“生涼熟溫”,并以此指導臨床應用,但對于蜜炙前后甘草的具體應用和藥性改變情況較少討論。目前對于甘草蜜炙也仍存在不同的看法,一般認為甘草蜜炙后藥性改變主要與加熱有關(guān),蜂蜜具有補中益氣緩急等作用,可起到協(xié)同作用[42]。但也有部分學者認為甘草味甘,甘者性緩可使脾胃運化遲緩,導致中焦脹滿,有“甘能令人滿”之說[43],而蜂蜜也味甘,蜜制后必然加重甘草的令人中滿之弊,因此認為甘草炮制不應加蜜。甘草蜜炙究竟有無道理,還需運用現(xiàn)代技術(shù)手段和試驗方法,從甘草以及蜜炙甘草藥效作用的物質(zhì)基礎(chǔ)入手,同時研究加熱和加蜜對甘草化學成分以及藥效的影響,從根本上闡明甘草蜜炙原理,說明甘草蜜炙的科學性。
[1][南北朝]雷敩.雷公炮炙論[M].輯佚本.上海:上海中醫(yī)學院出版社,1986:11.
[2][宋]蘇 頌.本草圖經(jīng)[M].福建: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88.
[3][元]王好古.湯液本草[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7:85.
[4][明]劉文泰.本草品匯精要[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2:227.
[5][明]張 浩.仁術(shù)便覽[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5:303.
[6][清]吳儀洛.本草從新[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0:6.
[7][宋]吳彥夔.傳信適用方[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56:11.
[8][元]王 英.丹溪心法[M].上海: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59:249.
[9][明]朱 橚.普濟方[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58.
[10][清]嚴 潔.得配本草[M].上海: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94:草部1.
[11][南齊]龔慶宣.劉涓子鬼遺方[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5:24.
[12][宋]王懷隱,王 佑,鄭 彥,等.太平圣惠方[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58:260.
[13][宋]王 袞.博濟方[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
[14][宋]陳師文.太平惠民和劑局方[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62:218.
[15][宋]洪 遵.洪氏集驗方[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6.
[16][明]陳實功.外科正宗[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64:70.
[17][明]武之望.濟陰綱目[M].上海: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58:367.
[18][清]祁 坤.外科大成[M].上海:科技衛(wèi)生出版社,1958:143.
[19]張樹峰,宋素英.《傷寒論》甘草炙法探討[J].河南中醫(yī),1987,6:13.
[20]徐成賀,劉素文.《金匱要略》藥物炮制方法探討[J].國醫(yī)論壇,1999,14(6):1.
[21][晉]葛 洪.肘后備急方·自序[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3:22.
[22][清]吳儀洛.成方切用[M].上海:科技衛(wèi)生出版社,1980:80.
[23][宋]趙 佶.圣濟總錄[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
[24][元]沙圖穆蘇.瑞竹堂經(jīng)驗方[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746.
[25][清]葉 桂.葉天士秘方大全[M].上海:中央書店,1960:54.
[26][唐]孫思邈.千金翼方[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2:110.
[27][明]繆希壅.炮炙大法[M].北京:北京市中國書店,1992:13.
[28][明]繆希雍.先醒齋醫(yī)學廣筆記[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58:55.
[29][清]汪 昂.醫(yī)方集解[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243.
[30][宋]陳 言.三因極一病證方論[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57:260.
[31][宋]蘇 軾.蘇沈良方[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56.
[32][宋]唐慎微.經(jīng)史證類備急本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52.
[33][南宋]朱 佐.類編朱氏集驗醫(yī)方[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3:50.
[34][明]王肯堂.證治準繩[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
[35][清]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57:133.
[36][清]陳修園.醫(yī)學從眾錄[M]//新校注陳修園醫(yī)書,上海: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57:86.
[37][明]陳嘉謨.本草蒙筌[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8:30.
[38][明]李 梴.醫(yī)學入門[M].上海:上??茖W技術(shù)文獻出版社,1997.
[39][清]汪 昂.本草備要[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54:2.
[40][明]李中立.本草原始[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
[41][元]危亦林.世醫(yī)得效方[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440.
[42]金世元,王 琦.中藥飲片炮制研究與臨床應用[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4:204.
[43]王淑敏,鞠志杰,高英霞,等.炙甘草湯中甘草炙法的探討[J].吉林中醫(yī)藥,2004,24(10):51.
R283
B
1001-1528(2010)07-1188-03
2009-09-23
“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中藥飲片蜜炙技術(shù)和相關(guān)設備研究”(2006BAI09B06-08)
孫立立(1953-),女,研究員,研究方向:中藥新藥研究與中藥炮制原理的研究。Tel:(0531)82949829 E-mail:xinger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