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杰
(肇慶學院政法學院,廣東肇慶526061)
究天人之際
——利瑪竇世界地圖研究
王超杰
(肇慶學院政法學院,廣東肇慶526061)
利瑪竇來華傳教,帶來西方的地理知識,繪制多幅中文世界地圖,否定了中國人的“天圓地方”傳統(tǒng),使中國人邁開了從天下觀到世界觀的第一步。
利瑪竇;中國;世界地圖;天下觀;世界觀
在近代以前的中外交往中,中國一直奉行著“我族中心主義”的“華夷之辯”,形成深厚的天下觀念,自視“天朝”,自居世界的中心。以天下觀為中心的對外秩序理念,在西方文化的現(xiàn)代性還沒有充分展露的前現(xiàn)代世界可保統(tǒng)治者安然無恙,直到晚明,世界意識才在一部分士人中覺醒。這些人睜眼看世界,方悄然明白天下萬國林立,而非中國一國獨尊[1]。這種世界觀的產生,最早因緣際會于耶酥會士利瑪竇所繪制的世界地圖。
在始于公元前3世紀秦漢時代的東西文化交流史中,利瑪竇(1552—1610,Matteo Ricci)具有特殊的地位:他是第一個在近30年的漫長傳教生涯中與大批中國文人接觸并對話的西方人。利瑪竇少年時求學于故鄉(xiāng)意大利瑪切拉塔的耶穌會書院,后進入羅馬神學院,1571年加入耶穌會。在研究神學的同時,他得到名師指教,廣泛地涉獵了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和其他數(shù)以千計的耶穌會士一樣,利瑪竇被修會培養(yǎng)成既是學者又是傳教士的精英人物?!霸诋敃r,毫無疑問,傳播福音從未渴求如此多種多樣的才干和技能。為了滿足學界的期望,尤其是宮廷的需要,幾乎沒有這些傳教士未涉足的領域:數(shù)學、天文、醫(yī)學、繪畫、音樂、建筑、機械等等?!盵2]
世界地圖輸入中國是一個單向的過程。歐洲的十六世紀是探險航行的世紀,新大陸的發(fā)現(xiàn)導致地理學的勃興,新航海及世界地圖迭出。年輕的利瑪竇受過高等教育,雄心勃勃為入華傳教浮海遠行,越重洋而至當時地理學家所欲知而未知的中國,不管他處心養(yǎng)志如何超越世俗,但時代風氣所熏陶,個人經驗所適合,自能使其到處留心地理,“喜聞各方風俗,與其名勝”,“且予自大西洋浮海入中國至晝夜平線,已見南北二極皆在平地,略無高低,道轉而南,過大浪山,已見南極出地三十六度?!盵3]
利瑪竇于明萬歷十年(1582年)來到澳門,經多番請求,廣東總督邀請其進入轄區(qū)首府肇慶展現(xiàn)歐洲豐富的文化與科學技術。萬歷十二年,在知府王泮的支持下,利瑪竇先后刻印了西文、中文版《山海輿地全圖》,這是在中國依照西法繪制世界地圖之始。居肇慶六年之后,利瑪竇赴韶關,入南昌,下南京,致力于學習中國文化和學術傳統(tǒng),儼然杰出的中國文人,并以其豐富的數(shù)學、天文、地理知識贏得士人的信任,時人稱其為“西儒”,徐光啟贊之“阿其道甚正其守甚嚴,其學甚博,其識甚精”[4]。在成功北上京華并獲得皇帝召見之前,利瑪竇付出了17年艱苦不懈的努力。為傳教之需,加之國人的贊美和因此而帶來的尊敬,利瑪竇不得不將自己繪制的世界地圖多次翻新制作,每次制作時,世界地圖的名稱都有變動。畢其一生,利瑪竇繪制了大量世界地圖,源流如下[5]:
晚明是一個天崩地解的時代,各種離經叛道的思想紛紛出現(xiàn)。耶穌會士登陸中國,其神學觀念異質于中華文明,一時還不能讓國人理解,然伴其而來的實物,如三棱鏡、時鐘等,卻直觀地將西方文明引入中國?!耙粋€民族、一種文化對異民族、異文化的認知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大體上通過具體事物、語言文字和藝術形象三個方面的交流來完成?!盵6]在異質文化的交流中,視覺的圖像處于先導、主要的地位。
(一)制圖方法的根本改革。自西晉裴秀以來,傳統(tǒng)地圖的繪制以大地為一平面,不考慮地面實為一球體,遵循“制圖六體”和“計里畫方”[7]原則,直至明末并無創(chuàng)新,因而具有很大局限性。利瑪竇世界地圖取精用弘,采用西方經緯度概念和測量方法。雖然大地為一圓體,無所謂“中”,但為迎合中國人唯我獨尊的觀念,利瑪竇將通過福島的本初子午線從地圖中央移到地圖最左邊,改原來以大西洋居中為以太平洋居中,中國就自然在世界地圖的中心。
(二)地圖資料翔實。一則世界地圖大量介紹了西方天文地理知識,以赤道為中心,平分地球為南北兩半球,并畫了南北二回歸線,南北二極圈線。相應地把氣候分為一個熱帶,兩個溫帶、兩個寒帶。并且吸收了地理大發(fā)現(xiàn)以來的最新成果,繪出了南北美洲、非洲南半部,以及大洋中一些島國的位置和形狀,并作了扼要說明,大大開闊了中國人的眼界。二則地圖上注記與說明文字極多。這些文字有些是為了補充地圖描繪的不足,另一些則是序跋題識,說明地圖編繪的動機與經過,具有極強的史料價值。地圖參考了歐洲和中國許多資料,不但在中國部分,而且在亞洲部分由于中國既有文獻有過不少記載,所以也加以充分利用。值得注意的是,地圖上的文字說明因為用中文寫出,而且與中國固有文獻中的記述同形,有時被誤認為來自中國文獻,如《山海經》中有女人國的記載,但利瑪竇地圖上高加索地區(qū)的女人國,卻是來自歐洲關于亞馬遜人的傳說[8]。
(三)國外地名的漢語譯定。利瑪竇首創(chuàng)漢語譯名,對當時各國的方域、文物、風俗盡量加以介紹,彌補了國人地理知識的不足。地圖中許多洲名、海名和地理學專有名詞的譯名一直沿用至今,如亞細亞、歐羅巴、地中海、尼羅河等。藉助于利氏地圖,大地球形說、等積投影、方位等距極地投影等地圖投影學、地球五帶劃分、海陸分布,名山大川、國名地名等歐洲古代及文藝復興以來地理觀點漸漸傳入中國,故清初學者劉獻廷說:“如地圓之說,直到利氏西來而始知之”[9]。
利瑪竇本人受過良好的科學訓練,在中國也做過許多實地觀測,這些觀測的結果也反映在地圖中,使得利瑪竇世界地圖成為當時中國最科學與最學術化的地圖。萬歷二十九年,利瑪竇獻給明神宗皇帝貢品中有《萬歷圖志》一冊,即為包括53種地圖的世界地圖集。
地圖作為一種敘述方式,提供給閱讀者一個制圖者心中的世界,世界的大小,上下,方位,比例,都滲透著制圖者的觀念,因此地圖具有思想。對利瑪竇立足于儒教道德基礎之上的基督教信仰,雖然大部分國人并不贊同,但當時士人無論是誰、不管如何否定基督教真理的立場,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對利瑪竇所繪制的世界地圖。長期生活在中國的利瑪竇,深知傳統(tǒng)文化熏陶下的中國士人自大且自卑的心理弱點,也意識到地圖對中國人會有觀念上的影響,“當他們看見自己的國家比起許多別的國家來是那么小,驕橫可能會打掉一些,會屑于同其他國家發(fā)生關系”[10],其目的是使中國人拋開大中華文化優(yōu)越感而接受天主教的信仰,但是,這種通過地圖瓦解中國中心論點的方式,其思想史的意義卻比他想象的還要深遠。
地圖正面的影響當然是使國人,包括在海外如菲律賓的中國人,還進而使日本人朝鮮人增加了新的地理知識。
(一)利瑪竇世界地圖否定了傳統(tǒng)中國“天圓地方”的宇宙觀,介紹了西方托勒密式的宇宙論。地圖改變了國人心中、眼中的世界圖像:人們生活的世界不再是平面的,而是一個圓形的。天圓地方不僅是一種對宇宙空間的自然描述,而且它通過一系列隱喻和象征,儼然人世間一切合理性的終極依據(jù)。否定乃至瓦解這種空間格局,人世間的許多合理性就將失去依據(jù),原來政治、文化、思想和信仰天經地義的真理性就將重新審視。
(二)利瑪竇世界地圖挑戰(zhàn)了國人的天下觀。盡管古代中國人很早已經意識到世界的廣袤,穆天子西游昆侖,張騫鑿空出西域,唐玄奘到達天竺,一直到明初鄭和下西洋,使人們早就有了“天下”和“中國”大小不同的觀念,但在明末,“天下”依然等同“九州”,還是東夷、西戎、北狄、南蠻之內的“中國”。利瑪竇地圖告訴士人,世界非常大,而中國只居亞細亞十分之一,亞細亞又居世界五分之一,中國并不是浩大無邊的唯一大國,反而很小。中國不再雄踞世界的中心,而是與很多國家一樣,錯落地分布在這個圓形的世界上,“四夷”也不再是零星散亂的、仿佛不攀附在天朝的衣襟上就會墜落到地圖之外的小邦,在廣袤的世界上原來有這樣多彼此相當?shù)膰摇?/p>
(三)以所認知的地域作為“世界空間”的觀念,和以自身為圓心以自己的視野為半徑的“中國中心”觀念,作為集體的普遍的記憶和知識,是不成立的。中國不一定是世界中心,國人應該接受東海西海,心同理同的想法,承認世界各種文明史平等的,共通的,而且真的有一些超越國家,民族,疆域的普遍真理。正是這些顛覆性的觀念,使利瑪竇的世界地圖給中國思想界帶來了一個隱性的巨大的危機。
“世界地理新知識的傳播,有利于中西之間文化宗敎的交流,因為唯有中國人對整個世界的認識發(fā)生改變,他們才會產生足夠的膽識去接受外來的新事物?!盵12]帶著心靈的震撼,明末知識階層中的一部分人相當迅速地接受了這一多種文明共存的新世界圖像,除官員王泮、趙可懷、李之藻、吳中明、郭子章等之外,開明學者李贄、馮應京、謝肇淛、方以智等人,也都引用了這個新世界圖像的觀點。翻刻世界地圖的馮應京還發(fā)出這樣的感嘆:“無遠弗屆,是耶非耶?”[11]因為他在地圖上細數(shù)了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國家,不過只占世界的五分之一而已,過去常說的“聲教廣被,無遠弗屆”[12]豈不成了一句誑語?
因為世界觀的改變而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懷疑,特別能夠體現(xiàn)其在一般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的普遍影響的,是印數(shù)與讀者都相當多,而且通常被認為是記載普遍常識的類書中,多收錄了利氏世界地圖,如萬歷三十年序刊的《月令廣義》卷首有《山海輿地全圖》、同年的《方輿勝略》外夷卷一載有《山海輿地全圖解》,萬歷三十七年刊印的《三才圖會》有《山海輿地全圖》、萬歷四十年刊印的《性理筆乘集要》也有《山海輿地全圖》、萬歷四十一年序刊的章潢編《圖書編》卷十六有《昊天渾元圖》、卷二十九有《輿地山海全圖》[13]231。
利瑪竇受到了不少明末文人士大夫的歡迎和接受,但這些人的科學知識和治學態(tài)度均不足以從事西學的流傳推廣工作。作為虔誠的耶穌會士,利瑪竇在華順利傳教的最重要的策略是他對中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的迎合,但他沒有充分估計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強大惰性和奇怪的化解方式。“補儒合儒”的傳教方式,只是讓孔夫子微笑著領受了耶穌的朝拜,遠遠沒有達到“超儒”的初衷。中國是一個獨立發(fā)展起來的封建帝國,文化有其完備體系和獨立性,統(tǒng)治者憑借封閉與保守維系著自己的尊嚴,視近代西方文化如洪水猛獸,惟恐避之不及。同時,當權派為維護其狹隘的階級利益,人為地設置西方文化在中國傳播和交流的障礙,已經走到科學不被重視,進步受到阻礙的極端田地。部分文人士大夫們進步的人文精神、大同理想在一個封閉社會里基本上不起作用,更何況李之藻、徐光啟等為代表的先進士大夫在接受學習西方科學技術知識的時候,仍然沒有跳出傳統(tǒng)士人的一般意識,同以前飽讀經書、遍覽古今一樣,目的只是為了使自己更為博學。在歷史的長河里基于文化的優(yōu)越感而沉積下來的天下觀心理和思維定勢,已積淀為國人的集體無意識,他們不能夠正確地判斷中國處在十六、十七世紀世界歷史大變動里的位置。
長城時代的靜態(tài)農業(yè)社會,客觀上不需要新科學打破其自力更生的運轉秩序。世界圖像的改變對于古代中國關系太大,地圖繪制背后關于民族與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仍然相當強烈,不僅是主流的權力話語,就是當時的很多中國士人,也不能接受這種世界圖像的改變。一班墨守成規(guī)的人大加指責,聲討利瑪竇“小中國而大四夷”之罪[13]111。盡管利瑪竇已經很注意把中國畫在中間,但明末的魏睿仍激烈地加以抨擊:“中國居全圖之中,居稍偏西而近于北,試于夜分仰觀,北極樞星乃在子分,則中國當居正中,而圖置稍西,全屬無謂……鳴鸞、交趾,所見相遠,以至于此,焉得謂中國如此蕞爾,而居圖之近北?其肆談無忌若此?!盵14]
也有人不相信這些知識是可靠的,起而加以辯駁,甚至明清之際的大學者王夫之囿守蓋天說,認為利瑪竇見識狂妄,遑論他人。這不但是受天下觀之累,還因為對地球的形狀,對地圖的投影完全不明了的緣故。
翰墨淋漓書歷史,毛穎半寸撬乾坤。然而遺憾的是,利瑪竇的世界地圖只是讓中國人走出了從天下觀轉變?yōu)槭澜缬^的第一步。在踏出這一步以后不久,就停滯不前了。繼利氏之后,假道澳門進入內地繪制世界地圖的還有西班牙人龐迪我,意大利人艾儒略,比利時人南懷仁和法蘭西人蔣友仁等。明萬歷,清康熙、乾隆皇帝都重視或組織人力仿效西法測繪、編制中國地圖,先后有《皇輿全圖》、《乾隆皇輿全圖》104幅地圖問世,并達很高繪制技術水平,屬世界前列。故時人劍華堂為此拍案叫絕:“嗚呼!今日之天下,與古之天異矣!……西人東來,地球圖書夫然五洲之士地,數(shù)十國之名號,粲然而分呈”[15]。清朝康熙皇帝對于西方科學十分重視,清朝也畫了一些世界地圖,但始終深宮秘鎖。與世俗化的近代氣氛完全脫離,生活在“圣化”環(huán)境中的利瑪竇以及在他之后來到中國的耶穌會士,最終都沒有成功地說服那些在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和中華中心論影響之下的中國文人。以至于鴉片戰(zhàn)爭前,中國人的世界地理知識依然貧乏得可笑。降至晚清,魏源作為著名的思想家,但在其代表作《海國圖志》中反映的依然是天下觀的認識。由天下觀改變之不易,愈能發(fā)現(xiàn)利瑪竇世界地圖的意義。
[1]周振鶴.利瑪竇世界地圖研究[J].中國測繪,2005(4):60.
[2]費賴之.馮承鈞譯.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M].北京:中華書局,1995:235.
[3]利瑪竇.坤輿萬國全圖:總論[G]//朱維錚.利瑪竇中文著譯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174.
[4]王重民.徐光啟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6:38.
[5]劉復剛.利瑪竇的中國地圖學發(fā)展的貢獻[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08(9):49.
[6]黃時鑒.利瑪竇地圖百年研究綜述[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17-19.
[7]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63:385.
[8]周振鶴.利瑪竇世界地圖研究[J].讀書,2008(6):84.
[9]劉獻廷.廣陽雜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5:104.
[10]趙榮,楊正泰.中國地理學史(清代)[M].北京:商務出版社,1998:78.
[11]朱維錚.利瑪竇中文著譯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108.
[12]林東陽.利瑪竇的世界地圖及其影響[R].紀念利瑪竇來華中西文化交流國際學術會議,1987:362.
[13]楊光先.不得已[G]//吳相湘.天主教東傳文獻續(xù)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111,231.
[14]徐昌治.破邪集[G]//周浴方.明末清初天主教史文獻叢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78.
[15]林慶彰.明代考據(jù)學研究[M].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4.
(責任編輯:楊杰)
K991
A
1009-8445(2010)04-0011-04
2010-05-03;修改日期:2010-06-18
王超杰(1974-),男,河南鄲城人,肇慶學院政法學院講師。